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3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2/536

  后金的颓势已经十分明显,就算明军不发动进攻,打不破四面的围困,也是坐以待毙的结局。
  现在,努尔哈赤率大军南下攻敌,看似主动,却是迫不得己。
  其实,发动进攻不过是想趁着粮草物资还没有全部耗尽,希望能够击败明军,为后金赢得些时间,获得一点点的希望罢了。
  
第457章
八方云动(二)
  一阵冷风吹来,皇太极才从沉思中醒来,自失地一笑,转头对迈达礼说道:“你且派人回报汝父,现下还不可心急。汗王亲征,我等还要静候捷音。”
  话说得含蓄,可也不算含糊。努尔哈赤还健在,背后的运作谁敢张扬?而要与阿济格、多尔衮三兄弟争夺大位的前提,乃是努尔哈赤殡天。
  迈达礼乃是莽古尔泰长子,不出意外的话,乃是正蓝旗旗主的继承人。可莽古尔泰既没了旗主之位,他也被抛到一旁,岂能不怨恨?
  只不过,皇太极的话他听明白了,也懂了。
  如果努尔哈赤在活着的时候就确定继承人,扶上马再送一程。什么四大贝勒,再有怨恨不满也得憋着。
  而且,现在明金大战的胜负未定,更得小心行事。搞得太过明显,万一父汗得胜归来,还要命吗?
  “八叔所言极是。”迈达礼躬身道:“侄儿这就派人回报父亲。”
  皇太极轻轻点了点头,说道:“千万要小心留神,大妃的耳目亦是不少,不可轻看。”
  大妃阿巴亥正是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生母,史书记载她“嫉妒、有机变”。
  也就是说,这个女人不是省油的灯。也正因为她的得宠,她的三个儿子的地位才不断上升,有凌驾于四大贝勒的趋势。
  要知道,阿济格已是正白旗旗主,多尔衮领有牛录最多,再加上努尔哈赤曾说过,在他死后,两黄旗要给两个小儿子。
  这样算下来,三兄弟的实力相当雄厚。当然,多尔衮才十四岁,多铎更小,威望难以服众,特别是旗中那些征战多年的老将,更不会轻易服膺。
  所以,失势的四大贝勒,对,现在只剩下三个。如果不能团结一致,很难与这小哥仨争位。
  提醒完迈达礼,皇太极抬起头,似乎是自言自语,又似乎是对在场的所有人在说话,“大金风雨飘摇,更当戮力同心,共渡时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道理,不难懂啊!”
  众人恭声附和,现今的形势,确实很危险,四贝勒之言,应是发自内心吧?
  确实,皇太极说得并不是假话。但要深究其心,恐怕也不是那么忠贞不渝。否则,他也不会借与朝鲜密谈通商之事,而偷偷地躲在这里。
  这里既是辽沈撤回建州的必经之路,还和他的正白旗离得很近,观望形势再做决定的目的,应该也不是那么隐蔽难猜。
  况且,只是他不留在沈阳,不与父汗一同出征,便显示出他已经生出了异心。
  罗绣锦作为皇太极的心腹,当然知道很多,且这些行动,也有他出谋画策的份儿。
  可不管怎么运筹帷幄,皇太极和罗绣锦都觉得就算这次反攻获胜。但看明国的势头,后金也很难长期抵挡明国的倾力攻击。
  都是国家,可体量相差太大,觉醒的明国,可不是不足百万的女真人能够抗衡的。
  就是不打,光是围困封锁也用不了一两年,后金便会不战自乱,陷入崩溃。
  既然是这样悲观的预测,皇太极还有什么招儿?其实是没有的,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什么计谋都显得有些可笑。
  但皇太极的思路和努尔哈赤却是不一样的,他不认为辽沈是必守之地,更不认为该对辽人太过残苛,以及对汉人汉官要信任使用。
  女真人太少了,但还有大量统治的辽人,也就是能够组建大量汉军,以弥补人力上的巨大差距。
  而要使汉军具有战力,就必须废除对辽人的高压政策,以争取人心。尽管这样做的结果也不好估计,但事到如今,还有别的办法吗?
  历史上,后金在努尔哈赤死前的一两年,也因为高压政策和对汉将汉官的滥杀而使得统治不稳,辽人反叛此起彼伏。
  如果努尔哈赤再活上几年,后金说不定就让老奴自己给搞垮了。
  所以,皇太极再有什么妙计良策,只要老奴还活着,就不可能有所改变。但他并不甘心,暗中做着准备,期望能够有机会实施他的计划,使后金起死回生。
  罗绣锦暗自叹了口气,他看好皇太极,但却没有施展的机会,实在是可惜可叹。
  还有他自己,前景也是黯淡之极。孙得功全家的下场,他是知道的。作为背叛同胞的汉奸,他知道后金若是覆灭,明廷是绝不会放过他的。
  ……
  说是困兽犹斗也好,走一步看一步也罢,后金的颓势难挽,是很多人能够看出来的。
  这其中自然有内喀尔喀五部联盟,札鲁特部已经坚定地倒向了明国,其他四部也认清了形势,出动人马配合行动,比讨伐科尔沁部时可积极多了。
  除了眼红札鲁特部上一次得到的好处外,明国皇帝也不小气,增加了马市的份额,还给每部两千大洋的抚赏银。
  没错,一万大洋就雇到了一万两千的蒙古骑兵,这样的买卖对于朱由校来说,简单是太划算了。
  这还不算,朱由校还立下了赏格:解救一名辽人,加赏一元;斩杀或擒获一名建虏,加赏二十、三十元;掠得的建虏财物,归各人。
  “皇帝万岁有些小气。”札鲁特部首领昂安之子努克和虎大威等人纵马走到一起,不免有些抱怨,“建奴的首级不是五十两嘛,怎么减了一半还多?”
  虎大威斜睨了一眼,说道:“敢说万岁坏话,小心我抽你。”
  猛如虎赶忙打圆场,说道:“今时不同往日,建奴江河日下,不值钱了。”
  说着,他回身指了指行进的蒙古骑兵,笑道:“你看,就是降了赏格,诸部不还是很积极?札鲁特部能多出动一千人马,他们可是很眼红呢!”
  努克挠了挠头,实诚汉子,确实反驳不了猛如虎。
  没错,蒙古诸部都是冲着发财抢掠来的。谁出的人多,抚赏银给的就多,但也不是没有人数的规定。若是敞开了雇佣,人马还能多出一倍不止。
  “这次,这次——”努克吭哧道:“或许是知道老奴率大军南下,有便宜可占,才这么积极的。上次可不是这样,俺们札鲁特部还是全力助明的。”
  虎大威嘿然一笑,说道:“建奴主力离开辽沈,却未必是件好事。留下的少量人马定然全力防御,倚城顽抗。要攻打城池呀,还得靠俺们大明的军队。”
  努克眨巴眨巴眼睛,问道:“你也是蒙古人。”
  “某是大明人,大明的游击将军。”虎大威挺起了胸膛,“万岁亲赐的出身。”
  猛如虎嘿然一笑,傲然说道:“俺也是。”
  
第458章
八方云动(三)
  “大明人,但俺们是蒙古族。”虎大威看着努克有些呆愣的样子,又笑着解释道:“连满将军都是蒙古族,刚得到万岁的赐服。”
  努克眨巴眨巴眼睛,嘿嘿笑了两声,说道:“明白了,归化大明就是大明人呗!”
  猛如虎看了努克一眼,暗自摇头,要说只是归化,那还不是很准确。但现在也不用说得太清楚,还不到时候。
  大明本来就是多民族国家,远到元朝投降归附的官员将领,近到从北方草原归化的游牧民族,大明海纳百川的胸襟是宽广的。
  朱由校更有着别的皇帝所没有的胸怀和眼光,歧视更谈不上。让满桂顶着蒙古归化的名头,就能看出端倪。
  虽然也是用了心机,但对待归化人,却是实打实的。都是大明子民,没有任何的歧视。
  满桂接连晋升,虎大威和猛如虎也跻身将军之列,就是普通的归化蒙古兵,也因为作战勇敢而屡遭嘉奖。
  当然,退役后的待遇也与明军是一样的,伤残荣养,阵亡抚恤,也是别无二致。
  大多数的不满,根源都是不公平。而朱由校则尽力加以消除,特别是在军队中。
  公平和平等是两个概念,军官的饷银高于士兵,待遇好于士兵,这不应该产生不满或怨恨,反倒是一种激励。
  古人不懂“作秀”是什么意思,但“千金买马骨”其实也是一种作秀。
  给归化骑兵以优厚的待遇,这就是一个活广告,给蒙古诸部看的,给诸部的蒙古人看的。
  蒙古诸部穷,穷得只剩下牛羊马匹了,穷得都是那些底层牧民,相当于大明的广大农民。而蒙古贵族,就象大明的地主豪绅,不劳而获,脑满肠肥。
  率部归化的,朱由校不嫌弃;单个人或单个家庭来投奔的,他更欢迎。
  就象归化飞骑营的战士,都是底层蒙古人,在蒙古贵族的剥削下实在活不下去了,才投奔大明的。
  相比于那些蒙古贵族,这些单人单家庭的,如果生活得好,对大明的认同感更强,对大明更忠心。
  努克现在还没归化的想法,老爹是札鲁特部首领,自己是继承者,在札鲁特部的草原上就是土皇帝。吃香的喝辣的,谁会想归化大明呢?
  当然,这是他的角度。而随他而来的札鲁特部的牧民,以及内喀尔喀诸部的蒙古兵,可不一定和他想的一样。
  上万的骑兵,二百多辆辎重马车,三十多门轻便火炮。整个队伍威势十足,浩浩荡荡,驰行于枯草泛黄的辽河套草原,扑奔开原、铁岭。
  ……
  广宁,西平堡、镇武堡。
  周遇吉率领的京师飞骑营主力,又从广宁补充了五千龙骑兵,一万多人的奇兵部队,就驻扎在这两个堡寨。
  在沙盘前,周遇吉再次仔细审视思索,目光焦点,更多地落在一个不起眼的地点——黄泥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2/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