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校对)第1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3/330

  没想到巴赛这一股清军却一个劲的跑,马都累死了许多。清军只是草草割了马肉,继续南逃。巴赛所部走的最远,跑得最快。最后还是让他们与南路清军合流,逃过了黄河。
  在陈庄战斗中表现出色的营长王维昌气愤的对着黄河宽阔的河面吼道:“巴赛,下次再让俺遇到你。蛋子给你挤出来!”
  这句颇为失落的怒吼很快被河风吹散,倒是引得大伙哄笑。一时间,气氛倒是轻松了许多。
  巴赛并不知道有人对他的卵子念念不忘,便是知道了也不会在意。遭遇如此大败,五万人马逃出来的只有五千。其他尽数失陷在山东境内。巴赛知道自己定然会遭到严惩。
  与心中的痛苦相比,被挂念卵子反倒不算啥。过了黄河,巴赛第三次派人传递消息。告知中路的统帅鄂尔泰当下局面。
  早在刚与南路清军联络上之时,巴赛就已经派人前去联络鄂尔泰。既然已经败了,就不能再让大伙还蒙在鼓里。至于罢官免职,甚至是斩首示众,对于巴赛来说已经无所谓了。实际上在渡过黄河之后,巴赛已经考虑着是否要自杀谢罪。
  有巴赛的通告,王维昌的怒骂消失在河风中之时,鄂尔泰与岳钟琪不约而同的提出了退兵的计划。
  岳钟琪神色严峻,语气却没有了往日激烈,“总督,退兵就让俺来下令吧。”
  鄂尔泰脸色发白,不快的答道:“糊涂!哪里有副将下令退兵的道理!岳兄,自然由我下令。给朝廷的奏折也由我来写。”
  说完,鄂尔泰提起笔,然而笔悬在半空,始终落不下去。倒不是鄂尔泰不认字,更不是鄂尔泰写不出好文章。虽然鄂尔泰是满人进士,满人的学问普遍被认为不如汉人,但是能考上进士的满人只是不如汉人进士,也不至于写不出东西。
  纠结片刻,鄂尔泰把心一横,刷刷点点开始写奏折。分析了近一个月间对三万汉军的观察与接触,鄂尔泰不得不承认,霍崇的部下训练有素。攻守极为有章法。更可怕的是,这支贼军火器已经无比犀利,纪律之严明更胜于火器。
  既然南北两路官军都已经战败,霍崇就能调动人马前来增援。官军没了兵力优势,立刻就会陷入全面被动。所以鄂尔泰下令留一定人马守住济宁,其余官军都撤到运河以西。济宁以南,继续与贼军对峙。
  写完。鄂尔泰长叹一口气。不管如何运用文字,清军实际上没办法继续与霍崇手下进行野战的实事都不会改变。朝廷里面是十三爷和十四爷主政,两人眼里可不揉沙子。一定会看出这个实事来。到时候自己是被撤职或者革职下狱,只能听天由命。
  清军的调动很快就引起了汉军侦查骑兵的注意,这边胡悦赶紧找到钱清,询问要不要追击。钱清板着脸,并没有回答。胡悦忍不住劝道:“司令,咱们何不再打一下,好歹多些战功。”
  “不!”钱清果断否定了。
  “为何?”胡悦连忙问。
  “我说不出道理。胡说,你觉得若是都督在我这个位置,他会不会答应你追击?”
  “这个……若是都督在,我也会问。不过问之前就知道都督大概不会答应。”
  “为啥?”
  “呃……都督总是尽快干完一件事。他最不喜欢的就是拖拖拉拉。俺觉得他不想把仗打的太长。”
  钱清眉头舒展开,脸上有了点笑意,“你说得好!我想明白了。”
  “想明白了什么?”胡悦来了兴趣。
  “我们来这里是迎战,不是力求歼灭这支清军。既然清军不肯接战,又主动撤退。就让他们退下去吧。我们姑且打到这里。”
  “接下来怎么办?”胡悦来了兴趣。
  见胡悦此时的反应竟然和胡悦面对霍崇时候的反应差不多,钱清心中欢喜之余更是敞亮,“接下来先不打济宁,撤到运河以东待命。”
  钱清作为东线司令,做出了战役结束,脱离战斗的决定后立刻施行。同时将自己的决定快速传递给霍崇。
  鄂尔泰给满清朝廷的奏折与钱清给霍崇的报告几乎同时送到目的地。霍崇看到之后花了一分钟做了个局面判断,心中十分欢喜。
  眼见霍崇如释重负的模样,高庞不禁问道:“都督,为何不要钱司令追击。追击下去或许会有很大战果。”
  霍崇越来越喜欢和高庞聊天,在大汉政权里面,能够理解世界的人真的不多。高庞就是其中之一。
  竖起两根手指,霍崇笑道:“原因有二,第一,现在已经进入四月,又是农忙时节。脱离战斗是个非常好的选择。第二,现在我军也已经疲惫。再打下去,不好说谁会昏头。对方肯脱离战线,我觉得非常好。”
  高庞明显理解了这话是什么意思,他却还是问道:“都督不考虑战功么?”
  霍崇想看看高庞现在的认知水平,反问道:“高庞,战功是结果,是过程,还是原因?”
  高庞本想说是结果,可话到嘴边,他感觉不对劲。又想了好一阵才答道:“那得看大家的目的。”
  “正是如此。对我来说,我要最大限度追求大汉政权的利益,而我对世界的看法是唯物。哪怕从战争的角度来看,如果钱清有八万人,你觉得她会放清军走么?”
  高庞连连摇头。
  “这次秋收之后,我们能扩军到十万。到了明年,也就是坤隆二年,你觉得清军在济宁能抵挡住八万人么?”
  高庞还是摇头。
  “我军少损失的人员可以当教官,可以搞土改,可以充当基层干部。哪怕没战果,看到家里亲人从战场上安全回到家里,这些军人的家属不高兴么?至少在我的逻辑判断中,人才是最重要的。”
  高庞本来只想搞明白霍崇为何能知足,却没想到听了霍崇对价值的判断。高庞来了兴趣,“都督,既然如此。为何要教给我?”
  “你是我们的一员,未来要承担重要责任。我要求你得有这样的价值观!”
第二百六十章
婚姻大事(一)
  满清朝堂中充满了正常的人性表露,上奏的官员都在指责鄂尔泰与岳钟琪畏敌如虎,仿佛他们就能打赢的样子。
  弘昼当然不喜欢看到鄂尔泰与岳钟琪的折子,然而看到巴赛大将军与南路清军统帅上的奏折,他已经明白自己面对的到底是何种对手。
  等几名主要反对者咋呼完,弘昼一句“够了”,就暂时压制住了场面。面对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朝臣,弘昼谈起了其他问题。
  终于下朝,弘昼立刻命侍卫准备,没多久他就坐进了老十四的车中。和被害的哥哥弘历不同,弘昼属于相当随意的性子,这段日子倒是与十四叔相处的越来越好。
  “十四叔,你还是觉得鄂尔泰与岳钟琪能打仗么?”
  老十四捡干货讲:“是。皇上别听那些人乱说,他们在意的其实是漕运。若是漕运中断,这些人日子可就不好过。”
  听到这里,弘昼倒是有些迟疑,“十四叔,有人说,不如挖开小清河与黄河往山东灌,当年顺治朝就是这么赢的。”
  “皇上,臣没干过此类事,真不知道。”老十四立刻向弘昼表达了自己不适合指挥此类行动的理由。停了片刻,他又补充了一句,“当下已经是四月,若是要挖河灌山东,得快。”
  叔侄两人就这么谈着,很快到了老十三的府上。这边到了老十三的卧室,就见老十三正靠坐在床头,身边摆放了一张大桌子,上面放了许多公文。
  弘昼连忙上前说道:“十三叔,你身子还没好,可不要再累着。公务什么时候都能办,身子才要紧。”
  老十三想下床行礼,已经被弘昼按住。老十三也知道弘昼这个性子,就说道:“皇上,臣担心霍崇截断运河。却不知朝堂上官员怎么讲。”
  弘昼无奈的摇摇头,“还是把责任都推到鄂尔泰与岳钟琪身上。说的好像鄂尔泰与岳钟琪真的与霍崇决战,就能打赢一般。”
  老十三早就知道大概会如此,没再多说。他想了片刻,说道:“皇上,臣发现另外一件事。霍崇一定是从其他地方运来了硫磺。”
  弘昼忍不住眨巴了好几下眼睛,才勉强知道老十三在说啥,却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说。
  老十三拿出了一份东西递给弘昼,弘昼放到桌案上,与老十四一起看起来。上面讲述的是山东的硫磺产量,以及硫磺能够造出多少火药的判断。
  看完,弘昼心中还有疑惑,“十三叔,这个写的我倒是看明白了些。只是霍崇手下不过四万人。也不见得供应不上。”
  老十三连忙摇头,“皇上,这上头有一部分没写。与霍崇打了这么多次,每次都有人讲,霍崇这边的火器打的极快。官军打出一发,霍崇那边能打出四五发。说是两万军,用的火药量顶的上十万军。他四万军,火药用量就得是二十万军。山东哪里有这么多硫磺!”
  满清皇室在教育上的确非常努力,康熙本人就接受过西方数学教育。老十三小时候就跟着雍正学习数学。弘昼虽然不至于明白微积分,简单的算术却也不是问题。稍一心算就明白了老十三说的没错。
  这下弘昼与老十四神色都严峻起来,老十四想了想,就把满清产硫磺的地方讲了出来。
  位于满清顶层的三人考虑着霍崇到底是从哪里搞来的这么多硫磺,却没想到倭国。霍崇此时的船队再次抵达了当下大汉政权最大的硫磺贸易地江户港,靠着蒸汽明轮辅助,船只很轻松的就进入泊位,下了船锚。
  毕竟是与中国直接贸易了上千年,江户政权很轻松就接受了霍崇的贸易线。这边已经有大量小船靠过来,大汉船队的吊车也转动了横梁,把一箱箱的饴糖类食物转运到小船上。贸易代表冯玉宽上了小船,上了岸。
  这边马上就有人接上冯玉宽,进了一个很大的建筑。至少对德川幕府时代来说,这个建筑并不小。围墙内大概有一百乘以一百米左右的一整块地。此时土地上已经建起些建筑,其中不少都是仓库。
  拉着架子车的日本雇员已经列队等候,只要冯玉宽一声令下,他们就会前往不远处的港口把货物拉回来与幕府进行贸易交割。
  没进仓库,就闻到刺鼻的味道。打开仓库大门,就见里头已经堆满了硫磺矿石。再到旁边的仓库,里面堆放着铜矿。
  已经有库管跑来送上清单,“冯先生,这次没有水银。”
  冯玉宽只是嗯了一声,当下已经不怎么需要水银,需要的是硫磺。制作火药的配方需要的东西挺多,关键的是硝石、硫磺、木炭。木炭随便都能烧制,连那些制作纽扣的椰子壳剩余边角料都能用。
  硝石是沤出来的,当下大汉政权的城市,以及乡里都建了公厕,大量收集尿液沤硝。当下大汉政权下上百万人口,硝石供应也没了问题。
  剩下的就是硫磺,山东是真的缺乏硫磺。
  “冯桑。”背后传来呼叫声。
  冯玉宽转过身,见到是德川幕府的一位新奉行,加藤鹰一。也是幕府专门为大汉政权贸易任命的一位奉行。
  低头看着这个矮壮的男子,就见他一身奉行装束,腰间插了一把日本刀。冯玉宽用十分结巴的日语说道:“加藤桑,准备交货。”
  加藤鹰一却指了指旁边,冯玉宽就引着这位奉行进了旁边的小隔间。这种草草建立的隔间里是中国陈设,也就是说,泥地上放了几把椅子。加藤鹰一很不习惯的坐下,又取下日本刀递给站立在身边的部下,这才说道:“冯桑,你们有大米卖么?”
  冯玉宽没想到加藤鹰一竟然提出这么一个问题,皱眉沉思后才答道:“这次没带。”
  “请冯桑下次一定要带。”
  “为什么?”
  “这都是冯桑的错!”加藤鹰一马上给冯玉宽扣了个帽子。
  “什么就叫俺的错了!”冯玉宽立刻怼回去。倒也不是冯玉宽性子就这么激烈,而是倭国人谈生意就这样。先把责任扣到对方头上,之后就各种瞎扯淡。冯玉宽对此很是了解,更是清楚,决不能惯着倭国人的臭毛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3/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