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536

  徐光启也是非常的震惊,他只知道少年皇帝对西学很感兴趣,让他找一些老外,给予他们晋见的权利,并指名汤若望。
  可他却没想到,少年皇帝对西人的东西竟如此熟悉,或者说是对科技相当的了解。
  难道是打木匠得到的灵感,或是说偷偷学习西人的技艺,为了打好木匠?
  徐光启摇了摇头,把这不靠谱的念头甩开。
  朱由校的声音停了下来,还有些意犹未尽,端起茶碗喝了一口,说道:“暂时就这么多吧,尽快翻译刊印。在北京建图书馆朕也准了,现在就可赐房屋,至于——”
  停顿着,沉吟着,在众人忐忑又期待的目光中,少年皇帝终于作了决定。
  “汝等可在北京长居,并暂依‘利玛窦规矩’传教。以后嘛,规矩是否增减修改,地域是否扩大,还要看具体的社会反应,以及耶稣会对吾大明的贡献和帮助。”
  所谓的“利玛窦规矩”,就是经过妥协改变的,顺应中国人特点的基督教传教策略和方式。
  大概包括这么几点:近儒排佛,传教士蓄须留发,身着中国士人服饰,对中国传统的习俗保持宽容的态度,中国的教徒可以继续传统的祭天、祭祖、敬孔;
  用中国文字举行宗教仪式,准许当地人士任神职,并可用中文翻译《圣经》;
  还有以“天主”称呼天主教的“神”,承认中国传统的“天”和“上帝、老天”本质上与天主教所说的“唯一真神”没有分别……
  没错,“上帝”是中国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及二十四史中至上神的概念,是中国自古就有的词语。
  在古代亦指主宰万物的天神,以及古代的帝王。比如“荡荡上帝,下民之辟”和“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也就是说,利玛窦偷换了概念,使得天主教更容易得到中国人的认可。
  众人不约而同地长出了一口气,吸取历史教训,按“利玛窦规矩”传教已经是他们的共识,并没有什么抵触。
  历史上,在利玛窦去世后,一些狂热的传教士认为利玛窦过于迁就中国人,发展教徒速度太慢,遂采取了激进的传教方式。
  正因为他们排斥儒家思想,严禁中国教民祭天、祭祖、拜孔子,激起了社会人士的反感与怀疑,被偏爱佛教的南京礼部侍郎沈灌借机利用,酿成了“南京教案”。
  这次打击对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是沉重的,传教士们被驱逐、囚禁,甚至被杀害,在中国内地几乎无立足之地。
  教训是深刻的,金尼阁和汤若望等人怎会重蹈覆辙?
  所以,这些传教士们一踏上中国土地,第一个要做的工作便是精心研习中国语言文化,甚至以掌握北京官话为目标。
  然后,他们脱下僧袍,换上儒服,潜心研究中国经史和伦理,寻找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
  同时,他们还注重与朝野名流的交往,希望赢得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和信任,这也是利玛窦开创的“合儒超儒”的传教策略。
  金尼阁拱手道:“尊贵的陛下,除了翻译书籍外,不知还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才能令您满意。”
  “首先是建枪炮厂。”朱由校伸手指了指汤若望,“便由汤教士负责督造,如何?”
  汤若望躬身施礼道:“能为陛下效劳,荣幸之至。”
  朱由校笑着点了点头,随手拿起望远镜,说道:“还有这个望远镜和诸位带来的器皿仪器,朕需要很多,可从海外购进又费时太久。这样,买和造同时进行,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
  停顿了一下,少年皇帝补充道:“如果能从海外招募来各行业的工匠技师,或者是学者老师,一律待遇优厚,你们也将得到奖赏。”
  不管是拿来主义,还是引进学习,抑或是直接购买,朱由校准备全部用上,以最短的时间开启大明的近代科学研究。
  科技才是生产力,科技能兴邦振国,朱由校笃信于此。
  金尼阁用力点头,说道:“如陛下所愿,我们愿竭尽全力,完成您的任务。”
  少年皇帝说的这些,并不难办,也用不着他们专门跑回欧洲,只要托回国的商船采购招募即可。
  至于在中国就地制造,枪炮没什么问题,就是这个透明玻璃有些困难,但也不是不能克服,大不了等招募来的工匠和镜师到了再造。
  “徐卿。”朱由校转向徐光启交代道:“金教士等人就交由你安置,他们亦可写奏疏题本,由你转呈。办公场所,所需资金,朕会马上安排,你们尽快开始工作就好。”
  “还有,徐卿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和《测量法义》已经开始刊印,很快就会面市。”少年皇帝笑得露出了两颗白牙。
  “从全国范围内招收适龄孤儿的工作也已经开始,先从京师扩展到顺天府。科学院的教学,也要尽快准备好啦!”
  《几何原本》和《测量法义》太重要了,且不说在制造和勘测上的大用,就是炮兵的瞄准测距也离不了。
  平抛,斜抛……切,斜抛公式也太他妈难了,都还给老师啦!
  
第104章
朕崇尚的是科学
  “微臣遵旨。”徐光启施礼谢恩,停顿了一下,又奏道:“陛下,王恭厂所存火药已经搬移大半,分散储存。分配给各军镇的,也将开始陆续启运。”
  王恭厂是皇家的兵工厂,又称火药局,是专门做火药的地方,并供京营禁兵之用。
  考虑到如果发生战事,肯定会闭门守城,火药又是重要的作战物资,就把它安排在城内,而不是布置在城外。
  火药厂嘛,肯定很危险,为了皇宫的安全,才把它安排在城旮旯的地方,距皇宫大约有三公里。这大概就是当时认定的安全距离吧!
  据统计,王恭厂日产火药约两吨,常贮备量约为千吨。如果没有战争,火药消耗的少,贮备量则会更多一些,甚至会达到两三千吨。
  朱由校别的不记得,王恭厂大爆炸可忘不了。也甭管是不是火药碰火星,还是别的什么神秘原因,趁早搬走才安心。
  一千吨,两三千吨,就在城里,吓死宝宝了。
  就算是黑火药,那得是多少麻雷子呀,想想都令人头皮发麻。
  听了徐光启的汇报,朱由校把一颗心放了回去,又交代了几句,便结束了这次的晋见。
  看着徐光启带着几个鬼佬退出殿外,朱由校坐在御座上抿起了嘴角。
  不想当外教的科学家不是好传教士,你们好好地给朕打工吧!
  至于什么天主教、基督教,也不必畏之如虎。至少和佛教道教比,不见得更没用,况且还有自然科学这个优势呢!
  强龙不压地头蛇,朱由校相信,外来的“天主”十有八九是干不过中国的“上帝”的。
  上帝是俺们滴,是黑头发黄皮肤滴。
  况且,你可以看徐光启、孙元化等投入上帝怀抱的国人。不照样是忠君爱国,表现得比那些满口仁义道德,斥他们为“异教徒”的文官强多了。
  再换一个角度,徐光启与其是在膜拜上帝,倒不如说是膜拜真理。他认为真理没有国度,大可拿来“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
  徐光启曾和朱由校谈过自己对这些外国友人的态度,认为这帮老外身上有中国先儒所没有的特点:学有专长,技术兴国。
  朱由校也得承认,这些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并没有历史上殖民地的那些丑陋形象。相反,徐光启所认识的外国佬,还是颇有些人格魅力的。
  至于那些担心恐惧外来文化的侵略,硬撑着说明朝的科技不落后,只是零散,完全能够自力更生,迎头赶上的观点。
  朱由校不表赞同,因为他看到了,听到了,是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不是在电脑上敲敲键盘,在故纸堆中寻找明朝科技领先于世界的证据。
  固步自封、闭门造车,非要自己创造出一套基础科学的理论体系,来摒弃已经存在的科学,将几个传教士看成洪水猛兽,实在是有些过于忧虑了。
  还有什么“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批评,你一个皇帝崇尚西学,不是把社会风气带坏,给外国佬的文化侵略提供方便?
  朕崇尚的不是西学,而是科学,如果这也算毛病的话,朕认了。至于文化侵略,还是无影儿的事,为这个而因噎废食?
  其实,归根究底,打铁还要自身硬,还要看国家的治理。
  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都亡于自身体制的腐朽,百姓生活的贫困。
  只要国家强大了,百姓富足了,民族自豪感充斥,悠久而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永远传承。
  再说了,朕乃帝王,俺就是“上帝”。让你传你才能传,不让你传,就都滚犊子!
  不知道倭国德川幕府的禁教吧,朕要做起来,比他们更狠更利索。
  西学东渐,中西交流。现在的朱由校,脑中满是这些词语。
  尽管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有利有弊,让他也有所顾虑。
  但他更知道,华夏文明、中华文化不是闭塞封锁的,而应该是包容并蓄、海纳百川的。
  而到了晚明,只看那些文人士大夫顽固地反对一切革新,动不动就拿祖制当借口,朱由校便感到失望。
  甚至在军事上不断败于后金时,也坚决反对引进外来技术制造火枪火炮。他便知道,儒家传统已经失去了宽宏大量的开放精神。
  朕急于求治,你却跟我说先反省治心;朕需要各种人才,你却说操守第一;朕请教退敌制胜之术,你们就来个仁义为本,还他妈仁者无敌呢!
  失去了经世致用的实效,以及事易时移的应变能力,就只剩下“亲贤臣”、“远小人”、“贞法守”、“崇国体”、“惩官邪”这样的陈词滥调和空洞口号。
  在内忧外患之下,朕还没有推倒重来的魄力和能力,那便通过外来冲击倒逼内部改革和观念的更新吧!
  什么怀柔附远,朕让你们知道“丛林法则”;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朕请出进化老魔达尔文……
  “皇爷。”张裕儿悄悄地靠近,轻声提醒道:“鬼老走了呢!”
  朱由校抬头看了一眼,立刻明白了这丫头的心思,笑着起身道:“走,咱们去看看鬼佬送的贡品。”
  张裕儿立时笑得欢快,屁颠屁颠地跟在皇爷身后,出殿而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