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校对)第1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5/359


朱标与李节也都露出惊讶的神色,其中李节忽然想到了什么,当即惊讶的道:“允熥你该不会想从求真书院里找吧,他们现在才刚开始学习,对天文地理远谈不上精通啊?”
“不是,我才不会让书院里的学生冒险,不过姐夫你怎么忘了,之前你和我不是刚见过一批懂天文和地理的人吗?”朱允熥这时却调皮的眨了眨眼睛道。
李节听到这里先是一愣,随即也猛的一拍脑门叫道:“我真糊涂,竟然忘了那帮犹太人!”
“犹太人?什么犹太人,我怎么没听说过?”朱标闻言也好奇的问道。
“父亲,犹太人算是色目人中的一种,之前我还掌管着灾民营时,曾经接受了一批远道而来的犹太人,他们中有一些学者,就对天文地理颇为精通,只不过对咱们大明也没什么用处,所以姐夫就把他们送到造船作坊干活了。”朱允熥笑着解释道。
“懂天文地理的人竟然被你们送到作坊里干粗活?”旁边的朱棣闻言也忍不住瞪大眼睛问道,为了招募懂得天文地理的人,他可是打算下重金悬赏,却没想到李节这边竟然如此不珍惜人才。
“四叔有所不知,这帮犹太人可不是省油的灯,我对他们是心怀戒备,所以才不敢重用,如果不是这些人中有人精通造船,说不定早就被我赶走了。”李节笑着解释道,随后朱允熥也开口,把当初见到犹太人的经过详细的讲了一遍。
李节则在旁边补充了一下,主要是讲了一些犹太人的恶行,给朱标和朱棣都提前打个预防针,免得他们日后被这些犹太人钻了空子。
“原来只是一群放高利贷的,不过没关系,反正我现在只需要用一下他们中的那些学者,至少剩下的人,还是让他们在造船作坊里老实呆着吧!”朱棣最后也微笑着点头道。
“行,既然四叔您不嫌弃,那我就立刻写信,让人从那些犹太人中挑几个不错的送来,到时让他们随同船队一起出海!”李节听到朱棣的话也没有异议的道。
李节等人谈笑之间,就决定了几个人的命运,这就是权力中冷酷的一面,不过李节对此却并没有任何的不适,毕竟犹太人习惯于依附别的民族而生,自然也就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别人掌握,而真正强大的民族,只会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接下来的几天里,朱棣也一直呆在北京,李节则派人急速赶往金陵,以最快的速度把那些犹太人找来,不过在此期间,忽然一封来自凤阳的书信送到李节手中,不过当拿到书信时,李节却久久不敢打开,因为这封信是汤和府上送来的,而自从汤和重病离京之后,就一直没有消息,李节最担心的就是接到他的死讯。
第三百四十五章
出游
“咦?”书房中的李节打开汤和送来的书信,看到上面的内容却不由得惊讶的轻声叫道,看到最后更是震惊的站了起来,满脸都是不可思议的表情。
“夫君这是怎么了?”这时朱玉宁也刚好走了进来,见到李节震惊的模样也好奇的问道。
“玉宁你快来看,汤爷爷他的病情竟然好转了!”李节这时也急切的将这个好消息与妻子分享道。
“真的,之前不是所有人都说他老人家要不行了吗?”朱玉宁听到李节的话同样震惊的问道,随即就快步上前接过书信,结果发现这竟然是汤和亲笔写给李节的书信,信上的内容不多,主要就是汤和报了一下平安,说自己的病情好转,现在已经可以在下人的搀扶下走动了。
“我也十分想不通啊,之前我可是多次去探望,当时汤爷爷的情况真的十分糟糕,说句难听的,几乎随时都可能断气,当时陛下也派御医去看了,都说希望渺茫,当时送汤爷爷回乡,就是想让他落叶归根,却没想到他的病竟然还能好转!”李节这时也是一脸的不敢相信。
“也许是老天开眼,不想让信国公走吧!”朱玉宁这时也放下书信轻声道,她知道李节曾经受过汤和的照顾,两人的感情也很好,之前汤和病重的时候,李节也为此伤心许久。
“不对,我怀疑这老头又是在装病!”李节却忽然开口道,以汤和当时表现出来的病情,几乎就是在濒死的边缘,恢复过来的希望极小,所以李节更愿意相信他是在装病,或者说他的病绝不像当时他表现的那么严重。
“装病?为什么?”朱玉宁闻言却也惊讶的问道,如果汤和装病,那也要有一个装病的理由,总不能就是为了装病回老家休养吧?
“这个就要问他自己了,不过我怀疑很可能与允熥的事有关!”李节站直身子微笑道,将自己代入到汤和的角度,似乎也不难理解他装病的理由了。
“与允熥有关?”朱玉宁闻言先是一愣,随即也醒悟过来道,“你是说信国公看到允熥与允炆之间的争斗,所以才想借生病躲回凤阳,免得日后惹上麻烦?”
“不错,这老头最会见风使舵,特别是这几年更加小心,连朝堂上的事都不会发表任何看法,更别说介入皇储之争了,偏偏他和我的交情不一般,十分容易被我拉下水,所以还不如早早的躲到凤阳去,免得沾上这种麻烦!”李节分析到最后也露出自信的表情。
汤和这个人的心思很复杂,这世上除了老朱外,恐怕也只有李节最懂他的心思,之前李节是被他装病的样子吓到了,根本没往这方面想,可是现在仔细一想,就发现有些情况不太对劲。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老朱的反应,明明汤和病的那么重,老朱却毫不犹豫的同意将他送回凤阳,要知道病人最忌在路上颠簸,难道老朱就不怕汤和死在半路上?
想到这里,李节也立刻把上面这些讲给朱玉宁,结果朱玉宁听后也十分赞同的连连点头,汤和生病这件事的确有些蹊跷,现在看来对方似乎真的是在装病?
“姐!姐夫!你们在哪呢?”就在这时,外面忽然传来朱允熥兴冲冲的声音,紧接着就见他一脸兴奋的冲了进来,见到朱玉宁两人也立刻道,“姐你也真是的,不是来叫姐夫吗,怎么这么久还没一点动静,咱们不是和父亲说好了要去长城吗?”
“去长城?”李节听到这里也是一愣。
朱玉宁这时却一拍脑门道:“我差点忘了,来的时候我不是一直念叨着想去长城吗,父亲也一直记着这件事,今天刚好他有空,于是就决定带我们一起去长城,刚才我来找夫君就是想告诉你准备一下!”
“那太好了,咱们快走吧,别让太子等急了!”李节闻言也立刻赞同的道,虽然他上次来北京已经登了一次长城,但朱玉宁和朱允熥却从来没见过,现在好不容易来到北京,趁着老朱不在,他们也难得自由的外出一次。
当李节三人见到朱标时,发现朱棣一家和朱雪晴都在这里,这次朱棣不但自己来了,而且还带来了自己的妻子儿女,这主要是徐王妃对朱玉宁十分想念,毕竟她和朱玉宁平时也只能靠书信往来,前几天两人相见时,也是抱头痛哭,毕竟对于朱玉宁来说,母亲早逝后,徐氏对她的关心就显得格外珍贵。
人到齐了,朱标也立刻宣布动身,这次其实并不算是一次官方活动,而是更像是一个大家庭的郊游,朱标与朱棣两人带头,李节和朱允熥这些晚辈跟随,至于徐王妃和朱玉宁、朱雪晴这些女眷,则跟在后面。
长城是北京最坚固的一道防线,现在既然要迁都北京,自然更加重要,所以这也是朱标来到北京后,立刻跑来巡视长城的原因,朱棣也好长时间没回北京了,一路上都在感慨北京城内外的变化也是极大,有些地方他都快认不出来了。
“李节,朝廷的那个水泥能不能给我送去一些,我看这玩意用来筑城或建房子都是十分方便,甚至连道路都能用,简直比砖石好用多了!”朱棣这时忽然向李节问道。
“四叔要用肯定没问题,不过水泥的产量却有限,现在也只有北京和金陵设有水泥作坊,这两地都是消耗水泥的大户,现在水泥作坊产的水泥根本不够这两地用的,所以恐怕很难挤出多余的水泥供给四叔。”李节说到最后也是双手一摊无奈的道,水泥这东西的需求实在太大,特别是北京城,到处都在重修,生产多少水泥都不够用。
“这还不简单,直接在我们高丽也设一座水泥作坊不就行了吗?”朱棣闻言也立刻开口道。
不过李节听到朱棣的话却看向朱标,并没有擅自回答朱棣的话,果然,只见朱标也扭头对朱棣笑道:“四弟你就别想了,父皇已经说了,水泥这东西的作用太大,暂时不允许流通到大明之外,你要用肯定没问题,但却不可能在高丽设水泥作坊。”
“那怎么办,我还想着把高丽的港口重建一下,毕竟那个小港口根本不足以停靠太大的船队。”朱棣闻言也十分苦恼的道。
“这样吧,登州那边也要重修港口,刚好你们那边离登州也不远,干脆就在登州再建一座水泥作坊,规模大一些,出产的水泥分给你们一半,反正你们用海船运输起来也方便。”朱标想了想这才开口道。
登州一向都是北方著名的军港,当初唐朝攻打高句丽时,就曾经从登州出海,而到了大明时期,特别是大明与倭国、高丽之间来往频繁后,登州的地理位置也愈发的重要,原来的港口同样也需要扩大重建。
“行,那到时我就等着大哥你的好消息了!”朱棣闻言也再次点头道,他也不讲究,反正只要有水泥用就行。
现在朱棣的想法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自从与张定边达成合作,决定要一起派人探索美洲后,朱棣就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更加广阔的海洋,这段时间他不但经常和李节讨论海外的情况,而且还关注海贸情况的发展,甚至还有了重修港口的想法,换做以前他肯定不会注意到这些。
闲聊了几句后,朱标忽然又向李节转头问道:“银行的事你打算怎么开始,有没有什么具体的计划?”
第三百四十六章
新宝钞
时隔两年,李节与朱标等人再次登上居庸关的长城,不过相比之下,最兴奋的却还是朱朱玉宁这些女眷,一个个都是大呼小叫的,哪怕是徐王妃也没有了平时的矜持,别看她以前和朱棣在北京住了十几年,但也是第一次来边关。
居庸关的变化也很大,比如城墙这里得到了重新的修缮,许多地方都用水泥加固,另外这里也加派了驻兵,毕竟北京城的身份今非昔比,边防自然也要加强。
“银行的事殿下不必担心,这几天我也将北京城转了一遍,实地观察了一下城中的情况,我和郡主也将之前写的计划做了一番修改,这两天就会正式开始施行!”李节站在城头微笑着向朱标解释道。
“那就好,来北京也这么久了,你那边却连一点动静也没有,我都怀疑你是不是忘了银行的事了?”朱标闻言也是笑道。
“你们翁婿还真是奇怪,竟然真的让雪晴一个女子参与到朝堂中的事来?”旁边的朱棣虽然不知道银行是什么,但依然忍不住开口问道,要知道他爹老朱可是最反对女子干政,结果朱标和李节倒好,竟然让朱雪晴一个女子参与到什么银行的事,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四叔您可别小看堂姐,当初她可是帮着二叔扛起半个王府的事务,能力之强远超一般的男子,比如银行这种事上,我跟着姐夫这么久,也感觉自己帮不上什么忙,但堂姐却可以帮着姐夫出谋划策,如果她是个男子的话,定然是咱们家首屈一指的人才!”朱允熥这时也在旁边搭腔道,他对朱雪晴这个堂姐也是心服口服,平时遇到一些事情,有时也会向她请教。
“呦?这丫头这么厉害,以前还真没看出来!”朱棣闻言也再次惊讶的道,上次朱标来北京时,就带着朱雪晴,当时他只是认为大哥是看这个侄女可怜,所以才带在身边,却没想到是看中了她的才能。
“唉,可惜她是个女子,所以只能在幕后帮着出谋划策,如果她是男子的话,我身边也能有一个得力的助手!”朱标这时也叹了口气道。
“听你们这么夸雪晴这丫头,我都有点不敢相信了,刚巧这段时间我空,到时一定得去看看她是不是真的那么有才能?”朱棣听到朱标的话却忽然又怀疑起来,遇到李节这么一个妖孽已经很让人不敢相信了,总不会自己家里也藏着一个妖孽吧?
“好啊,四叔如果有兴趣的话,过两天可以参加我们银行的开业大典!”李节也笑着向朱棣邀请道。
“参加倒是没问题,不过你们老是说的银行是个什么东西,我以前为何从来没听说过?”朱棣这时也终于想起来询问道。
“银行是为了发行新宝钞而设立的衙门!”朱标笑着解释道。
“宝钞?你们让李节去发行宝钞?”朱棣听到这里也再次惊讶的大叫一声,甚至有点不敢相信,因为在他看来,宝钞就是自己老爹敛财的工具而已,让李节这么一个人才去敛财,简直就是大才小用,因为宝钞的发行本来就是朝廷强制推行的,根本用不着什么人去推动管理。
“是不是很惊讶,不过这件事是李节主动向父皇讨要的,而且还说宝钞远不像咱们想像的那么简单,所以我对银行也十分的期待!”朱标看着朱棣惊讶的表情也再次笑道。
“连大哥你也感到好奇,那我得一定去看看!”朱棣闻言也更加好奇的道,旁边的李节却是笑而不语,银行的事他可是计划了好几年,能不能一炮打响,就看接下来自己的准备了。
天色将晚,朱标与李节他们就在居庸关住了一晚,晚上的边关更显苍凉,特别是黄昏日落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萧索,更有一种别样的壮阔之美。
回城之后,李节也立刻开始着手银行的事,之前他就已经先好了银行的位置,就在正阳门外的大街上,这里并不是什么繁华之地,至少现在的城门外还是一片大工地。
因为要迁都,原来的北平城就显得太小了,而且又要修建皇城,所以原来的北平城只能向外扩张,比如现在皇城占据了城中心的位置,于是就在城南修建了一座外城,原来的北平城就变成了内城,正阳门就是连接内城与外城的城门之一。
现在外城也在如火如荼的兴建之中,不少商家也看准时机,纷纷在城外买地置业,甚至不少贵族官员也早早的开始买地,整个外城都是一片兴盛的景象。
银行与正阳门几乎是紧挨着,这里因为靠近城门,属于黄金地段,但却早早的被李节预订下来,并且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毕竟这里日后将是银行的总部,当然不能太寒酸的,该有的气派一定要有,特别是银行更是如此,否则怎么能让别人放心的把钱存进来?
银行后院的公务房中,李节将一版新宝钞递给朱玉宁道:“玉宁,你看这版宝钞怎么样?”
“怎么这么小?”朱玉宁接过李节递来的宝钞也惊讶的叫道,旁边的朱允熥也凑了过来,同样感觉这宝钞也太小了。
“不是新宝钞太小,而是旧宝钞太大了!”李节对朱玉宁姐弟二人也有些无语的道。
大明宝钞可是号称中国历史上面积最大的纸币,长三十多厘米,宽也有二十多厘米,一般要折成几折才方便拿在手中,而李节设计的新宝钞,却和后世的纸币差不多大,看起来更精致,也更方便携带。
“这倒也是,之前的宝钞的确有点像大,拿在手上像是拿着一张榜文似的,倒是个这新宝钞,感觉质量相当不错!”朱玉宁这时也将新宝钞翻天覆地的看了几遍,最后也十分满意的点头道。
新宝钞虽然变小了,但纸张的质量却变得十分厚实,拿在手里能感觉到与一般的纸张截然不同,而且上面设计着精美的花纹,标注着宝钞的面值,的确比旧宝钞强多了。
“等一下,怎么只有一百文最小面值的,其它面值的呢?”朱允熥这时却发现了问题,于是再次问道。
大明的宝钞一共有六种,分别是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和一贯,哪怕是最低面值的一百文,其实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毕竟一文钱的购买力其实是超过后世的一元,所以宝钞一般人家还真的用不起。
当然了,宝钞之所以设计成这么大的面值,主要还是出自老朱的想法,因为在他看来,普通百姓肯定没什么钱,所以借宝钞敛财,自然是要敛那些大户人家的财,因此宝钞的面值设计的很大,不过这种想法显然有些想当然了,事实上普通人也同样会受到宝钞的影响。
“其它面值的在我这呢!”这时只听门外传来朱雪晴的声音,紧接着就见朱雪晴一身男装的走了进来,不过就算是男装,也难掩她俏丽的容貌,反而凭添了一股英气,与朱玉宁站在一起简直像对双胞胎似的。
朱雪晴进来后把拿来的宝钞递给朱玉宁,她一共拿来四种宝钞,每种宝钞的大小与图案都有一些区别,而当看到这些宝钞的面值时,朱玉宁与朱允熥却是再次惊讶的道:“怎么全都是这么小面值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5/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