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校对)第2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5/330

  接到老师的赴宴邀请,江浙总督高庞当即决定……再考虑一下。可光想也没用,高庞询问老师派来的家丁,“先生可否说了,此次请的都有谁?”
  “先生只是派我来请高状元,其他的什么都没说。”
  高庞有些不想去了。最近江浙一带的士绅们想方设法的与高庞搭上关系,弄得高庞烦不胜烦。只是老师邀请,高庞也不想拒绝。若是派人前去向老师说难处,又不合适。最后高庞把心一横,“请回禀先生,我一定去。”
  第二天下午,高庞穿着便装,脑袋上带着幞头,施施然抵达了老师家。
  老师一看这装束就赞道:“好得很。”
  高庞看着老师那金钱鼠尾瓜皮小帽,硬生生将“汉家衣冠就是好看”的话咽回到肚子里。
  两人聊了起来。老师并没有询问近期沸沸扬扬的镇压反革命事件,而是问起科举考试的事情。
  高庞就答道:“华夏朝廷不用旧有的功名说法,也没有官吏,只有公务员。都督下旨,正式公务员编制全部通过考试完成。”
  “公务员……倒是个好名字。”陈铭泰赞道。
  高庞觉得老师有可能希望华夏朝廷通过科举招揽人才,就不敢接腔。果然,听陈铭泰问道:“不知这公务员考试考的是什么。”
  “有考试内容规定……”高庞向老师解释起来。
  陈铭泰听了一阵,听到政治考试竟然排第一位,就变了脸色。高庞见老师神色复杂,也暂时停了下来。然而高庞知道老师陈铭泰是极为体面的人,并不喜欢突然打断别人的话。一时竟然有些说不下去。
  师徒两人沉默一阵,师妹端了茶进来。高庞见师妹行走姿势,谢过之后就对老师说道:“先生,我身为江浙总督,已经发布了禁止裹脚,要求放脚的朝廷旨意。都督将此事作为移风易俗的要务来抓。”
  师妹眼睛一亮,惊喜的看向老爹陈铭泰。
  高庞又不禁看了看老师陈铭泰的脑袋上那金钱鼠尾。随即见陈铭泰伸手理了理这根辫子,“身为都督,却用旨意。何不直接称帝了事。高庞,你那都督何时下旨剪辫子?”
  “都督下旨,辫子这件事先不急。许多人担心华夏朝能否维持,留着辫子不过是保命。等华夏朝廷诛灭满清,不用下旨,百姓们自然就要剪掉辫子。倒是公务员考试里面有规定,男女都可以考公务员。男性不得留辫子,其家人不得裹脚。女性们也可以考公务员,同样不得裹脚。”
  陈小姐已经听明白了,脸上都是震惊,“师兄,我也可以考公务员么?”
  高庞点点头,“不过你得把脚放了。”
  陈小姐当即对老爹说道:“爹,我要去考公务员!”
  陈铭泰叹口气,“你就这么不想裹脚么?”
  虽然看出老爹的不满,陈小姐却鼓起勇气说道:“对,我不想裹脚!”
  客厅里气氛中,对抗性貌似大大增加。陈铭泰身为长辈,一声不吭。只是站起身背着手到了窗口,看着窗外的春色。
  高庞看着自己的师妹,就见她雪白的牙齿轻轻咬着红润的嘴唇,脸颊粉嫩。加上师妹方才表现出来的对于裹小脚的厌恶,真是越看越可爱。
  师妹看到了高庞的目光,突然脸色一红,起身走了。
  等女儿出了客厅,陈铭泰才转回身叹道:“高庞,那霍崇还真的有些皇帝的样子了。他知道什么叫做旨,什么叫做谕么?”
  “公务员考试里面有讲。旨意是经过朝廷讨论出来的结论,有关各部门都参与讨论,旨意一出,朝廷都得遵守。谕乃是皇上以皇帝身份下达的命令,六科给事中就可以封驳。不过满清这朝代,给事中虽然还有,却跟没有也一样。”
  陈铭泰转回身看向高庞,有些讶异的说道:“霍崇竟然懂这个?”
  “是。都督字不行,却不是不读书的人。”
  陈铭泰有些气结,“他……这是要马上治天下。难道他就不知道这做不到么?”
  “都督已经下旨采取了公务员考试,老师还要如何呢?”
  “既然是下旨,你也同意了?竟然同意要女人当官?”陈铭泰语气中的嘲讽,有些很有意思的部分。
  “老师,都督不仅同意女性出来当官。更是欢迎女性到社会上来工作。还私下告诉老师,都督的大弟子钱清就是个女人,或许不久之后就会封王。都督说的明白,喊一万句妇女解放,不如实打实出现一位封王的女性。”
  “这……他真有胆!”陈铭泰又气的站起身,转向了窗口。
  师徒的沉默被师母吃饭的通知打破,高庞高庞以为会有些别的人,没想到只是师父,师母,师妹三人和自己。饭菜也十分简单。倒是师母将高庞带来的食物拾掇一下也端了出来,平添了几个肉菜。
  这么一顿家常饭菜让高庞有些讶异,陈铭泰喝了一杯,这才有些嘲讽的说道:“你为何以为我要替那些人跑腿?”
  高庞听了之后甚是欢喜,然后就听老师继续说道:“便是有人请托,我推辞不了,也会先告诉你。若是我请你来,那就只是我请你来。”
  这边师娘用慈祥的目光看着高庞,好像很是喜欢的模样。
  高庞谢过老师。却听师娘开口问道:“高庞,我怎么听说你们把江苏做盐的给祸害了?”
  “祸害做盐的?”高庞愣了愣,这才想起师娘在说啥,赶紧解释道:“师母,那可没有。江苏那边晒盐的是因为黄河北归,瞎嚷嚷而已。今年黄河里面还有水。不过明年后年可就不一定了。”
  “师兄,你们的皇上真把黄河挖开了么?”陈小姐相当小心的问,然而看得出她对于这样的巨大消息极为激动。
  “是的。本来这件事是要未来的齐王钱清姑娘率军前去,然而钱清有事,就派了雷老虎前去。”
  “雷老虎?那个人很凶恶么?”
  “凶恶谈不上。”
  “那他脑门上难道写了个王字?”
  “哈哈。你以为这是演戏么?还脑门上写字!雷虎只是名字里有个虎,大家开玩笑,叫他老虎……”
  酒席间的气氛热络起来,各种有趣的提问被问了出来,高庞也一一回答。
  酒席结束之后,师母问道:“高庞,你有没有想成亲?”
  高庞觉得自己好像大概或许可能有点明白了,一时间红了脸,嘴唇动了动,喏喏的说道:“若是有好的人家肯嫁,也……挺好。”
  师母貌似对这回答很满意,不过看了看旁边的陈铭泰,只丢下一句,“那就给你找个好人家!”便离开了。
  只剩下师徒二人,陈铭泰叹道:“高庞,霍崇胆子真大。说挖开黄河就挖开黄河。”
  “老师,我回到南方前专门去看了黄河,果然是悬河,河床比两边高了几丈。不是都督胆子大,只要敢挖,黄河就一定北归。倒是以前的人胆子才叫一个大。本该早早北归的黄河硬是憋到现在。都督只是顺天应人而已。”
  “顺天应人,就让女人出来当官?”
  “若是不这么做,我们华夏朝廷政治理念上所说解放其不是瞎说了么。女人占了天下一半人口,放着一半人口被压迫,当做没看到。这能叫解放么?”
  “女子……唉……算了。你们所说的那些的确自成道理……”
  “那叫逻辑自洽。”高庞解释道。
  “逻辑自洽么。呵呵,霍崇胆子的确大。这个姑且算了,有件事我想问你,你们已经收了这么多土地,又准备如何营运?”
  “水土保持是第一位,因地制宜是第二位……”
  陈铭泰听了一阵,嘲讽道:“改稻为桑,乃是国策。这种破事你竟然真信么?”
  “也没啥不信。就看我们收的桑蚕丝可否能卖的出去。”
  “哦?这么多桑蚕丝你真以为能卖出去么?”
  “试试看呗。”高庞却不愿意向老师解释更多了。
  就在师徒聊天之时,西班牙吕宋船队司令,西班牙人织田秀吉的船队已经停靠在松江府的港口。这位舰队司令率领着八艘大船,下船后见到前来迎接的冯玉宽,立刻亲热的上前拥抱,“冯兄弟,尊贵的霍阁下最近身体可否健康?”
  冯玉宽没有回答这么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而是反问道:“织田兄弟,你可是发达了。”
  回头看了看那些大船,西班牙人织田秀吉笑道:“这里面有四艘都是从美洲来的,临时加入了我的船队。等回航之时,他们就不归我管啦。冯兄弟,你可得帮我撑住场面,不能让这些人小看了我。”
  冯玉宽没有多话,引着织田秀吉等人去了商行。这边已经准备了瓷器,生丝,丝绸,锦缎,茶叶等物。
  织田秀吉看着其他几名船长,就见他们虽然还想尽力保持冷静,可第一次见到堆积如山的这些奢侈品,想保持彻底的冷静并不是那么容易。
  “倒是你们,准备了什么来交易?”冯玉宽问道。
  西班牙船队拿出了自己的商品,却是橡胶以及各类种子。
  织田秀吉试探道:“除虫菊,英国甘蓝油菜,海岛棉,还有玉米、花生等殖民地作物种子。这可是花了我们不少力气。”
  冯玉宽笑道:“哈哈,又不是一锤子买卖,你们怕什么?便是向我们要一个高价,以后不来了么?”
  交易进行的相当艰苦,西班牙船队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能够有如此巨大的出货量。此时的西班牙大帆船早已经没有横行大洋的威风。随着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兴起,船只吨位越来越大,跑得越来越快。
  当下的西班牙人也采取了不少这种样式。尤其是太平洋上海盗数量不多,尤其是到中国沿海的海盗数量更少,装备又很落后,根本不是西班牙船队的对手。
  横亘在西班牙人面前的唯一问题是中国允许他们贸易的港口太少。譬如松江府以前就是不对西班牙人开放的。
  此时八艘船上运输了一万吨的货物,便是在欧洲,一次性交易一万吨商品也不是那么司空见惯。而且返航的时候,西班牙船队上要装满一万吨中国商品,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这边织田秀吉让那些商人交易,自己与冯玉宽谈论起更重要的事情,“不知道其他港口也向我们开放么?”
  “我们都督已经下令组建海关,以后你们再来就要交关税了。”冯玉宽答道。
  织田秀吉一听就来了精神,“这个好!这个好!这个可太好啦!”
  关税是指一国海关根据该国法律规定,对通过其关境的引进出口货物征收的一种税收。关税在各国一般属于国家最高行政单位指定税率的高级税种,对于对外贸易发达的国家而言,关税往往是国家税收乃至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政府对引进出口商品都可征收关税,但进口关税最为重要,是主要的贸易措施。
  此时的欧洲早就建起并且完善了海关关税改革。反倒是中国从一开始就没搞起过这样的海关关税。
  真正搞起来,那都是被外国入侵之后,强迫中国搞起的海关关税。也是满清后来能够续命的关键所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5/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