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校对)第1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359


“那太好了,刚才护卫说在附近发现了野猪的脚印,他们已经去追了,不知道能不能抓到。”朱有炖闻言也再次笑道。
“黄河边为何有这么多的野物?”李节这时也好奇的问道,刚才他来到河堤上时,就见到河边有一些动物喝水,朱有炖能轻易的打到两只野兔,而且还发野猪的脚印,这都说明附近有大量的野生动物。
“开封附近野物的确很多,我听府中的老人说,以前的动物更多,甚至还有老虎出没,直到后来人口增多,那些动物才少了许多,不过黄河边因为太过危险,许多人都不愿意住在河堤附近,如此一来,野物也都聚集到河边了。”朱有炖再次回答道。
李节闻言也不禁有些唏嘘,战争虽然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但却让其它动物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开封这种地方竟然出现了老虎,这在后世恐怕根本无法想像。
“大伯,黄河水患严重,不知道朝廷有没有办法治理?”这时朱有炖竟然也问到了水患的问题,这让李节和朱标也是惊讶的对视一眼,心中对朱有炖的评价也再次提升。
“黄河水患是个痼疾,朝廷也只能调拨人手修建河堤,疏通水道,想要彻底解决实在太困难了。”朱标这时叹了口气回答道。
“其实刚才我与殿下也在聊着黄河水患的问题,只是都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李节这时也接口道。
朱有炖听到这里也露出失望的神色道:“黄河水患不但百姓受苦,开封城更是年年被淹,比如去年夏天时,因为雨水太多,导致河水没过河堤,结果整个开封城都被淹了,连王府里的积水都有一尺多深。”
听到朱有炖的话,李节也不禁有些同情,周王治开封,也许在别人看来,开封是个好地方,毕竟号称是八朝古都,但只有周王府的人才知道,开封其它都好,唯独老是被水淹,府里的房子每隔几年就要大修,否则根本抗不住水泡。
另外李节还知道,明末李自成打开封时,就再次引黄河水淹开封,最后一任周王却踩着积水顶住了义军的进攻,逼的李自成撤军,只不过这位末代周王也积劳成疾,最后死在满是积水的周王府中,也算是与大明同休了。
第两百零四章
人口过盛怎么办?
朱标在开封停留了五天,这五天里,朱有炖陪着朱标走遍了开封城,虽然城中还有不少的古迹,但因为多年的黄河泛滥,当年的那个东京汴梁大部分都被埋进了黄沙之中,开封的地面也因此抬升了数米。
地面上能保留下来的古迹并不多,甚至就连后世十分有名的开封铁塔,这时也显得有些残破,不过李节却知道,就在几年后,朱有炖的父亲在回到开封后,就会让人将这座铁塔大修,这也是开封铁塔最为重要的一次修缮,再加上后世的保养,这才使得铁塔能够传之后世。
除了古迹之外,朱标与李节还重点考查了一下开封内外百姓的生活情况,别看现在的开封城只剩下二十多万人口,城中的人口甚至不足十万,哪怕是把开封治下的县加在一起,整个开封府的总人口也没有超过百万,但这已经是整个河南最为繁华的城市了。
在开封府治下的百姓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从外地迁来的移民,因为开封比较靠近山西,所以这里也是最早接收移民的地区之一,其中有些移民的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了。
不过就算是这样,开封府周围依然有大批的荒地没有开垦出来,这些以前可都是良田,但现在人口不足,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力来开荒。
面对这种情况,当地的官府也开始鼓励生育,比如生两男就赏钱两贯,生三男则奖励一头猪,而百姓也都愿意生孩子,一来土地多,不用担心生孩子没饭吃,二来孩子长大后,也能帮着家里干活,所以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到处都能见到奔跑嬉闹的孩童。
其实不止是开封,整个河南、河北甚至是山东,几乎都存在类似的情况,朝廷甚至把州县的生育人数做为官员的考核标准之一,如果某一地的人口增长快,那么对当地的官员来说就是一大政绩,日后也更容易得到升迁。
五天之后,朱标也决定再次启程,朱有炖表现的十分不舍,但他是个懂事的孩子,最后也没有说挽留的话,只是让人准备了不少物资,然后亲自送朱标的队伍出城。
不过在分别的时候,一向成熟稳重的朱有炖也抱着朱标痛哭起来,虽然只是短短几日,叔侄两人间也培养起颇为浓厚的感情,朱标对这个侄子也越看越顺眼,甚至李节怀疑,如果朱标没有儿子的话,肯定会把朱有炖要过来当成儿子培养,日后也会把大明的江山传给他。
最后朱有炖向李节告辞,李节也勉励了他几句,随后队伍开始启程,然后缓缓的离开了开封城,只不过走出去很远时,回头还能看到朱有炖在向他们挥手。
其实李节也能理解朱有炖,他爹朱橚是个不省心的货,前年被软禁到京城,导致周王府上下都是惶恐不安,偏偏老朱还把偌大的周王府交给年幼的朱有炖管理。
要知道明初的藩王可不是后世那些混吃等死的藩王,而是个个手握重兵,虽然周王镇守的开封不属于边塞,但却是北方边塞的大后方,甚至前方战事吃紧时,周王也需要指派大军前去支援。
所以周王府的事务其实是十分繁重的,有时候连当地的政务也需要周王府来处置,而朱有炖接手周王府的事务时,才不过是个十岁的孩子,哪怕有王府的官员辅佐,但对朱有炖来说依然有很大的压力,所以他才会比同龄的孩子显得早熟聪慧。
而就在朱有炖一人挑起周王府的重任时,朱标这位大伯忽然从京城赶来,给他带来久违的亲情,甚至相比他父亲朱橚,朱标更加的和蔼可亲,估计在朱有炖心中,朱标已经替代了朱橚扮演了父亲的角色,所以在分别时,朱有炖才会那么的不舍。
朱标在与朱有炖分别后也显得有些伤感,一路上好久都没有开口,李节也没有说话,而是看着窗外的景色,只见在春天的田野中,许多的农夫都在忙着耕种,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一些大大小小的孩子,其中有些大一点的孩子已经可以帮着大人干活了。
“你在看什么?”这时朱标终于打破了沉默主动问道。
“在看那些孩子!”李节笑着指了指窗外田野上的孩子道。
“看孩子?”朱标闻言也是一愣,这段时间他们在开封四处巡视,已经见过太多的孩子,甚至有些村子里的孩子比大人还要多,有个生了十一个孩子的妇人,甚至被官府立了牌坊。
“殿下,现在中原人口不足,我在想至少需要几代人才能填满这个空缺?”李节再次笑着回答道。
“这个……”朱标闻言也露出意外的神色,随即想了想这才回答道,“以现在的人口和生育速度,恐怕也用不了多久,估计最多两代人,也就是三十年,中原的人口就能恢复到当年的鼎盛时期了。”
“殿下说的不错,不过殿下有没有考虑过,若是人口过盛又会出现什么问题?”李节再次一笑道,他提出这个问题也是想转移一下朱标的注意力。
“人口过盛?”朱标听到这里又是一愣,因为这个问题他还真没考虑过。
“现在的是地多人少,所以百姓可以大肆生育,而不用担心没有土地耕种的问题,可若是不加控制,日后人口太多,导致人多地少,一块土地出产的粮食是有限的,而人太多时,必然会有一部分人挨饿,人要是没有吃的,就会失去理智,到时动乱也就难以避免了!”李节再次开口道。
“那要该怎么解决?”朱标闻言也皱起眉头问道,虽然这个问题看起来有些遥远,甚至就算他当政,也可能不会遇到这个问题,但他也想为儿孙们多考虑一些。
“有三个办法,第一就是在人口达到一定数量时,开始人为的控制人口的增长,就像现在朝廷鼓励生育,而那时可能就要控制生育了。”
“生育怎么能控制?总不能不让百姓成亲生孩子吧?”朱标闻言却是一脸的不可思议,朝廷就算管的再宽,但也管不到百姓的床上去?
“这个殿下不必担心,到时肯定会有控制的办法。”李节再次一笑道,避孕套不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发明的吗?当然了,李节自己是不推荐用这种办法的。
“那剩下的两个办法呢?”朱标再次问道。
“控制生育是节流,也就是在土地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人口的增长,而第二个办法则是开源,那就是不控制人口的增长,而是扩张领土,甚至必要的时候,抢夺别人的土地!”李节再次笑着回答道。
“这……”朱标闻言却露出沉思的神色,对于这个扩张的想法,他并不排斥,只不过他却知道实际操作起来却有很大的问题。
“现在大明的土地已经扩张到了极限,若是再向外扩张,恐怕朝廷根本无法有效的统治了。”朱标最后抬头说出自己的看法道。
实际上朱标只说了一半,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自秦汉以来,华夏就把周围最富饶的土地全都占据了,四周要么是荒漠高原,要么是大海密林,根本没有占据的价值。
“殿下不要把只把目光放在大明附近,难道您忘了之前我献给陛下的地球仪了吗?”李节开口提醒道。
“我不会是想……”朱标闻言也吓了一跳,地球仪他也有一个,虽然他也觉得地球之大让人难以置信,可从来没想过真的占据大明以外的土地。
看到朱标的反应,李节也暗叹一声,其实之前他和老朱讨论过类似的问题,只不过出发点在藩王的安置上,其实就是鼓动老朱让朱棣这些藩王走出去,将大明的光辉撒播到全世界,可是老朱并没有下定决心,只说自己要考虑一下就没音了,所以李节才又开始鼓动朱标,不过看朱标的样子,估计他也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可那些地方也未免太远了吧?”朱标考虑再三终于再次开口道。
“殿下你怎么忘了,当初我曾经和您说过,技术是在向前发展的,现在的车马船只速度很慢,可未来也许就会出现一日千里,甚至是万里的交通工具,到时从金陵到开封,也许只需要几个时辰,从大明到倭国,也同样一日可还,到时这天下还有哪里去不得?”李节最后再次反问道。
其实李节说这些的确显得有点早,但他并不是真的要说服朱标做些什么,而是要在朱标心中打下一个印记,让他明白这个世界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有些固有的观念也需要改变,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殿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燕王殿下去高丽,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其实咱们刚开始不必把目光放的太远,附近依然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扩张,比如倭国、南洋、西域等等。”李节趁热打铁再次道。
朱标听到这里也终于露出沉思的神色,虽然李节的这些话有些惊世骇俗,但凭着他对李节的信任,这时也开始认真思考这些设想的可能性。
第两百零五章
决战高丽
高丽和宁府,然而今天这里即不和平也不安宁,府城外一场惨烈的厮杀正在展开,残肢与鲜血遍布整个战场,无数的战士在怒吼,战马在嘶鸣、伤员在哀嚎,种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共同奏响了一首人类战争的协奏曲!
朱棣脸色沉静的骑在马上,两眼也一直观注着战场上的局面,时不时还会下达命令,对战阵做出一些调整,以应对战场上的变化。
今天将是朱棣与李成桂之间的决战,之前李成桂盘踞在朔方道一带,对开京也是虎视眈眈,甚至一度想要反攻开京,当时开京也是人心惶惶,特别是郑梦周被刺杀后,许多高丽大臣都怀疑是朱棣动的手,更让朱棣在开京的统治变得有些不稳。
不过很快这种局面就发生了逆转,主要就是铁册军做为大明的援军到达后,朱棣果断的主动出击,一举击败了李成桂的大军,并且夺回了朔方道等地,然后挟裹着大胜之威,直接对高丽内部进行了清理,一些对他质疑的高丽大臣被清洗。
如此一来,朱棣在高丽的统治立刻稳固下来,接下来他也趁胜追击,七战七胜,将李成桂杀的一路后退,最后一直退到了和宁府,这里位于大明与高丽的交界,再往后退就是大明的领土了。
不过和宁府也是李成桂的老家,当年他就是在这里出生的,李成桂的父亲曾经在这里经营多年,所以李成桂在这里的根基极深,他退守在这里后,很快就再次征调了一支四万人的大军,其中有一半都是女真人。
明初的女真人可不是明末的女真人,事实上在明初时,女真人混的极惨,蒙古人打压他们,大明也打压他们,甚至连高丽也打压他们。
当然在打压的同时,他们也会拉拢一批女真人为自己所用,李成桂父子就是如此,当初他父亲在世时,就拉拢了不少女真人,后来李成桂得势后,更是继续拉拢女真人,现在他凭借着之前的关系,又许诺了许多的好处,自然有不女真人愿意为他卖命。
相比李成桂的四万大军,朱棣手中却只有一万五千人,其中一万还是高丽人,剩下的五千才是明军,也是他手中的王牌,现在依然在后军押阵,没有被派到战场上,因为对面的李成桂也同样没有派出自己的王牌。
不过朱棣手中的兵力虽少,但装备与操练都远超李成桂手下的大军,毕竟李成桂的军队是临时征召起来,能够指挥他们上战场就不错了,至于彼此间的配合根本没有,所以李成桂虽然战场着人数优势,但在战场上却丝毫没有占到半分便宜,现在双方的战局依然处于胶着之中。
就在这时,对面的李成桂终于忍不住了,只见随着他的一声令下,一直坐镇的中军也终于杀向战场,这是一支五千多人的骑兵,而且大部分都是极其精锐的女真人组成,这些女真人早在李成桂父亲还活着时,就投靠了李家,曾经跟随李成桂南征北战,立下了无数的功劳。
不过这支骑兵之前被朱棣打残了,但李成桂逃回和宁府后,立刻又挑选了不少女真骑兵补充进来,使得这支骑兵再次恢复过来。
朱棣面对这支骑兵也不敢有任何的大意,上次他之所以能够打残对方,主要是他手中的骑兵更加精锐,以骑兵对骑兵,虽然打败了对方,但他手中的骑兵也伤亡惨重,而且他还无法及时的补充兵力,导致现在手中能动用的骑兵只剩下千人左右。
这次朱棣不可能再把仅剩的骑兵全都派到战场上,而且以一千对五千,他的胜算也极小,估计李成桂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才敢这么放心大胆的把骑兵派出来,准备以这支骑兵一举冲垮大明的军阵,锁定这场决战的胜利。
然而朱棣却早有准备,只见他立刻下令道:“铁册军迎敌!”
随着旗手将朱棣的命令传达下去,准备已久的铁册军也立刻从后军前出,两翼也早就做好了准备,不过最先迎敌的却不是火枪手,而是两翼的火炮。
“轰轰轰~”随着两侧火炮的轰鸣,对面冲锋的骑兵也立刻惨叫连连,一枚枚滚烫的弹丸从骑兵中穿过,带起无数的碎肉与残肢。
铁册军是一支纯火器部队,军中可不仅仅只有火枪手,另外还配备了一支威力强大的火炮部队,能够动用五十门火炮,当这些火炮齐射之时,强大的威力几乎把对面的骑兵给打垮了,特别是那些战马更是被巨响吓的不断嘶鸣,冲锋的速度也一下子慢了下来。
趁着对方骑兵被打乱的机会,朱棣再次果断的下令,将自己身边仅乘的一千骑兵也派了出去,这支骑兵如同一支利刃一般,一下子将对方的骑兵冲出一道口子,这也再次有效的阻击了对方的冲锋速度。
最后等到这支骑兵终于杀到明军的中军前时,迎接他们的却是一排排的枪口,铁册军真正的主力火枪手开始发威,三段击轮流射击,小小的弹丸却带着巨大的能量,哪怕身穿铁甲,也很难挡住子弹的射击,再加上骑兵的速度变慢,根本无法冲击火枪手的阵营,导致一排又一排的骑兵倒在了枪口下。
“大局已定!击鼓!”朱棣看到这种局面当即也是喜形于色的大吼一声,说着竟然亲手夺过旁边鼓手中的鼓棰,然后重重的敲击起来。
沉闷高亢的鼓声传遍全军,这让所有人都是精神一震,只要是战鼓一起,就意味着发动总攻的时候到了,而且一般这时候自己一方已经占据了优势,所以战鼓在军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比之下,对面的李成桂看着自己的骑兵被一排排射死在阵前,他也是面如死灰,本以为能够靠这支王牌翻身,却没想到明军的火器如此犀利,竟然把他的骑兵克制的死死的。
“父亲!快撤回城吧,前军已经挡不住了!”正在这时,李成桂的儿子李芳远也一脸鲜血的跑过来大声道,他刚才也率领着一支大军与明军厮杀,却被明军的骑兵冲散,连他自己都受了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