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5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1/536

  “哎哟,小公主您慢点呀!”王体乾快步迎了上去,还斥责着宫人,“你们都小心点,小公主摔着磕着,砍了你们的脑袋。”
  宫人噤若寒蝉,弯着腰紧跟着小公主,两只手虚揽着,生怕小公主跌倒。
  皇帝轻轻摇了摇头,想皮实点养,培养下孩子的性格,可在皇家,这毕竟还是不现实。
  算了,顺其自然吧!
  皇帝走前两步,弯腰抱起扑得最近的小棉袄,亲昵地在小脸上蹭了蹭。然后,皇帝又笑着蹲下来,把另一个跑过来女儿搂在怀里。
  奈何生帝王家?
  现在,皇帝已经肯定,他的子女们不会经历战乱,他更不会发出崇祯那样的哀叹。
  当然,因为他的努力,大明的子民也同样没有了战乱和流离。即便在大灾之年,依然能够活下去。
  尽管没人知道皇帝创造了奇迹,避免了华夏的浩劫,但皇帝却为此而欣慰,并且更有奋进的动力。
  嘿嘿,一般一般,排名第三嘛?
  皇帝左拥右抱,两个小棉袄左右亲着父皇,让他乐得合不拢嘴,把什么皇帝排名抛到了九天云外。
  虚名而已,就是排第一,不快活又有何用?
  ……
  袁可立致仕,恩容隆重,封侯晋爵,荫及父母子孙;
  徐光启致仕,同样的隆重恩容。
  自成祖之后,封爵有多难,人们都心知肚明。
  皇帝自平辽之后,因战功而封爵的只有熊廷弼和毛文龙。现在,两位侯爵晋封,接下来还有孙承宗,致仕之后也应该是同样的待遇。
  晋封爵位的还有指挥伐缅的王三善,一个伯爵,作为酬功,已是相当超规格的奖赏。
  无他,王三善已是近七十高龄,伐缅是他致仕前的最后一战,皇帝也给了他人生最闪光的机会。
  “长江后浪推前浪啊!”毛文龙读着邸报,发出了意味复杂的感慨。
  沈氏殷勤地递上茶水,柔声道:“老爷正年富力强,却不必如此感慨。”
  毛文龙笑了笑,说道:“妇人之见。万岁英明神武,看人用人,岂是只在意年龄?”
  沈氏不以为意,转而说起了它事,“战争债券又要发行了,老爷您觉得可以买吗?”
  毛文龙摆了摆手,说道:“愿买就买,反正赔不了。”
  沈氏笑着点头,说道:“家父也是这样说,家里若有闲钱,就多买点,多少都有收益,比放在家里合算得多。”
  毛文龙嗯了一声,随口道:“沈老太爷上期战争债买了不少,倒是轻松地赚了一笔。”
  “一些小钱而已。”沈氏暗中捏了捏袖里的玻璃镜子,笑着说道:“家父派人捎信,过年就不回辽东了,在上海的生意,要人照管。”
  毛文龙点了点头,对沈世魁这位老岳父回不回来不以为意。既然干商贾发了财,远离军界,远离辽东,对他来说也是好事。
  “老爷准备在辽东干到侯爵?”沈氏笑着说道:“也没仗打,怕是不容易吧?”
  毛文龙一哂,说道:“你若见过万岁殿中的沙盘,就知道这辽东的潜力有多大。万岁的宏图壮志,不是你个妇人能明白的。”
  沈氏有自己的心思,想要个诰命,这可是女人最大的荣光。
  听毛文龙这么一说,沈氏赶忙说道:“妾身哪有那个福份,连皇宫的大门都没见过,还能看到殿内的沙盘?也只有老爷这样的身份职位,才有资格。”
  毛文龙脸上现出几分得意,又干咳一声,作矜持之态,说道:“你呀,不用老在我面前说这些。待为夫晋封侯爵,少不了你的诰命。”
  “妾身的小心思,老爷一眼就看出来了。”沈氏掩嘴而笑,给毛文龙斟满茶水,说道:“加了人参片的,提神又滋补。”
  毛文龙点了点头,说道:“你且回避,某要给万岁写奏疏。”
  沈氏知道轻重,赶忙起身离去。
  毛文龙放下邸报,轻抚着额头想了想,才铺纸提笔,给皇帝写密奏。
  对于向北的稳步推进,毛文龙不敢有意见,这是皇帝的意思,也是最为稳妥的占领。
  不要以前的那种羁索式统治,奴儿干都司也永远地成为历史,尽管其的土地将逐渐变成大明的直接管辖的疆域。
  但现在,明军已经推进到松花江流域,已经具备了出动精锐之师,犁庭扫穴的条件。
  直捣黄龙,彻底消灭建奴残余,这是毛文龙想要建的功绩。不一定能够封侯,但现在的缓慢推进,有些沉闷,显不出辽东的亮点。
  至于皇帝能不能同意,兵部会不会批准,毛文龙觉得至少能表现出自己和辽东军队的求战欲望。
  
第658章
自给自足新辽东
  毛文龙的请战肯定不会被批准,明年的作战计划已经确定,吕宋与前套。
  扩张战略是坚定不移的,但有序进行、量力为出,也是朝廷不变的宗旨。
  尽管吉林府的发展,在军民合力的基础上,在干劲儿十足的情况下,有些出乎皇帝和朝廷的预期。
  而越过松花江,进入松嫩平原开发建设,也是相当的诱人。
  但人力还是制约向北大踏步推进的主要因素,移民多少,投入多少,补贴多少,也是要统筹规划,不能放任不管的。
  从整个辽东的情况看,虽然也有局部灾害,但主要是气温降低,对于土豆、黑麦的影响不大。
  这个时候,就看出土豆产量大的优势了。种一亩顶得上传统作物的两亩或三亩,换句话说,种一年丰收的话,顶得上两年或三年。
  作物种植品种的改变,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土豆和黑麦,正逐渐成为辽东百姓的主食。
  至于水稻、麦子等传统作物,市面上也有,作为食物的调剂。全部都是外运,从南方,从海外。
  而鱼类,作为大自然最丰富的蛋白质来源,在朝廷的倡导扶持下,也篷勃发展。
  原来就有海洋渔业,现在又增加了淡水养殖。坑洼地,还有就是挖土烧砖留下的大坑,都要尽数改造成水库或鱼塘,成为所属村屯的集体财产。
  二丫爹拎着两条鱼,兴冲冲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村外的鱼塘凿冰捕鱼了,作为过年的福利,每家都能分到鱼。负责养鱼的老张,则得到的更多,正打算拉到年前大集上出售呢!
  脚下的雪嘎吱作响,听到耳中,也带着欢快的节奏。
  二丫爹走到院门,看到院中正在挂着灯笼的妻子、女儿,脸上的笑意完全洋溢而出。
  “爹,你回来了。”二丫看着推门进院的父亲,欢笑着招手,“看我和娘做的灯笼,里面用油盏,不用蜡烛。”
  “好,好看。”二丫爹用力点着头,向娘俩显示着手中的鱼,笑道:“看,过年的时候吃,年年有余(鱼),是个好兆头。”
  二丫娘催促道:“快把鱼挂上,弄得身上都是水,都冻成冰了。”
  二丫爹赶忙把已经冻得发硬的鱼挂在墙上,帮着娘俩把灯笼挂好,才一起进屋。
  灶下火还烧着,烟火气混着面香扑面而来,二丫娘听到里屋动静,赶忙进去哄孩子。
  “又蒸了一锅馍馍。”二丫坐在灶前添火,向父亲显摆道:“我捏了兔子、小狗,还有马和牛。有黑面的,两掺的,还有几个麦面的,上面都有枣子。”
  年前蒸馒头是老习俗,特别是东北,蒸熟了就冻上,想吃放锅里一热,很是方便。
  二丫爹摸摸女儿的头,这是个既懂事儿又能干的丫头,流落在外的时候,可是吃了不少苦。
  这个家能有现在,二丫出了不少力。
  二丫呵呵笑着,从灶下的灰里扒出两个土豆,给父亲一个,她拿在手里又吹又拂,一掰开,焦黄的壤散着香气热气,令人垂涎欲滴。
  “明天赶大集,爹给你买二斤番薯回来。”二丫爹知道烤土豆好吃,可烤番薯更甜更香。
  二丫摇头拒绝,说道:“窖里那么多土豆呢,煮着吃、烤着吃、炒丝炒片都好吃,不用花钱浪费。”
  停顿了一下,二丫有些犹豫地说道:“家里要是有闲钱,能不能给我买本书?”
  “买,明天就买。”二丫爹有些心疼,村上的学校谁都可以去听去学,可没有书本的寥寥无几,丫头懂事,可别人的眼神——
  二丫咧开嘴笑了起来,说道:“先生说了,明天去领对联,家家都有。把书买了,过年就能在家看。不懂的,也可以去问先生。”
  “先生是个好人。”二丫爹说道:“刚回来的时候,看到官府给先生送年礼,有肉有酒,还有匾呢!”
  村村有先生,不要求有太高的学问,能教孩子们识字算数,基础的那些,官府就给功名,最低也是秀才。
  年节给送礼,夏冬有补贴,最主要的是免赋税。三年期满,还可以参加科举,直接就是省试。
  当然,对于教书先生的考核也不少。胡混敷衍的,也有惩治的措施。
  尽管皇帝有意推动新思想,但思想领域的变革最是不易。对于读书人来说,若是绝了科举之路,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1/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