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校对)第2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3/330

  霍崇有些不爽,“这等事,我要是说,我没什么想留给自己的,你们可否相信?”
  众人先是点头,然后又摇头。三师弟,也是现在的警备司令部的司令铁牛,就说道:“大师兄,你不拿,那帮王八羔子们可是要拿。俺知道大师兄的意思,俺觉得大师兄若是想保住那些东西,总得拿到手里才行。”
  铁牛这话一出,连钱清都连连点头。霍崇也觉得很无奈。论身份,李铁牛没怎么当过前线指挥官。却也不是没有战争经验。在好几次单纯的平原中排队枪毙的战役里,负责给霍崇警卫的部队也投入了战争,三师弟李铁牛的表现中规中矩,即便谈不上可圈可点,也毫无可指摘的部分。
  现在李铁牛的身份相当于九门提督。掌握禁军。他这番话说出来,让霍崇感觉铁牛的政治认知,搞不好还在他的军事才能之上。
  如果霍崇不把那些优秀的文物揽在手中,并且把这些文物放到博物馆,搞展出什么的。下面的人就绝不会把这些文物当做一个公共物品,只会把这些给私有化。
  想到这里,霍崇叹口气。有些道理是可以说的,但是做起来,就不能按照那个道理来做。因为这个道理并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如果没有惩罚的道理,大概还不如什么都没说呢。
  或许是这个问题太过于郁闷,钱清找了个更轻松的话题,“先生就没有想给自己找的东西?”
  “我有好奇的东西,却没有非得拿到手的东西。因为看到真正的内容之前,我已经有了定论。那就是关于东林党的定论,这群家伙都是王八蛋。至少在我这个不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的人,认为东林党都是王八蛋……”
  众人有些对于霍崇的态度有所了解,有些并不了解。却还是听着。
  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级政治集团。由明朝吏部郎中顾宪成创立,直到明朝灭亡,共经历近40年时间。
  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西元1604年,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
  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东林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霍崇对此的态度十分明确,“千万千万不要把个人拿出来讲。咱们都知道,要是某个人身上只有缺点,没有优点。这是真神仙。这是绝对的大神仙。大家都明白吧?”
  众人稍一思索,连连点头。一个无用的人能活下来,可是不易。至于全是缺点,就更加不易了。
  “只要是个人,就得有点可取之处,甚至说过点可取的话。若是把这个单纯拿出来讲,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是被局面逼得无能为力。所以这等事宜粗不宜细。我的看法只有一个,就是这帮东林党们,有没有任何真正有效的推行过向江南士绅收税。如果他们从没真正有效推行过,他们说过什么管屁用!毕竟这帮东林党中不少人是官员,如果这些官位上,是那帮能真正推行向江南士绅收税的官员,局面就大大不同。占着茅坑不拉屎,就能证明这帮人是反对想江南士绅,以及向整个大明士绅收税的家伙。”
  霍崇有点担心大伙不明白,然而大伙却都明白了。看来是不是实际工作出来的就是不一样。
  连比较憨厚些的铁牛都叹道:“的确是这样。大师兄,那些人只要不干事,就是在坏事。”
  有了共识,霍崇才继续说下去。东林党的问题就在于他们从来不提经济立场这个本质问题,只是各种瞎哔哔。这种瞎哔哔导致了朝政完全没办法运行。
  东林党人在明朝末年的政治活动,经历了神宗万历、熹宗天启和思宗崇祯三朝,长达半个世纪。由于没有固定的章程和严密的组织,他们的政治态度和主张,往往是通过个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概括起来,大致包括:
  一,强烈要求改变宦官专权乱政的局面,主张“政事归于六部,公论付之言官”,使天下“欣欣望治”;二,竭力反对皇帝派遣矿监、税使到各地进行疯狂掠夺、横征暴敛;三,主张既重视农业,也重视工商业,要求惠商恤民、减轻赋税、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四,反对屡见不鲜的科举舞弊行为,主张取士不分等级贵贱,按照个人才智,予以破格录用;五,加强在辽东的军事力量,积极防御满洲贵族的进攻。
  钱清已经听得哈哈大笑,其他人有些是明白了,有些不太明白。
  铁牛不解的问道:“大师兄,这第一条,不是要向皇上夺权么?”
  “哈哈哈。铁牛,说得好。他们就是这个意思。”霍崇大赞,“当时还出了个所谓的阉党。就是魏忠贤。这个大家听说过么?”
  这帮开国的武将们摇摇头,只有钱清笑而不语。霍崇就把明朝的宦官体系,魏忠贤和阉党稍稍讲了讲。只是听到太监在洪水时候不敢下河堤,而是要与大堤共存亡。铁牛已经叹气摇头。其他将令们都跟着感叹,“这就是军法!”
  想到这里,霍崇突然有些想法,“喂,我其实想拍几个新剧。譬如龙门客栈,就是写东厂为了拯救太子遗孤,被东林党追杀。还有矿山等东西,就是拿东厂与那帮所谓的文人官员比较一下。”
  “先生就是要为了这个才要拿回那些档案?”钱清文化水平最高,觉得已经找到了原因。
  霍崇赶紧纠正,“拿到这些档案,包括四库全书,这是保存文化,保存历史。我是要在保存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再搞点研究。因果关系不能弄反。”
  被霍崇这么说,若是以前,钱清就老实听着。就算是不接受,也不怎么愿意表现出来。
  此时却觉得心情受到影响,忍不住嘟起嘴,表现出小小的不高兴。然后就看到霍崇无奈的样子,钱清突然很想捉弄霍崇一下。
  可就在此时,铁牛却老老实实的继续问道:“大师兄,这么讲,文人就是坏人啊。”
  霍崇连连点头,“文人的恶行,就在于他们不干活。这人只要不干活,就完蛋。我在意的有个人,叫做袁崇焕。这个家伙,很奇妙的。”
  武将听到袁崇焕竟然敢在公文里写‘一炮打出去十几里,把方圆几里内的东西轰到糜烂’,就已经忍不住大笑。听霍崇笑道:“这就是文人。”
  大伙笑的更厉害了。一时间,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只能笑个不停。空气中充满了快活的氛围。
  之后又听霍崇说起袁崇焕竟然敢矫诏杀毛文龙,已经有人忍不住开始骂起来。
  至于听到袁崇焕最大的“功绩”之一,就是任由几万清军,潜行过了蓟门关。哪怕是没有去过蓟门关的,只要稍微听了听当地的地形,大家忍不住大骂起来,“这人是骗鬼的么?”
  “我只是听说过当年的事情,并不知道具体。所以格外的好奇么。”霍崇叹道。
  关于袁崇焕的争论,霍崇也有定论。因为把袁崇焕推崇为什么民族英雄的人对于袁崇焕的描述,让霍崇心生疑惑。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后金主皇太极举兵数十万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袁崇焕听闻后率领祖大寿、何可刚入关守卫,所经过的蓟州、抚宁、永平、迁安、丰润、玉田各城,都分兵留守。皇帝朱由检得知后非常高兴,下令嘉奖袁崇焕的部下,并让袁崇焕统领指挥各地援军。
  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么战争中的所有失败,袁崇焕都得承担。要是有功都归上头,有过都由下面承担。这种人就是个俗人,根本谈不上民族英雄。
  霍崇把这个问题讲给部下,部下们也都表示同意。霍崇本就是想趁着这件事对大伙说说,也看看大伙的这个水平。此时见众人表现颇为中意,也放下心来。至少这帮人是不会和袁崇焕一样的看法。
  要是这些人和袁崇焕一样,那华夏朝廷就该完蛋了。
  因为,袁崇焕接到这个命令不久之后,遵化、三屯营都被后金军攻破,赵率教也在遵化战役中流矢阵亡,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国彦自尽而死。后金军越过蓟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焕忙率兵护卫京师。
  钱清忍不住说道:“先生,你说的我都想去蓟门关看看了。干成这个样子,这人还有脸活着么?”
  其他将令也是一脸的无奈。有人叹道:“战区司令受命之后,战区的战线崩溃了。这样的人还能被称为大忠臣。哈哈。怪不得大明亡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不完蛋才奇怪呢。”
  霍崇继续讲述了他知道的简短描述。
  崇祯皇帝朱由检召见袁崇焕,赏赐御用酒菜及貂裘慰劳袁崇焕,袁崇焕以兵马长途奔波,疲惫不已,请求入城休整,但遭到拒绝。于是袁崇焕驻军城外,与后金军鏖战,互有胜负。袁崇焕令戴承恩在广渠门列阵,祖大寿于南面列阵,王承胤在西北列阵,袁崇焕在西面列阵以备战,中午时刻,清骑兵从东南面进攻,祖大寿率兵奋力接战,而王承胤却拔阵向南避战。后金军力战祖大寿不下,于是撤退,明将刘应国、罗景荣等人率兵进行追击,杀伤后金军千余人,而明军死伤也很多。收兵后,朱由检用酒食犒赏军队。
  袁崇焕又派遣任守忠率领五百人用火炮轰打金营,后金军撤退,京都之围遂解。
  这话讲完,尤其是最后一段。霍崇问道:“我在史书上看到这段,感觉十分奇妙。这袁崇焕几炮打完,事情就完了。若是不这么讲,我反倒还信袁崇焕只是无能。”
  钱清听完之后,只应了一句,“先生,这袁崇焕定然有问题。从军事上看,此人起码是完全不懂军事。不懂军事之人被任命军事总督,此事已经是全然错了。至于袁崇焕本身是不是做了什么,已经无所谓。”
  众将明显对袁崇焕本身做了什么并无兴趣。大家看法与钱清一样,当一个根本不懂军事的人当了“战区司令”,事情已经进入没啥好讨论的阶段。
  霍崇满意之余却也发现了关于自己的一件事,自己也未免太文人了。反倒不如部下们这么实事求是。至少从军事上,霍崇本就不该对袁崇焕有一丝一毫的期待才对。
  所以,霍崇下令,“去吧,我不在意京城任何东西。但是这些文献档案,无论如何都要夺下。控制在手中。若是有其他问题,立刻联络。”
第三百六十一章
礼部尚书(十九)
  “大姐,都督是不是觉得那些什么文件比占了河北还重要?”
  钱清听到这话,登时微微变了脸色,“不要乱说。都督想的是别的。”
  “都督想的是啥?”这几个老兄弟倒是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意思。
  钱清觉得霍崇的想法的确比较不能被普通人理解,然而此时非得要给霍崇把话给圆上不可。就问道:“河北今天占,明天占,分别大么?”
  老兄弟们想了想,都摇头。
  “一本书,有人撕掉一页,走了。是在这本书被撕毁……不,你们家的壶忘在了院外,因为走拿的时候晚了,不知被何人打碎。你们觉得早点去,晚点去,分别大么?”
  虽然老兄弟们对于霍崇如此在意资料的事情不能理解,甚至觉得霍崇看人命还不如那些什么档案金贵。可被钱清这么一比较,至少大伙明白了霍崇这么着急也不是没有理由。有些东西去晚了,就是没了。
  明白了霍崇并不是对大伙生死毫不在意,老兄弟们就提出了个问题:“大姐,咱们此时进攻河北,何不把整个河北占了?”
  钱清也觉得单纯为了些资料而进攻河北,着实有些不能令人接受。若是以解放河北为目的,就完全能做得。便答道:“这事情可以先打着,看着局面如何,就由军中礼部支部商议之后给先生建议。”
  老兄弟们听到礼部支部,神色就有些为难。钱清知道老兄弟们的确是不喜欢礼部。毕竟原本他们一个个都能做主的事情,非得让另外一些人有发言权,谁都不愿意。然而钱清知道,未来的部队掌权的必然是礼部。
  见老兄弟们一个个听到礼部就直接对立,毫无合作的意思,更无了解一下礼部的打算。钱清知道说啥都是白说,索性也不再自讨苦吃。
  很快,部队这边就有了准备。五万人马点将完毕,向着胶东半岛的顶端出发。
  这边水军已经得到通知,立刻调动船只前来帮助运输人马。渤海等于是个大海湾,海湾入口处两端相距很短。南边的是胶东半岛的尖端,北边的就是辽东半岛的尖端。
  天气晴朗,海浪不高,海军在胶东半岛运上人马,就往辽东半岛运输。虽然只是短短几十里水路,不少士兵已经有些晕船起来。在船上就晕头转向,下了船之后也脸色白发,无比难受。
  然而这么点人马暂时失去战斗能力,并没有影响华夏军的进程。部队整顿完毕,就继续北上,前去攻打满清在辽东半岛上的据点。
  这边走了三十几里地,竟然还没到目的地。眼瞅沿途上竟然没什么人,华夏军的各部人马都觉得很是讶异。
  要知道,此时的山东人口已经有四千万。想在山东遇到一个走三十里竟然不见人烟的地方,真心说,便是沂蒙山区这种非常穷的地方都未必能遇到。
  几乎在同时,弘昼正率军向着盛京出发。此时的弘昼完全不知道华夏军竟然在差不多的时间对盛京朝廷发动了进攻。这一南一北好像是商量好般。
  弘昼当然没有与霍崇商议。他是派过人来试探霍崇为什么没有趁着胜利实施追击。当然,理由是劝说霍崇投降朝廷。被霍崇干净利落的拒绝,并没有出乎弘昼意料之外。
  然而使者带回来的消息,尤其是霍崇对于满人在关外来源的看法,让弘昼非常不快。因为弘昼觉得霍崇弄错了。
  对于满人来说,只有关外是满人龙兴之地的说法。并没有关外是满人故乡的看法。
  毕竟么,满清也是要脸的。这入关才不到百年,满人还不至于非得生编硬造一个关外是故乡的说法。
  可这霍崇却把如此说辞扣在大清头上,却让大清没办法理论。因为大清自己明白关外是龙兴之地,却也很不想承认关外本是汉人所有。是被大清杀光了关外汉人,这才夺取了关外。
  要是满人内部这么说,倒也罢了。可弘昼手下的主力乃是汉人,面对汉人也这么讲,只会寒了人心。哪怕是再忠诚的汉人臣子,一旦听到满人的要把关外当做退守之地的谋划,他们当中的确不乏愿意追随大清的。但是更多人则会选择脱离大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3/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