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校对)第2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8/359


“父皇,开恩科虽然是个办法,只是能考取功名的学子,一般也不会愿意去安南那种化外之地为官,毕竟朝廷流放官员也顶多只能流放到琼州,而安南可是比琼州更加遥远,条件也更加恶劣啊!”这时朱标苦笑着再次道。
朱标的话倒是实情,琼州也就是海南岛,从宋朝时就是流放官员的地方,比如苏试就被流放到那里,相比之下,安南的条件还不如琼州呢。
舍身处地的想一想,一个寒窗苦读多年的学子,终于通过层层筛选,一举成名天下知,正是春风得意之时,结果皇帝老子一句话,却让他们去安南,这简直比流放还惨,到时说不定人家干脆就辞官不干了,老朱就算再霸道,也不能用刀子逼着人家去安南为朝廷效力吧?
老朱听到朱标的话也脸色一黑,说实话,如果有可能的话,他还真想用刀子逼着举子们去安南,毕竟他是军伍出身,在军队中就讲究军令如山,只要上头有令,无论是刀山火海都得跳下去,更别说区区安南了。
可惜治国与治军还是有差别的,官员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其实更像后世的老板与员工,只是皇帝这个老板的权力大一些,甚至能处死犯错的员工,但如果员工不愿意干了,人家完全可以辞职,老板也不能强留。
“李节,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老朱这时习惯性的转向李节问道,遇到这种难以处理的问题,一般李节都会有出人意料的看法。
果然,只见李节这时微微一笑道:“陛下,臣想到一个人!”
“朕问你有没有解决官员的办法,不是让你想什么人!”老朱听到李节前言不搭后语的话也不禁恼火的道。
“陛下息怒,臣想到的这个人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李节不慌不忙的再次笑道。
第四百三十一章
投笔从戎
“这个人是谁?”老朱听到李节说他想到一个能解决现在官员不足问题的人,于是他也立刻追问道,旁边的朱标也同样露出好奇的神色。
“汉定远侯班超!”李节笑着回答道。
“开什么玩笑,一个死了一千多年的古人能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老朱听到这里也再次生气的道,这时他甚至怀疑李节是不是在消遣自己?
“陛下息怒,臣不是在开玩笑,班定远的确可以帮我们解决官员不足的问题!”李节再次笑着解释道。
“怎么解决,你总不能让他从棺材里跳出来跑去帮老六吧?”老朱依然怒火冲天的再次质问道。
“李节你好好说话,班超这个古人怎么能帮我们解决问题?”朱标这时也怕老朱再生气,当即也开口提醒道。
“陛下、太子,提到班超,不知您两位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李节却毫不在意的接着开口问道。
“那肯定是投笔从戎了,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才有了后来的班定远!”朱标这时抢着说道,说完还看了看老朱的脸色。
“不错,正是投笔从戎,班定远本是一个刀笔小吏,一跃成为名传青史的定远侯,可以说正是这件事改变了班超的一生,也改变了大汉的历史。”李节笑着点头道。
严格来说,班超当时的职位是校书郎,虽然带个郎字,但并不算是真正的官职,只不过是个抄书的小吏,特别是汉朝主要还是用竹筒,所以书籍的抄写十分麻烦,这才有了校书郎的职位,明朝时已经没有这个职位了。
“投笔从戎!”老朱这时也收起了怒火,反而将这四个字仔细的琢磨了一下,隐约间也似乎猜到了李节的想法。
“陛下,我大明的官员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有数量庞大的吏员,虽然他们没有官身,但做的事务却并不比官员差多少,甚至一些经验丰富的小吏,比官员还要精通官场上的事务,安南是新附之地,官员不愿意前去,若是陛下愿意打破常规,将小吏转为官员的话,我想肯定会有人愿意冒死前去安南的!”
李节这时也终于把自己的想法讲了出来,所谓官吏,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官是官、吏是吏,两者之间经纬分明,身份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以前小吏还能通过考试成为官员,但是老朱成立大明后,却将小吏的身份给锁死了,严禁他们参加科举,可以说只要做了小吏,恐怕一辈子都不能翻身。
老朱听到李节的话也露出沉思的神色,当初他之所以严禁小吏参加科举,并不是出于他个人的喜恶,当然贫民出身的老朱对那些吃人不吐骨头的官吏也的确没什么好感。
不过老朱当初规定各种户籍,让百姓们各司其职,比如农户、匠户、军户等等,这些都是出于稳定的考虑,小吏也同样不例外,现在李节提出要将小吏转为官员,无疑是打破了他当初的设想。
当然老朱也知道,自从李节介入朝堂之后,大明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海贸兴盛起来后,国内的工商也大受刺激,各行各业都开始繁华起来,这也对户籍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些农户干脆舍弃田地去做工,特别是在江南一带犹为明显。
“父皇,儿臣觉得李节的这个办法不错,虽然开恩科可以增加一些官员,但这些没有为政的经验,派他们去安南恐怕只会乱上加乱,相比之下,还是小吏经验更加丰富,去了安南也能帮上六弟的忙。”朱标这时犹豫了一下这才上前开口道。
老朱听后也再次皱紧眉头,目光也转向李节,而李节这时也十分坦然的开口道:“陛下,古时官吏之间并没有太明显的界线,甚至小吏也可以提拔为官,而且有些小吏出身的官员做的还相当不错,所以臣以为陛下完全可以恢复古制,也算是给天下的吏员一个出路!”
其实李节提议将小吏提拔为官,也有更深一层的考虑,别看小吏的地位低下,但其实在官场之上,真正干事的正是这帮小吏,比如在一个县城之中,官员可能也只有县令、县丞和县尉三人,其它的全都是小吏。
一般来说,官员都是异地为官,也就是不能在自己的家乡做官,免得他们与自己的亲族勾结,但小吏却都是从当地招收,这些小吏没有升迁的途径,又是当地出身,甚至小吏的职位还能父子相传,如此一来,许多地方上的小吏勾结在一起,形成一股错综复杂的势力,甚至能够架空官员,完全把持当地的政务。
现在李节提出将小吏提拔为官,不但是给小吏一个出路,另外也将他们纳入到正式的官员体系之中,日后小吏的选拔、升迁、调动,都能慢慢的由朝廷来掌控,从而让朝廷加强对地方的管控,不至于出现小吏把持地方的情况。
只见老朱犹豫再三,最终还是点头道:“好吧,形势如此,朕也没有其它的好办法,这件事就交给你们去办吧,不过第一批提升的吏员一定要小心甄别,万不可将一些混事之徒提拔上去!”
“父皇放心,儿臣明白!”朱标看到老朱同意,当即也松了口气上前道。
旁边的李节也同样松了口气,随后上前拍了几下老朱的马屁,这才与朱标一同退了出来,毕竟朱桢那边还等着他们调人过去,所以这件事也是越快越好。
几天之后,朱标就拟定了一个将吏员提拔为官的公文,然后通过邸报发放到各地的衙门之中,这份公文是针对全国所有吏员,凡是有报国之心的吏员都可以报名去安南,而只要通过朝廷的考核,这些吏员都将被授予官身,成为正式的官员。
上面这个消息一出,也立刻引来朝野的一阵轰动,特别是官场上更是吵翻了天,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吵的最厉害的竟然不是做为主角的吏员,而是那些影响并不大的官员。
第四百三十二章
犯众怒
李节进宫来见朱标,结果刚到文华殿的门口,就听到里面的吵闹声,这让他也立刻躲到一边,生怕被别人看到。
这段时间李节也十分小心,因为不少官员都在找他的麻烦,背地里更是有不少官员在骂他不办人事,起因就是之前的那个吏转官的建议。
说起吏转官,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毕竟让吏员多了一条出路,不至于在小吏的位置上干到死,所以朝廷发布的公文传到地方后,有不少小吏都想搏一个出身,毕竟吏与官之间有着巨大的身份差距,哪怕有些吏员能架空官员,但身份上依然比官员相差极大。
而且更加糟糕的是,一旦做了小吏,连科举的门路都被堵上了,可以说几辈子都不能翻身,不过现在朝廷却给了他们一个出路,只要愿意去安南,立刻就提拔为官,而且表现出色日后还能调回大明,虽然安南那边可能有危险,但为了官职完全值得一搏。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小吏都纷纷报名,特别是南方的一些吏员,更是为了报名抢破了头,毕竟他们那边的气候和安南相近,环境也差不多,对于他们来说,无非就是换个地方干活,但身份却截然不同,所以他们才会更加积极,相比之下,北方的吏员反应就比较冷淡了。
然而相比吏员们的反应,官员们的反应却更加激烈,特别是一些通过科举,一步步走上来的官员,对于他们来说,做官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十年苦读,然后通过科举步入官场。
可是现在朝廷却忽然通过了吏转官的决定,虽然现在看来只是限于安南,但做官的人都知道,一件事只要开了个口子,日后想要再堵住就难了,天知道日后大明境内会不会也放开吏转官?
如果吏转官形成了常例,那也就意味着,科举不再是为官的唯一途径。也许这在别人看来可能没什么,但对于读书人,包括那些已经成为官员的读书人来说,却无异于晴天霹雳。
读书人是天下间最有优越感的一群人,在他们看来,农人无知,商人奸诈,匠人愚笨,这些人全都需要士人来指导,如果没有士人治理国家,那整个国家肯定会乱套,甚至在他们持来,士农工商可以少了其它三个,但绝不能少了士人。
可是现在吏转官的事情一出,却一下子打掉了他们身上最大的优越感来源,官员的群体不再纯洁,而是混入了一批粗俗的小吏,虽然小吏中也有读书人,但大都是一些不成器的读书人才会做小吏,更有一些小吏出身低贱,根本不配与读书人为伍。
可以说吏转官这件事,触动了所有读书人的利益,而做为读书人的代表,也就是朝堂上的那些官员们,自然更像是疯了一般,反对的奏本如同雪片般送进宫里,不过老朱和朱标却表现的十分坚决,无论多少人反对都没用。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官员就把气撒到了始作俑者的李节身上,一开始这时人找到李节,还是想劝李节改变想法,帮着他们一起劝说老朱和朱标,不过却被李节给拒绝了,结果这帮人也一改常态,开始散播对李节不利的流言,甚至上书弹劾李节。
虽然这些举动似乎没什么用处,但却也给李节造成一些困扰,而且这些人不光是骚扰李节,甚至连宫中的朱标都没有放过,只要一有时间,这帮人就跑进宫向朱标哭诉,劝说朱标放弃吏转官的想法。
说起来这些官员也是欺软怕硬,他们不敢找老朱去哭诉,所以只能找到朱标,因为他们知道朱标宅心仁厚,或者说不会在这种小事上与他们计较,所以他们才敢发疯似的缠着朱标,但却没有一人敢去缠着老朱,因为他们知道老朱生气真的会杀人。
李节现在也是惹的一身麻烦,所以见到文华殿中有大臣,他也只能躲起来,不是他怕这些大臣,而是他实在顶不住这些大臣的口舌,毕竟他可没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本事,这种糟心事还是交给朱标处理吧。
大殿中的朱标这时也十分心烦,可是没有办法,这些大臣大都是朝中的重臣,有些还是詹事府的人,从他小时候就跟着他,所以他也不好发脾气,只能耐心的和这些人周旋,最后李节在外面站的脚都麻了,朱标这才将这些大臣打发走。
站在柱子后的李节目送着这些大臣离开,他这才松了口气,然后迈步进到文华殿,殿中的朱标一手握着额头,看样子也十分头疼,当听到脚步声时,条件反射的猛然抬头,看到是李节这才松了口气道:“原来是你,我还以为他们去而复返了呢。”
“殿下,再这么下去也不是个事啊,我觉得您该向陛下学一学,该强硬时就得强硬,否则日后他们肯定还会来烦您!”李节这时也一脸无奈的上前开口道。
“说的轻巧,你以为谁都能像父皇一样不讲任何情面吗?”朱标却是白了李节一眼道,人的性格使然,所以他也根本做不到老朱那样。
“那要不要去禀报一下陛下,然后让陛下敲打一下这些大臣?”李节再次建议道,他也被这些官员烦的要命,最近出门都要小心翼翼,担心自己被人堵在大街上,这种滋味可不怎么好受。
“这个……”只见朱标却露出犹豫的表情,过了片刻这才开口道,“还是不要劳烦父皇了,这几天父皇的身体似乎有些不太好,御医也叮嘱他,让他注意休息,不要太过劳心,所以有什么事情最好还是咱们自己处理。”
听到朱标提到老朱的身体,李节也是心中一沉,自从大寿之后,老朱的身体情况就开始有些不妙,事实上这几年老朱的健康一直在走下坡路,只是最近表现的尤其明显,甚至旁人都能肉眼可见的看到他的衰老,甚至李节怀疑,朝堂上的那些大臣之所以敢这么闹,其实就是看出老朱的身体越来越差,根本没精力来理会他们。
第四百三十三章
辣椒
吏转官引起的争议虽然很大,特别是遭到了官员的强烈反对,但是在朱标的支持下,整个事情还是十分顺利的进行着,第一批通过筛选的吏员也很快乘船前往安南,他们将充当朱桢统治安南的助手,帮助大明建立起进入南洋的桥头堡。
天气渐冷,因为朝堂上那些反对吏转官的官员还没有死心,所以李节这段时间也是尽量减少外出,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家里的暖棚里,从美洲带来的各种作物种子大部分都交给他处理,毕竟别人对这些作物也不熟悉,老朱也对他最为信任。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李节就化身为园丁,一直小心翼翼的照顾着种下的这些作物。
这个温室是早就建好的,面积不大也不小,整个温室之中分成数个区域,每个区域都种植着不同的作物,比如辣椒、玉米都在其中,甚至还有一小部分土豆,现在李节已经可以证明,土豆也可以在温室中种植,而且长的还不错。
其实李节这里只是种了一小部分,剩下的大部分都种在宫里的大温室里,比如土豆,为了提前做好育种,李节这边试验成功后,宫里的大温室立刻开始播种,等到明年开春之后,立刻就能在北京周边推广。
不过李节现在可没心情管什么土豆,只见他手里拿着一个篮子,站在辣椒地里不停的采摘着辣椒,这是第一批成熟的辣椒,自从种下之后,李节就盼星星盼月亮,苦苦等候这些辣椒成熟,现在总算是可以食用了。
“夫君怎么这么高兴,这些辣椒真的那么好吃?”正在这时,只见朱玉宁笑着走过来问道,这个温室本来就是她用来种花草的,现在临时被李节用来种各种作物了。
“娘子你来尝尝就知道了!”李节说着拿出一枚辣椒,然后恶作剧的送到妻子面前道。
“直接就能生吃?”朱玉宁看到面前这枚绿油油的辣椒却是有些怀疑的问道。
“当然,这东西是蔬菜,生熟都可以吃。”李节笑着回答道。
朱玉宁听后没有再怀疑,当下接过辣椒闻了一下,感觉味道有点不太对劲,自然也没敢放进嘴里,而是用手扳开一小块,结果一闻辛辣的味道直冲而出,呛的她直咳嗽。
看到妻子狼狈的模样,李节也露出恶作剧得逞时的大笑,这让朱玉宁也知道自己上当了,气的也上前捶了李节几拳头,当然这种夫妻间的玩闹更像是种情趣。
不过朱玉宁对辣椒的味道还是十分不喜欢,这点李节也并不觉得奇怪,因为平时朱玉宁的口味就比较偏清淡,也只有在怀孕时,口味才发生了一些改变,不过生下孩子后,口味立刻就变了回来,现在接受不了重口味的辣椒也很正常。
“玉宁你要是不吃的话,我可要拿去给陛下尝尝了!”李节最后笑着对朱玉宁道,第一次收获的辣椒不多,他本想和朱玉宁一起品尝的,但看到对方不喜欢,所以只能拿去和老朱分享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8/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