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校对)第1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9/330

  这才有了雍正立刻派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调动几百山东人马对霍崇发动突袭,而且还先用计策诓骗霍崇自投罗网的事情。
  那次勾心斗角,兵戎相见的事情之后,老十三才确定了霍崇是真的早早就抱着谋反的心思。
  老十三说完,这才发现自己已经陷入到对过去的回忆中。正想告罪,就见这帮人都目光灼灼,听得十分用心。稍微一想,老十三就明白过来。发生这件事的时候,弘昼还小,老十四被关在家里不许出门。其他的人注意力都放到年羹尧身上。
  满清年年有造反,与年羹尧这样的大将军一等公相比,那时候刚造反的霍崇,又算是个屁啊。甚至年羹尧上了祈命折子,满朝文武都认为年羹尧玩的是养寇自重,很多人还嘲笑年羹尧真的是走投无路,竟然连一个小小的山东反贼都要成为他的救命稻草。由此对年羹尧更加鄙视。
  然而随着事情的发展,霍崇造反两年后,提起年羹尧来,连雍正都有些后悔。认为当时不该操之过急,便是要杀年羹尧,也让年羹尧先剿灭了霍崇再说。
  讲完了这些旧事,老十三讲出了他的看法,“皇上,先帝已经看出了霍崇定然有仰仗。只是霍崇太过于奸猾,别人都是韬光养晦,收敛锋芒。霍崇竟然知道逃不过朝廷耳目,所以行事间内外两套。朝廷耳目所见之处,霍崇也做些惊人之事,朝廷下令责问,他就据理力争。让朝廷以为霍崇想靠朝廷恩典获取荣华富贵。根本没想到霍崇竟然早就谋反。这真的是大奸似忠,大伪似真。”
  听老十三讲了这么多,老十四也忍不住把当年康熙、老四、老十四,“三堂会审”霍崇的事情讲了出来。
  弘昼听到一半,就已经极为认真的竖起耳朵听。除了老十三听说过有这么一回事之外,其他的官员也是第一次听闻康熙都见过霍崇,还有中间这么多事情。
  老十四到没有骂霍崇,讲述完前面的事情后,他有些怀念的感叹道:“皇上,那时候你皇爷爷要派臣放兵,还用霍崇所说的点拨臣。要臣知道人得有用,得靠得住,这才能立得住。霍崇之所以这么久以来并没有被看破,不就是他在地方上做代收钱粮的差事,从来不拖欠。使得许多官员都能靠着他得到极好的考评,升官升得快。这才让那些官们都纵容霍崇,护着他。”
  弘昼听到这里已经皱起了眉头,“十四叔,若是这么讲,岂不是说外面的那些风言风语就成了对的么?外头说,皇阿玛在世,办事的王爷成了反贼,效力的总督成了反贼,御史们上奏折就成了反贼。后来连一个工匠都成了反贼。康熙朝一片升平,大家都为大清效力,等到皇阿玛登基,这么多人当了反贼,岂不是朕的皇阿玛错了么!”
  老十四听弘昼这么讲,一时讪讪的低下头不再说话。老十三难得心中暗笑,老十四这人就是没有主心骨,真的是任性,想到哪里就弄到哪里。方才的话大概是老十四回想起过去,有感而发。未必就有什么恶意。
  不过老十四没有恶意,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就莫名的触及了弘昼的霉头。被这么说了一顿。
  轻松片刻,心境得到了调整。老十三把心一横,说出了自己方才盘算的思路,“皇上,让臣和你十四叔向皇上说几句。”
  弘昼挥挥手,其他人赶紧离开。只剩下爱新觉罗家的叔侄们留在屋内。
  老十三低声说道:“皇上,臣知道此事难为,不过臣以为霍崇极为狡诈,或许能智取。皇上便派人前去秘密与霍崇接洽,问问他若是想降,他想要什么。”
第二百六十八章
丰收(四)
  弘昼很奇怪自己的感受。霍崇杀了他爹雍正,如果有人说要试探着招降霍崇,哪怕是权宜之计,哪怕是为了之后把霍崇大卸八块做准备。弘昼觉得自己也想杀了提出如此建议的人。
  然而提出这个建议的乃是十三叔,弘昼立刻就感觉自己便是再明白自己是真的气恼这个建议,却还是完全没办法对十三叔生气。
  并没有沉浸在这样的思辨中,弘昼仔细考虑了一番,还是觉得哪里不对劲。仔细理解,原来十三叔是希望给霍崇发出缓和的信号,单纯为了麻痹霍崇。为朝廷争取到应对的时间。
  弘昼只能判断出此事不能公之于众,一旦公之于众,与杀父仇人和谈的事情会给皇室造成沉重压力。
  再想想,弘昼又觉得可是未必。满清面对强敌的时候向来是表达恭顺,敌人越强,就会越发恭顺。
  道理都能懂,可一想到竟然要向霍崇这样的贼人低声下气,弘昼胸膛仿佛燃烧起猛烈的火焰,让他不禁站起身来回走动。太可恶了,太耻辱了。与这愤怒相比,死亡反倒是更容易接受。
  上朝之时,群臣继续上表弹劾鄂尔泰与岳钟琪。仿佛这两人才是罪魁祸首,只要杀了这两人,满清立刻就能反败为胜,将霍崇的叛军杀个干净。
  弘昼不仅回想起父皇下朝之后批示奏折,经常会气的大骂。听闻父皇甚至在朝堂之上也会大骂朝臣,不给他们留下丝毫脸面。
  如果可以的话,弘昼也希望自己能够这么做。看着十四叔黑着脸,一言不发。弘昼知道自己不能这么做。上层知道霍崇真正实力就够了,如果下头的人知道,这些好像是想对鄂尔泰与岳钟琪取而代之的官员,大概立刻就会主降了吧。
  弘昼很想试试看,却知道自己绝对不能这么做。
  等这帮朝臣咋呼完,弘昼开口说道:“那些文武官员奋战后陷落贼人手中,他们虽然有罪,也不能任由逆贼将其关押。朕想派人前去山东,要霍崇放人。可有人愿意做这个差事。”
  一时间无人应对。弘昼目光扫过朝堂上的官员。这帮人片刻前还咋咋呼呼,仿佛立刻就能挥动兵器前去杀了霍崇。可真轮到他们面对霍崇,他们全都蔫了。
  再问一次,还是没人肯担当出使的差事。弘昼猛然想起段话来,竟然与当下局面极为契合。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这是当年孔子对于何谓“士”的问题提出的判断标准。做事的时候有知耻之心,出使诸侯,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面前朝堂上衮衮诸公,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一窝蜂的攻讦。真的要他们出使敌人所在,完成君命。这帮人又闭口不言,仿佛个个变了哑巴。
  这帮人可是都是读圣贤书,通过层层考试选拔出来的进士。难道就只有这点能耐了么?
  既然这些人不给力,弘昼索性退朝。也没回书房,直奔军机处而去。
  进了军机处,弘昼立刻问道:“今日是那几人值班?”
  有人赶紧把今日值班的军机大臣名单讲给弘昼,弘昼听到工部侍郎孙嘉淦的名字,立刻命道:“让孙嘉淦赶紧来。”
  霍崇突袭京城的时候,孙嘉淦因为丁忧回家守孝。却是躲过一劫。弘昼登基后立刻让他回来当差。只是孙嘉淦前几日去了外地督办火器,没想到回来的这么快。
  不多久,这位以“好名”‘直谏’著称的大臣到了弘昼面前。弘昼将派人出使霍崇那边的想法告诉给孙嘉淦。这位名臣答道:“皇上,请让臣想想。”
  弘昼批了七八份奏折,正拿起下一份,就听孙嘉淦开口说道:“皇上。”
  放下了手中奏折,弘昼准备听听这位好名的臣下有什么建议。
  孙嘉淦试探着说道:“皇上,若是朝廷派人前去霍崇哪里,朝廷又要做什么准备。”
  弘昼心中大大赞赏起来,“自然是备战。”
  “若是备战,准备真打,还是假打。”
  弘昼迟疑了一下。真打只怕是打不过,可假打又是怎么一个打法。此时弘昼只觉得皇帝这个位置带来的巨大压力。集天下大权于一身,的确能令人感觉到掌握了巨大的力量。然而这份力量虽然庞大,可敌人若是如霍崇这般强横,虽然只是山东一地,就能应对阴山以南各省力量的合击。这种时候,便是天下的力量于一身,反倒更感觉那破灭的虚幻。
  孙嘉淦倒是没有卖关子,“皇上,臣以为若是能招降霍崇,也不是不能做。若是不能招降霍崇,也得招降霍崇手下干将。若是派人前往霍崇那边,不如就将此事讲给霍崇的手下听。或许其中也有不甘屈居霍崇之下的贼人。”
  “这又该如何讲?”弘昼觉得思路被孙嘉淦打开了。
  此时太监悄悄走到了军机处外面,弘昼瞅了太监一眼,太监立刻跪倒禀报,“皇上,军机大臣们已经来值班了。”
  弘昼本想叫上孙嘉淦单独谈。不过话到嘴边又停下,只是摆摆手让太监离开。没多久,军机大臣们就进了值班处。见到孙嘉淦正在向弘昼奏对,也都在旁边静静的听。
  孙嘉淦也没有说什么套话,只是率直的指出当下局面。霍崇自己肯定有不少非常贴心的干将,但是任何政权都不会那么单纯。既然霍崇乃是反贼,反贼手下定然有不少是为了自己想出人头地的目的才加入霍崇的反贼。
  霍崇是个真正的大奸大恶之辈,大奸大恶必有大智大勇,想诓骗霍崇并不容易。那么就得从霍崇的手下入手,让一部分期待从霍崇这边获得飞黄腾达之辈投奔朝廷。
  只要有这么样的人,霍崇的手下定然会出现分裂。一旦裂痕出现,朝廷就可以利用裂痕,让霍崇手下继续分化瓦解。
  弘昼觉得有些不太明白,就看向了另一位以方正著称的刘统勋。刘统勋也没有等弘昼点名,就解释道:“皇上,朝廷里的大臣都是读书人。知道读书的艰苦,虽然想幸进,却知道这是命,而非臣下想幸进就能幸进。然而霍崇手下都是穷人,突然间飞黄腾达,只会欲壑难填。只要霍崇没能给他们想要的,朝廷稍加挑拨,那些人就可能会投奔朝廷。只要他们来了,自然要把知道的都讲出来。朝廷有的是手段让他们觉得得偿所愿。”
  听完这话,弘昼觉得自己好像看到了奇怪的东西。这刘统勋可是被认为极为方正,是个很正直的大臣。他说出如此阴狠的策略,真的与平日里的名声不太一样。
  可转念一想,刘统勋可是仔细研读顺治年间如何剿灭山东造反的人。根据以前的经验,刘统勋建议用蒙古八旗的骑兵进入山东大杀特杀,其实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至少在当时,的确杀了许多人,引发了霍崇地盘上的许多恐慌。被认为是针对霍崇这坐寇的诸多政策中少数成功的案例。
  能够提出拔开堤坝,引发洪水。使用骑兵屠杀普通民众的官员,无论如何都不是爱民如此的官员。甚至可以称为是屠夫。
  指望一个屠夫有忠诚心,倒不是难事。指望一个屠夫有道德,总感觉哪里非常违和。
  弘昼没有挑刺,只是问刘统勋,“既然这样,诸位可有适合的人选?”
  刘统勋应道:“须得是个有胆识的。”
  “得有见识,能与霍崇有的谈。”
  “还得有和霍崇相似之处。”其他军机大臣跟着提出了建议。
  军机大臣们都是精选出来的才干之辈,你一言我一句,虽然言简意赅,却都是经过思量的看法。
  很快,一个大概人选的范畴就被提了出来。与霍崇有相似经历,得有些匪气,得胆子够大,有看透不少事情的能力。能和匪帮合作与镇压并行手段。
  等等条件提出来,众人开始从一众官员中挑选符合这些条件的人。最后吏部尚书性桂突然眼睛一亮,“回禀皇上,奴才想到一个人。”
  眼见就到了七月,山东的粮食成熟。整个大汉政权全部开始了紧张的收割工作。
  霍崇这边已经没有精力管那么细,只能对各个部分发出命令,同时对各个部门的回应做出判断与反应。
  好在各个部门提出的都是物质上的要求,最多的要求莫过于经过这一两年的努力,作为消耗品的镰刀供应有缺口,而作为农业机械化先锋的热球机也出现了巨大的磨损,需要大量人员进行维护,或者更换已经损坏的热球机。
  霍崇一直认为,如果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那就不叫问题。这样的局面下,就得靠工业部门的生产能力来解决问题。
  这边正忙着,突然有人前来禀报,满清派遣了特使前来求见。
  霍崇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叫人把所谓特使大卸八块。不过这念头只是转动几次,还是被霍崇按捺下来。所谓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作为最基本的礼数,连凶恶残暴的蒙古人都知道要保护敌人的使者。
  大汉政权以文明人自居,直接杀使者也有些太蛮横了。不过霍崇还是命令现在的警卫团团长王东陆,如果对方使者有丝毫让霍崇觉得不能忍受的地方,立刻拖出去大卸八块。
  下达了命令之后,霍崇就带着毫不宽容的心情让人把满清的特使带来。
  来人是个精神老小伙,见到霍崇之后拱手行礼。
  霍崇正想骂人,警卫团长王东陆已经喝道:“仙人板板,狗贼,跪下行礼。”
  王东陆乃是四川人,一句仙人板板骂出来,听得霍崇笑出声。杀气倒是消散了不少。
  本以为对方这特使会气急败坏的反驳,没想到这人又是作了个揖,“霍爷,先不用急着杀俺。俺来了这里,就知道一句说的不合霍爷的心意,就会死。俺只想问问,霍爷,为何要俺跪下行礼?”
  霍崇没想到对方如此机灵,忍不住问道:“你叫啥来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9/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