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1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6/536

  王一宁倒不倨傲,拱手还礼道:“有礼有礼,李判尹不必如此称呼,太客气了。”
  李判尹笑着点头,态度依旧,说道:“听说东江军民需要煤炭越冬,郡守大人派在下来禀知,愿运煤以助。”
  王一宁拱手道:“金郡守相助之情,本官代东江军民先行谢过了。”
  李判尹沉吟了一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不知天朝所出的宝镜,如何能够买到?”
  王一宁眨着眼睛,明白了李判尹此行的目的。
  显然,金郡守想买宝镜,估计是看到了圣上赏赐给朝鲜国王光海君的。但这个宝镜,好象只在万岁指定的海商手里才有。
  不过,王一宁没这么说。他笑着对李判尹说道:“贵国不是正在南浦拓港设栈,将指定其为通商口岸嘛!等建成开放,必是商贾云集,百货不缺。”
  看李判尹脸上露出苦色,王一宁又给他指了条明路,说道:“若是着急,可随商船前往青岛、上海,那里肯定有宝镜销售。”
  李判尹连连点头,拱手感谢道:“还请王老爷费心安排,找相熟可靠之商船,以保财货之安全。”
  王一宁颌首答应,觉得这个郡守除了买镜子,恐怕还有做商贸发财的想法。这个李判尹算是探路石,先来熟悉下商路和运作。
  上船询问了押运人员,看到装载的煤炭,王一宁心中喜悦,勉励了一番,让他们下船歇息一天,明日再分运各海岛。
  朝廷对东江的投入还是比较慷慨的,但皇帝也希望东江能发展生产,不求缴纳赋税,但要尽量做到自给自足。
  为此,皇帝不仅给王一宁配了几个擅经营的帮手,还给王一宁不少的建议和指示。
  比如海洋捕捞,先是满足东江军民,逐渐扩大后,便要向外销售,多创经济效益。
  还有利用朝鲜的煤铁资源,先建个工坊制造生产生活工具,再扩大产能,打造兵器盔甲,也能减轻朝廷的负担。
  总之,就是一个原则,让辽民别闲着,尽量都有活儿干,才能创造价值。
  对于皇帝的想法,王一宁也是殚精竭虑地加以落实,有些措施已经见到了效果。
  ……
  海风吹在脸上,凉意已显,却并不让人感到寒冷。
  拂开额前的几丝乱发,英子看着海滩上那一大群或游或跑开心觅食的鸭子,又露出了欢快的笑容。
  海水退潮,正是放牧鸭群的好时候。海草、小鱼、小虾、螺、蚬等海中生物,便是鸭子的美餐。
  除了鸭子,还有一群大鹅,象威武的将军,昂首挺胸地在滩涂上傲然走动。
  多半个月的时间,英子总算是和这群恶霸混熟了。想起曾经被大鹅追着咬的狼狈,英子还觉得有些尴尬。
  大鹅鸭子送到后,本来是想分到各家各户饲养,但要每家都抽出人来放鸭养殖,既浪费人力,又很不方便。
  经过商量,新任的民政官张柱子拍板决定,鸭子和大鹅统一喂养,是岛民的共同财产,肉蛋均分。
  英子和另一个姑娘便成了养鸭总管,每天一轮换,每月能多分两升杂粮。
  而岛上百姓的生活境况又有了好转,粮食虽然还是不充裕。但渔业的发展,却很大地弥补了缺口。
  烤鱼,香香脆脆,骨头都能嚼着吃了。
  英子把手里赶鸭的长竿插在沙滩上,从兜里掏出烤鱼,一口一口地吃了起来。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从辽东黑土地迁来大半年了,她也适应了海岛上的生活,甚至有一点点满足。
  远离了战乱,不担心建奴突然砍来的刀子,还能吃饱饭了,英子觉得没啥可挑剔了。
  那时候老百姓的要求是真的一点也不高,能吃饱饭就是幸福;饥一顿饱一顿嘛,只要饿不死,也能顽强生存。
  远处走来一个身影,不用瞅,那极有特点的姿态就能分辨出来。英子擦了擦嘴,笑着迎了上去。
  两只大鹅嘎嘎叫着要上前逞威,却被英子连斥带赶,哄到了一边。
  张柱子苦笑着摇了摇头,调侃道:“你这几个保镖可真厉害,我都得绕着走。”
  英子咯咯地笑着,说道:“它们认人呢,刚开始,追着我啄,腿上都青了好几块儿。”
  脸上经风日晒,姑娘的皮肤已不白嫩,却透出一股健康的色彩,一股阳光的气息。
  张柱子赶紧移开目光,看着滩涂上的大群鸭子,开口说道:“海洋岛上缺人手,就是切肉熏鱼熬油,不知道你愿不愿去?”
  英子眨着大眼睛,故意走了两步,在张柱子面前站定,笑着问道:“张大哥,你也不说去干多长时间,又给多少米吗?”
  张柱子自失地一笑,虽然看着英子,却避开了她的眼睛,说道:“要在岛上安家,加工厂管两顿饭,每月给十升米。”
  停顿了一下,张柱子又补充道:“我让他们又加了点,每月再给二十斤熏鱼肉。”
  现在朝廷对东江的百姓实行的是配给制,不收赋税也不发银钱,除了按人口发米外,其他的工作报酬也是用米来支付。
  在海洋岛建捕鲸加工厂的,也不是什么商人,而是工部奉旨派人所建。
  要知道,在石油大量开采利用前,鲸油是最大的工业润滑剂来源,甚至整个工业革命的兴盛都离不开鲸鱼。
  
第226章
敌人怕的就要坚持
  为了大明的工业,为了大明国势的振兴,朱由校不得不做绿色环保组织深恶痛绝的恶事了。
  但不能否认的是,捕鲸是一个利润丰厚的产业。相对于鲸油的价值和广泛用途,能吃的鲸肉倒算不上什么了。
  英子有些心动,但想到老父亲,又犹豫着摇了摇头,说道:“俺爹怕是不会去的。”
  张柱子暗自松了口气,装作很大度地摆了摆手,说道:“不去也好。要说环境啊,还是咱这岛上好。海洋岛又小,风浪又大,连睡觉都不安稳。”
  英子笑着点头,说道:“就是不去,也要谢谢张大哥。这样的差使,应该会让人抢破头吧?”
  张柱子嘿嘿笑了两声,说道:“那俺就去问问别人,那边催得挺急呢!”
  英子侧身让开,待张柱子走过去又伸手叫道:“张大哥,俺家安铁炉子的时候,还得麻烦你帮忙呢!”
  张柱子头也没回,笑着扬了扬手,说道:“放心,到时候俺去帮你。”
  望着颠簸的身影渐渐远去,英子摇着手中的长竿,突然用竿头拴着的破布条甩了一下大鹅,笑骂道:“看啥呢,呆头鹅,怎么就那么傻?”
  ……
  看啥呢,蠢小白,连玉米都不认识?!
  朱由校扒了两颗,放到小白面前。喵星人闻了闻,真吃了。
  犹豫了一下,朱由校在想猫咪到底能不能吃玉米,但在记忆中没搜索到相关的知识。
  “皇爷。”李成成在旁边小心翼翼地说道:“奴婢看见白娘娘还吃草呢!”
  吃草?朱由校不明所以,觉得荤素搭配也是可以的吧。动物缺啥,自己可能知道,会从自然界里寻找。
  拿起刀子,把玉米切了一小片,交给李成成。朱由校示意丫头把喵星人抱到一边去喂,他则拿起题本,开始处理公务。
  玉米好象比番薯传入中国的时间更早,但名字叫“玉麦”或“番麦”。直到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问世,才有了“玉米”的名字。
  按照各地的奏报,玉米已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种植,大约有十余省。
  但也仅仅是种植,并没有大量地推广。原因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玉米与平原地带的传统作物比,并没有太过突出的优势。
  山地、瘠地、耐寒,以及人口增长、土地兼并导致的山区垦荒,这才是玉米最终得以大面积种植的原因。
  显然,有了番薯和南瓜,玉米的大范围推广就不是很急迫的事情。尽管朱由校是掐着指头在算,离小冰河期的爆发还有五六年的时间。
  这也是他要力争五年平辽的原因所在,等到自然灾害爆发,恐怕和建奴拼消耗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而从目前来看,科技树不用攀得太高太快,五年平辽的大计划就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这也坚定了朱由校继续安内的决心。只要内部不出大问题,前线能够稳扎稳扎,严密封锁,建奴绝对是无机可趁的。
  今年的改革整顿虽然时日尚短,但已经见到了成效。
  特别是清屯充饷和开放海禁,基本上解决了边镇官兵的饷粮,以及加强水师装备的资金问题。
  所以,尽管内库没有太多的进账,甚至是有所减少,国库也还是不富裕。但省的钱、花的钱,却使大明的军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朱由校看过山西巡抚杨涟的上奏,沉吟片刻,提笔写了批示。
  杨涟和左光斗虽是东林党,但与光会瞎喷而无实能,甚至是贪渎的官员,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左光斗通水利,对畿辅的水利屯田有很大贡献;杨涟从地方官做起,曾举全国廉吏第一;两人都是有实务工作能力,且刚正清廉。
  这样的官员,你就不能让他当言官,朱由校也不太需要魏征似的谏臣。而把他们放到地方去干实务,从效果上看,却是正确的选择。
  在山西的清屯充饷,杨涟干得很好。连死都不怕,还怕得罪人啦?
  但山西想要发展,却不容易,朱由校的办法也不多。矿产资源是丰富,但现在的技术条件,也没法大规模开采利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6/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