我要做驸马(校对)第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359


“拜见太子殿下!”李节当即上前行礼道。
“不必多礼,李节你这次可是帮了我的大忙了!”朱标这时也站起来笑道。
“殿下客气了,这些都是臣应该做的!”李节也再次谦虚道,不过心里也在吐槽,没想到看起来老实宽厚的朱标,竟然也会算计人,看来朝堂上的这帮人果然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看到李节这么谦虚,朱标倒是有些不好意思了,于是他主动解释道:“其实父皇让我清点国库,主要是拖住我,让我没时间去参与朝堂上的一些事,避免与父皇再发生冲突,结果因为你和允熥,却让我提前完成了任务。”
“原来如此!”李节听到朱标的解释也恍然大悟,从前天开始他就在考虑这个问题,只是一直想不明白,现在总算是知道了答案,而让朱元璋和朱标发生冲突的事,李节也立刻猜到了。
“殿下说的可是大都督于显父子的案子?”李节犹豫了一下这才好奇的开口问道,这件事早就闹的满城风雨,所以他也很想知道朱标在这件事上是什么态度?
“不错,看来你也知道了。”朱标闻言也叹了口气,脸上的笑容也收了回去,“父皇对这件案子极为重视,甚至下令要严查不怠,可是我却担心牵连太多,所以劝父皇只诛杀于氏父子即可,可是父皇却执意不肯,为此我们父子也大吵一架,然后我就被父皇给支开了。”
李节听到朱标这些避重就轻的话却是暗自撇嘴,大吵一架是真的,但后面朱标却隐瞒了挨打的事,也不知道自己教他带着马皇后画像的办法他用了没有?
“殿下仁慈,相信陛下应该已经明白太子的苦心了吧?”李节再次追问道,这件事关系太大,整个朝堂都想知道朱元璋接下来的行动,而朱标口中的回答显然是最可信的消息。
“唉~,父皇若是那么好劝就好办了!”没想到朱标这时却长叹一声,随即又打起精神道,“不过我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昨日你们走后,我又劝说了父亲好久,总算是让父亲的态度软化了一些。”
朱标之所以对李节说这些,其实也是想听一听李节的意见,毕竟这段时间李节的表现已经让他大感意外,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事情上,李节总能有出人意料之举,所以他也希望李节能帮他想个办法,最好能让父亲回心转意,打消重启胡惟庸案的想法。
李节也猜到了朱标的想法,不过他却是暗自苦笑,朱标可是朱元璋最器重的儿子,连他都无法改变朱元璋的想法,更别说自己这么一个外人了。
当然这些话不能明说,所以李节沉思了一下片刻后这才故意岔开话题道:“于显之女是潭王妃,这件事牵涉到皇家,的确不宜大办!”
听到李节提到自己的八弟朱梓,朱标也再次叹了口气道:“说的就是,我八弟那个人本来就胆小,这次于氏父子案发,他已经吓出病来,父亲本来还要下旨申斥弟妹,幸好被我给劝住了,昨天我又劝父亲召八弟夫妇进京,到时我亲自安抚他们,免得他们乱想!”
李节听到这里却是满脸愕然的看着朱标,过了好一会儿他这才无语的道:“殿下是想害死潭王夫妇吗?”
“什么意思?”朱标闻言也愣住了,他和自己的兄弟们感情一向很好,怎么会害死自己的兄弟。
“殿下既然知道潭王胆小,于氏父子的案子又闹的满城风雨,各种流言蜚语层出不穷,潭王定然十分惊恐,若是这时忽然接到陛下召他入京的圣旨,换做太子您是潭王会怎么想?”李节再次无语的分析道。
李节之所以提到潭王朱梓,就是想到历史上的潭王朱梓是自焚而死,而且死的还挺冤,本来他岳父于显犯案,朱元璋担心这个胆小的儿子多想,于是就召他入京,结果朱梓以为父亲是要问罪自己,于是与妻子于氏自焚而亡。
李节一直以为这是朱元璋自己的失误,可是现在才知道,原来竟然是朱标的主意,以朱标的性格,他绝对不会害自己的兄弟,反而在兄弟犯错时,他还会尽力在父亲面前维护,所以这只能是朱标的无心之失。
第七十七章
哭泣的工匠
“不会吧,八弟虽然胆小了一点,但应该不会做出什么极端的事情吧?”朱标听到李节的分析还是有些不敢相信的道,其实也不怪他怀疑,毕竟按照常理来说,谁也不敢相信朱梓会因畏惧而自焚。
“殿下与陛下朝夕相处,父子间感情深厚,相比之下,潭王却在成年后就必须到外地就藩,几年也见不到陛下一面,再加上最近谣言四起,其中就有关于潭王的,而且殿下不是说潭王已经吓病了吗,由此可知他心中的恐惧!”李节再次分析道。
朱梓因恐惧自杀这件事看似离谱,但其实也并不难解释,朱梓成年后就离开京城去了长沙就藩,与朱元璋之间的父子感情肯定不像朱标这么深厚。
再加上谣言四起,其中有一条就是于显父子之所以被抓,其实是暗中集结兵力,准备起兵造反,然后推朱梓上位做皇帝,虽然这种谣言一看就不靠谱,但对朱梓的杀伤力却是十足,朱梓又是个天性敏感的人,恐惧之下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也就不奇怪了,许多自杀的人也都有同样的心理。
朱标听到这里也终于正视了这个问题,只见他猛然站起来走动了几趟,脸上的表情也开始变得忐忑不安起来。
“殿下,召潭王进京的圣旨发出去了吗?”李节这时再次问道,如果圣旨还没有发出去,那一切都还不晚。
“前天下午圣旨已经送往长沙府了!”朱标这时也终于露出追悔莫及的表情,随即就再次对李节道:“走!跟我去见父皇!”
又见朱元璋?李节听到这里也哀叹一声,说实话,他现在对朱元璋有些抵触,主要是这老头喜怒无常,一瞪眼就要杀人,天知道哪句话得罪了他,到时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不过这件事关系重大,李节也不能拒绝,于是只能跟着朱标再来到暖阁之中,现在天气转暖,暖阁下的地龙也灭了,但朱元璋还是习惯在这里处理政务。
“你们怎么又来了?”当朱标和李节进到暖阁时,正在处理政务的朱元璋抬头看了他们一眼,当即没好气的道,他以为朱标又是来和他抬杠的,至于李节,这小子鬼主意极多,天知道他是不是来帮朱标的?
“父皇,儿臣是来认错的!”只见朱标立刻跪下道,在来的路上,他越想越觉得李节的分析有道理,正所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真的因为召回朱梓的圣旨而把朱梓吓出个好歹来,他这个做大哥的恐怕要愧疚一辈子。
“哦?你真的知错了?”朱元璋闻言却是大喜过望,他以为朱标改变了想法,支持他严查于氏父子的案子。
朱标看到父亲惊喜的表情也立刻明白他误会了自己的话,于是急忙解释道:“父亲不要误会,儿臣说的是八弟的事,若非李节提醒,儿臣可能就要害了八弟的性命!”
“什么性命?和老八有什么关系?”朱元璋闻言也愣住了,他同样也没想到召回朱梓的圣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这件事还是让李节来解释吧!”朱标指了指身后的李节。
李节也急忙上前,然后把自己的分析讲了一遍,朱元璋越听脸色越难看,这件事上他也疏忽了,朱元璋倒是知道朱梓胆小,所以才同意朱标的建议,召朱梓进京安抚,却没想到这样做会给朱梓带来更大的恐惧。
“父皇,召八弟回京的圣旨能不能追回来?”朱标这时也再次上前道,他现在都恨不得亲自骑马赶到长沙拦住圣旨。
“朕就是怕老八乱想,所以才派了锦衣卫加急送去了圣旨,而且圣旨已经走了两夜一天,想要追上几乎不可能!”朱元璋这时也有些懊恼的一捶桌子道。
“陛下,为今之计,只有再下一道圣旨给潭王,让他呆在长沙不必回京,另外在圣旨上再狠狠的骂潭王一顿,以安其心!”李节这时再次建议道,以朱梓现在心理,如果被朱元璋狠狠的骂一顿,反而更让他安心。
“对对对,父皇快下旨吧,我也给八弟写封书信,免得他做什么傻事!”朱标闻言也立刻赞同道。
朱元璋这时也有些乱了方寸,正所谓关心则乱,身为父亲,在得知儿子可能会出事时,哪怕是他也难以保持冷静,现在听到李节的提醒也终于醒悟过来,当即拿起纸笔就亲自写了一首圣旨。
锦衣卫指挥使毛骧也被紧急召见,李节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位锦衣卫指挥使,只见毛骧是个身材高大的中年人,长方脸,一双细长的眉眼闪着精光,看人的目光颇为阴冷。
毛骧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记载很少,据说他本是武将,曾经平过叛打过倭寇,深受朱元璋信任,许多人都说他是第一任的锦衣卫指挥使,但并没有明文证实,不过有一件事却可以证实,那就是胡惟庸案背后,毛骧出力甚多,受牵连的那些文臣武将,许多都是被毛骧亲自带人抓捕的。
李节在打量毛骧,毛骧也在打量着李节,对于李节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太子伴读,锦衣卫那边早就注意到了,更何况他还是李善长的孙子,所以李节也早早的成为锦衣卫的重点观察对象,不过因为李节平时老和朱允熥混在一起,锦衣卫可没胆子监视皇子皇孙,所以毛骧对李节了解的也不多。
“这个毛骧不好惹,但也没几天活头了!”李节很快就对毛骧做出一个判断道,能成为朱元璋身边的情报头子,而且还在朱元璋的指使下掀起胡惟庸大案,这个毛骧肯定有着过人之处,但讽刺的是,历史上的毛骧也被牵扯到胡惟庸中,最终被赐死。
算一算时间,胡惟庸也快结束了,只要李善长等几个老臣被处死,朱元璋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毛骧这种人也就到了被清算的时候了,所以李节决定离他远一点,免得他死的时候把鲜血溅到自己身上。
正在这时,朱元璋的圣旨和朱标的书信也写好了,随后朱元璋将这些亲自交给毛骧厉声道:“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潭王手中,最好能赶在前天的圣旨之前,如果潭王有什么意外,朕要你的狗命!”
“末将遵令!”毛骧竟然以军礼回复,似乎在他眼中,朱元璋不是皇帝,而是统帅三将的大将军,所谓军令如山,他只管接令,从不问缘由!
毛骧领命而去,殿中的朱元璋和朱标也都稍稍松了口气,只不过想到长沙路途遥远,前一道圣旨又提前走了一天两夜,谁也不敢保证第二道圣旨能提前送到朱梓手中,一想到这里,父子二人的心也再次提了起来。
下午的时候,李节与朱允熥依然像往常一样出宫,不过在马车上,朱允熥也好奇的问起李节今天上午的事,因为他和朱标去见朱元璋,花费了不少时间,直到上午快结束时才回到大本堂。
李节并没有把朱梓的事告诉朱允熥,因为这件事需要保密,至少朱元璋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毕竟万一朱梓出事,这就是老朱的家丑,他也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
两人来到玻璃作坊,相比前段时间的大工地,现在的玻璃作坊已经修建的有模有样,大体的建筑已经修建的差不多了,材料也准备好了,马哈沙更是与一些色目工匠商讨出一套玻璃的烧制工艺,现在就差实践了。
“呜呜呜~”不过李节两人刚进就作坊,就听到一阵悲切的哭声,似乎还不是一个人哭,两人闻声也走了过去,只见在食堂那里围了一群人,哭声就是从人群中传出来的,围观的人有人出言劝说,有人则是摇头叹息。
“发生了什么事?”李节和朱允熥看到这种场景也有些惊讶,彼此对视一眼后,也立刻让人前去询问。
结果派去的人很快就回来禀报道:“启禀殿下,人群中有泉州来的工匠在痛哭,说是他们在泉州的家人被倭寇所杀,他们今日才接到消息,所以才会如此悲痛!”
“又是这帮该死的倭寇!”朱允熥闻言也立刻咬牙切齿的道,相比北方的边患,倭寇虽然威胁不到大明的江山,但却防不胜防,就像是一只吸血的蚊子似时,时不时就会叮上一口,偏偏还打不着它,简直能把人气死。
李节听到这里却是心中一沉,倭寇对大明来说虽然只是癣疥之疾,但它却影响到大明一个十分重要的政策,那就是海禁,而且朱元璋在之前已经下旨开始了海禁,每闹一次倭寇,海禁就会严上几分,如果不加以阻止,迟早都会达到“寸板不许下海”的程度,到时再想扭转海禁就难比登天了!
第七十八章
老狗
天色将晚,李节回到家中,陪着家人吃过晚饭后,赵姨娘收拾了一下桌子去厨房了,李夫人却没有去帮忙,而是看了看旁边的李祝,夫妻二人似乎是有什么话要和李节说。
“咳~,节儿,明天是旬日,你应该不用去宫里吧?”最终还是李祝干咳一声开口道。
“不用,怎么父亲你们有什么事?”李节也早就看出父母有心事,所以他吃完饭也没有急着离开。
只见李祝这时再次看了看李夫人,似乎是征得对方的同意后,这才再次开口道:“是这样的,前几天信国公生病,我想让你去探望一下,毕竟之前信国公也帮过咱们!”
当初寿宴时,李祝与李节被拖出去挨打,幸亏有朱标和汤和替他们说话,这才让他们免了一顿皮肉之苦,现在汤和生病,李节去探望一下倒也说的过去。
“父亲你……”李节刚想问李祝为什么不去,但猛然间想到父亲与汤和女儿之间的事,再偷偷的看了看母亲的脸色,果然李夫人脸上也带着几分酸溜溜的神色,但也没有出言阻止,这让李节也一下子猜到了父母真正的想法。
“我明白了,明天我就去探望信国公!”李节当即笑着答应道。
本来像探望长辈这种事,应该是李祝这个一家之主去才对,顶多就是带着李节一起去,可是现在他自己不去,却让李节去,一来是他不方便去汤家,免得李夫人吃醋,二来恐怕是为李节的前途着想。
现在李节已经是太子伴读,并且在工部兼任员外郎,官职比李祝还要高,可以说李祝在仕途上根本帮不上李节,偏偏李节和李善长的关系恶劣,所以李祝才想让李节去拜访汤和,拉近一下双方的关系,说不定日后李节在朝堂上遇到什么事情,汤和还能帮着说上几句话。
看到儿子同意,李祝和李夫人对视一眼,彼此都松了口气,做为父亲,李祝可谓是用心良苦,身为母亲的李夫人虽然对汤家有些排斥,但为了儿子的前途,她当然也不会反对。
不过李祝夫妇并不知道,李节之所以同意去见汤和,可不是为了和对方攀关系,而是今天得知倭寇的事情后,他对这方面也开始关注起来,说到倭寇,就不得不提到汤和,因为他曾经担任过征南将军,奉命攻打方国珍,整个福建与浙东沿海都是他打下来的。
甚至汤和还曾经乘船下海,追击过逃到海上的方国珍,也与沿海的倭寇交过手,在原来的历史上,年老的汤和还被朱元璋派到江浙一带,在沿海筑城59座,主要就是用于防备倭寇来袭。
也正是知道上面这些,所以李节才决定去探望一下汤和,顺便打听一下倭寇的事,毕竟现在多收集一些情报总没有坏处,也许日后就可以用上。
“对了,信国公是什么时候病的,怎么我之前没听说过?”李节正准备站起身回房,却忽然又想到这个问题开口问道。
“就在你祖父向他借兵后的第二天他就病了,本来并不严重,但最近一段时间却忽然加重,连陛下都派御医去了,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李祝说到最后也露出担心的神色。
李节听到父亲的话却露出几分玩味的表情,李善长刚向汤和借兵,结果第二天他就病倒了,这也未免太凑巧了,而且据他所知,汤和可是转身就把李善长借兵的事告诉了朱元璋,凭心而论,汤和这样做十分正确,这样日后李善长倒霉,也牵扯不到他身上,换做任何一个人,恐怕都会这样做。
至于最近汤和的病情忽然加重,就显得更加可疑了,因为最近因为于显父子的案子,朝堂上闹的风声鹤唳,结果汤和的病竟然加重了,这也太是时候了,如果这是真的,李节怀疑老天都在帮着汤和,当然也可能有另外一种更合理的解释。
第二天一早,李节带着父母替他准备的礼物,雇了辆马车赶往信国公府,当他来到府门前时,却发现相比李善长的韩国公府,眼前这座信国公府就要寒酸多了,甚至许多地方都显得有些破旧,似乎平时缺少打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