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5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5/536

  而现在,皇帝却有了这样的底气。原因很简单,大明财政经济的转型,已经足以支撑渡过大灾害的宽松豁免政策。
  以农税为主要财政收入的国家,是经不起大灾害的侵袭,承受不住大面积旱涝灾害的影响的。
  无论是在海外和南方开拓,还是大力发展工商,促进海贸的繁荣,都是在改变大明的财政结构。
  从一开始农税占九成以上,逐渐变成七成,五成,四成。到现在为止,虽然还没有达到皇帝的目标,但已经能够支撑起大灾害时期的各项政策。
  农税在逐渐减少,工商税却在持续增加,再加上侵略扩张掠夺的收益,皇帝已经有信心渡过大灾害高峰期的十几年。
  皇帝将此成就归为吏治的进步,归为用雷霆手段扫除贪腐。否则,再好的政策,在执行中也不可能到位,甚至可能被曲解废弃。
  既然有这样的认识,对于吏治的整顿和监督,便一直是皇帝的工作重点,也是厂卫的工作重心。
  不能持之以恒的监督整治,就不会有持续清明的结果。对于人心的贪婪和黑暗,皇帝只相信严刑酷法,而不是教化。
  年前,伐缅大战的缴获数据终于登载于报纸,战争债的收益也计算完毕,达到了惊人的两成三。
  也就是说,你买了十元的债券,现在就有了两元三角的利息。只是一年,你就是做买卖,也不一定会有这么高的赚头。
  买到债券且还握在手里的欢欣鼓舞,没买的捶胸顿足,早卖的后悔不迭。在金钱和利益上,世间百态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皇帝的主要目的达到了,对外的扩张掠夺将成为全民的共识,得到全民的拥护支持。
  也只有关系到自身的利益,人们才会关注,才会参与。
  为国为民的口号要喊,但更要注重实际。为生活奔波的老百姓,与朝堂上慷慨陈辞的官员,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二期战争债券的发行公告借势推出,总额度为一千万元,为期五年。
  在皇帝的计划中,讨伐吕宋、收复前套,以及对缅甸的持续打击,开拓蜀身毒道、进入南亚扩张,都将划入战争债券的收益。
  尽管这些征讨计划不能公之于众,但从平辽债到战争债,收益虽有高低,却是稳赚不赔。
  特别是伐缅大胜的激励,为第二期战争债券的发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口碑。
  一千万,明年一年的发行期,皇帝对此一点也不发愁。就算是各大商会不购买,银行和民间被调动起积极性的闲散资金,也足够了。
  况且,购买战争债券最积极的阶层,如果按身家比例来算的话,不是富豪和大商贾,却是成千上万的军人。
  这也从某些方面显示了军人对于自身战力的信心,以及侵略扩张的热切。
  就说伐缅之战,参战官兵的收获颇丰,战争缴获和俘虏的收益,差不多就顶得上一年的军饷。
  而开战之前,西南官兵购买的战争债券也是数量巨大,都很笃定地相信此战必胜。
  乍听起来,似乎有内幕交易的嫌疑。
  自己买,自己炒,嗯,是自己打。但有一点,打得好坏也在自己,在债券上能赚多少,全看战争的收获。
  对此,皇帝乐见其成,认为这是激励官兵的又一个手段。就象战争缴获给官兵分成一样,谁不嗷嗷叫着猛抢?
  哪怕换一种形式,用军功换土地,乃至退役后的优惠政策,对于官兵的激励也是一样的有效。
  比如辽东重建,象张柱子这样的退役官兵,在安置上就得到了极大的补偿,或者说是感谢。感谢他们保家为国,感谢他们英勇奋战,感谢他们付出的一切。
  而在辽东,火枪正在逐渐放开,吉林府是试点之一。越往北的地区,火枪持有的宽松度越高。
  有了火枪,移民们可以打野兽保家人护生产。若有外敌入侵,迎接他们的,将是成千上万黑洞洞的枪口。
  凄惨的历史不会再重演,什么建奴残余,什么冒险毛子,凭几百亡命之徒,就敢窜犯大明领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如果要持枪的退役官兵,或者是平民上阵,那得是多么糟糕的局面。皇帝不认为凭大明现在的军队,会出现那样的情况。
  国内太平无事,对外侵略扩张,皇帝给大明帝国打造的政策,已经逐渐成形。再过几年,就会根深蒂固,成为持之长久的国策。
  上海,海商总会。
  李旦刚刚回来,便指示手下,以私人名义购买一百万元的战争债券。
  按照之前的规矩,或者叫默契,朝廷所出的政策,各大商会都会表示支持,以团体的名义。
  但李旦这次公是公,私是私,个人买完,等商会决定后,他还会再掏钱。
  “什么意思?”颜思齐不太明白李旦如此操作的原因,觉得是在献媚讨好,有些不满地前来询问:“显得你有钱?还是显得你忠心?”
  李旦斜眼瞅着颜思齐,不屑地说道:“随你怎么想,也随你怎么说。”
  颜思齐坐到李旦对面,审视着,思索着,轻轻摇头,说道:“不对,你有事儿瞒着我,瞒着大家。到京城,觐见万岁,又领到了什么好差使吧?”
  李旦翻了下眼睛,知道这事绝对不能透露,沉吟了一下,说道:“你先不用管是什么事,相信我的话,就在婆罗洲多下些力气,绝对亏不了你。”
  “婆罗洲?!”颜思齐诧异道:“那不是你正着力经营的吗,怎么又要交给我了?”
  
第649章
资本主义萌芽
  “咱俩的关系,还分什么你我?”李旦嘴上说着,可心里却是无奈,给他人作嫁衣,就算是便宜这家伙啦!
  颜思齐再度审视,有些不信,更多的是疑惑,愈发肯定李旦有事瞒着他。
  被颜思齐看得发毛,李旦使劲摆了下手,说道:“以前我就劝过你,别老盯着东番,让你在婆罗洲多花些心思。”
  这倒是,可颜思齐还是不解,挠了挠头说道:“行,最近一年多,我往婆罗洲也投入了不少,你是知道的。”
  “还是少了。”李旦说道:“钱对你我来说,其实已经没多大意义。金山银山,又能如何,当个守财奴吗?咱要有更大的志向,更高的追求。”
  呵呵,颜思齐往椅中一靠,翘起了二郎腿,似笑非笑地说道:“说说,你的大志向、高追求是什么?”
  李旦报以莫测高深的微笑,说道:“以后你会知道的,现在嘛,不能告诉你。”
  在桌案上叩击了两下,李旦接着说道:“商会的工作,你多担着点,我岁数大了,精力不济。”
  颜思齐甚是迷惑,觉得李旦象是要另谋高就,把商会会长交给他干。虽然是个好事,但总让人心中不解。
  老子都快成封疆大吏了,还在乎一个商会会长?
  李旦淡淡一笑,站起身,背着手向外走去,边走边语重心长地说道:“好好干吧,不吃亏。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能坑你吗,胡思乱想不如把事做好。”
  颜思齐冲着李旦的背影翻了翻眼睛,摸着下巴陷入了沉思。
  有事瞒着他是肯定的,这事还不小,也应该是皇帝交代的差使。可看这家伙不紧不慢的样子,除了买战争债外,好象也没有别的行动。
  思来想去也不得要领,颜思齐也很无奈,决定按着李旦所说的去做。
  嗯,咱也买战争债,你干啥我就跟着干啥。
  颜思齐眼睛一亮,觉得抓住了要领。这家伙,我得盯紧点。
  ……
  富人已经不在乎钱,象李旦和颜思齐;穷人还在为衣食奔波劳碌,中产阶层则把梦想定为成为象李旦、颜思齐那样的富豪。
  郑仁,就是中产阶层的一员,一个织造作坊的小老板。
  从家庭到小手工作坊,再到大工厂,皇帝已经为大明的纺织业选好了道路,不断创造着有利的条件。
  十六锭的纺纱机,效率提高十几倍的织布机,正在打破传统的家庭织造模式。
  “不错,不错。”郑仁看着工人操纵纺纱机和织布机,不断点头称好,笑得合不拢嘴。
  单锭纺纱原来需要十六个人,现在一个人就行;织布机也是一样,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产量却有很大的提高。
  原来还抱怀疑态度的作坊老板,见识过新式机械的效率后,都为之心动,慷慨掏钱购买。
  这也是竞争,别人有你没有,不仅产量不如人家,成本也高很多,在销售上就处于下风,能支撑多长时间?
  郑仁能够发家,走的也是当时织户传统的路子。先是一机,再是多机,随着资金的不断投入和积累,先变成小作坊,最后是大作坊。
  但近几年来,传统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起来的速度也更加缓慢。
  原因也很简单,在效率、成本、销量上无法与大小作坊竞争,家庭生产的积累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够添置织机纺机。
  于是,有胆大精明的人经过计算,向银行贷款扩大生产。银行贷款的利息不高,比钱庄的高利贷低多了,正常生产销售的话,一年就能还清本利。
  郑仁算不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一个谨小慎微的小作坊主,如果不是面临同行的压力,他才不舍得用房子作抵押呢!
  但亲眼看到新式织机纺机的效率,以及产品的质量,郑仁的心放下了大半。还贷有望,房子基本是保住了。
  在作坊内走了一圈,郑仁的脸色也好了,精神头儿也足了。为了贷款,和家里人闹了别扭,现在嘛,让他们看看,人没胆还能富?
  “老板,来了客商,您去接待一下。”伙计小跑着过来,招呼郑仁。
  “这就去,这就去。”郑仁摆了摆手,跟着伙计来到了店铺。
  一位客商正坐在那里喝茶,看穿着打扮,倒是平常。可郑仁不敢怠慢,满脸笑容地上前拱手施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5/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