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校对)第1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1/330


第二百七十章
丰收(六)
  李卫回去的路上,就见道路边的庄稼长势都非常好。开镰收割的百姓们忙忙碌碌,把金黄的麦子割倒。看到麦田的密度,李卫皱起了眉头,想停下马,到路边看看。
  刚有了动作,负责押运李卫的人员喝道:“别乱动。”
  “几位兄弟,俺只是想看看你们的麦子,怎么就敢种这么密。俺种过地,只是想看看。”
  “看什么看!”一直对李卫十分严厉的押送人员喝道。话音方落,负责押送的队长说道:“都督下令,他只要不跑,可以让他看。”
  听到是霍崇允许,李卫心中生出警觉来。离开淄博的路上,李卫心中就没停止过翻腾。对霍崇的恨意如怒涛般在心中翻滚。作为雍正的忠臣,李卫想为君父报仇雪恨。
  然而凌驾在这恨意之上的还有更激烈的情绪。回想起与霍崇坦率的交谈,李卫不得不承认霍崇的确指出了当下最核心的问题。士绅们已经完全成为一群只懂得靠占有土地颐指气使肆意剥削掠夺百姓的恶棍。
  仅仅是恶棍也罢了,失去了经营能力的士绅们更成了一群废物,一群精于算计凶狠狡诈的废物。而大清江山就建立在这群废物之上。
  霍崇这个反贼不仅拥有力量,更拥有见识。认清了这个事实的李卫跟感觉到警惕,以及伴随警惕的惶恐不安。缉捕了这么多盗匪,李卫其实看不起盗匪。因为他们是坏人,智勇全都用在为非作歹之上。
  此时李卫倒是宁肯霍崇只是个普通逆贼。只有这样,大清才有可能保住江山。建立在无能之辈基础之上的大清,面对霍崇这般大智大勇的逆贼,真有可能会输个干净。
  但此时也已经不是瞎想的时候。李卫跳下马,走到了田边。地里的麦子刚割下,土地还没有翻耕。就见到一排排一列列的残梗清晰展现出耕种密度,地上的麦子则饱满丰盈。只是看过去,就知道丰收已经注定。
  眼前的丰收已经无可置疑,这份丰盈让李卫陷入了完全的绝望。霍崇可以轻松利用丰收的粮食征召更多军队,之前关于“十万人杀入京城”未必是一个简单的威胁。
  回京城的道路上看到好些土地,整个山东仿佛被祝福过一样,李卫见到的都是丰收。
  从抓紧收获的百姓身上完全看不出被霍崇这逆贼统治的恐慌,百姓们很开心的收获着自己的粮食。这场面看的李卫更加恐惧。这些百姓是真的把霍崇的大汉政权当了朝廷啊!
  离开山东,李卫日夜兼程往京城赶。进京之后立刻求见弘昼。在军机处,李卫先将自己写好的厚厚一份奏折交给弘昼,随即向弘昼复命。将此次出使的过程事无巨细的讲述给弘昼。
  旁边是军机处的大臣们,他们的脸色越来越差,却没人喝止李卫。
  弘昼年轻的面孔稍稍有些扭曲,看来他的承受力可比这些军机大臣和李卫差远了。
  听李卫讲述了霍崇对满清政治体系的描述,弘昼再忍不住,大声喝道:“够了!”
  李卫低下头,心中叹气。他完全能理解弘昼为何不能接受,因为李卫也是这一路上反复挑战自己的心情,才勉强接受了霍崇对于满清制度的描述。
  然而接受了霍崇的描述,就只能承认霍崇的评价。满清制度内人员就是趴在百姓身上吸血的毒蛇,满清制度本身只会产生狗皇帝与狗官。再洁身自好的官员,进入这个制度之后就成了狗皇帝与狗官的帮凶。
  承认这些就否定了自己所有正义性,对于自以为是朝廷的人来说,绝不能忍。
  “李卫,你这是要为逆贼张目么!”已经有人怒喝道。
  李卫没吭声,静静忍受着指责。
  军机大臣们纷纷指责着李卫,仿佛李卫就是霍崇的党羽。甚至有股杀了李卫,霍崇引发的叛乱就能就此消灭的味道。
  “都不要说话!”弘昼喝道。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怒与痛苦,“让他说,让他说完!”
  李卫感觉弘昼是准备等说完之后再处置,大概会把李卫拖出去杀头吧。
  想到死,李卫心中更是痛楚。李卫深恨自己没有万夫不当之勇,如果有,见到霍崇的时候就会拼了性命击杀霍崇。只要杀了霍崇,便是被霍崇的手下剁成肉酱也在所不惜。
  李卫深恨自己没有经世济民之才,如果自己有,就可以让大清变得富裕。自然不会给霍崇作乱的空间。更不用承受霍崇冷酷额度的评价,“满清制度只会让整个天下陷入整体贫困,百姓们贫困致死,便是士绅其实也过的朝不保夕,战战兢兢。整个天下沿着穷困的坡一路滚下去,一直滚落到深不见底的坡底,在那里撒发着恶臭,自行腐烂。”
  李卫深恨自己没有霍崇那样无比精妙高深的奇巧淫技,能制作出犀利无比的火器,让一群泥腿子仓促间组成的人马轻松以碾压朝廷训练有素的官军。
  与这些对自己无能引发的羞耻与痛苦相比,被杀反倒没什么了。反正李卫要为朝廷尽忠,等霍崇打进京城,李卫也是个死。
  既然如此,把大清朝廷面临的深渊清楚的指给皇上看,或许就是李卫现在能做的最大的忠诚了。
  随着李卫继续开始讲述,那深渊越来越清晰,军机处内陷入了可怕的沉寂。仿佛屋内没有别人,李卫只是一个人疯疯癫癫的自言自语着离奇的幻觉。
  讲述完霍崇的见识,李卫又讲述了沿途所见的丰收局面。配合之前已经知道的许多事,大汉政权在山东完全站稳脚跟,霍崇这个坐寇成功转化为山东官府的现实也被揭露出来。
  最后一段讲述完毕,李卫只觉得身体仿佛被掏空。挤出最后一点精力与勇气,李卫说道:“皇上,臣已经将所见都写在奏折之中。若是再给霍崇三年两载,他只会更凶恶。无论如何,都请皇上赶紧做出定夺。靠等,只怕等不来霍崇内讧。”
第二百七十一章
丰厚的收获(一)
  李卫不仅做好了被罢官的准备,更是考虑到被下狱。然而回想起雍正的恩宠与提拔,李卫并不后悔自己对弘昼所说的一切。
  得知老十三请他过去,李卫立刻出发。见到靠坐在软塌上的老十三,李卫赶紧上前施礼。老十三没让李卫起来,只是叹道:“李卫,见到你,我就想起先帝提拔的人剩的不多。”
  李卫鼻子一酸,眼中已经有了泪水。赶紧说道:“还请王爷保重身体,此时得靠王爷支撑局面。”
  老十三命李卫起身,“见到霍崇,就给我说说到底怎么回事。”
  有过向弘昼禀报的经历,李卫这次讲的简单明快许多。老十三始终一言不发,等李卫讲完,他突然咳嗽起来。越咳越厉害,仿佛要把肺给咳出来。太医与老十三的亲随赶紧上前,好不容易才让老十三缓过来。
  让太医等人下去,老十三叫过满脸不安的李卫,“就你所见,霍崇能做到他所说的么?”
  李卫赶紧应道:“王爷,臣只见到山东的粮食,确实丰收。还有件事,臣百思不得其解。按朝廷所说,霍崇没读过书。臣与霍崇交谈,此人定然读过书,还是自幼读书。朝廷若是再将霍崇视为工匠草寇,是大错特错。”
  老十三皱起眉头,“霍崇的字,先帝见过,你十四爷见过,康熙爷也见过。他们都是写字的行家,一看就能知道是装着写不好字,还是真写的不好。”
  李卫提醒道:“十三爷,俺见过那么多读书人,讲个道理都讲不囫囵。霍崇已经不单单是讲道理,臣现在真不明白这货到底是个什么出身。”
  听到这么一个问题,老十三觉得找到了关键。不过他并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对李卫说道:“你向皇上写的奏折,里面甚是胡言乱语。那些道理是反贼的道理,你怎能当真!”
  李卫愣了愣。心中虽然也已经猜到会遇到如此斥责,却还是有些希望老十三只是敷衍一下。就应道:“王爷,臣知道错了。”
  “知道错了就回去反省。其他的什么都不要说。去吧!”
  李卫很想再劝,却知道自己劝不动这些位高权重之人。只能受命而去。
  这边满清高层在为此次接触气急败坏之时,从农村一线回来的高庞兴奋的禀报了此次下基层的收获后,忍不住询问起霍崇为何会向满清合盘托出大汉政权的核心理念。
  “高庞,你觉得这些理念错了不成?”
  “当然没有。都督,我只是觉得满清若是按照咱们的理念行事,岂不是也会变强。”
  “哈哈。你莫要用你的想法去套别人。别说满清,你从基层回来,已经按照理念制定的政策行事的百姓们对这理论有多少认知?”
  高庞一愣,心中的激动登时弱了,“都督,百姓们所求的并非理论,而是政策带来的利益。”
  “正是如此。真正在意理论的本就不是多数,能够根据理论,结合眼前的实际局面制定出适合当地具体政策微调是少数。至于利用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对现状进行分析以及构架出理论的就更少了。你也是状元,觉得满清那边有几个人能做出政策构建。”
  稍一思考,高庞的激动全然消散。他叹道:“都督,我并未见到满清那边有这样的人才。若是这么说,咱们不管说什么,都没用么?”
  “用处当然很大。若是没有理论,咱们向人民说什么呢?但是人民的需求与满清的需求不仅不是一回事,更是互相对立。人民能听懂,能接受的事情。满清越是听懂,越是不能接受。因为,世上的风险有两种。一种是为了达成目的而面临的风箱,一种是为了提高能力而面对的风险。满清已经腐朽了,他们不会选择提高能力。”
  高庞觉得勉强能理解霍崇所说,心中满是莫名的惆怅。最后只能叹道:“都督,以前看代季交替,总觉得有机会突发奇想,拯救朝代衰微的命运。此时才知道,腐朽是从根子上开始。一旦根子朽烂,再枝繁叶茂的朝代,也毫无未来。真没想到,看明白这些,竟然心中都是伤感。”
  “高庞,你还是以小资的文人自居。学成文武艺,买与帝王家。所以就难免有些所谓的香火情。若是你将自己当做人民,看到的就是另外的世界。曾经压迫在人民头上几千年的黑暗正在被撕裂。光要照下来了,人民终于有机会翻身做国家的主人。若是以此立场,更多的就是欢喜和期待才对。”
  “都督,你这般无双才气,为何要视自己为百姓?如非真的有绝大利益,想来都督不会这么做。”
  霍崇被高庞的话弄到有些感慨,大汉政权里面这么多人,高庞是第一个提出这样问题的人。原本霍崇是以为长信道长会是第一个提出这般看法的人,然而接触长信道长这么久,霍崇已经发现自己小看了长信道长。
  沉迷于玄学的长信道长,全力追寻的都是“不可言”的大道。帝王将相与平头百姓在长信道长眼中并没有什么区别,不过都是大道运行中的一个存在而已。这帮高人眼中很可能不存在“人”的概念,更别说基于人类世界的人人平等的理念。
  如果非要追问的话,搞不好长信道长会不屑反问,“难道大道还创造出一个人人平等的理念不成?”
  一想到长信道长,霍崇就感觉很无力。如果不谈知识,只谈境界。霍崇对长信道长甘拜下风。
  和霍崇一样的俗人高庞追问道:“都督眼中的人人平等是什么呢?”
  “要是以前,我会告诉你,人人平等是在所有人之上的道德。现在我不这么想了,对现在的我而言,人人平等就是作为人生基础的三关中的价值观。这个观点就是咱们渡河时候脚下的石块,是桥面中的一块。如果没有这样的观念,遇到一些情况的时候,定然脚下没有着落,根本过不去。”
  “都督与普通百姓完全一样么?”
  “我和百姓之间只有职务的不同,没有身份的不同。人力量很有限,至少现在不可能靠一个人解决自己面对的一切。为了能继续进步,就必须合作。既然是合作,分出高低贵贱,就是有害的。大家都不是傻子,你把别人当傻子,真以为别人不知道么?”
  听霍崇又开始高唱“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论调,高庞又是一阵无力感。不过此时高庞已经不愿意花心思在考虑别人身上,他回来之前已经决定要死心塌地追随霍崇,此时就问道:“既然只有职务不同,不知道都督要给我安排一个什么职务。”
  “你觉得自己能当一个村长么?”
  高庞立刻纠结起来。作为状元,高庞当然觉得自己完全能够胜任村长的职务,然而刚从基层回来,高庞又很清楚自己没有将地方上的事情完全搞定的实力。哪怕是一个村子,高庞也未必能够摆平所有事情。
  就在左右为难之中,高庞听霍崇说道:“我对你很有期待。高庞,你还年轻,只要花几年时间沉在基层,一级级的干起,以你的三观与追求,当一个知州、知府、巡抚,甚至是总督,都没问题。然而咱们大汉决不能重蹈覆辙,认了几个鸟字,读了几本鸟书,就觉得自己能当官。他们殷鉴不远。不,我已经看见,一出悲剧在上演。我们又何必把满清撵下台之后,接过来这出悲剧继续演。”
  高庞与霍崇聊了好一阵,终于觉得念头通达,就接受了霍崇的建议。
  这边出来,却见到钱清进来。两人互相点点头,就各自忙自己的事情。钱清见到霍崇,立刻问道:“先生,现在各路人都想争各州府知州知府的差事。我觉得只怕要闹一场。”
  “没错。不过我还是不希望他们闹。”霍崇说着,心情也受到些印象,变得糟糕起来。
  “先生准备怎么办?”
  霍崇又看了一眼山东地图。清代山东下辖十个府,分别是济南、东昌、泰安、武定(治今惠民)、兖州、沂州、曹州、莱州、青州、登州(今蓬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1/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