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校对)第2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7/330

  〖二战时期,日军强掳了4万多名中国人到日本充当劳工,而其中3765人分配给三菱公司,他们被押上了船,送往军舰岛。除了中国同胞,还有许多朝鲜劳工也被送到岛上,可日本觉得工人还不够多,竟在媒体上称军舰岛是乐园,欺骗不知情的人前往,因此劳工中不止有战争俘虏,还有学校老师,商人,更多的是被绑架来的普通农民。劳工们源源不断地被送到岛上,军舰岛每公顷人口高达1391人,人口密度一度是东京的9倍,成为了当时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然而在这个所谓的乐园里,劳工们开始了最悲惨的命运。截至二战结束,共有722名中国劳工(三菱公司称),以及1442名韩国劳工(韩国官方称),在军舰岛上被折磨致死。〗
  〖20世纪60年代在日本石油代替煤成为主要能源,全国的煤矿相继关闭,1974年,三菱公司正式宣布关闭这个煤矿,端岛上的居民全部撤离,端岛随之没落。〗
  霍崇之所以要在这里开发,其实也很是无奈。山西还在满清控制下的当前,华夏朝廷的工业部门也没能力开采两淮地区深度煤炭的技术能力。霍崇想来想去,也就军舰岛的煤矿算是个稳定的来源。等以后有了实力再说去开发越南的鸿基煤矿吧。
  将钢筋水泥卸下来,工程立刻就开始进行。船队则继续前往江户,在江户把剩余的钢筋水泥全部卸载下来。
  幕府将军给划拨的土地已经确定,地基也挖好了。建筑材料一到,立刻就开工。
  倭国并不缺乏劳动力,尤其是给了公道价格之后,更是不缺乏劳动力。有中国工程人员负责技术部分,工程就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
  当然,不惊人也不行。烧制的水泥会吸潮。若是一直放着,要不了多久就会发生水合反应,自然失效。
  总之,预制板,钢筋水泥浇筑。一个灰色的三层建筑很快就有了框架。之后却没有继续建设,而是这么晾着。
  北条桂一郎作为负责与“大明”贸易的奉行,对这样的建筑十分不解。灰色的框架看着直愣愣的,与倭国的建筑美学完全不符。
  而且最初建设的那么快,怎么突然就停下来了呢?难道是大明这边的人其实弄错了什么,所以干不下去了么?
  贸易处这边其实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然而没多久,倭国就进入了初夏。雨就哗哗的下了起来。
  灰色的框架吸饱了水份,在阴暗的天空下,灰色框架表面看上去更加阴暗。甚至有种要闹鬼的感觉。
  等天晴了,工程才继续开始。这次就不用那些只下力气的工人,而是直接使用根据地来的装修工人。工程进度再次变得飞快。
  毕竟么,框架有了,砖头也运到了。这种后世的标准建筑模式,甚至能一天修好几层。三层楼真心不算啥。
  到了西历七月十五,阴历六月初。随着室内的白墙粉刷完毕,建筑总算是基本完工。
  玻璃窗装上了,家具运进来了。这栋建筑进入了准备营运阶段。
  在围墙外,有不少江户百姓在看。对他们来说,天守阁才会有几层,这个围墙内的建筑竟然有三层,是非得来看看才行。
  然而江户百姓们只能在围墙外面看,因为守门的都是幕府的武士。他们佩戴着武士刀,目光非常不友善。仿佛准备对过份靠近的百姓拔刀就砍。
  平民被武士大人斩杀,尤其是以这种过份靠近的理由斩杀,那是白死。市民们也不敢过份靠近,只能在标出来的位置外看。
  就在此时,随着呼喝,一抬轿子过来。百姓们赶紧让路,更是不敢挡在大人物的面前。
  轿子内的是北条奉行,轿子从某个门进入后,他立刻下了轿子。随着宋成廉上了楼顶。
  从上面看下去,围墙上有好几道门。宋成廉指着门,讲述着根据倭国的规矩,哪些门对哪些人开放。
  虽然早就把这个弄明白,宋成廉还是心中颇为感叹。倭国的这个规矩也着实够严苛。
  不同级别的武士得从不同的门进入,这些门直通针对那个级别的武士服务的商铺。
  甚至连同样的门进入的武士,走入楼之后,还有不同的通道。
  譬如,北条桂一郎吹嘘他为大明争取到的销售特权中,就有针对倭国高级人员的女眷提供的商铺。
  这些身份高贵的女性就有一个专门的独立通道,门只为贵人开。中级武士别说走,连看都不行。
  森严的等级不仅在通道上,包括内部装修也是如此。不同的级别,通道的地板也不能一样。倭国人进屋要脱鞋,按照最初的中国工程人员考虑,在水泥地上铺设木地板就好。不成想倭国这边要求分出三六九等。
  这座商馆招待的都是中级以及中级以上的客户,所以中级走木地板,高级就得走榻榻米。
  通道两边要么用装饰画,要么直接贴壁纸。而装饰画与花纹也分三六九等。
  总之,只要走进某条通道,根本不用有特别的指示牌,光看装修就能知道这是什么人才能进入通行的地方。
  北条看了一番,觉得还算满意。他压低声音问道:“宋桑,你可否知道要先请谁来?”
  宋成廉原本还有自己的打算,此时早已经放弃。真的是入乡随俗,若是自作主张的话只会让倭国人不高兴,“北条桑,幕府这边有安排么?”
  见宋成廉终于不再坚持己见,北条放下心来,“请宋桑不要着急,既然将军大人让你们开这个商馆,就不会食言。”
  “那可就多谢了。”宋成廉带着放弃的情绪稍稍嘲讽了一句。
  很快,宋成廉就知道自己还是有些小看了倭国的等级制度。本该说可以开张的时候,却左等右等都没登来开业许可。
  多等了半个多月,眼瞅都要到七夕了,北条才兴冲冲跑来,“宋桑,快准备。”
  “怎么就可以了?”宋成廉皮笑肉不笑的问。
  “将军前一阵子身体不适,最近终于康复。”
  “将军要先来?”宋成廉都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北条不解的看了看宋成廉,“难道不该让将军大人成为第一个来的人么?”
  宋成廉知道不能否认,只能干笑几声。
  就在七夕那天,将军大人来了。早在将军抵达之前,商馆里头就来了大票武士,真的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知道的是为了保护将军大人的安全。不知道的会以为要把这商馆当要塞,准备打仗呢。
  搞了这么一大圈,将军大人只是出现了不到十分钟。按照北条的安排,这边送上了些金银器皿的礼物,将军坐在上位上看了几眼,点点头。只和宋成廉说了几句不疼不痒的话,就起驾回府。
  随着将军大人一起离开的是大票的武士,还有大包小包被武士们带走的礼物。
  等这帮人走了个干净,北条才兴冲冲的跑回来对宋成廉说道:“宋桑,将军大人很满意。”
  宋成廉笑道:“满意就好,满意就好。”
  说归说,宋成廉一点都不信。从能看到的经历来说,将军被一群他身边的人包围着,别人想靠近将军是千难万难。
  在这样的局面下,将军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全由将军身边的那群人说了算。既然北条说将军高兴,那就姑且算是高兴吧。
  至于将军真的高兴还是不高兴,已经完全不重要了。
  或许是抱持着这样的心态,宋成廉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倒是很高兴。将军作为第一个顾客,接受了商馆的服务。各路中高级武士乃至倭国大名们就开始登门。
  别说,倭国人在等级方面真不含糊。只是看到不同通道上的地板材质,那些武士们很自然的就停下脚步,或者继续向前。
  加上侍女们的引路,接连几天里,宋成廉发现这帮人竟然没有走错路的。这份能耐让宋成廉觉得叹为观止。
  除去这种倭国特色,生意本身也出人意料的好。
  这帮武士们都拿着真金白银,购买其商品毫不含糊。各种货物一买就好多,看他们的神色,并不觉得价钱太贵。看来倭国上层并不穷,而是很有钱呢。
第三百一十四章
海关(五)
  坤隆三年,西历1732年八月。宋成廉迎接了最新抵达的船队,船队上装满了货物。从粮食到日用品,让船身的吃水线深入在海面之下。
  船上的干部给宋成廉送来了调令,要他赶紧回山东参加考试。宋成廉心中又是欢喜又是不安,霍崇说过要完善公务员体系,要完善体系当然得考试。考试通过就可以得到与之相应的职务。这是好事。
  然而考试这等事总是令人不安,只要看到那些题目就感觉浑身不自在。
  前来接替宋成廉职务的干部也是商务司的,透漏一些消息,“老宋,这次考试主要靠的是土地国有化政策。没有那么多知识点。”
  宋成廉听了这话,有点安心。如果只是考政治基础理念的话,其实就是那么多。生产资料,剩余价值。把阶级划分搞明白的话,问答题也就是围绕着剥削手段。
  身为小地主出身,宋成廉很清楚这些套路。在家的时候每年都要干活,尤其是收租。投奔霍崇之后参加学习,政治课对宋成廉是非常轻松的科目。
  心里轻松,宋成廉不禁抱怨起来,“这么点事,就要我们回去么?”
  “呵呵。回去再说么。”前来接替的有些敷衍的答道。
  见这厮竟然不肯通气,宋成廉很不高兴。但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既然来了,不如去见识一下倭国的特色。”
  然而宋成廉用了许多手段,从生鱼片到艺伎表演,最后还是没有套出什么内容。
  宋成廉有些恼怒,索性直接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就不肯和我说明白么?我是犯了事不成?”
  见宋成廉这么不高兴,前来接替的叹道:“真不是你犯了事。都督就是要强化政治教育,就是如此。非得说什么,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
  十几天后,宋成廉赶回了临淄。沿途上有不少人正在向临淄聚集,人人都说着关于土改的事情。人人神色间都有些不安。
  休息的时候询问发生了什么,却没人说的清楚。又或者是他们不肯说。后来听闻宋成廉竟然是从倭国回来的,大伙惊讶之余才稍微说了点。原来土改中出了不少事情,尤其是爆发了流血冲突,还是原本军人家庭的成员与土改工作组之间爆发的流血冲突。
  以前的土改也不是没有流过血,然而流的是敌人的血。自己人之间爆发这样的冲突,真的是没听说过。
  宋成廉有些睡不好了。他家本就是小地主出身,华夏朝廷最初歼灭的是满清官员,之后又开始恶整那帮士绅。
  虽然这帮士绅们还在顽强的抵抗,但是毕竟士绅就那么点,朝廷在土改上也是铁了心要干到底。士绅们撑不了多久。宋成廉相信,士绅完蛋之后,就该轮到各路中小地主。
  投奔霍崇的原因中,固然是因为宋成廉非常厌恶他们家对穷人,包括对同村宗族也无尽盘剥的手段。然而投奔霍崇之后混出了些名堂,宋成廉就开始考虑怎么样把家里人带出农村。进入城市生活。再也不要留在农村啦!
  听到是朝廷人员的家属与工作组爆发了冲突,宋成廉心里面就想起自己那个老爹。以宋成廉对自己老爹的认知,老爹就敢借着宋成廉的地位和工作组的人斗。
  左思右想,放心不下。宋成廉看自己和约定的时间有两天,索性没有直接回去。给一同回来的人员说了一声,就雇了骡马直奔家去。
  这一路上根本没有休息,天黑了也没歇息。给了人家走夜路的钱,就这么走到深夜,总算是到了家。
  敲了好一阵子门,引得村里不少狗都叫起来。这才算是叫开门。火光中见到开门的竟然是宋成廉的堂兄,宋成廉心中咯噔一下,赶紧问道:“哥,俺爹娘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7/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