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2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0/536

  夏允彝摇头不语,看脸色,好象被吓着了似的。
  这也不奇怪,任谁知道自己身上有这么吓人的家伙,心里也不能舒服了。
  屋内顿时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关键是大家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诸位仁兄——”朱由校走进厅堂,见众人一片安静,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奇怪地欲言又止。
  “沈兄。”陈子龙转头看清来人,立刻喜色满脸,拱手道:“有礼,有礼。幸甚,幸甚。”
  徐孚远等人也收拾心情,上前与朱由校施礼相见。
  朱由校一一回礼,又问起刚才的事情,上去看了一眼“珍稀动物”虱子,也感到一阵恶寒。
  落座之后,寒喧了几句,朱由校便说起了自己的计划。
  “沈兄邀请我等去学习——”徐孚远一时没明白朱由校的新名词,手在空中划了两圈,才想起来,“最新的化学知识,成为这个时代最顶尖的学者?”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不光是化学,还有物理,皆是高深的学问,是有关国家机密,有关我大明保持科技领先,保证我大明更加强大的知识。”
  众人互相目视,心中很震撼,也很疑惑。
  朱由校看到众人的表情,笑了笑,继续说道:“少说一年,多则两三年,哪位仁兄有为国为民之心,甘于寂寞,能够用心苦学的,便可前去深造。若是心有疑虑,某也不强求。”
  夏允彝沉吟着问道:“就我等几人,还是——”
  “还有十数人,与诸位皆是才俊之士。”朱由校说道:“这是朝廷筹划的机密计划,若能学成,在科技界可为宗师。”
  化学,科技界,还有机密计划,众人的脸色郑重起来,望向朱由校的目光甚是复杂。
  朱由校也不多加解释,越解释越露馅儿,倒不如继续保持神秘感。
  “诸位可细加思考,三日后答复即可。”朱由校说完便岔开了话题,又接着上回相见未说完的话题讲了起来。
  皇帝是国家的领导者,自是不能不务正业,搞什么物理化学实验,弄出什么定理定论啥的。
  朱由校编出了相当于初中级别的物理、化学知识,已经是相当于里程碑的成就。
  因为这些定理定论都是正确的,是真理。当作教材可以培养出大明自己的科学家,还是领先于世界的水平。
  ……
  贵阳。
  从年初开始,各个交通要道、村镇十字路口,都贴出了醒目的布告,并有人为前来围观的人们讲解。
  “……无论夷汉百姓,皆为大明子民,朝廷将以善政待之,使之不受欺辱贫苦。今招募夷人参军入伍,剿灭叛贼,还清平安乐之生活……”
  布告是朱由校亲自所定,比较通俗易懂,更把实惠着重说出,以吸引夷人归化,进入大明军队,成为剿灭安邦彥、奢崇明叛乱的力量。
  围观的人群中有汉人、苗人、僮人等民族。还有赤脚、披羊毛斗篷的彝人。
  “剿灭叛贼,共享安乐。”解说员念完了布告,振臂高呼,想增加些热烈的气氛。
  但效果几乎没有,围观者并没有应和,眼神里还是充满了惶惑和好奇。
  “只要会喊这两句,便有一两盐巴可拿。报名应募的,发盐巴五斤,分田三十亩。”解说员不以为意,拿出了撒手锏。
  光耍嘴皮子不够分量,整点实惠的,肯定有人动心,他已经见过多少回了。可招募一个夷人入伍,他还能得到奖励,一元银币呢!
  听到白给盐巴,人群中响起了一阵声音不大的嘈杂。
  盐巴,在贵州可是金贵之物。很多穷苦百姓吃不起盐,只能是淡食,或者是用其它味道来代替,比如酸味的食物。
  “看到没,那可是一车盐巴。”解说员伸手指点,不远处的竹棚下,果然有装盐的车。
  不拿白不拿,白拿谁不拿?这种思维,与后世也没有什么不同。
  看到车上故意露出来的白花花的盐,人们眼中射出了热烈的光。
  终于有夷人行动了,快步跑到竹棚下,询问了一番,高喊着口号。然后,众人看到这个先行动的家伙拿到了一小包盐巴,咧着露出黑牙的大嘴,笑得开心畅快,大步如飞地走了。
  
第313章
雪耻之念,训话勋贵
  心动不如行动,嘴皮子一动,八个字一喊,盐巴到手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眼见别人得了实惠,哪怕是一点点,也有足够的诱惑。
  还在犹豫的夷人眼睛亮了,纷纷奔过去。时间不大,南腔北调的喊声便响了起来。
  光喊两句口号还只是开始,有没有托儿,你懂的。而当兵所给的五斤盐、三十亩地,更是非常有诱惑力的条件。
  但在明朝,对于少数民族的歧视,使征召夷人士兵并不容易被接受。有了喊口号就给盐的守诺诚信,就给参军入伍铺平了道路。
  这是巡抚傅宗龙想出来的办法,更好地贯彻执行皇帝的计划。古代就有立木为信的典故,傅宗龙只是随手拿来一用而已。
  而之所以要在明军当中招募少数民族士兵,也不仅仅只是为了平定奢安之乱的权宜之计。
  在朱由校的设想中,增加明军中归化士兵的比例,首先是有利于在短期增强平定奢安叛乱的实力。
  随着对叛军越来越严密的封锁,物资匮乏,特别是食盐的短缺,以及明廷所采取的政治攻势,将使叛军内部产生分裂和动摇。
  而很多归化夷人对水西的地形地势比较熟悉,这正是明军的弱点。同时,他们在两军对战时的喊话劝降,也将起来瓦解敌人的效果。
  从长远来看,使更多的夷人归属到官府的管辖,也是对土司实力的削弱。他们如果生活得好,对仍处于土司治下的夷人也是一种宣传和鼓动。
  要知道,在土司统治下的普通夷人,就是生活艰难且毫无自由和权利的奴隶。
  大明好歹是封建社会呀,比奴隶社会高级一代呢!百姓的生活嘛,会越来越好的,也总比奴隶要强一些。
  说白了,使越来越多的夷人归化,真正纳入到大明的官府管辖,这不就是变相的“改土归流”吗?
  朱由校敢下决心,争取五年平辽,奢安之乱也不会低于这个时限。
  但在大明全部“改土归流”,他保守估计也要花个三五十年,还要伴随着战争和死伤。
  俗话说:百年的皇帝,千年的土司。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所以,能够加快“改土归流”进程的举措,他都不殚去试一试。
  一个夷人来到招兵处,怪腔怪调地表示自己要参军的想法。
  身材高大,赤着双足,肤色黝黑,站在那里,就象半截黑铁塔似的,样子十分彪悍。
  一个年岁大的夷人上来充当翻译,一问一答,然后再转述给旁边的书记官。
  沙玛布达,男,二十二岁,彝族,身高六尺一……书记官刷刷记录着,却被旁边突然爆发的喧哗声吸引了目光。
  招兵处旁边放着几个石锁,算是体检的设施。一个壮汉正抡着石锁耍把式,引得旁观者惊呼叫好。
  布达见书记官移目观看,似乎忘了自己的事情,不由得眉头一皱,哼了一声,大步而去,抓起一个更重的石锁,左手倒右手,也耍了起来。
  抡了一会儿,布达才放下石锁,走到书记官前挺胸站定,脸不红、气不喘,大眼珠子盯着书记官。
  书记官不以为意,呵呵一笑,提笔写完,拿起块号牌向布达招了招。
  一个彝族翻译把号牌给了布达,又向他解释清楚具体章程,让他拿号牌去另一边的军营报到。
  不远处,以粮食换盐的席棚前也是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不时还有装扮与汉人迥异的夷人妇女,挑起扁担说笑着结伴而行。
  贵州不是缺盐嘛,不是盐贵嘛,那就用平价盐来收买人心。而换来的粮食还可以充作军需,节省了费用,一举两得啊。
  而贵州的百姓遇到这样的好机会能不踊跃?粮食缺点,吃糠咽菜也能应付,廉价又宝贵的盐巴可不是老到碰到的。
  敢实行这样的举措,也表明明军已经完成封锁,并且十分严密,不担心有人能偷运进叛贼盘踞的地区。
  若论战力,水西叛军与建奴不可同日而语,连明军也是不及。不过是仗着复杂的地形地势,使明军难以攻取。
  现在的明军已经稳住阵脚,不断地训练整顿,不断地换装加强,并采取守势,只封锁住交通要道、河流渡口。
  水西叛军想要扭转形势,就只能主动出击。离开了地利,水西叛军的数次进攻都被明军所击退,越来越陷入窘困境地。
  这与建奴所处的形势也颇为相似,进攻吧,头不够铁;不动呢,是坐困待死。反正就是进退两难,摆脱不了被动。
  贵阳巡抚衙门,傅宗龙刚刚接见完一批从武学派来的军官,在书房内给皇帝写着密奏。
  这不仅是一场平叛的战争,朝廷还趁此机会整顿军伍、提升战力。边军强,内地兵弱,朱由校要改变这样的局面。
  通过不断进行的军官调动,朱由校能够更牢固地掌握军队。而在这些举措的背后,则是朱由校更加长远的复仇计划。
  在万历年间,最令人熟悉的应该就是三大征,并且都取得了胜利,很令人振奋不是。
  但在西南极边之地,还有一场历时几十年的战争,并不太为人所知。战争的结果以明朝的失败而告终,并失去了很大很大一片土地,那就是明缅战争。
  在明神宗万历时,缅甸的东吁王朝逐渐发展起来,扩张版图,兼并了今缅甸大部分地区。
  而原来归属明朝的孟养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缅甸宣慰司、八百宣慰司先后被其占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0/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