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校对)第1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2/359


“迁墓虽然是好事,可父亲他们才刚入土为安,现在就迁墓是不是有些不妥?”李祝这时反而有些犹豫了,毕竟李善长他们才刚安葬没多久,又要迁墓还得折腾。
“这个简单!让人把墓园的围墙拆了,然后把祖父他们的墓圈进去就是了!”李节当即提议道,随即他又看向李存仁笑着问道,“七叔爷您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
“好办法,这样做即不打扰族兄他们的安宁,又比较省时省力!”李存仁急忙点头赞同道,相比迁墓,李节提出的这个办法的确更好。
“父亲您觉得呢?”李节又向李祝问道。
“这个……好吧!”李祝也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于是点头答应道。
“那好,这件事就有劳七叔爷你们了,两天之内,我希望墓园能重新修好,这点没问题吧?”李节再次向李存仁道。
“两天?”李存仁闻言也是一愣,这个时间也太紧了,但是当看到李节威胁的目光,他也只能苦笑着答应道,“没问题,两天后肯定能修好!”
“很好,那两天后我再来,另外还有族谱和家轴,也有劳七叔爷操心了!”李节说着拍了拍李存仁的肩膀笑道,李善长等人死后都不能入祖坟,更别说族谱和家轴了,虽然他不看重这些,但李祝肯定看重,所以干脆一并做好了。
李存仁当然也是连声答应,反正都已经同意李善长等人进祖坟了,也不差这些,这让旁边的李祝也更加震惊,同时他也忽然发现,自己以前是不是真的太软弱了?
“呦~,挺热闹啊!”就在这时,忽然只听宗祠外有人惊讶的叫道,李节听到这个声音也感觉有些耳熟,紧接着只见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人走了进来,这让李节也吓了一跳,因为来人竟然是大将军蓝玉?
第两百章
对蓝玉的改观
“大将军您怎么来了?”李节看到进来的蓝玉也是一愣,急忙上前行礼道,不过他这时也有些发懵,这情节怎么这么熟悉?该不会像后世那些烂大街的打脸一样,自己才刚打脸别人,然后别人就请了蓝玉来打脸自己吧?
想到这里,李节也不由得看了看旁边的李存仁,这老头该不会是认识蓝玉,所以才把蓝玉请来为自己撑腰吧?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就麻烦了。
“怎么,只许你回老家探亲,就不许我回老家探亲?”没想到蓝玉却是冲着李节微微一笑道,神情中也并没有任何的恶意。
李节闻言先是一愣,随即这才猛然想起来,定远县虽然是个小地方,但在明初却出了不少了不起的人物,除了李善长和冯国用、冯胜兄弟外,蓝玉也是定远县人,不过蓝氏在定远县并没有什么根基,不像李家和冯家都是当地的大族。
“原来如此,我倒是忘了大将军与我还是同乡!”李节闻言也是一拍脑门道,随即又将父亲介绍给蓝玉,李祝当然也认识对方,当即也十分恭敬的行礼,蓝玉倒也十分客气的还礼。
“你们这是演的哪一出啊?”蓝玉随即指了指依然跪在地上的李氏族人,以及李节身后一片狼藉的宗祠问道。
“咳,都是一些小事,不知大将军为何来到这里?”李节也不好意思把家族里的破事告诉别人,于是只得含糊一声又问起蓝玉出现在这里的原因,就算蓝玉回老家探亲,可也不应该出现在五峰庄啊?
“我来这里还能干什么,当然是来祭拜一下李公!”蓝玉说着指了指身后,后面的下人也带着不少祭拜用的祭品。
李节和李祝听到蓝玉的话却全都愣住了,甚至两人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要知道李善长可是被老朱钦点的谋逆大罪,哪怕现在李善长已经死了,但依然有不少人避之不及,甚至从李善长去世到现在,除了李节这些家人外,还从来没有其它人明目张胆的前来祭拜李善长。
“大将军你不是在开玩笑吧?”李节这时也面色严肃的沉声问道。
“你看我像是开玩笑吗?”蓝玉却再次反问道。
李节这时也有些糊涂了,虽然蓝玉的性格十分恶劣,可以说是嚣张跋扈之极,但他现在的样子也的确不像是开玩笑,恰恰相反,蓝玉在提到祭拜时,眼神中竟然露出几分伤感的神色,这绝对做不得假。
“走吧,带我去李公墓前祭拜一下!”蓝玉再次对李节吩咐道。
看到蓝玉如此坚持,李节也只得答应一声,李祝也有些担心,本想一起跟着去,但却被李节劝住了,然后自己带着蓝玉再次来到山上的墓园。
一路上蓝玉显得十分沉默,直到最后李节带他来到墓园外李善长的墓地时,他才明白刚才李节大闹李氏宗祠的原因,不过对此蓝玉也只是微微一笑,他是个武将,对于生死并不看重,至于葬在哪里就更不在乎了,当然他也能理解李节的做法。
蓝玉将带来的祭品拿出来,然后亲自祭拜了一下李善长,整个过程他都是亲历亲为,没有让任何人插手,直到最后祭拜完成后,他却又站在李善长的墓前久久不语。
“能有故人前来拜访,我想祖父应该也会很高兴的!”李节这时走到蓝玉的身边轻声道,从刚才蓝玉的举动,李节已经确定对方真的只是前来祭拜。
“你是不是想问我,为什么我要冒着风险前来祭拜你祖父?”没想到蓝玉忽然主动问道,这个问题也的确是李节十分想问的。
“大将军肯说了?”李节扭头问道。
“其实也没什么不可说的!”只见蓝玉再次叹了口气,“我知道许多人在背后说我嚣张跋扈,我也承认我这个人并不好相处,但我蓝玉却是个知恩必报之人!”
蓝玉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接着又道:“二十年前,我姐夫刚去世没多久,我在军中又犯了大错,当时不少人都落井下石,想要让陛下处死我,幸好当时李公替我说了几句公道话,这才让我免于处罚,这份恩情我一直记着,虽然我做不到救李公一家的性命,但前来祭拜一下还是应该的!”
李节听到蓝玉的话也有种唏嘘之感,李善长身为老朱身边的第一功臣,号称门生故旧遍布天下,对许多人都有提携再造之恩,可他倒台后,所有人都是避之不及,蓝玉能够因为当年李善长的几句公道话而记到现在,这让李节也对他也有了一些改观。
“走吧,我相信李公的冤屈总有一天会昭雪的!”蓝玉忽然再次开口道,说完就转身离开了这里。
李节闻言也并没有露出意外的表情,事实上朝中所有人都知道李善长是被冤枉的,甚至连老朱自己也知道,虽然李善长贪权,胡惟庸也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但要说李善长意图谋反却根本就是胡扯。
另外李节还知道,就在几个月后,工部郎中王国用就将上书,替李善长的死叫屈,甚至还说李善长“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为人臣子做到这种地步,根本没有谋反的理由。
王国用曾经受过李善长的恩惠,他上书时也抱着必死之心,甚至据说把这份奏本送上去时,他连棺材都准备好了,哪怕一死也要报李善长的知遇之恩,可没想到老朱看过这份“大逆不道”的奏本后,竟然没有丝毫的表示,更没有因此怪罪王国用,完全就是默认了他的说法。
想到这里,李节又看了看眼前李善长的墓碑,最后也不由得叹了口气,随后也转身跟上了蓝玉的脚步。李善长不在了,但蓝玉还在,而他很可能会走上李善长的老路。
李节并不是很喜欢蓝玉,之前也一直刻意的与对方保持着距离,就是怕对方日后倒霉牵连到自己,不过今天李节却有些犹豫了,不知道该不该劝一下蓝玉收敛一下性格,免得日后也落得个身死的下场?
“你有心事?”然而没等李节开口,蓝玉却率先看出了李节的心思。
“是有一点!”李节想了想再次说道,“我在想祖父号称大明第一功臣,最后却依然落得如此下场,如此看来,我日后也要收敛一些,免得走上祖父的老路!”
李节没有明说,但他说话时看着蓝玉,以蓝玉的聪明,当然也立刻领会了他的意思,不过他却是毫不在乎的一摆手道:“你们这些人说话都喜欢拐弯抹角,我知道你是什么意思,不过老子才不在乎,人生一世,若是不能恣意潇洒、快意恩仇,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李节闻言也无奈的一笑,他最担心的就是遇到这种情况,当初李善长如此,蓝玉也是如此。
不过仔细想一想,蓝玉与李善长还是不一样,李善长是固执的不愿意听李节的劝说,而蓝玉却只是任性妄为,也许他知道这么下去不会有好下场,但他却不愿意因此而改变自己,在别人看来蓝玉这种做法十分不明智,但他自己却并不这么认为。
想到这里,李节也只能暗自叹了口气,他不能说蓝玉的人生态度是错的,而且话都已经说到了,对方不愿意听他也没办法,更何况他和蓝玉本来就没有太深的交情,有时候交浅言深也未必是什么好事。
送走了蓝玉,李节又接上李祝回家,两天后他再次来五峰庄,李善长等人的墓已经被圈进了墓园里,而宗祠里也添加了李善长等人的牌位。
相比上次,这次李存仁等人对李节也是极力的巴结,生怕他再提收回田产的话。其实李节也知道,那天他大闹宗祠后,李存仁这些人找过黄县令告状,结果人家非但不理他们,反正还悄悄的告诉了李节。
如果不是李节没时间的话,他肯定会把李存仁这些人好好的收拾一顿,不过朱标那边马上就要动身了,蓝玉昨天就回去准备了,所以他今天下午也要回凤阳,实在没时间和李存仁这些人纠缠,另外李祝也不想和族人真的闹翻,所以李节也只能暂时放过了他们。
下午的时候,李节带着李夫人亲手准备的行囊离开,李祝夫妇也将李节送到城门外,笛儿抱着李节哇哇直哭,怎么说都不肯放手,最后还是被赵姨娘强行抱走。
李节也十分不舍的与家人挥手告别,最后当他骑上马走出去很远时,回头时依然能看到站在路边的父母家人,这让李节也感觉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出来。
等到李节骑马回到凤阳时,天色都已经不早了,他先进城拜见了朱标,朱标也询问了一下他探亲的经过,李节也一一做了回答,估计朱标也看出李节的心情不好,于是也很快就放他回去休息。
第二天一早,朱标率领着出巡的队伍再次启程,而他们的下一个目的地,则是号称“八朝古都”的开封城,只有到了那里他们才会再次停留一段时间。
第两百零一章
大移民与户籍制
虽然已经是春天,但越往北越感觉冷,特别是早晚时分,小风一吹都能冷到骨子里,李节穿着朱玉宁给他做的衣服,虽然样式不太好看,穿着也不太舒服,但却十分的暖和,足以抵挡早晚的寒风。
李节坐在车窗前,看着官道两侧的农田陷入到沉思之中,现在他们已经进入到河南地界,虽然明朝时期的河南与后世河南的行政区域有些差别,但大体上还是一致的。
提到河南,李节最先想到的就是中原大地,另外李节记得在他上中学时,课本上明确的写着,当时河南是全国唯一人口过亿的省份,当然后来被广东超越了,但河南的人口数量依然排在第二。
要知道李节上中学的时候,改革开放才没多久,各省份的差别也不是很明显,而河南的面积并不大,在各个省份只排在中下位置,如果只看地图,估计很难想像小小的河南竟然能养活一亿人。
但事实就是事实,河南之所以能养活那么多人,是因为河南真的有养活这么多人的资本,相比别的省份,河南境内大部分都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再加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导致这里的粮食产量很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大的粮食产地。
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比如在后世时,河南就被定位成一个农业省,耕地的面积有严格的红线,导致工业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后世河南的经济发展不太好,虽然总体排在第五,但人均下来就很低了。
而在古代的农业社会,河南虽然看起来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但这种优势也带来一种诅咒,那就是每当战乱之时,河南的平原根本无险可守,四方的军队可以随时杀入河南境内,而河南又是粮仓,自然被不少人视为肥肉,引来无数的军队在这里厮杀争抢,百姓们也频频遭受战乱之苦。
比如以现在为例,当初的元末战乱,导致河南的人口大减,老朱统一了天下后,曾经统计各地的人口,其中河南的总人口竟然只剩下一百八十九万,北边的河北也没好到哪去,人口与河南几乎相等。
相比之下,旁边的山西却有四百多万的人口,比河南与河北加起来都要多,主要原因就是山西境内多山,乱兵很难进入山西境内,而且就算是杀进山西,百姓也能到山上躲避,所以土地贫瘠的山西才能保留那么多人口。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老朱才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明初大移民,将山西的居民移居到中原地区,据说前后一共有十七次,而且一直到朱棣当政的永乐年间才停止,前后持续了四十多年,迁移总人数更是达到百万以上。
虽然在后世看来,百万人口的迁移并不算什么太难的事,但对于古代社会来说却极其困难,因为这时交通落后,只能靠人的两条腿步行,另外还有物资的匮乏,再加上乡土观念更重,使得百姓也不愿意远离故土,更让移民之事困难重重。
不过老朱对移民的事却十分强硬,他先是把山西的百姓编入军户,再以调集军队的名义将这些百姓迁移,为了防止移民在路上逃跑,更是将他们绑住双手连成一串,这些百姓想要大小便时,只能让看守的人解开双手,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甚至直到后世,河南等地的人依然称上厕所为解手。
李节一路上也在观察着道路两侧的田地,刚进入河南境内的时候,他发现道路两侧到处都是荒芜的田地,要知道这可是官道,两侧的田地应该十分抢手才对,可依然存在着大批的荒地,就是因为地多人少,根本耕种不过来。
不过随着队伍的前行,李节发现越往北,道路两侧的荒地就越少,大部分都被开垦成田地,甚至能看到一些村落出现在平原上,有些村落一看就是新建起来没多久,估计就是从山西等地迁移过来的百姓。
这些百姓被迁移过来后,,当地的官府会划出一片土地让他们开荒,当然朝廷也会提供一些种子、农具等物资,只要你能把荒地开垦出来,并且连续种上几年,那这块地就是你的了,而且前几年朝廷也不会收税。
相比那些真正的荒地,河南这边的荒地以前大部分都是良田,只是因为战乱,田地的主人或逃离或死亡,才导致田地抛荒,但只要耐心的耕种几年,这些荒地就能恢复成良田,比从零开始的开荒容易许多,所以这些移民只要熬了最初的几年,就能得到一大块土地。
“想什么呢?”正在这时,朱标忽然一拍李节的肩头问道,这一路上太过无聊,所以朱标也经常把李节叫来陪他,或是下棋或是聊天,有时也讨论一下路上的见闻。
“我在想陛下迁移百姓到中原的事。”李节实话实说道。
“原来是这件事,不过说实话,当初父皇为了做这件事,可背负了不少的骂名,许多大臣也反对迁移百姓,认为这会让百姓背井离乡,甚至可能会引发民间的动乱。”朱标说到最后也叹了口气,事实上那些人也没说错,迁移百姓的确也引发了一些的骚乱,不过这些依然没能改变父亲的决定。
“凡事有利必有弊,有时上层的一些决定,虽然长远看有好处,但却会触动下层的利益。”李节闻言也叹了口气道,这种事根本没有对错,而且有些现在看来正确的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后也可能变成错误的。
“是啊,有利必有弊,比如以户籍为例,父皇接手了一个乱成一团的天下,为了让天下尽快的恢复秩序,所以才将各行各业都划入户籍之中,使得天下在短时间内秩序井然,但时间一久,我总感觉这户籍制会出问题!”这时朱标忽然也有些感慨的道。
“殿下也觉得户籍有问题?”李节闻言也十分惊讶的看向朱标,他没想到朱标竟然看出了户籍的弊端,果然不愧是老朱挑选的继承人,如果朱标真的能顺利接位的话,说不定他真的能纠正许多老朱留下的弊端。
“听你这话的意思,你难道也和我有同样的看法?”朱标也同样惊讶的看着李节道,他本来只是随意拿户籍举例,甚至借此给李节上一堂课,没想到李节竟然也有同样的看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2/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