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536

  没错,朱由校用“以身殉名”而不是“以身殉国”来作定义。
  比如刘宗周,在浙江各地开始起兵反清时,他却决定绝食自尽。
  在绝食中还淡然地表示:“吾日来静坐小庵,胸中浑无一事,浩然与天地同流。盖本来无一事,凡有事,皆人欲也。”
  大厦将倾,黎民涂炭,他却说“原无一事”,岂不怪哉?
  
第108章
小人物大贡献
  当然,刘宗周作为死节忠臣,留名青史,他的目的也算达到了。但与张煌言等屡败屡起、百折不挠、殒身不恤的英烈比,却是差得很远。
  而“以身殉名”和“以身殉国”的区分和比较,朱由校更愿意用刘宗周和张煌言来作代表人物。
  也正如朱由校所料,第二天,请辞奏疏便铺满了桌案,主要是那些为李三才申辩站台的文官,还有兵部尚书张鹤鸣这个臭不要脸的。
  午门示赃啊,奏疏全贴啊,皇帝这么打脸,很多自诩清高的文官都受不了。
  受不了才好呢,请辞是给你们点脸,不请辞还要罢你们的官呢!
  朱由校都懒得看里面的文字,让刘若愚整理名单,扫了一遍便来了个批量允准。
  别说就这些人,再滚蛋个几批,朝堂反倒更清静,国家也能照常运转。
  切,还真有不要脸的,想给你们点体面都不要,就莫怪朕不客气了。
  看到还有为李三才申辩的官员没递辞呈,朱由校鄙视之余,也不会手下留情。
  “拟旨,东阁大学士孙承宗接任兵部尚书。”
  “拟旨,登莱巡抚陶朗先卸职进京,接任吏部尚书。”
  “准户部尚书李宗延告老还乡,加少保,赏金赐服,着行人相送。”
  “升户部左侍郎李起元任户部尚书。”
  “拟旨,袁世振请辞奏疏朕不准,着继续留任,加户部侍郎衔,赐斗牛服。”
  “拟旨,兵部职方司主事鹿善继加按察使,任粤闽盐法道,疏理粤闽盐政。”
  “拟旨,肇庆府推官邓士亮擢升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
  “下旨褒奖东厂提督魏忠贤,加恩三等。”
  朱由校感觉自己处理朝政、安排官员,越来越得心应手了。这都赖于他常看奏疏,常看官员的履历,才能从中发现能吏人才。
  比如这个袁世振,只是个四品官,却提出了《盐法十议》,并推出了一种既简便又有长效的机制——“纲法”。
  “纲法”实施后,成效显著。当年年底,就上缴户部盐税七十万两。神宗降敕嘉奖,给袁世振加一级并予留任。
  自万历四十五年底至现在,袁世振在两淮疏理盐政四年,解救了盐政危机,商人称便,百姓受益,盐税增加。
  一年差不多能上缴盐税百万,这还不是个能臣?
  而且,朱由校感觉这个“纲法”好象在清朝还被使用。也就是说,这种盐制是被清代沿袭,影响达数百年之久。
  于是,他仔细看过了袁世振的纲法,不禁拍案称奇。
  这是了不起的创新,这是极为大胆的改革啊!
  从西汉创立的民制、官收、官卖、商运、商销的就场专卖制,改为民制、商收、商运、商销的商专卖制,简直是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变革。
  至于有人弹劾,在朱由校看来就是红眼病爆发,有人觊觎“疏理两淮盐法道”这个肥差,要阴谋搞垮袁世振。
  所以,朱由校不仅要褒奖袁世振,还要把纲法推广实施,更要把那些乱喷的混蛋革职除籍。
  而肇庆府的推官邓士亮,可谓名不见经传,但他的贡献,朱由校认为能改变历史。
  泰昌元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艘“独角兽”号舰船,因遭遇台风在广东阳江海域沉没。
  邓士亮听闻此船上有西洋火炮,便寻觅善水者捞探。其后,他捐俸雇募夫匠,设计车绞,用“曹冲称象”法捞取红夷大炮三十六门。
  两广总督胡应台在天启元年将其中二十四门火炮运解至京,其余储存在肇庆府军器局中。
  这些火炮,则成为明朝所获得的第一批红夷大炮。除留下十几门护翼京师外,其中十一门被运往辽东。
  而运往辽东的这十一门火炮,在历史上被布置于宁远,并在宁远之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别人对邓士亮捞取红夷炮不屑一顾,朱由校岂能无动于衷?
  别的不说,光这三十六门红夷炮,就值多少银子?又能为他加快海军建设,增强辽东战力作出多大贡献?
  而从捞炮的过程来看,邓士亮可不是读死书的呆子。官儿虽然不大,但却博学多才,足堪大用。
  现在,兵部孙承宗,吏部陶朗先,户部李起元,工部徐光启,朱由校已经用自己信得过的人掌握了这几个关键部门,初步完成了组建自己班底的计划。
  要改革,就要有能按照自己的意旨运转起来的官僚班子。一个人成不了事,就算是皇帝也不成。
  当然,这还只是第一步,却已经可以让朱由校开始启动改革大计,尽管只是小步的。
  历史上的王朝更替,多数会有两个主要的内因,那就是失去民心和政治腐败。
  大明的问题很多,但如果解决了这主要的两个,辽东建奴不过是疥癣之疾,根本无法撼动庞大帝国。
  政治腐败已经从抑制党争、惩治贪腐开始着手,失去民心也要开始进行了。
  在朱由校看来,老百姓的要求真的不多,吃饱而已。而要吃饱,土地则是关键。
  从当时大明的人口来看,土地数量显然已无法实现“耕者有其田”。更为致命的是,土地还集中在极少的数的豪绅地主手中。
  朱由校不能添空变出土地,发展工商解决多余人口也不能在短期见效,更暂时无法对外扩张。
  但掐住地主豪绅剥削的脖子,让数量更多的贫苦佃农喘上一口气,多吃上几顿饱饭,他自认还是能做到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自躬自省。
  既然清流老是盯着皇家,那就从民怨颇大的皇庄入手,自砍一刀,给他们做个榜样如何?
  接下来再颁布诏令,从一府一地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自己也有底气,对违法不遵者该抓抓该杀杀,也就别说什么不教而诛了。
  朱由校拿出自己写好的章程,交给办事太监,吩咐拿去皇家印书局,刊登见报。
  皇家啥都有,不仅能酿酒、腌咸菜、做酱醋,还有印书局,还能对外承揽业务。
  
第109章
残民一条鞭?
  最为贪财的万历帝,就让皇家印书局拼命揽业务,拼命做生意。
  只要付钱,啥书都印。据说连闻香教造反的宣传材料,都是皇家印书局给印的。
  人家给钱了嘛,这职业道德和商业信誉,这稀里糊涂的审查,也真是相当感人。
  所以,朱由校所弄的《大明论坛》并不费事,甚至还小有赚头。
  ……
  皇帝真勤快耶,皇帝是要疯吗?请辞就批,都不带隔宿的。
  皇帝有些操切吧,这些辞官的可都是东林诸公、正人君子,偶尔打眼看错了人,小惩大诫也就是了。
  皇帝真英明,该我们五党得势了,东林党都滚蛋才好呢!
  李三才贪渎案引起的风潮和震动,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惋惜也有人拍手称快。
  但皇帝的用人却耐人寻味,没用什么三党或五党的人,也不是翰林出身的,而是直接从地方督抚中擢升了陶朗先和李起元入阁,可谓是极为少见。
  陶朗先无党,要是硬分的话,他与熊廷弼交好,勉强算得上楚党吧!
  李起元是真的无党,且多数时间任外官,河南、陕西、南京都有他工作的足迹,少在京师朝堂。
  孙承宗呢,同情东林,但力持中立;袁可立也是一样,虽重风骨,也以敢言直谏闻名,却反对党争。
  至于袁世振和鹿善继,两个四品外官,精于专业,倒没什么好乱猜测的。
  “朝堂上非东林即五党,无党或中立者甚少。圣上若想摒弃党争,怕是可用之人不多也!”
  “杨涟、左光斗、方震孺等难道不是东林,皆放外官重任。”
  “依在下看,圣上未必要尽弃东林,倒是颇欣赏清廉忠直的官员。”
  “有道理,有道理。圣上极恨贪渎,治罪李三才便是一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