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4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2/536


第523章
移民分流
  “少爷,三少爷。”徐弘玉刚踏进酒楼,便听到了一声欢悦的喊叫。
  没错,能这么叫他的不是别人,他的跟班徐小七,快步奔了过来。
  “小七!”徐弘玉愣了一下,马上便哈哈大笑,上前两步,把停在他身前的徐小七熊抱而起。
  徐小七已经是个小军官,在名义上已经不是徐弘玉的仆人。尽管他还把徐弘玉看作少爷,可徐弘玉却把他视为袍泽。
  三少爷的一个熊抱把徐小七给弄愣了,放下来的时候只顾着嘿嘿傻笑。
  “啥时回来的?”徐弘玉知道徐小七有任务,押解一批俘虏去湄公省。
  徐小七挠了挠头,说道:“昨天回来的,想着去见少爷,可您知道军规,靠不得军营。”
  历史上的奢安之乱久未平定,一个主要原因还是明朝的老套路造成的。比如王三善,就是轻信土官,被引诱中伏而阵亡。
  而皇帝一改之前的打法,前线官兵不用土兵,除了秦良玉的人马之外,平叛基本上全是明军。
  不仅前线全是明军,不相统属的兵营还不准胡乱走动,更把普通百姓隔离于战场之外。
  这样做最大限度地防范了军情消息的走漏,让叛军根本不知道明军的主力在哪个方向,又会从哪里发动主攻。
  皇帝的意思也很明确,借着平定奢安之乱练出一支丛林山地战的强兵,震慑其他土司,并把水西等叛乱土司的地盘彻底改土归流。
  利用土司打土司,固然可以节省朝廷的花费,少调动朝廷的军队。
  但和播州之乱类似,人家出兵出力,你不给好处,又会增加一批心怀怨忿的土司,又增加了很多不安定的因素。
  付出是要有回报的,不论是土司,还是朝廷。大笔的经费砸下去,大批的武器装备进行换装,眼前是投入很大,可长远来看,却是对朝廷利大于弊。
  就当时的情况,明朝的军力已经衰退,除了边军以外,没什么能打的军队。倭寇作乱时,已经把南方军队的虚弱暴露无遗。
  后来,有戚爷爷等将领重新打造军队,才算是又所振作。可这些将领纷纷离世后,又无战事打磨,内地军队的战力又开始迅速下滑。
  皇帝可不是只要勉强维持,他要的是对外扩张。而辽东和西南,则是练出南北两支强军的最好战场。
  所以,皇帝才不惜血本地投入,而他的目标,也将要很快达到了。
  主仆相见,只是个小插曲。都是军人,养成的豪爽性子,打过招呼便熟络起来。众人并了两张桌子,叫了酒菜,男人在吃喝中培养感情是最快的。
  “昨天才回来?”徐弘玉放下酒杯,想起了什么事情,看着徐小七问道:“怎么这么长时间?”
  徐小七赶忙答道:“广西也有人迁往湄公省,官府怕他们出事,又让我们送了两趟。”
  “战俘?还是自愿?”沙玛布达随口问道:“湄公省到底是穷乡僻壤,还是富庶之地?”
  “当然是富庶之地。”徐小七很笃定地说道:“那里的稻米是一年三熟,粮食多的吃不了。咱们吃的军粮,有很多都是那边运来的。”
  “占城稻。”徐弘玉对此倒也有些知识,对沙玛布达说道:“从宋朝开始在南方种的占城稻,就是那里的。在两广,一年也能达到两三熟。”
  一年两三熟,那还真是吃不了。
  沙玛布达点了点头,颇有些意动地说道:“原来有些心动,可还怕是假的。现在,俺知道那地方好了。”
  “想去呀?”徐弘玉猜测着挑了下眉毛,说道:“很容易的,只等平定了叛乱,你就可以申请调往湄公省。”
  目前在大明有两个地方既要百姓,也要士兵。一是东番,主要是对福建、江浙沿海地区;另一个便是湄公省,主要是两广和西南省份。
  辽东重建也需要百姓填补,但按照计划,至少需要一年时间的恢复,才会鼓励大规模地迁徙,以减少运粮的投入。
  而山东、北直隶、河南的百姓,则将是输往辽东的主要人口。西北地区,则将是四川和青海,以及河套地区。
  不是人多地少吗,那就分流人口,开发土地,这也是渡过大灾害的主要手段。
  特别是北方地区,受灾最严重,人口却还不少。
  但从历史资料看,灾害持续时间长,却并不局于某一省。也就是说,各省还有灾害减轻的年份,有喘息的时间。
  当然,对于徐弘玉等人来说,他们并没有考虑得那么远。可对于他们的军人身份来说,却也不希望平叛之后马放南山。
  尤其是沙玛布达这样出身贫苦的官兵,军饷可比种地强多了。还是旱涝保收,足以养活一家人。
  “湄公省还在开拓,与那些蛮夷的战事规模不大,却很频繁。”徐小七介绍道:“当然,蛮夷不抗打。听港口的水师说,几百人能打他们好几千。”
  徐弘玉呵呵一笑,说道:“水师还挺能吹的。要我说,在陆地打仗,还得是咱们更厉害。”
  众人连连点头,深以为然。别的不说,就依明军现在的装备和火力,打奢安叛军已经占据明显优势,那些海外蛮夷就更不用提了。
  徐小七有些犹豫,又吃喝了一阵子,好象才下了决心,向徐弘玉说道:“少爷,我想去湄公省,希望您能——”
  徐弘玉一瞪眼睛,不悦地说道:“什么少爷不少爷的,都跟你说多少遍了,咱们是袍泽,是战友。你现在是军官,不是我的仆人,想去哪就去哪。”
  说着,他举起酒杯,对徐小七说道:“去湄公省很好啊,我支持。听说到了那边不仅给土地,还给娶媳妇儿呢!”
  众人哄笑起来,把徐小七弄得脸红,好象他就是奔这个去的。
  沙玛布达用力拍了拍徐小七的肩膀,笑道:“俺也去,就冲着一年三熟吃不完的粮食。”
  徐弘玉听到了外面的声音,转过头透过窗子观瞧,缓缓眨巴着眼睛,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酒楼斜对面,一个商人模样的家伙带着几个伙计,正在招募着普通百姓。从那写着大字的纸上,就能知道是往湄公省移民的,条件还很优厚。
  湄公省的名声已经传开了,对于穷苦的无地百姓来说,还真是个不错的选择。而这个看似汉人商贾,背后却可能是某个土司,或者是想借此赚上一笔。
  没错,有些土司已经行动起来,在为子侄谋取土官职务了。
  
第524章
毒瘤—宗藩与勋贵
  皇帝虽然在湄公省开发上大力支持,但在某些人看来,增加土官还是表现出皇帝并没有真的把湄公省看作大明的疆域。
  但这些人的判断是错的,皇帝开发湄公省,不仅是为了渡过灾害,更要将其牢牢地握在手中。
  而且,一个湄公省是满足不了皇帝的野心和胃口的。为了鼓励大明子民向海外开拓,别说几个土官的任命,就是封侯晋爵,皇帝也不吝啬。
  只不过,现在能明确知道皇帝心思的,除了海商总会的李旦、颜思齐等人,还真是寥寥无几。
  现在还不是大张旗鼓宣传鼓励的时候,皇帝自有他的分析和判断。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大明水师的实力不够强大。
  尽管每年都造船添炮增兵,但在资金上,向辽东倾斜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能够支撑辽东、西南两场战事,还能给水师拔付一定的钱款,已经是很令人惊讶的事情了。
  而平辽大胜之后,皇帝接下来的第一个扶持大项,便是水师,这是他已经计划很久的。
  至于能节省下多少资金,皇帝也有了计算,只待毛文龙入京述职后,再作最后的决定。
  等到奢安叛乱平定,皇帝计划在两年的时间内为大明水师至少增添舰船百艘,火炮千门。
  如果达到这个水平,不仅称霸亚洲海域没有问题。皇帝还准备向吕宋的西班牙人开战,讨还积欠的血债。
  打败西班牙人还只是开始,将荷兰人赶出亚洲,则是第二步;第三步就不用说了,把西夷全部赶走,把南海变成大明的内海。
  雄心勃勃,或者说是野心勃勃,皇帝的信心所在便是他年轻。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难道还达不到目的?可能到了那个时候,称霸亚洲海域也不会让皇帝满足了。
  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没有谁比皇帝更痛切地知道这些冷冰冰的道理,什么仁义道德,在国与国之间,在利益面前,统统是扯蛋。
  拳头大才是硬道理,土地谁抢到就是谁的,皇帝禀承的原则就是这么简单。
  对外的原则确定,对内的政策也逐渐露出端倪。党争、贪渎、宗藩勋贵……危害大明健康的毒瘤,皇帝是铁了心要全部铲除。
  “万岁,这不可过于急躁,须缓而行之,以免引起动乱。”孙承宗看过皇帝的计划,脸色变幻,躬身进谏。
  宗藩、勋贵的性质差不多,都是不劳而获、坐食终老的寄生虫。国家财政被这些废物耗掉的数字,令人瞠目,更令皇帝久已不满。
  这几年来,皇帝一直在打压宗藩、勋贵,但手段还不算绝决,只是抓住把柄再狠收拾。
  谁也不知道皇帝憋着大招,就要砸掉宗藩勋贵的金饭碗、铁饭碗。
  宗藩降爵继承,从字面上就能理解。这一代是亲王,下一代就是郡王,再下一代是国公,以此类推。如果于国没有功劳,五六代之后就差不多变成了平民。
  勋贵的继承也是这个原则,但还对继承人加了别的条件。要么你有功名,要么你从军服役,啥也没有就是个废物,不管你是嫡子、长子,都丧失了继承权。
  说白了,你含着金钥匙出生没错,但也只是有继承的资格。能不能继承爵禄,还要看你的努力和本事。
  “朕当然知道不可急躁。”皇帝喝着茶水,淡淡地说道:“等到西南叛乱平定,各地驻军整顿完备,才是大规模施行的时候。”
  孙承宗暗自松了口气,知道皇帝先向他透露,表明了对他的信任。皇帝要求的也不多,要他这个帝师提出建议,完善这些政策章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2/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