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校对)第1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8/330

  说起读书的事情,高庞稍一思索,立刻答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正是如此。种地那么辛苦,没几个人会乐在其中。农民们感受到辛苦,当然不会钻研。越钻研,越痛苦。所以呢,不学无术才是常态。更何况大多数人只是模仿,连学习的程度都谈不上。”
  高庞连连点头,这描述的确是高庞所见的读书人的常态。是个读书人都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能囫囵吞枣的把四书五经都背诵下来的人,大多数也不懂背诵下来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可能真正背诵下来的读书人,在整个读书人群体里头也是少数。
  “高庞,你也跟着我走了这么多地方。该听的该见的都差不多见到了。不如找个你觉得还可以的地方,留下来,和大伙一起劳动,帮着大伙更好的劳动。做不到这些,你就不会真的进步。”
  听霍崇这么讲,高庞觉得很对。把心一横,就答道:“好。我就留在这里吧。”
  霍崇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待太久,讲完一个地方的课,就要前往下一个地方。
  高庞则留在了青州附近的一个农村,这边也有家姓高的地主,此时高家众人刚取下孝带。负责这边的地方联络的乃是叫董阳的战士。听董阳向高庞介绍,这家姓高的人最初完全不想离开宅子,非得等清军前来。
  当时霍崇已经下了命令,要把地主家的人带去安全的地方。最后高家大部分人都被带走了。等他们回来才发现高家的人竟然不见,仔细寻找,在高家祠堂附近发现了新挖掘过的痕迹,扒开土一看,里面竟然堆积着高家人的尸体残骸。留在宅子里的高家人竟然都遇害了。
  听董阳语气中都是气愤,高庞很是不解,“董阳同志和这家人有这么大的仇么?”
  董阳一惊,连忙反驳道:“哪里!俺和他们没啥仇!俺只是气不过,高家人竟然说是咱们的人偷偷杀了留在宅子里的高家人。真没见过这么没良心的!若是想杀他们,他们一个都跑不掉,各个都得死!”
  从董阳恼怒无比的反应中,高庞已经确定董阳与高家肯定有很大怨恨。
  只是揭穿这个毫无意义,高庞就问后续。
  “后来俺们抓了些俘虏。就把到过这边的俘虏找出来,在村里做了个公审。俘虏们都说是官军跑来,抢了东西之后杀了这些人。不管高家信不信,乡亲们都信了。这件事才算拉倒。”
  “这不挺好么。”高庞赞道。
  董阳神色郑重起来,他摇摇头,“这事就邪乎。清军俘虏说,杀这些人的乃是清军的一个什么将军。他们只知道杀了人,却没见到是怎么杀的。连这些清军都不清楚那个将军为啥要把人剁碎了。高家是怎么得罪了清军将军,谁都不知道。”
  “真剁碎了?”高庞也没听说有这样的事情。
  “真的!坑里见到的都是手脚,人头,还有腰上的骨头。真不知道其他胳膊和腿什么的都去了哪里。”
  说到这里,董阳压低声音,“有人说这些人是被吃了。俺觉得这就是个膀话。哪里有吃人的!……”
  如果已经返回京城的巴赛大将军听到董阳的话,大概会冷笑甚至是大笑吧。靠了一路上不断杀害和收集到被害者的胳膊腿等部位的肉,这才能带着近七千清军逃回。在这件事上,巴赛大将军不仅不觉得有什么错,甚至觉得自己干的非常对。
第二百六十七章
丰收(三)
  坤隆元年6月,老十三家门外街道上,前来拜见的文武官员数量少了许多。这些人见到皇帝的车驾抵达,赶紧在道路两旁跪下。
  弘昼根本没有去看这些官员,他在门口稍微等了一下,同来的老十四下了轿子快步跟上,两人就进了怡亲王府。
  老十三身体好了些,听闻皇上弘昼抵达,赶紧出来迎接。远远见到弘昼,就听弘昼喊道:“十三叔不必多礼。”
  虽然弘昼的话出自内心,老十三还是跪倒行礼,丝毫没有恃宠而骄的意思。弘昼连忙赶上来,与侍卫一起扶起老十三,“十三叔,这次巴赛带回来了霍崇用的火器,可是得与十三叔一起看看。”
  没多久,弘昼、老十三、老十四、火器局、兵部等人就看着四名清军在使用上了刺刀的步枪与使用其他武器的清军对练。
  按照清军已知的情报,对练双方都穿着八旗军的棉甲,分别进行长枪对刺刀、单刀对刺刀、刀盾对刺刀的兵器对抗。
  等看完,老十三见到众人目光都击中在自己身上,便答道:“皇上,臣没有放过兵,若是论这些还得请放过兵的说。”
  这下,众人的目光才落到老十四身上。在眼下的这群人中,只有老十四放过兵。连同来的兵部尚书都没有放过兵。老十四答道:“这东西就是个短枪。”
  说着,接过一支步枪。就见这步枪本身长一米多些,加上刺刀也不过一米三四左右。的确是一支短枪。“皇上,霍崇的手下都使用这样的兵器。远了用枪打,近了用枪扎。防御全靠棉甲,也算是攻守兼并。”
  老十三练过武,只是练武的时候要么是长枪,要么是短刀。看这步枪用了套筒刺刀,十分不习惯。就问道:“既然是火枪,看着怎么如此奇怪。”
  弘昼叹口气,却没吭声。只是从兜里掏出几颗子弹。老十三接过一颗,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见这东西一寸多长。其中一寸多点是铜壳,凹凸不平。头部是铅制,还算是比较平整。
  咔的一声,就见弘昼打开了步枪上的机关,枪后面竟然出现了一个往里填放东西的长孔。
  便是老十三见多识广,也惊了。见到这子弹,老十三直觉的感到,这大概就是火药与弹头的合体。正想着怎么从枪口处装进去,看到这长条孔,已经觉得很可能要从这里把子弹装进去。
  正如老十三所料,弘昼把子弹放入其中,接着一转一推,咔哒一声,后面的长条孔就被黑色的铁给盖住了。
  已经有侍卫在墙边摆好靶子,弘昼把枪托抵住肩头,端着步枪瞄准。呯的一声,正中靶子。
  老十三更惊。弘昼也练过武,却不是特别喜欢鸟枪打猎。这一瞄一打就命中了靶子,厉害的只怕不是弘昼,而是这支火枪。
  也来不及说什么,老十三请求试试。兵部尚书赶紧给老十三装好子弹,老十三也瞄准靶子射击,同样击中了靶子。亲自在儿子搀扶下走过去,老十三见到自己竟然命中靶心。脸色可就更难看了。
  自己身体羸弱,大病还没好,尚且能打这么准,可见这种火枪极为容易操作。
  被儿子搀扶回弘昼之前,老十三急切的说道:“皇上,可确定这是霍崇手下用的都是这般火枪?”
  弘昼长叹一声,“唉……,十三叔。霍崇手下都用的这种火枪。也亏得你建言,没有撤换鄂尔泰与岳钟琪。若是别的人领军……”说完,弘昼脸上已经浮现出后怕的神色。
  老十三建议要信任鄂尔泰与岳钟琪的理由只是因为两人值得信赖,此时见识了霍崇部队普遍装备了这样的武器,也被撤换鄂尔泰与岳钟琪的可能吓到了。
  面对装备这样武器的三万人,鄂尔泰与岳钟琪竟然没有大败,而是通过各种调兵布阵维持了一个对峙,可见两人是真的有实力。对峙之时稍有不慎,就会被打败。
  正想询问这火器到底有什么玄机,火药局的头头仿佛有了读心术般,上前开始讲解。
  满清现在使用的是火绳枪,在枪管底部有个横过来的药孔。先从枪口往枪管里倒火药,之后塞入铅子。把火绳枪端平之后,再往药孔里头倒入火药。
  这个药孔不是一个孔,而是类似于烟袋锅的装置,只是中间的杆非常短。向里面倒入精制火药之后,瞄准目标扣动扳机。经过传动,一根燃着的棉绳转动,点燃药孔装置上的精制火药,药孔内的火药燃烧,顺着连接枪管后方的孔喷入枪管,引燃枪管里头的火药。子弹被火药推动发射出去。
  如此过程十分繁复,便是积年老兵,全套动作下来得一分多钟。那些新手们操作,更是手忙脚乱,往往两三分钟才打出去一发。
  与霍崇这种只是三两下就打出去一发的火枪比较,满清普遍装备的火绳枪简直是废物一般。
  火药局的头头当然不敢做这样的评价,他只是做了简单的解释,“……十三爷,也不知道霍崇用了什么妖法,将发火的东西做成这么大点。”说着,火药局的头头把一颗拆卸下来的“火帽”递给了老十三。
  虽然满清通过八股来钳制汉人的思想,满人自己倒是不搞愚民教育。康熙又是格外对新鲜事物感兴趣,连带着老十三也接受过很好的教育,绝非废物。
  老十三拿着已经拆开的子弹,看了片刻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来铜壳子弹是包裹住火药,弹壳尾部后一个可以安装火帽的孔洞。霍崇火枪的扳机连动的是一个击锤,扣动扳机后击锤敲击火帽,使得火帽发火,引发子弹壳内的火药。
  对霍崇的火枪之精妙佩服的同时,老十三看向老十四,“十四弟,你觉得这是霍崇自己造的么?”
  老十四叹口气,“那霍崇乃是极为高明的匠人。”只是说了这么一句,老十四就不再对霍崇做任何评价。
  眼前这帮人也都不评价。说起来,这帮人中,老十四与霍崇打过交道,弘昼和老十三还私下见过霍崇。在霍崇造反之前,他在京城内也不是毫无名气。因为琉璃火的缘故,上到王公贵人,下到普通官员,只要用过琉璃火的,都知道能造出这般玩意的定然是极为厉害的工匠。
  老十三问道:“弄清楚火帽里装的是什么物件么?”
  火药局的人先是低下头,随即咕咚跪倒:“皇上,十三爷。奴才没用,拿到这东西之后,奴才们没日没夜的找人分辨,可真的分辨不出这物件到底是怎么制成。皇上,十三爷,奴才会尽力弄清楚。奴才会尽力!”
  话音未落,弘昼与老十四脸上都浮现出怒气。兵部尚书法海瞪着眼,怒喝道:“你们就知道说不知道,要分辨。分辨这么久,连个路数都找不出来!这就是用心么!”
  看此局面火药局的头头已经恐惧的浑身颤抖,老十三本能的生出恨铁不成钢的怒气同时,却有些同情起这人。
  霍崇的火枪如此犀利方便,结构反倒简单。想来仿造并不难。但是以霍崇的狡诈,他怎么可能想不到这样的事情,既然敢这么造,定然有仰仗。
  回想起霍崇制作的琉璃火,老十三就知道事情定然不那么简单。那种东西烧起来非常方便,烧的过程中干干净净,完全没有烟熏火燎。最后剩下来的东西也只是极为干净的小块残余物。
  老十三用了之后就请教做法,去琉璃厂看过。虽然用的物件都是便宜的物件,却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造出来。只要一个工序不清楚原理,就造不出琉璃火来。
  别看火帽里头那一小点东西份量轻飘飘的,也应该经过几十道工序,绝非是天然生成的东西。如果以琉璃火的造法为准,想仿制哪里那么容易。
  弘昼脸上怒气翻涌,最后却没发作,只是语气严厉的让火药局的人赶紧回去继续研究。
  一众人回到屋里,弘昼问道:“十三叔,既然知道了霍崇用的火枪。咱们总得找个克制的法子。”
  “皇上,这火枪下雨天会不会……”
  不等老十三问完,弘昼就一个劲摇头,“十三叔,俺们试过了。把火枪泡水里一刻钟,拉出来打,三支枪里头竟然还有一支能打响。”
  真的是最怕自己人吓自己人,听到这话,老十三只觉得脑子嗡的一声,差点晕过去。
  满清的火绳枪别说泡水里,只要雨大些,十支枪里面就得有八九支用不成。弘昼这话说的已经很含蓄了,他等于是说,要是下雨天打仗,霍崇这边根本不会受多大影响。清军可就得拿着不如烧火棍的火枪单方面挨打。
  等脑子清醒了一些,老十三快速考虑该怎么应付眼下崩溃般的局面。
  此时兵部尚书法海在弘昼的示意下开口了,他将双方武器装备对比一番,得出了结论,“兵部本以为霍崇这些年是拉拢了许多山东响马和大盗,加上霍崇手下招揽的一些流寇,充当霍崇的心腹。在裹挟一些刁民给霍崇虚张声势。不过是霍崇奸猾,善于偷袭。而前去剿灭的官员颟顸怠惰,被霍崇抓住机会。便是战败的官员上了请罪折子,也觉得他们文过饰非。没想到官员固然是为他们战败找理由,说的却也不是全错。当下霍崇裹挟的刁民,都能为他所用……”
  法海的话字字句句都如重锤,敲打在老十三心上。老十三知道,法海所提出的疑问,自己都有过。当时老十三并不能理解,为何十万精锐与两万贼军激战,竟然被两万贼军正面击破。
  知道了这个结果的时候,老十三只能归结为年羹尧死前的祈命折所说,霍崇“用兵飘逸,作战扎实”。只有将成败归咎于个人的超凡实力,才能解释得通朝廷为何败的这么惨。
  而越是把战胜失败归咎于霍崇的个人实力,就越能解释得通这莫名其妙不合常理的局面。
  绝望的摇摇头,老十三不禁哀叹道:“还是皇上……还是先帝有眼光,早就看出了霍崇的不臣之心。当时先帝偶然见到关于霍崇的事情,就知道霍崇想造反。我虽然觉得先帝所说的绝对没错,却还是想错了。”
  “十三叔,皇阿玛那时候到底说了什么?”弘昼情不自禁的问道。
  老十三就将那时候的局面讲给弘昼等人。原来那时候雍正觉得霍崇利用邪教收揽人心,绝对是要造反。决不能给霍崇任意发展,随便扩大的机会。要早早将霍崇的势力掐灭在萌芽状态。
  听了这话,老十三当然是支持。不过那时候老十三却见到雍正有些许迟疑。而老十三也有些迟疑。当然,老十三的迟疑完全是不知道将霍崇抓捕归案之后,是否要定霍崇死罪。
  那时候的霍崇在老十三看来不过是个急功近利,披着张官皮的大户。这种人虽然有罪,可真的把他抓起来杀了,也有点小题大做的意思。
  试探着问了问,却没想到雍正的迟疑竟然大大不同。老十三这才发现,雍正已经怀疑霍崇到底积攒起了多大实力,这个实力是否已经很危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8/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