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3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0/536

  这个马屁拍得好,朱由校相当舒坦,也很喜欢给新武器新装备取名。
  要霸气,要威风,要响亮,还要……
  皇帝沉吟着,手指有节奏地叩击着龙椅扶手,长征、风云、嫦娥等名字在脑海中闪过,又都一一否决。
  “便叫启天一号吧!”
  皇帝最终确定了名字,连他自己都觉得挺俗,但却有着很有内涵的意义。
  启天既是天启倒过来读,有着皇帝的自恋;开启天空,又意味着这是某类探索的开端。
  皇帝甚至还想到了那位明朝在座椅上绑上火箭升空的万户,那位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在后世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第427章
科技在不断进步
  坐火箭飞天,那将是几百年后事情。
  而现在,人能上天,却要变成现实。这对于皇帝来说,真是双喜临门,心情大好。
  “孙卿明日至午门,观看科学院的升空实验吧!”朱由校表彰完孙元化,又笑着发出了邀请。
  孙元化赶忙躬身道:“微臣已得到消息,心中十分震撼好奇。明日定去观看,开眼界长见识。”
  朱由校微笑颌首,对于孙元化开眼界长见识的说法十分赞同。
  放大版的孔明灯而已,但要是载人腾空,不用太高,十米八米的也足够古代人震撼了。
  就是想有个轰动性的效果,朱由校才让科学院到午门空场当众演示。没错,在科学院已经成功了,只需要做一些小的改进,载人升空没有问题。
  在古代人看来,能够上天,岂不是得道成仙,白日飞升?但朱由校要告诉他们的是,这叫科学,不是神话。
  不懂啊,没关系,慢慢来,这只是开始。
  况且,在朕的天启朝出现这样震撼轰动的大事,是不是就和出祥瑞一样的影响?
  “万岁。”孙元化犹豫了一下,还是忍不住心中的疑惑和求知,开口说道:“这个化学方程式十分奇妙,但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令人难以悟透其理。”
  朱由校苦笑了一下,想悟透其理还真的很难很难。
  什么分子、原子、元素,什么化合价,什么物质组成,能说出来却没法让人看得到、摸得着,只能死记硬背。
  但孙元化说得也没错,有了方程式就能解决很多实际上的问题。比如从火药燃烧的方程式,就能计算出火药的最佳配方。
  “现下也只能死记硬背,再慢慢研究其中的道理。”朱由校知道自己是拔苗助长似的提升,断层在所难免。但从结果推过程,悟原理,倒也是个捷径。
  孙元化有些失望,但也谨记着老师徐光启的叮嘱,不敢再继续追问不休,便转而问道:“微臣接下来想研究更大威力的火药,就是硝化棉。”
  黑火药的工艺和配方已经发展到了尽头,威力再难提高。而按照发展进程,就是硝化棉,然后是苦味酸,硝酸甘油……
  而硝化棉如果能取代黑火药,则又是一次跨时代的进步。
  要知道,硝化棉不仅爆炸威力大,射程更胜一筹,还燃烧充分,没有残渣,烟雾也少,号称无烟火药,对枪管的损伤也小。
  可以说,硝化棉基本上弥补了黑火药的所有缺点。
  其实,在朱由校看来,造出硝化棉和硝酸甘油的难度差不多。而且,黑火药的武器装备,平辽灭奴,甚至是打遍天下,对于明军也够了。
  沉吟了一下,朱由校决定还是按部就搬地来,历史上是这样发展的,肯定有它的道理。
  而按照当时的技术条件,制造硝化棉确实是比较容易成功。关键是如何能量产,只是弄出一小团试验品,那就太容易。
  “孙卿既是科学院的教习,可多与他们研究探讨。”朱由校说道:“朕可是知道,科学院已经能在试验室里制造硫酸和硝酸了。”
  中国古代就有制硫酸的方法,生产硫酸古老的方法是用绿矾(硫酸亚铁)为原料,放在蒸馏釜中煅烧而制得。而硫酸与硝石混合硝化,就制出了硝酸。
  当然,在没看过《化学》这本书之前,古代人还不知道这玩艺儿是什么,用什么用。
  “微臣正是看到了科学院的成果,才有信心制出硝化棉。”孙元化躬身答道,面露笑意,“有几个学员,在化学上很有天份。”
  “天份加勤奋,我大明会出现沈括、郭守敬那样的科学家。”朱由校笑了笑,说道:“徐师的成就已不逊于沈、郭二人,孙卿再浸淫钻研,必能超过乃师。”
  “微臣代家师谢过万岁赞誉。”孙元化躬身谦辞道:“与家师比,微臣差之十万八千里,还要努力上进。”
  朱由校呵呵一笑,说道:“努力上进是要的,但孙卿也不必过于谦逊。于火器一途,朕看你已是青出于蓝。平辽灭奴,孙卿功不可没,朕都记着的。”
  “微臣谢万岁恩典。”孙元化知道该是告退的时候了,起身拜谢。
  殿内安静下来,皇帝摸着下巴,歪在御椅中,脸上似笑非笑,却能看出几分得意之色。
  皇帝已是金字塔的最顶端,这是命。不管他的贤愚,在封建时代,他就是天。
  是的,不需要他多聪明,不需要他多勤奋,只要能做到知人善任,这天下也就是稳的。
  而现在,朱由校觉得他已经把大明引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哪怕他不再去管,也会有人继续往下走,继续完成他的设想。
  当然,翻覆的可能还是存在的,而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他不在了。
  就算是宿命不可改变,一年的时间,朕也会把平辽灭奴的大业完成吧?对此,朱由校还有着相当的自信。
  王体乾进到殿内,打断了皇帝的思绪。
  “皇爷,山西巡抚杨涟、河南巡抚方震孺奉召觐见。”王体乾见皇帝移来目光,谄笑着躬身禀告。
  朱由校点了点头,坐正了身子,沉声道:“宣!”
  小冰河期的大灾害以北方为烈,同时又以陕西、山西、河南最为严重。
  陕西先由左光斗任巡抚,通过兴修水利、减赋恤民,治理地方颇见成效。现在由李精白接任,亦是一个好官。
  而山西巡抚杨涟、河南巡抚方震孺外放数年,也干得不错。
  虽然二人都有东林党的标签,但与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实际却是贪渎无耻的官员有本质的区别。
  两人最主要的特点,便是清廉,严正。清廉便能恤民,严正则不惧当地藩王。
  能恤民,缓解百姓疾苦;能打击藩王,按照朝廷旨意收回封地。能干好这两项工作,朱由校也就比较满意了。
  当然,清屯充饷的工作也少不了这两人的强项和铁面无私。狠狠收拾那些侵占屯田的地主豪绅,也是朱由校考察官员的重要标准之一。
  
第428章
犯颜直谏还是沽名买直
  杨涟和方震孺奉召入殿,跪倒叩头。数年不见皇帝,二人都有些激动,声音有些颤抖。
  朱由校毫不怀疑这两个人是忠臣,但有时候,忠臣误国却也不是没来由的假话。
  所以,他将这二人外放地方,让他们去干些实事,别在朝堂上犯倔,老是跟自己过不去。
  “免礼,平身。”朱由校缓缓开口,又补充道:“赐座。”
  “微臣谢万岁隆恩。”二人谢恩已毕,方才起身在绣墩恭谨地坐下。
  皇帝长大了,不,准确地说,是成熟了。从神态上便能看出更加地沉稳,更加地有九五至尊的威严。
  朱由校也在打量这两位封疆大吏,年纪都不算大。五十左右,作为官僚正是当时的时候,精力和经验都相当充沛。
  “两位爱卿治理地方颇有功劳,朕心甚慰。”朱由校脸色和熙,缓缓说道:“然国家多事之秋,还需如爱卿这般忠心任事的臣子多加劳苦。”
  “为君分忧,为国尽忠,此乃微臣的本分。”
  “于国有利,于民造福,微臣不敢言苦。”
  朱由校甚是欣慰地颌首微笑,摆了下手,宫人为两位大吏奉上茶水,这又是了不得的恩遇。
  待两位臣子再次谢恩后,皇帝接着说道:“如今的国家形势,二位爱卿已是了解。平辽灭奴已现曙光,不出意外的话,一两年内便会取得最后胜利。而这——”
  皇帝伸出一根手指,重点强调道:“这是举国之力的巨大作用,没有不可计数的物资输辽,不能保证军队的士气,不能保证武器弹药粮草的供给。”
  方震孺和杨涟对此表示赞同,尽管北方数省的赋税没有增加,但辽东的军费是多少,他们心里也有数,上千万都打不住。
  虽然皇帝敛财的手段有点狠,但效果确实显著。若能成功平辽,则为人诟病的便都是小暇疵。这有点象太祖,虽然酷烈,可只驱除鞑虏,便足以青史留名。
  “外患将除,内忧却近在眼前,且比外患为祸更烈。”皇帝的脸色正肃起来,说道:“朕召北地各督抚入京述职,便是要为将来临的大灾害提早准备。”
  “杨卿、方卿——”皇帝的目光扫过两位臣子,“要度过持续数十年,在全北方范围此起彼伏的大灾害,一省一地的力量绝对不够。和平辽一样,还是要动员举国之力,共度时艰。”
  说实话,对于大灾害之说,杨涟和方震孺是将信将疑的。可信其有也没什么,给老百姓减赋免税,地方多屯粮,都不是什么坏事。
  但皇帝说得郑重,把大灾害与平辽相提并论,再次说到了“举国之力”,足见其的重视程度。
  平辽的“举国之力”有目共睹,为了筹措军费,皇帝不惜向宗藩勋贵,以及文官士绅地主豪富下手,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可谓是辣手无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0/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