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456部分在线阅读
要知道,吉林船厂原来只是用来加强辽东都司与奴尔干都司联系的运转站,后来更是放弃,归属了海西女真。
现在设府治,也意味着吉林不大可能是前线或边境,而是成为向北推进新的基地。
果然,毛文龙继续说道:“今明两年的推进目标已经完成,接下来便是全力垦殖经营。两年,最晚三年后,万岁希望大明的旗帜飘扬在上京(现哈尔滨阿城区)……”
上京,曾是金国的陪都,现在却连准确的名字都没了。毛文龙以旧名称呼,再加上皇帝的指示,立即使其意义不同寻常。
第563章
建设吉林府,义务兵试行
岳爷爷要直捣的“黄龙府(今吉林高官春市农安县县城内)”,已被广宁的联合骑兵部队占领,周长三点五公里的残破城池经过修缮,重复旧名龙安,并设府治。
明军在龙安驻兵三千,作为科尔沁部的后盾,确保科尔沁大草原成为防范察哈尔部的前卫,或者叫缓冲。
占领龙安时,皇帝着实高兴,在报纸上还发了评论,提到了岳爷爷,并准备将岳爷爷定为武圣,立庙相祭。
要知道,金国也是女真人所建,建奴也被称为后金。重提岳爷爷,重提黄龙府和上京,对于剿灭建奴残余,也就具有了象征意义。
低低的议论声刚起,毛文龙目光一扫,众将赶忙正襟危坐,啉声肃容。
“朝廷既设吉林府,方圆百里,或至少五六十里属于吉林府,也是正常。”
毛文龙缓缓说道:“万岁的意思,主要是向东西横向扩展,西面若至海边,建港立城,水师便能航行运输。诸位可以看看地图,若有水师载兵运粮,剿灭建奴残余,便是事半功倍。”
海西女真,可能指的就是大海西面陆地上的女真部。建奴窜逃至此,现在还只面对由南向北推进的明军的压力。
可如果打通海陆联系,水师有了稳固的基地港口,建奴残余就要面对从海上绕袭的明军,覆亡的时间也会大大提前。
毛文龙和将领们是这样想的,可皇帝却已经不把建奴残余看在眼里。他要的是开疆拓土,要的是纵横海洋的水师,以及水师停靠的各处的港口。
由吉林府直推到大海,陆军再加水师,对于向远东拓展的意义和作用,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到的。
远东,当时人可没这个地理概念,更不知道这块冻土下面的资源,对于几百年后的大明帝国,意味着什么。
不管子孙是否败家,皇帝的宗旨和原则便是趁着军队强大,多抢一些是一些。
何况,土豆、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基本上也不会出现历史上战乱导致的人口大减少。
皇帝又准备逐渐地取消人头税,老百姓不会因为生育而导致赋税大幅增加,大明人口出现爆炸性增长是不可避免的。
人多地少的矛盾也将比历史上更早地尖锐,什么走西口、闯关东还是自发的求生存。如果政府加以引导并提供帮助,整个北大荒的土地都不够。
到那时候,远东苦寒,也是能够生存的,也会有人前去居住生活。
“若只等着移民垦殖,本帅觉得三年也未必够。”毛文龙再次扫视众将,沉声道:“所以,本帅决意向朝廷上奏,吉林府的建设,我东江镇当为先锋。”
张盘轻轻点头,赞同毛帅的决定,也明白毛帅话中的意思。
北进的计划放缓,皇帝认为已达到了目标。但毛文龙却说方圆百里,至少是五六十里,也就是要以吉林为基地,再向北推进百八十里。
这样一来,地域就太宽广了。光是他的一个混成协,再加上归化女真人部队,人力也是远远不够。
毛文龙要把军队再拉上去一些,至少就是一个混成协的近万人马。可能还会再征数千女真人,起到分散其族的目的。
即便如此,张盘依然觉得不够,但他却不会建议继续增加。
辽东的重建尽管颇有起色,反正归降的女真人也没有作乱的资本和理由,但辽东也不能太过空虚。
但张盘并不知道,毛文龙要上奏朝廷的,不仅是向北增兵,还有在辽东率先实施义务兵制度。
皇帝有这个想法,却没有贸然实施,向臣子们征询意见,也是应有之义。
兵部尚书熊廷弼认为这个制度好,可要全国施行却有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南方,重文轻武的风气更浓,老百姓生活也不差,当兵可不受欢迎。
相对来说,在北方应该能够容易一些。但要大范围实施,招上来的那么多兵,又不是战争时期,朝廷财政的压力很大。
最后,熊廷弼建议先在辽东试行。辽东光复不久,战争的创伤不小,但也基本上算是一张白纸,可以重新挥洒规划。
这么多年的战乱,辽东的世家大族、权贵富豪也基本上被摧毁。也恰恰是这个阶层,对于家中子弟当兵,应该是持反对意见的。
熊廷弼提出了建议,皇帝深以为然,也通过密奏形式,向辽东巡抚吴用先和东江镇主帅毛文龙征询意见。
正因如此,毛文龙知道的比较多,也决定拥护万岁的计划,把义务兵制度在辽东率先试行。
如果皇帝同意,在辽东就能多出数万军人,垦殖建设的人力问题也就解决了。
没办法,现在辽东还有着不少空闲的田地,移民的首选可不是象吉林府这样荒僻苦寒的地方。要建设开发,军队就只能充当主力了。
“大帅。”杨国柱拱手道:“我部愿开赴吉林府,加快该府的建设开发。”
纳拉忠明也赶忙请缨,“大帅,我部可再招数千,或是迁居数千百姓至吉林府定居。”
毛文龙点了点头,说道:“两位将军也不必着急,等朝廷批准了再行动不迟。现下,某也只是让诸位提早有个准备。”
停顿了一下,他又接着说道:“各部除了必要的训练,还要为重建辽东多多出力。告诉你们手下的官兵,日后辽东就是他们的家,多干多得,关系到退役之后的待遇,偷懒耍滑最后亏的可是自己。”
“大帅所言极是。”
“我部官兵都是超额完成任务的,大帅尽管放心。”
“再这么干上一年,有的官兵退役之后都能当个小地主,干劲儿可足了。”
众将纷纷表态,毛文龙也露出笑意,频频点头,也不吝赞赏和鼓励的言语。
按照当时的道路和交通工具,异地服役的军官还没啥问题,可大量的士兵,却多数只能就近服役。
你想啊,要是光花在路上的时间就有数月,甚至半年,训练时间不全耽误了。
皇帝倒是想过全国范围内打乱分配,可最后也只能无奈地放弃了这个不现实的想法。
第564章
义务兵之利,首在缅北
冗兵、冗官,还有冗费,在历史上的王朝中,都是极大的弊端。其中,尤以宋朝最为严重。
但皇帝这几年来推出实行的政策,却令人有所担忧。
官吏的数量肯定是多了,军队在扩充,但取消卫所制、世兵制后,总体数量还看不出明显的增长。
至于冗费,官员俸?涨了,军饷按时发放了,老百姓的赋税也在减免,财政支出的增长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但支出增长的另一方面,则是财政收入的增加。促海贸、设榷关、增商税、开银行……
这还不算以皇家名义开办的玻璃厂、镜子坊、香水、肥皂等工厂作坊,毕竟那是皇帝凭本事儿赚的,是内帑,是私房钱。
其实,很多人已经琢磨明白了。以前的财政窘迫,最主要的原因是官员的贪渎和商人士绅的偷漏隐冒。
该收的收不上来,该缴税的不缴。钱是不缺的,可都进了个人腰包里,穷的只是国家和朝廷。
而皇帝正是看到了这个弊病,也狠下心来下刀子,贪官劣绅猛收拾,才使财政能够支撑国事的正常运转。
击败建奴,光复辽东,平定奢安叛贼,助贼的土司也全部剿灭,南北两场大战都取得胜利,老百姓的赋税却没有增加,不得不令人惊讶钦服。
而皇帝提出了义务兵役制,可见其对财政有着很强的信心。
要知道,尽管义务兵的军饷要比常备兵少一些,可依据大明人口的基数,全国实行的话,总体数量也是相当地惊人。
毛文龙决定请示朝廷在辽东试行,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朝廷有钱,既能招兵,又能在新占地方屯垦建设,岂不是两全其美。
因为,随着辽东建设的深入和拓展,头一两年的以工代赈对于百姓还有吸引力。可随着他们安居下来,生活有着,显然是不愿再为了那点赈济而离家赴远。
而且,毛文龙也知道义务兵役制的好处,对大明帝国日后的安全和拓土开疆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对于适龄青年来说,不过是两年的服役;对于军队,则是兵员轮换,常备军队的更新,保持官兵群体的年轻力壮;对于国家来说,则意味着储备兵员,意味着在危急时刻能迅速招集百万千万的军队。
在皇帝看来,几百万,甚至是上千万装备齐全的军队,将使大明成为毫无争议的世界第一强国。
大明的人口现在肯定超过一亿,几十年后将是两亿、三亿,甚至是四亿。占到世界总人口的一半左右,武器装备不落后,思想不保守、麻木、懦弱,试问还有什么能阻止大明征服的洪流?
土地不够了,去抢;粮食不够了,去抢;金银缺了,去抢……
皇帝就是这样的思想,借助于至高无上的皇权,拼命地把大明打造成他心目中强大、霸气、不可战胜的日不落帝国。
对皇帝的意志领悟得最通透的,除了北方,就要数滇省,那上万将在数月后开始征服抢掠的大明军队了。
腾冲在历史上曾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历朝历代多有重兵驻防。
古城在明代正统年间建造,到了景泰年间又加固,城墙全系巨石砌成,周长约七里三分,高两丈六尺,厚一丈八尺,城楼高四丈有奇,又被称为“极边第一城”。
城池坚固还是次要,腾冲西南几百里便是明缅边境的铜铁两关。所以,这里也成为明军攻缅的前出基地。
攻缅分为两路,另一路则是在陇川。按照制定的计划,两路人马攻缅后在八莫会合,再乘船水陆并进,直捣阿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