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37部分在线阅读
“坐下回话。”朱由校向下按了按手,待魏大爷又坐回绣墩,缓缓开口道:“从兵部开始整肃,朕的计划没有变,东厂那边更要加紧。”
“奴婢明白。”魏大爷躬身拱手,说道:“证据已经拿到,深挖下去,从部堂到地方,就是一大串贪官污吏。”
“那就狠狠地挖。”朱由校眯了下眼睛,闪过冷厉的光,语气也变得森冷,“贪多少,朕不仅要他们加倍吐出来,还要看看他们的脖子是不是比刀硬。”
魏大爷用力点头,咬牙切齿的样子比皇上还要痛恨,“不查不知道,原来这帮表面象个正人君子的家伙如此贪婪,真是丧心病狂。”
停顿了一下,魏大爷又变成痛心的模样,声音甚至有些发哽,“银子都被这帮王八蛋贪去了,害得皇爷节衣缩食,每顿饭只有六个菜,大婚亦要从简举行,还要裁撤宫人。这帮王八蛋,都该千刀万剐,抄家灭门……”
面对魏大爷的表情变幻,王体乾心里佩服极了,这语气,这神色,配合得真好,杂家又学了一手啊!
朱由校挠了挠头,心说:六个菜是太简朴了,跟慈禧妖婆简直没法比呀!要不,从明天开始加俩儿?
“皇爷放心,奴婢这回定把银子给全部追回来,让皇爷不必如此吃苦。”魏大爷痛心疾首之后,决心表得坚定而又自信。
加油,魏大爷,朕看好你哦!
朱由校微微颌首,赞赏道:“好生去做,朕不会亏待你的。等你追回银子,朕每顿饭要吃八个菜。”
“包在奴婢身上,奴婢一定让皇爷每顿吃上十个菜。”魏大爷眼中似有晶亮闪动,用力点着头保证。
第55章
大明之弊
这感觉——有点怪哈!
好象不是六个、十个菜的问题,倒象是朕成天吃不饱,混得跟叫花子似的。
朱由校按下心中的怪异感觉,勉励了几句,把魏大爷打发走。
朕是九五至尊,跟你们这帮屁股不干净的文官斗,还用得着费脑筋,玩什么勾心斗角?
朱由校嘿然冷笑,起身伸展了一下手臂,决定结束今天的工作。
“皇爷,今晚在哪里安歇?”王体乾殷勤地躬身询问,“奴婢好派人通知贵人,让她们准备迎驾。”
朱由校这才想起,自己有三个媳妇儿哩!除了皇后张嫣,还有一起接进宫的王良妃、段纯妃呢!
摸着下巴想了想,朱由校觉得段妃好象更美一些,便吩咐王体乾派人去通知,今晚在永和宫段妃处就寢。
虽然俺能打十个,可也得细水长流,一个一个来吧!
朱由校打着呵欠,启驾而行。又是一个“洞房花烛”夜,美滴很啊!
……
二月份的京师,已经微微露出春意。
今天又是一个晴朗的天气,给人舒爽振奋的感觉。特别是贡院的举子们,迎来了最后一场的考试。
按照往常的惯例,这第三场“策问”比前两场要简单得多。因为考官看重的多是第一场的八股文,策问好坏占的比重不大,文意通畅,不跑题就行。
但今年却是大有不同,圣上不仅在前面出了道“汝有何能,欲做何官”的题目,这“策问”也是圣上亲出,意义非比寻常。
既是皇上亲出题目,那考官自然不能等闲视之,甚至会有优秀的考卷呈上御览。
写得令圣上高兴,得到赏识重用还不是轻而易举;若是圣上不满意,八股文做得再好,恐怕也有名落孙山的危险。
所以,举子们都养足精神,既期待又有些忐忑地等着发下“策问”考卷。
公堂内,正主考袁可立、副主考徐光启面面相觑,神情复杂,桌上则是一卷黄绫。
好半晌,袁可立苦笑一声,说道:“圣上心意已决,本官看,还是把题发下去吧!”
徐光启也是这样的判断,昨晚来送题,今天开题考试,便有不妥,也是来不及更改。
何况,贡院已锁,他们进出不得,连上奏谏劝都做不到。
而展开的黄绫上赫然写着一段文字,正是“策问”所给的资料。按后世的说法,就是给你一段材料,自拟题目,做一篇议论文。
“今之大明,积弊丛生。一为党争误国,政令不通,效率低下;二为军队废弛,不修武备;三为财政日减,国库入不敷出;四为权贵官吏寡廉鲜耻,侵吞贪渎盛行……”
一把将大明的遮羞布扯下来,可谓毫不留情。而这么做的人,却正是大明的最高统治者——皇帝。
尽管包括东林党在内的官员,以及在野人士,也常常讽议朝政、评论官吏,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
但象少年皇帝这么不客气地揭疮疤,揭到鲜血淋漓的,还真是很少见。
况且,以皇帝的身份,亲笔把大明积弊的第一个定为“党争误国”,等于释放了令人极为不安的信号。
党争从万历朝开始,东林、浙、齐、楚、宣、昆等党派林立,你争我夺,这是谁都清楚的事实。
但将其与误国联系起来,并列在大明之弊的第一位,这帽子扣得可是不小。
而从党争中皇帝的态度来看,一般都是冷眼旁观,把握平衡,并不会直接介入其中。
袁可立不知道少年皇帝要如何插手,是扶一派压一派,还是手握皇权,掀起惊涛骇浪。
他犹豫半晌,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会试之后,本官当晋见圣上。朝堂动荡,非国家之福。”
徐光启眨巴眨巴眼睛,说道:“圣上年少,或是有些操切,但也是急于求治,欲振作国势。”
相对于袁可立的担忧,徐光启要差上许多。
作为大明官场的“异教徒”,这帮结党营私、攻讦异己的“正人君子”可没少给他苦头吃。
圣上要振作朝政,要消弭党争,这很好啊!急是急了点,年轻人嘛,可以理解。
袁可立看了一眼“徐保罗”,苦笑摇头,不和这个信了什么天主的家伙争辩,命差人发出试题。
徐光启不以为意,正襟危坐,开始批阅试卷。他主要就是看那份古代版的“求职简历”,八股文章啥的,让别人去批好了。
圣上这招儿甚是高明啊,看似没有大改科举,但取才标准已经发生了不为人知的变化。
看这举子,竟通水利,哪怕八股、经论狗屁不是,圣上亦会录取大用吧?
嗯,嗯,这个举子更是人才,读过《神器谱》,喜好器械制造,还吐槽了三眼铳。
这个家伙就扯蛋了,特长嘛,你说你嫉恶如仇、持身极正,要做一清流言官,匡正时弊、弹颏贪官污吏。
合着你的专业就是喷子,除了一张嘴,啥也不会。
徐光启撇嘴,把这卷子扔到一旁。
考场内,试题公布,毫不意外地引起了举子们的惊诧和骚动。好在都是小单间,什么表情,什么震惊,也是自己的事情,没人瞅你。
党争误国?!
这个结论其实并不新鲜,殷鉴不远,宋朝灭亡就可以作为教训了。
所以,明朝在初期,对于朋党问题是高度警惕,且重惩不贷的。
朱八八在《大明律》中就明确规定:“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凡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宫及近侍人员互相交结,漏泄事情,夤缘作弊而符同奏启者,皆斩,妻、子流三千里。”
为避免朋党,朝廷对官员的管理也很严格,除科道监察外,还强化了宦官干政,使官僚体系与内官体系相互制约。
此外,不设宰相,以避免专权;台谏可风闻言事,强化监督;监察官品秩低,却赋予重权,挑拨官员之间互斗……
但规定的再好,封建体制下也会渐渐废弛。没办法,制度缺陷,皇帝缺陷,种种因素加在一起,才造成了明末党争失序的局面。
第56章
跑偏的廷议
尽管如此,当少年皇帝把党争误国明确地提出来之后,也足以令人震惊。
因为从法律上讲,结党官员,杀头抄家,亲眷流放,处罚极为严厉。
也就是说,少年皇帝要想重惩严罚结党营私,是有法律依据的,可不是胡来。
至于东林的诸位正人君子,到底有没有结党营私、党同伐异,自己心里还没有点逼数吗?
“党争误国,军队废弛,财政不敷,权贵侵贪……”文震孟凝神思索,又再次审题,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在他看来,圣上所列的弊病并不为过,却失之粗疏。但这并不是圣上不了解,不清楚,而是故意为之,要考考举子们的见识。
比如说你要从军队废弛着手,并写出你的整顿建议,你得知道军队中有何弊端吧,象什么军官吃空饷、克扣饷粮、侵吞卫所土地等等。
再比如财政不敷,你得了解朝廷赋税都有哪些吧,农、商、工、矿等税源,该从哪里改革,才能增加财政收入。
总之,不能言之无物,得有理有据。
这就需要举子们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并能从中洞察积弊,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兴利除弊之法。否则,便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