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校对)第1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5/330

  一声惨叫,壮汉趁着侍卫焦急,招数中露出破绽的空隙,反倒一道捅进侍卫小腹。
  这边蜂拥而来的人已经到了小门口。真的是人多力量大,虽然小门已经被关上。然而这些人拔开车上的菜,露出一根用粗大木头制成的撞锤。
  天理教也进行了精心谋划,这辆运菜车辆上装着天理教从霍崇那边买来的新式轴承。推动运行极为方便。
  这车辆加上车上的撞锤,几个人用力推动,直接就成了攻城锤,开始对着小门猛烈撞击。不过几下,里头的门闩被直接撞断,小门随之洞开。天理教众人从小门中一拥而入,手持兵器沿着通道冲杀起来。
  通道两边都是红墙,阴森冰冷。然而天理教教众的涌入,让这里突然就充满了热力与热情。
  正奔跑间,前头出现了一队侍卫。就见他们蹲成三排,摆出了三段击的姿势。手中的火绳枪上冒着滋滋的火花。
  天理教教众并没有傻乎乎的冲上去。他们中不老少人都知道火绳枪的威力以及使用方法,立刻退了回去。然而此时天理教已经在墙边竖起了梯子,有人就已经翻过围墙向着紫禁城内继续杀去。
  火绳枪的发射方式是将燃烧的火绳移到引火管上,引燃引火管内的火药。利用火药燃烧,把火花喷到火绳枪的枪膛内。
  且不说这个流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火绳本身就不是能无限制燃烧的。
  这帮侍卫等待片刻,没见到这些天理教教徒冲过来。不安中就派人去看。不等那些人跑到,就听附近一扇门处传来猛烈的撞击声。
  地上雪滑,前去看的那名侍卫也几乎是连滚带爬的奔回来喊道:“贼人开始撞门!”
  侍卫们大惊,也顾不了那么多,举着火绳枪向天理教这边奔来。刚靠近天理教这边,突然从两边墙上跳下来几个手持大刀的男子。他们跳进侍卫群众,挥动大刀乱砍乱杀。
  火枪阵彻底崩溃,不等侍卫们重新排出阵列,天理教教众已经挥舞着冷兵器冲上来与侍卫们战在一处。上了墙头的天理教徒则揭起瓦片劈头盖脸向下面的侍卫猛砸。
  侍卫虽然都精通武艺,却从来没联系过这样的乱战。虽然打倒些天理教徒,却被分割。
  就听侍卫们不断发出惨叫。天理教众的短刀匕首从各个角度刺过来,便是侍卫身上有甲,能抵挡一下。
  然而有人弯下腰,用小铁锤猛砸侍卫膝盖。这个是真的挡不住。在这蚁多咬死象的进攻中,天理教终于解决了这一波侍卫,向着下一道门扑去。
  此时棋盘大街已经大乱,一队带着显眼的红领巾,穿着八旗棉甲的人马杀入了六部。
  户部与吏部大门已经关上,这帮人一阵拍打,里头的人竟然不肯给开门。
  这举动气到了这队人马,他们直接在门口装上炸药,一举炸开大门。不等硝烟散去,这支人马发声喊就杀了进去。
  里头的人哪里见过这等场面,大部分四散奔逃,少数勇武的上前对战。当即给冲进来的人乱枪击毙。
  这帮人也不询问,冲进户部与吏部之后,逢人就杀,见人就砍。一路上直奔目的地,仿佛来过好多次。
  带领部队杀入吏部与户部队伍的各是一位营长。两人都觉得这地方又是陌生,又是熟悉。
  两人这是第一次进入这里,但是在山东的紧急训练中,两位营长可是在临时搭建的吏部与户部的院子里跑了几百个来回。现在根本不用考虑,想走就走,想停就停。
  带着如此奇妙的感觉,两位营长率领突击队直奔他们这支队伍的最终目的地,档案库。
  霍崇此次的主要目标有三个,最重要自然是攻入圆明园杀雍正。
  排名第三的则是派人配合老八的党羽将老八救出来。
  在霍崇眼中比老八性命重要许多的则是吏部与户部的档案库。
  烧毁这些重要的资料,的确有点让霍崇心疼。如果霍崇此时不是以弱势一方的刺杀者进入,而是以绝对优势的人马围攻京城。想办法保住这些资料当然是重中之重。
  此时却没了办法。为了尽可能制造最大限度的混乱,烧毁这些资料,足以让满清的政治与经济乱上一年两年才能恢复。
  果然,在情报都指向的地方,炸开结实的大门,就见里头的书架上堆满了各种文件。
  突击队将装了大量携带的固体酒精的小块洒遍了档案库,随即泼洒酒精,开始点火。
  没多久火头起来,很快引燃了各处的纸张与固体酒精。有固体酒精助燃,火势很快就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
  见目的已经达到,两位营长立刻带人退出吏部与户部。向着城墙上那些早就存在的墙洞方向而去。
  此时圆明园这边六部与军机处的值班处也升腾起火焰,霍崇最初也命令烧毁这些地方的文件,制造满清管理的混乱。
  而此时的大汉突击队已经扫荡了超过八成的圆明园,所到之处,彻底杀光。
  杨明德班上收起枪,他刚杀完几个高鼻深目的家伙。他们好像是些外国人,嘴里叽里咕噜说着听不懂的外国话。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说什么。
  此时杨明德已经给自己四支左轮换了两轮子弹,到底是杀了二十还是三十人,或者更多。杨明德根本没去记忆。
  眼前这处院子是杨明德这一路唯一没搜索过的院子,院门紧闭,里头有人。
  结实的木门在炸药面前根本没用。门一被炸开,一颗木柄手雷就被扔了进去。片刻后爆炸声响,杨明德率领人马冲进去。
  果然,里头的侍卫们面对这从未见过的战法与武器,要么受伤,要么慌乱。根本无法抵抗。一顿射击解决了这帮人,大汉突击队继续向前。
  院落也有两重,干掉外重,众人直奔内院。炸开门,冲进去解决了侍卫。
  惨叫、惊叫声和之前遇到的相同。然而这次的院落中响起了大家都没想到的动静,那是婴儿的哭声。
  在另外一边,雍正躲藏的院子的大门终于被炸开。侍卫们护住雍正,好像用他们的血肉就能保住雍正不死。
  简单的一阵交火,雍正就听对面逆贼中有人欢喜的高喊起来,“雍正在这里,雍正就在这里!”
  这嗓子直接引发了逆贼们的情绪,他们嗷嗷叫着扑上来,击杀了最后几名护卫,把用雍正架起来拖出院落。
  虽然雍正不认识任何一名逆贼,每一名逆贼却好像都认识雍正。见到被架出来的雍正,你贼们都喊着:“抓到雍正了!抓到雍正了!”
  雍正闻到的是圆明园中浓烈的硝烟气味,看到的是满地的死尸。
  这帮逆贼们真狠呢!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或者现在已经不男不女的,统统被他们杀了个干净。
  被拖到一处空地,前面上来几名逆贼,批脸就给雍正来了几个嘴巴。
  雍正完全没想到自己竟然会遭到如此耻辱,一时血气上涌,脑子都木了,整个人陷入了呆滞状态。
  可呆滞没用,更多大汉突击队的队员涌过来,把雍正围在中间。人人都往里头挤,拼命想揍雍正。
  此时真的是群情激愤,人群中骂声不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X了个X!你这狗东西下令杀俺家人。”
  疼痛终于唤醒了雍正停滞的思维,周围清一色的山东口音最初让雍正搞不明白,自己啥时候杀了山东的旗人。
  然而雍正毕竟不是傻瓜,片刻后他突然想明白了,原来眼前这帮逆贼根本不是八旗军。这帮逆贼竟然是霍崇这逆贼的手下!
  这些山东逆贼不畏生死冲入京城的目的是要为他们被蒙古八旗骑兵屠杀的亲人报仇!
第二百一十章
搏命(六)
  老十三从自己的王府中出来,只见街道上到处能见到奔跑的人流。有些是兴奋,有些是害怕。本来就要腊月天,人不该这么多。然而京城百姓们貌似对看热闹真是充满了不怕死的热情。
  若是以往,八旗们早就将这些人驱散了。然而今日竟没有出现八旗,可见事情真的比想象的还要糟糕。
  “主子,咱们往哪里去?”侍卫焦急的问。
  老十三也是愣住了。传到他府里的消息说,有八旗造反,正在京城里大杀。老十三内心里头并不太信真的有八旗造反这件事,然而此时听动静,还有传来的消息。紫禁城、圆明园、棋盘街的六部,各处都有“八旗兵”大杀特杀。那真的是逢人就杀,见人就砍。就他府里的这点人,根本解决不了“八旗造反”。
  如果真的是八旗造反,当下能做的选择可就不多了。当年雍正登基,局面十分不稳。老十三就奉命去了密云大营,稳住了局面。
  京营八旗有好几万人,属于清朝的主要野战机动力量,分为了骁骑营、前锋营、火器营、护军营等等。由于京营八旗基本上驻扎在密云一带,因此,也被称为密云大营。密云的驻军至关重要,一般由皇帝亲自控制,没有圣旨,亲王贝勒也无权调动。
  雍正即位那次,老十三拿着诏书与金牌。算是奉旨前往。
  此次老十三前去密云大营的话,那就是私自调动。且不说是否从权,密云大营的人马肯不肯听命都不太能信。
  若是密云大营不能听命,那就只能靠京城内的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然而这帮人恰恰是被认为造反的八旗军。
  八旗步军营由满蒙子弟组成,巡捕五营则是从绿营军中抽调的。按照规定,八旗步军营的任务为:周围巡哨,以卫京邑。至于八旗步军营的兵力,清朝有清楚的编制,早在顺治皇帝在位时期,就已经制定了八旗步军营的兵力,总计21158人。
  要是说整个八旗步军营全部造反,老十三是打死都不信。但是很可能有一部分造反。这就牵扯到一个更复杂的问题,造反的到底是哪一个营,或者是哪一部分八旗军造反了?
  此时消息全无,根本没办法做出判断。
  想了想,老十三下了决定,“去九门提督衙门!”
  就在老十三赶往九门提督那边,试图掌握京城防御大权之时。雍正终于结束了被殴打的阶段,赶过来的霍崇高声喊道:“不要再打了!把他绑起来。”
  霍崇一声令下,战士们立刻拖着雍正把他绑到旁边的一座山石上。
  看着对面这个有印象,但是早就生疏的男人,霍崇笑道:“果然是四爷。四爷,四爷……”
  喊了几声,就见雍正被打的不轻,神志有点不轻。霍崇大喝一声,“爱新觉罗·胤禛,你听到了么!”
  这嗓子呐喊过去,听到自己全名的雍正一个机灵,又恢复了比较正常的意识。
  霍崇命道:“准备枪毙!”
  说完,走到了雍正面前。雍正盯着霍崇看了一阵,迟疑的说道:“你是霍崇?”
  “是。胤禛,好久不见。”霍崇应道。
  “咳咳……”雍正肋骨上挨了好几脚,有些受伤,忍不住咳嗽两声。不过片刻后,他知道事情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以雍正读过的书之多,历史上被这么抓住杀掉的皇帝还真的极为罕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5/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