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3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9/536

  紧接着,右翼的突破和夹击,成了压垮建奴的最后一根稻草。三面受攻的建奴被包夹在烟雾和铅弹之间,不用撤退的命令,已经无力进攻,开始退却。
  撤退的号角声响了起来,呜呜咽咽,如泣如诉,象极了建奴凄惨的状况。
  建奴的骑兵也出动,在阵前射出箭矢,掩护本方败兵的撤退。
  尽管阿济格作了尽力的安排,但经此重挫,进攻的部队伤亡十分惨重,再想发动猛攻,却不是一时半会儿能重新准备好的。
  战鼓声擂响,明军发动了全线反攻,用火枪和刺刀追杀败逃之敌,一直将建奴赶过壕沟之外。
  远处隆隆的炮声和枪声愈发清晰,卓纳所率的阻截部队也在艰难支撑,被拥有强大火力的明军压得不断后退,伤亡的代价也越来越惨重。
  “贝勒爷,敌人火力凶猛,我军在大路上与敌交锋,难以施展,伤亡极大,卓将军请命撤退!”
  阿济格正在整顿人马,卓纳派来的请令信使却给他迎头泼了一盆冷水。
  看着半跪在地的信使,阿济格皱紧了眉头。尽管攻打苇子谷并不顺利,超乎了他预期的时间,可负责堵截的人马竟然坚持不了,更出乎了他的预料。
  信使不敢抬头,继续说道:“敌人以车炮为先,火枪也犀利,又有数千援军助战。且阵后还有数量众多的火炮不断轰击,我军在大路上难以躲避……”
  图赖在旁躬身谏道:“贝勒,末将以为不可再战。明军准备充分,火力强大,似有意诱我军出战。我军伤亡已大,为后图计,当先撤兵为上。”
  图赖乃后金开国五大臣的费英东之子,以直言敢谏著称,在军中拥有很高的威望,是老奴派来辅佐阿济格的。他的意见,阿济格也不得不重视。
  阿济格无声地叹了口气,信使所说的劣势在他看来,确实难以抵挡。
  攻打苇子谷,他也领教了明军的火力强大,这还是在没有多少火炮的情况下。
  而卓纳所部为了堵截明军,只能猥集于大路上阻击,空间的狭窄,更能让明军的火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传本贝勒将令,命卓纳率军马上撤退。”
  阿济格沉声下令,却没有看信使,而是抬头望着苇子谷。明军虽然也有伤亡,但兵力未有大的折损,抵挡进攻的实力犹在,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攻取的。
  而且,本部的惨重伤亡,再加上卓纳所部阻截的艰难,终于让阿济格打消了继续战斗下去的意志。
  再打下去,恐怕也只是个两败俱伤的结果。而损失,却已经不是正白旗所能承受的。
  就算拼尽全力消灭了这几千明军,正白旗也将是伤筋动骨,还怎么守住鸦鹘关,怎么挡住后续明军进攻建州的步伐?
  阿济格虽然比较鲁莽粗暴,但却不是傻子。若是头脑简单,历史上又怎么能屡败李自成,擒杀刘宗敏,号称能征惯战。
  看着苇子谷的明军再度结阵,人数少了些,但依旧严整,阿济格即是再不甘心,也知道事不可为。
  隆隆的炮声和火枪的轰鸣更近了,大路上出现了败兵,那是卓纳所部退下来了。从时间上看,信使可能刚到,可见卓纳的苦苦支撑已到了极限。
  轰,轰,轰……大明重迫的轰炸还在延伸继续,爆炸此起彼伏,在迸发的火光中烟雾升腾,后金军队伍中人喊马嘶,又被炸死炸伤了不少。
  阿济格远远地看着,眼睛眯了眯。
  明军的火炮果然凶狠,未见其兵,先见其炮,卓纳所部经历了怎样艰难的战斗,由此可见一斑。
  “整军撤退!”阿济格扬手下达了命令。
  在呜咽的号角声中,建奴整队撤退。卓纳所部也利用战马的速度,加速脱离明军火炮的射程。
  明军似乎没有骑兵,就算有骑兵,敢追击上来的话,阿济格也不惮于反击,还能借机报挫败之仇。
  所以,对于阵前撤退,阿济格及所率的建奴,并不显得如此慌乱张惶。但战场上与明军近战厮杀,以及在明军火枪射程内的战死者的尸体,却无法收拾了。
  从广宁之战时开始,建奴已经数次丢弃战死者的尸体,黯然而无奈地撤退了,似乎对此也已经习以为常。
  没办法,抢尸体会死更多的人,明军绝不会手软。在这样的权衡之下,建奴也只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借助犀利的火器,明军的防守十分坚固。阿济格眺望着苇子谷,那片已成废墟的堡寨,留给他深刻的教训。
  在狭窄的地域内,如果没有工事,也将遭到明军强大炮火的大量杀伤。
  看着赶来汇报的裹着伤渗着血的卓纳,阿济格无奈地叹了口气。
  
第426章
启天一号
  历史上,东江军虽然装备简陋,粮饷俱缺,却是明军中极少数敢与建奴野战的部队之一。
  伤亡比没有具体记载,可肯定是要高于建奴的。但主要的不是胜败的问题,而是这样的战斗意志和精神。
  朱由校由历史得出的分析判断,也就没有问题。只要粮饷充足、装备精良,以辽人为主的辽东明军便足以灭奴平辽。
  而且,都是大明子民,朱由校很不愿意以地域来区分。什么辽人,什么南人,什么北人,积习陋见早该改了。
  辽东战事在持续,皇帝在京师也没闲着,一边关注着传来的消息,一边督促着粮草弹药物资的运输补给。
  建奴的衰弱已经不可避免,且越来越明显;明军越打越强,越打越多,也是逐渐清楚的事实。
  作为皇帝,朱由校认为做好后勤工作,就已经足够了。
  战略已经确定,具体的战术打法由将领们选择,给他们足够的灵活运用的空间,更适合古代的通讯速度。
  哪怕是通信塔全部建成,效果也令人满意。但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也只有指挥作战的将领能看得更清楚细致,应变也合理准确。
  当然,朱由校也有自知之明,战略上的高手,战术上的矮子。亲临战场指挥作战,他可没那个本事儿。
  即便自诩是战略高手,朱由校也是占着穿越者的便宜,知道历史的走向。
  当然,优势也是负担,也是责任。
  朱由校就因为知道的多,才更有忧患意识,才更急迫地要灭奴平辽,才更要殚精竭虑地准备应对小冰河期高峰的大灾害。
  他的努力,他的付出,终于到了收取回报的时候。辽东的战事,已经现出曙光,不出意外的话,在一年之内便会有结果。
  哪怕是出现意外,损失几万官兵,建奴也扭转不了被动的局面。只不过,苟延残喘的时间要多一些罢了。
  没错,一两次战役规模的胜败,已经无法改变明金两方的实力对比。
  敌我双方的体量在那摆着呢,明帝国的人口、财力、资源等等,十倍百倍于建奴,并逐渐被朱由校调动得越来越充分。
  说白了,明国大败十次还能支撑,建奴只要败一次大的,就是伤筋动骨,很难恢复。
  说得再粗暴直接一些,只凭人数优势,明军十个换一个,也不是建奴所能承受的。
  所以,朱由校依然关注战事,但却心里有了底,不象以前那么坐卧不安,心神不宁。
  拼钱,比富,朕还真不怕建州野人,手指都比他们腰粗。
  而且,朕懂科学,会爬树;建奴嘛,文盲占多数,没文化的蛮夷!
  尽管皇帝觉得在科技上,在武器装备上,已经领先了建奴太多,没有必要再继续提升。
  但他以前交代的,或者说是指点的,却还是有人在研究,并成功地搞了出来。
  “万岁,经过不断试验改进,火箭已经可以实用。”孙元化掩饰不住脸上的激动,双手举起,把文件呈上御览。
  朱由校从宫人手中接过文件,翻开阅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历史记载中,明代的军用火箭种类繁多,从数量到质量都领先世界,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但朱由校看过资料,仔细询问加分析之后,却认为这么牛掰的玩艺儿,多数是华而不实,实用意义不大。
  什么神火飞鸦、火龙出水,还有翼火箭、多级火箭,听起来都象是能发射卫星上太空的节奏。
  而实际上,要是在战场上使用。这些种类繁多的火箭差不多都是既无准头,射程又不远,威力和杀伤力也实在是难以恭维。
  在火箭和火炮的发展上,朱由校侧重于火炮,但对火箭也进行了指点。
  纸筒或竹筒改成铁筒,加装平衡稳定装置,研究速燃火药以推进火箭,以爆破弹头或燃烧弹头来杀伤敌人,取代以尾焰烧炽敌人……
  显然,朱由校的指点并没有多少高科技的含量,更多的是思路的改变。
  而随着火炮的引进和铸造水平的提高,火箭变得不是那么重要,朱由校也没有太过抓紧。
  但意外的惊喜,就在皇帝已经遗忘的时候来了,砸到了他的头上。
  重量从二十斤到三十斤共分三种,射程在八百米到两千六百米之间,弹头分爆炸和燃烧两大类,装有稳定尾翼,通过简单发射架上的铁管来固定飞行方向……
  可以说,孙元化等人研制的火箭,差不多完全具备了朱由校所知道的“康格里夫”火箭的性能,怎能不让他感到欣慰和惊喜。
  在新式后膛火炮出现之前,“康格里夫”火箭可是以射速快、射程远、机动灵活等优点在战场上大出风头,被称为“没有炮身的火炮灵魂”。
  尽管在辽东战场已没有必要投入新武器,已经能够碾压建奴;尽管火箭要大规模生产制造的话,肯定会影响到目前急需的弹药生产。
  朱由校伸手轻拍着桌案上的文件资料,做出了决定,对孙元化笑着说道:“孙卿另外招募工匠,生产制造火箭及配套装备。朕从武学抽调学员学习使用,再送至辽东参战吧!”
  火箭虽然不是改变战局的关键,但为其找一个实战试验场,还是很有必要的。准头差点,但射程远、射速高,把发射架做成多管,可就是火箭炮。
  “微臣领旨。”孙元化躬身应着,又请示道:“此火箭尚无名称,还请万岁命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9/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