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校对)第1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9/330

  当霍崇手下得知亲人都死了,以坐匪的做派,那些人不吃了霍崇才怪!起码也是立刻四散奔逃。
  看着这份计划,雍正有些迟疑。最后只是让法海先回去。
  法海磕了头就走。但是看着庶吉士刘统勋还侍立在雍正身边,法海觉得刘统勋一定会给雍正进谏些什么。只是不知道刘统勋到底会说些什么。
第二百零四章
屠刀(四)
  兵部尚书法海觉得刘统勋会对剿灭霍崇的战略做出评价,然而刘统勋却没有。这位雍正二年的进士听雍正用军事问他,立刻应道:“回禀皇上,臣不懂军事。不敢对此置喙。”
  雍正稍微有点失望,不过很快就释然了。至少刘统勋知道承认自己不懂军事,这份诚恳已经很不错。
  再看佟佳·法海递上来的兵部的折子,雍正叹道:“若是有当年张存仁与侯方域这样的人才就好了!”
  刘统勋低下头不吭声。他在南书房的时候见到了方苞,方苞可是以布衣行走上书房,时人以宰相礼对之。建议刘统勋翻阅顺治朝山东资料的就是方苞。
  明末山东榆园农民起义,至清初发展为一支强大的农民武装力量,聚众约百余万人,据守榆园丛林地带为根据地,以任七、张七、李化鲸、范慎行为领袖,筑营寨,掘地道,设官分职,编组军队,成为清初农民起义中较为有组织、有纪律的农民抗清武装。
  清顺治二年(1645)先后攻克曹州(今山东荷泽)、濮州(今范县西南)、定陶、城武(今成武)四城,拥立明忠义王建都曹州称帝,改元天正元年,连克巨野、东明。清朝调集河北、山东两省镇兵围攻曹州,两月未果。四年,榆园义军又西破南乐,北攻大名,有进取北京之势。
  直到顺治十二年清三省总督张存仁采纳侯方域的剿抚建议,任命徐州总兵张胆调查榆园地理情况,用火焚丛林、决黄河水淹没义军地道,以重兵围困榆园。
  所到之处,并不与起义军正面作战。而是针对起义军境内的百姓大肆屠戮,官方说杀了十几万。
  刘统勋祖上就是山东人,从刘统勋隐约记得的只言片语。有可能杀了百万。
  根据看到的资料,刘统勋判断霍崇与六十年前覆灭的起义军一样,都是坐寇。既然当年靠杀百姓能赢,想来当下也能赢。
  听雍正感叹缺乏人才,刘统勋低下头一言不发。这人才选拔就更不是刘统勋能够插嘴的。
  此时一种军事处的大臣已经到了,雍正对刘统勋说道:“你先下去。”
  刘统勋连忙叩头,离开。
  看着刘统勋的背影,老十三叹道:“这刘棨真是有个好儿子。”
  其他人也忍不住感叹。刘统勋的祖父刘必显是进士出身,曾任户部广西司员外郎。父亲刘棨是康熙朝进士,生刘统勋时担任宁羌州知州。
  祖孙三代都是进士,这份出身,以及刘统勋表现出来的沉稳干练,的确非常不错。
  包括在国家大事上,刘统勋找出的屠杀策略可不是雍正一拍脑门就允许。这帮军机大臣经过仔细讨论,反复考量,才确定这的确是最适合的手段。
  众人都很清楚,若能镇压了这次霍崇的造反,刘统勋定然有大功。雍正本就想好好用刘统勋,有了这份大功,那就是实实在在的大用。未来的刘统勋起码也是军机大臣。
  不过那都是未来的事情,现在的军机大臣们开始讨论兵部提交的方案。济南、滨州、梁山、兰陵,连成一条防御线。
  老十三对于防御重点在梁山很是赞赏。雍正看十三弟与自己的看法相同,心中很是满意。
  军机大臣之中,张廷玉对军事懂得最少,就问道:“这是守住山东西边。若是霍贼向北攻打德州,或是向南攻打徐州,该如何?”
  那些懂兵的听了这个问题,并没有嘲笑张廷玉。雍正狞笑道:“若是霍崇敢如此,自然重兵合围,一举剿灭。”
  张廷玉不敢吭声,但是心里面还是有些担心。朝廷已经三次重兵剿灭,结果全部失败。采用重兵剿灭真的可行么?
  雍正看了看老十三,老十三知道他四哥的意思,就向张廷玉解释道:“霍贼是个会用兵的。你看着山东地形……”
  山东的地形中,从胶东半岛向西,到济南以西,是横着的山脉。这条山脉到了济南西边又呈现南下的走向。这样地形加上河流,真的是被山带河,为胶东的平原地区提供了良好的保护。
  官军想从河北与河南出发讨伐霍崇,能采取的路线非常有限。这就让霍崇有机会找到官军主力进行决战。
  一旦霍崇离开这样优良的防御环境,进入全是平原的德州与徐州,官军就可以从各个方向不断打击霍崇。既然霍崇懂得用兵,就一定不会犯下这样的错误。
  张廷玉听明白了。现在有人说霍崇懂得用兵,已经不会有人提出异议。前有年羹尧给霍崇“用兵飘逸,作战扎实”的评语。之后两任山东巡抚李树德,谢赐履,以及后来的名将岳钟琪,钦差傅尔丹都败在霍崇手里。就算老十三不说霍崇懂得用兵,张廷玉也不会在这方面小看霍崇。
  听明白了为何不用格外防备北边与南边,张廷玉询问为何要以梁山为要点。老十三继续解释,梁山距离运河很近。一旦身为坐寇的霍崇占据了梁山,就能从梁山出击,掐断大运河,把“掠夺区”一路向西延伸。
  理论上霍崇的骑兵如果和蒙古八旗的骑兵一样根本不管不顾,玩命破坏的话,甚至能劫掠到洛阳去。
  本来江南漕运就靠大运河,再让霍崇能够轻松进出河南,朝廷税收可就真的完蛋了。
  “重兵屯于梁山,进可攻,退可守。只要不让霍贼成为流寇,他一两年内定然覆灭!”老十三讲述了这个战略的全部计划。
  张廷玉明白了之后一言不发,其他军机大臣们又稍加讨论,也找不出这个谋划有什么问题。若是这样的谋划都有问题,大清……呵呵。
  自始至终,无一人对屠杀山东百姓提出过任何异议,甚至无一人对搞屠杀有丝毫反感。
  将霍崇困住,杀光霍崇所在的胶东地区所有人口。这个战略得到了全面通过。
  战略一旦通过,自然要全面执行。知道这个战略内容的人就多了起来。
  在京城的一处宅子里,几个人坐着喝酒。有人问道:“要不要把这些给山东那人透漏一些?”
  “不急。霍崇现在气焰嚣张,不把人放在眼里。等过一阵子,霍崇走投无路,他才会听咱们的安排。”
  其他人纷纷表示赞同,有人笑道:“只望霍崇不要是个银样镴枪头。多杀些蒙古八旗也不错。”
  虽然理论上这些人与蒙古八旗都是雍正的臣下与奴才。听到这话,众人哄堂大笑,丝毫没有同殿为臣本该有的那一丝丝情义。
第二百零五章
搏命(一)
  春秋战国齐国首都临淄,也是1727年大汉政权的首都。这里曾经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曾经有连片的宫殿、房屋。两千年后,却连连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痕迹都全然看不到。
  就在这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土地上,大汉政权正在紧张的进行着准备,为对抗敌人的屠刀而殚精竭智。
  高庞面对突发情况时候的优异表现,让他获得了一个开会时候的位置。
  这样的待遇让高庞感觉到有了发言权,忍不住在霍崇提出看法之后也说出了他的看法,“先生是想组建民兵,随后征兵么?”
  霍崇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在霍崇的手下们还没能完全理解霍崇提出关于“村有民兵,乡有武工队,县有县大队,府有野战军”的观点,高庞就跳过了一众中间环节,直接将霍崇的终极目标给说了出来。
  便是高庞说的如此清晰,能理解的也只有少数几个人,其中一个竟然是胡悦。
  但霍崇并没有想把这几个人拎出来单独开会的意思,而是对高庞说道:“你说的我明白了,现在你什么都别再说。若是憋不住,可以先出去。”
  高庞一脸受伤害的表情。不等他起身就走,便听到在其他人不明所以的哄笑声中,霍崇淡然说道:“留在这里听,把我的想法和你的想法做印证。是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这下高庞只觉得心思立刻清明起来。霍崇所说的没错,互相印证的确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霍崇面对自己的人,从最基础的规划开始。这么些年过来,霍崇早就放弃了拔高杆的心思,既然这东西真的没用,甚至是大大有害,还是死了心的好。
  以前大汉政权没机会深入到村里,这次满清蒙古八旗的骑兵搞屠杀,想应对他们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讲部队分散到村里。组织起村子内的武装力量。
  把这些说完,霍崇问道:“你们觉得村里的民兵要听谁的?”
  “当然是听咱们的。”有与会的营长果断答道。
  “怎么让他们听咱们的?具体怎么做?”霍崇问。
  众人都有些迷,年轻人们从来没有搞过真正的沉入社会最基层,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一时间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
  霍崇拿出一叠由公文室整出来的文件,分发给大伙。撒发着刺鼻油墨气味的文件上是比较粗糙的文字,然而好不容易搞出来的油墨与丝网印刷,终于能够较大规模的提供印刷制品。
  书记员分发文件到每个人手里,到了高庞面前的时候给了他一个臭脸。高庞心中有些不服气,霍崇那话其实充满了欣赏。凭什么书记员就这样表达恶意。
  不过这心思本就很淡,接过文件看了,高庞片刻就沉浸其中。
  霍崇这边在拼命应对,京城的官员也在应对。山东虽然有霍崇造反,却始终是个坐寇,没有影响到山东之外的省份。
  可官军却要从外省调动,从外省经过。这中间的压力可就太大了。户部官员们面对这样的局面,头发都快愁白了。不过他们留着金钱鼠尾,就算是头发白了也看不出来。
  此时不少人都期待着田文镜这厮能够站出来说几句话,毕竟不少官军从河南征调,又要走河南境内。左等右等,田文镜就跟完全没感觉一般,始终一言不发。
  那些尝试联络河南省官员,让他们提出异议。消息回来,田文镜对表达不满的手下几乎是痛下杀手。批驳、训斥都是轻的。有些吵吵着要直接给皇上上奏折的,田文镜抓个错,直接把他们下狱。然后由田文镜上奏折,给这帮想反对过兵的官员罗织罪名。
  雍正皆一一准了,将这些官员下狱。
  眼见完全没有由头可用。户部尚书只能亲自面见雍正,将沉重的财政压力,尤其是地方上的压力讲给雍正听。
  或许是雍正也知道事情特么为难,并没有特别难为户部尚书。只是骂他不知道为主子好好效力。
  户部尚书只觉得挺窝心,合着为皇上效力,结果成了没有好好效力。第二天上朝,雍正就在朝堂上宣布了一道“谕”。
  原因是皇后在筵席上的膳食和丈夫雍正皇帝相同,雍正下谕斥责道“中宫所用,何以与朕相同?不但体统不合,亦非樽节爱惜之道。”
  朝堂上的众人哪个不是聪明伶俐,虽然每次科举之后都会有新的傻瓜蛋进士出现,但是傻瓜蛋绝无可能长时间留在朝堂上。
  第二天上朝,朝臣们都穿上了旧朝服。不少朝服上还有补丁什么的。
  这些朝服是大臣们翻出来的,有些没了旧朝服的,直接把新朝服给当晚洗旧。还有些资历格外深的大臣,是把十康熙要清理欠银时候准备的旧朝服翻出来使用。
  看这帮人还算识相,雍正再次强调朝臣们要樽节爱惜,要清廉度日。既然朝廷要用兵,大臣们也有义务要为国效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9/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