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536

  大明的国营造船厂有南京龙江宝船厂、福州长乐,以及淮安的清江船厂、临清的卫河船厂。
  自下西洋行动中止后,海船需求量大减,龙江宝船厂业务逐渐萎缩,取代其造船业中心地位的,便是专造内河漕船的淮安清江督造船厂。
  自清江造船厂合并了卫河船厂的十八个分厂后,每年造船量增至630多艘,成为明代唯一的国营漕运造船厂。
  现在的清江船厂共有包括南京龙江船厂在内的四个总厂,八十二个分厂,年造船500艘以上,其中遮洋海漕船约55艘,其他均为平底内河浅船。
  看似规模很大,但清江船厂也如同被裁撤的卫河船厂一样,贪腐之风日重,无法改变由国家直接经营由来已久的积弊。
  而且,清江船厂造海船的能力也日渐虚弱,以前所谓的“遮洋大船”出厂的很少,且是老型,只能勉强在近海航行。
  面对这样的情况,朱由校干脆另起炉灶,抽调清江、龙江两船厂的能工巧匠,再招募粤闽浙的船匠,新建崇明沪东船厂。
  在崇明,是有比较雄厚的造船基础的,可不是一穷二白。中国四大古船之一的沙船,便是出于崇明。
  沙船船身长,扁浅宽大,平底,方头方尾,船艄高挑,重心低,船面建筑少,受风的阻力小,航行平稳,即使搁浅也不至损坏倾覆。
  在帆、舵和双弦披水板的融合操作下,沙船还能逆风曲折航行,尤其适合北方的沿海。元朝的海路北洋漕运,便多用沙船。
  崇明不仅能造沙船,更出水手。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便有很多崇明籍水手参与。
  综合这么多的有利条件,朱由校才令沈有容移镇,才简拔沈廷扬,在崇明建厂造船,开始海路漕运的尝试。
  至于沈廷扬,可算是历史上的名人和英烈,连张名振、张煌言都是他的手下,曾随他起兵抗清。
  当然,现在的沈廷扬官卑职小,且只能是感恩戴德,为简拔重用自己的圣上卖力效死。
  其实,连身为诸生的沈廷扬也没想到他所上的自荐,以及《请倡先小试海运疏》会得到圣上的如此重视,一跃提拔他为户部郎中兼从五品的提举。
  要知道,沈廷扬是崇明人,又是商贾之家,曾与父兄驾沙船航行天津、青岛、旅大一线,运输盈利甚多。这样的出身,在国子监也颇为受人歧视。
  但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他才深知海道,能看到海运的好处,并愿亲自航海试运。
  而且,他蒙皇帝召见时,便极有信心地表示:若损朝廷粒米,甘伏司寇,如小试无失,敢请大举。
  朱由校也干脆,把造大海船的重任,以及尝试海运的工作,全都交给了沈廷扬,这才有了二沈会崇明,掀开了大明重振海上声威的序幕。
  
第148章
先买老闸船
  沈有容和沈廷扬寒喧已毕,便相携前往驻地。
  “本官从登镇带了两千官兵,在崇明又招了一千辽民入军。”沈有容边走边介绍道:“但辽民不习水性,尚要训练。故而,本官欲在崇明再招两千水兵。”
  沈廷扬点头道:“下官便是崇明人,家族在此尚有些根基和声望,募兵一事,可尽微薄之力。”
  “那就有劳沈提举了。”沈有容表示了感谢,说道:“若不是袁大人已派人去江淮招兵,为避争抢之嫌,某这东海水师已能扩充完毕。”
  招募水兵并不是只有善水这一个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淮扬一带的盐徒和灶丁,还有另一个特点——勇猛。
  而在之前,明朝水兵的作用不是打仗,而是专管海上运输。袁可立上任后,则提出“水军先习陆战”的要求,也就看上了淮扬一带的兵源。
  朱由校对袁老师几乎是有求必应,有本必准。水军习陆战,那不就是海军陆战队嘛,这得大力支持啊!
  袁可立得到皇帝首肯便先行动了,沈有容就不好意思再去淮扬和老领导抢兵源,只能把目标转向浙江、福建,还有就是崇明。
  来到驻地,进屋落座。甫至崇明,屋内甚是简陋,但二沈都是怀着抱负要干大事业的人,对此并不在乎。
  “沪东造船厂何时可开工建造西夷夹板船。”沈有容不待亲兵上茶,便急着开口问道。
  沈廷扬拱手道:“安置工匠,扩建船台,购置木料,这都需要些时间。至少也需月余才能开工,还请沈大人多多体谅。”
  沈有容苦笑了一下,知道自己有些性急了。
  沈廷扬有些纳闷,开口问道:“圣上没与沈大人说过,要先买些战舰供东海水师训练使用?”
  买?!沈有容又浮起了希望,说道:“可是要买夹板大舰?”
  “这却是不知。”沈廷扬摇头,说道:“沈大人且放宽心,圣上英明果决,心思细密,诸事必然会安排妥当的。”
  沈有容连连点头,这话得赞同,得点一百个赞,可不敢胡说八道。
  也不怪沈有容着急,和海盗打过,和倭寇干过,还见识过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巨舰大炮,他比谁都清楚明朝水师与对手的差距。
  不说别的,连海商海盗的舰船都越造越大,甚至有仿造西夷夹板战舰的,怎么能让他这个东海水师的提督安心?
  正说着话,外面有人禀报,有兵部行文送到。
  沈有容赶忙出去接了行文,打开看过,终于算是心里有了点底。
  朝廷果然给东海水师添置了六艘大舰,近期便能到达两艘。这种船最初是由澳门劳恰修船厂所造,被中国人谐音称为老闸船。
  在澳门获得居留权的葡萄牙人,最初曾大量使用中国帆船进行区域贸易。
  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葡萄牙人发现中国帆船船体单薄,行驶不够灵活,不如西式帆船能够抵御风浪和海盗袭击。
  但西式帆船也有造价高昂,以及需要大量熟练水手操作帆索的问题。
  于是,葡萄牙人就将西式帆船的长舷展比船身,与中式帆船的硬帆结合起来,发明了一种兼有中西帆船优点的新式帆船。
  老闸船有传统中式帆装和流线型的西式船身,比传统中式帆船快,比西式帆船所需要的人手少,建造维修也较简单。
  而且,它比传统的中国帆船更适应远洋航行,除葡萄牙人使用之外,也被广东的船匠们大量仿制,用于中国商人出海贸易。
  这几艘朝廷购买的老闸船,形制应该是最大号的,几乎都相当或超过了现在海商所使用的。长十二到十三丈,宽两丈到两丈五,至少能装载三十门大炮。
  而当时明军水师的头等主力“大福舩”,最长的也只有9.4丈,阔1.95丈。
  尽管这六艘老闸船还是比不过红毛夷的夹板船,但差距已经拉小。火炮要是装备齐全的话,海盗已经难以抵挡。
  关键是这老闸船在操作上比较方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东海水师具备战斗力。至少,威慑海盗应该能做得到。
  沈有容岂不明白皇帝的心思,这已经是最快捷的办法了。
  要是等夹板船造好,哪怕是忍痛咬牙买上几艘,船上操纵帆索的熟练水手,却也不是一时半日能训练出来的。
  圣上果然是眼光独到,英明睿智,不声不响,事情已经安排妥当,且是最符合实际、最快捷的办法。
  沈有容送走沈廷扬,铺纸提笔,开始给圣上写密奏。
  ……
  青岛,以古代渔村青岛得名。
  明万历七年,即墨县令许铤主持修编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相关记述:“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
  而青岛河口于明万历年间建港,称青岛口;河两岸的两个村落分别得名上青岛村和下青岛村。
  宣布青岛开埠的时间并不算长,但青岛却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原因很简单,通州商团转战青岛,财力、物力、人力的大举投入,想不快都难。
  按照优惠政策,商人在青岛建立商铺,地皮由政府规划,官府发契,但建起来便是自家的产业。
  这极大地鼓舞了商人的积极性,青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更让具有前瞻眼光的商人看到了未来光明的前景。
  要知道,从青岛出海,不仅可以南下江浙通商,还可以东去朝鲜、倭国、琉球。
  而且,对于习惯走漕运的通州商团来说,还可以利用元代开凿的唯一的海运河——纵贯山东半岛的胶莱运河运输货物。
  当然,不光是通州的商团,连山东、江苏的商人也得信儿赶来,申请报备,划地建屋。
  而现在大兴土木,还有一个有利条件,便是有大批辽民,这些劳动力工钱可以给得少点,只要管饭管饱,干活儿都很实在。
  
第149章
青岛开埠
  官府当然也知道这一点,夯土平基、官舍仓库等等,也大招辽民,以飞快的速度进行着建设。
  而大批辽民被官府迁徒至此,也将在此安家落户。土地暂时没有,但他们将成为青岛的第一批市民,以后从事的主要也不再是农业。
  商埠一开,南来的北往的人流还能少了。吃穿住行,各行各业,都将迎来一个爆发式的发展。
  有膀子力气的,最容易找的活儿就在码头;会裁衣缝补的,开店或摆摊,也能挣个温饱;铁匠、木匠、瓦匠等等,也不愁没口饭吃。
  这么多营生,不愁没得选。不会呀,那你赶紧学呗!有种地的力气,干别的工作难嘛?
  一排高大宽敞的房屋正在建筑中,而在已经建好的一座二层楼内,几十个商人会聚,正在商议着重要事务。
  “列位,诸位,这些章程都看过了吧,有啥建议就讲出来。”
  通州商会会长吴大章把胖手在桌上拍了拍,脸上的优越感毫不掩饰,“等到上报朝廷定下来,再说三道四可就晚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