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抗日(两部)(校对)第5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6/621

  当然,南洋联邦并无意于推翻现在的北越政府,也无意于为越南王国谋求不属于它的领土,甚至欢迎越南民主共和国加入亚共体,以帮助越南民主共和国摆脱贫困,建设国家。而现在的军事行动只是要使北越政府改弦更张,放弃其好战的思想,不成为影响印支和平的障碍。停火谈判随时可以进行,但前提条件是北越政府正式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对邻国进行侵略,承诺不再对邻国搞渗透颠覆等破坏活动,对顺化屠杀事件道歉并惩办相关责任人,与越南王国、老挝、柬埔寨签订和平协议,并对本国的军力发展有一个明确的限制标准,以使其邻国对本国安全有信心。
  令王炳南感到吃惊的是宗少华告诉他,这些条件将同时通过中国和苏联向北越政府转达,南洋联邦黄大总统的意思是要中苏两国真正负起大国的责任,敦促北越政府考虑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尽快接受条件,恢复印支和平。
  换句话说,停战和谈是北越政府唯一的选择,中国可以支持它打下去,但苏联却可以为了促成和谈,周旋于双方之间,两头讨好。而支援北越继续战斗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越南王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已经是两个国家,这是联合国承认的,抹除任何一个,都是不现实的,都会招致全世界的反对。
  而且从中国方面的分析判断,北越一步一步的行动正是落进了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军事上的冒险出击遭到了空前火力的猛烈打击,还背上了侵略的恶名。顺化攻城战更象是有人故意为之,有意放水让北越军攻进城里。当然,北越军的激进清洗是错误的,而这个阴谋恰好利用千余生命使世界上的舆论偏向了一边。
  
  第272章
养贼自重
  
  很阴险,很狡猾的计策,通过在柬埔寨和老挝的行动迫使北越只能在坐看友军被消灭和冒险出击中二选一,而这两个反应都无法令人满意。而且,北越显然低估了南洋联邦那位黄大总统的决心和意志,他显然不是一个光说不练的家伙。一出手便是又狠又辣,令人难以抵挡,在溪山六十多天的战斗中,更让北越军流了太多的血。
  再者,论中国的实力,除了派兵与亚共体和其背后的美国作战(这是中国极力避免的),所能支援的也不过是些轻武器,象飞机、大炮、坦克等,中国也有,但从质到量,都不能与美国或南洋联邦相比。嗯,中国当然可以给北越来点精神兴奋剂,比如“我们相信最后的胜利一定是你们的,我们不仅要全力支持你们,还要动员全世界人民来支持你们”,显然,这种论调是苍白无力的,没有铺天盖地的炸弹来得实在。毕竟饱受轰炸、损失惨重的是北越军。
  北越政府已经派人向北京求援,中国政府作出的初步决定是派出防空部队支援北越,但在时间上好象不太够,而且北越政府对这样力度的支援也不够满意。现在政治解决的大门已经敞开,打下去没有希望,倒不如在外交上去努力,如果让苏联拔了头筹,那是绝对不可取的。没错,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使中国在亚洲地区乃至世界范围的声望大大提高,让世界上的国家都知道,国际争端的解决离不开中国。
  这就是黄历的手段,打你也要打得有理有据,让你有苦说不出,让你的帮手也左右为难。北纬十七度线,这是一个标志,越南王国的军队始终欲过未过,并不是没有这个能力,而是等待着最佳的时机。
  现在集结在北纬十七度线附近的北越军队已经达到了四个师,这还只是正规部队,民兵及后勤运输人员更是超过了十万人。而越南王国有六个师在作战,重武器装备占据绝对优势。
  那么黄历在等什么呢?如果北越看到黄历面前的作战沙盘,肯定将会大惊失色,后悔将如此多的军队集结在北纬十七度线阻挡越南王国军队的进攻。
  整个越南的地形酷似一个两头大,中间细的哑铃,从北纬十九度线至北纬十六度线便是狭长的哑铃把,西面是长山山脉阻隔,东面是南海茫茫。几个军舰模型在沙盘上直指北纬十八度线和十九度线之间的沿海城镇奇英,再向西则是立着伞兵模型的香溪,这两个地方连结起来,便将北纬十七度线附近的北越军隔离起来,除了翻越长山山脉逃入老挝,别无它路可走。
  这便是黄历的最后打击,与仁川登陆颇为相似,可以一举将北越军的主力消灭大半,北越军将再无能力组织强有力的防线,向北攻入北越腹地将是一马平川。
  黄历围着沙盘已经转了好几圈,计划好定,决心难下,这本身便是一个冒险,如果中苏有了出乎意料的反应,战争将变得绵绵无期。同样,如果就此放过北越,以后的战争也很可能会再爆发。
  好半晌,黄历才轻轻吐出了一口长气,柬埔寨已经加入亚共体,红色高棉还不成气候,早晚会被逐出柬境或者被消灭,北越通过柬埔寨向越南王国渗透的通道已经断绝。老挝虽然还是个未知数,但北越经此重创,想再展开行动却不是一两年的时间能够恢复过来的。
  养贼自重,这是个百试不爽的计策,如果北越被打得太惨,南洋联邦作为东南亚基石的地位便会随下降,想再从山姆大叔口袋里掏钱就不容易了。虽然自己很想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但显然并不符合长远的利益。
  算了,就放北越一马吧,他们死的人已经够多了,几年来的经济建设被摧毁大半,想重建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此次南洋联邦和美国已经显示了保卫越南王国的决心和行动,他们会以此为戒,消停一段时间了。
  幸好没把所有的计划都告诉美国佬,他们就是这个毛病,战争未开始时怕这怕那,得到点甜头便又要得寸进尺。黄历冷笑一声,回到办公桌前坐下,提笔写着给沈栋的电报。
  ……
  战事的不利必然会导致政治的危机,这在很多国家都有先例,北越也不例外。特别是黎笋的忠实拥护者阮志清大将在溪山被炸身亡后,原本是要增加政治声望的举措却变成了自剪羽翼。
  溪山之战损失惨重,两个主力师折损大半,失去了战斗力,在仓惶撤入老挝境内时又遭到了喷气式飞机和武装直升机的猛烈追杀,几乎完全被击溃,撤退变成了逃亡,弹药物资丢弃殆尽,甚至很多伤员都无法带走,可谓是狼狈已极。
  顺化之战,不仅一个师几乎被全歼,更因为屠杀在国际上造成了极恶劣的舆论攻击。当然,这种愚蠢的行径不一定是北越政府授意的,但他们平日的宣传教育却使士兵具有了消洗反动派的动机,加上惨烈的伤亡很容易使人产生报复的冲动。而其他地方的佯攻也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反倒在铺天盖地的轰炸追击中损失惨重。
  接着便是连续几个昼夜的不间断轰炸,炸弹、燃烧弹、导弹如雷霆万钧的赫赫战神,各个地方在一片火海中燃烧。几年的建设成果毁于一旦,交通运输线几近中断,每天大量的人员伤亡触目惊心。
  到了现在,北越的正规军已经阵亡了超过四万人,而且在北纬十七度线阻击敌人的部队还在经受着钢铁之雨的洗礼,每天都上报着巨大的伤亡人数。这一切外力的作用,都不可避免地促使着北越政府内部的分歧和争斗激烈起来。而失去了北越仅有的两位大将其一的支持,另一位大将又在之是排挤和打压的对象,黎笋的声望急剧下降,支持他的基础日渐薄弱,来自内部的反对力量骤然强大起来。
  
  第273章
以势逼人和国穷志短
  
  在北越军队中有两个大将,一个是指挥了奠边府战役的武元甲,一个便是在军中仅次于武元甲的阮志清。两个人都是军人,但关系相当恶劣,原因是两人对越南的军事前途看法根本不同。阮大将的基本主张就是在南越农村打持久战,消耗敌人,而武大将在参观了苏军的机械化部队后,对苏军是推崇备至,武的观点就是最大程度利用外国援助,积极发展重武器,学习苏联搞机械化部队,而阮大将则认为越南没有经济实力高大兵团作战。
  在政治立场上,武元甲相对温和,而阮志清则是相当左的,并且对中国的游击战十分推崇,对毛泽东更是崇拜已极。他曾经仔细研究过中国红军时期和八路军时期的战略战术,对“农村包围城市”十分推崇,他认为,越南和中国在人文和地理上相通的地方很多,中国经验越南必须借鉴,南越的解放,必须是建立在“持久战”,长期的对敌人的消耗上。
  阮大将的观点,与黎笋很相近,虽然阮大将的亲中倾向令黎笋很不爽,因为他一直对中国在《日内瓦协议》签订时,逼迫越共接受越南南北分治耿耿于怀。但在党内斗争中,黎笋还是将阮志清拉进了自己的阵营,并提拔了相当多的南方干部,以排挤武元甲等人。
  阮志清的阵亡,使黎笋失去了一根支柱,北越的惨重损失和危急的形势也使来自党内的反对声音强烈起来。武元甲等人开始攻击黎笋的激进做法,而来自中苏的斡旋也使黎笋陷入了极为不利的境地。
  再说胡志明这个人,作为越共的精神领袖,他的民主思想还是比较浓烈的,这和他早年的经历有关,他虽然知道要依靠暴力来到目标,但是,他并不是崇尚暴力。这与黎笋等人的狂热还是不同的,面对联军的猛烈打击,北越遭到的空前损失,令他现在对越共的领导班子很不满意,但是,他又不想学苏联那样采用激烈的手段,迫使他的第一副手黎笋交权。
  实质的变化出现在中苏的斡旋过程中,中国方面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联军目前在北纬十七度线的攻势只是压迫和吸引性质,如果北越态度依旧强硬,联军将在北纬十七度线以北实施登陆作战,一举将集结于北纬十七度线的北越军包围歼灭。
  仿佛为了证实这个说法的可能性,越南王国和南洋联邦的军舰突然出现在海防港,对港口实施了持续三小时的炮击。
  两栖登陆?象仁川一样,那可是黄大总统的拿手好戏。但这次是明目张胆的,连保密措施都省了。但在联军强大的海空军面前,北越知道了也没有把握粉碎联军的登陆作战。这就是弱国的悲哀,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束手无策。
  而前线的军队开始有不稳的迹象,联军要从他们侧后实施登陆的消息在飘飘洒洒落在头上的传单上写得清清楚楚,不可遏制地造成了军心的浮动。
  形势是如此恶劣,猬集于前线的北越军显然成了联军可以随时登陆包抄切断的牺牲品,而这个损失是不能忍受的。越共高层似乎又想到了当年法国人从海防登陆,将他们赶到越北深山时的情景,悲观和忧虑立时笼罩下来。
  灾难随时有可能发生,前线十几万人的生命就取决于越共的态度。胡志明坐不住了,武元甲的言辞更激烈了,黎德英倒戈了,黎德寿沉默了,黎笋的心凉了。
  十一月二十八日,黎笋辞去总书记之职,越共对外宣称是身体原因,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场持续了一百多天的战争要划上句号了。
  作为欢迎的表示,对北越的轰炸停了一天,但随即又更加猛烈起来,表达着对北越的停战态度的不满。联军的军舰也再次出动,沿着北越的海岸线进行示威性炮击。
  又支撑了半个月,北越终于做出了最大的让步。这些让步主要表现在对和谈的条件上。初期是以联军撤出越南作为和谈的条件,后来以联军声明停战作为和谈的先决条件,再后来要求以联军声明停止轰炸北越作为和谈的条件,最后只要联军事实上停止轰炸北越就行。就这样,门槛一步步降低,终于走到了谈判桌前,其中苏联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人穷志短,国穷志也短。虽然中国极力想在和谈斡旋中担当主要作用,但领教到现代化战争的巨大威力后,武元甲等人的上台自然把争得苏联的援助当成了主要任务。何况,他的观点本来就是积极发展重武器,学习苏联搞机械化部队。现在,苏联已经答应,只要北越接受和谈,并承诺不再挑战南洋联邦和美国的战争容忍度,将把大量的军援送来。新式坦克、喷气飞机、防空导弹等等,显然要比中国更为慷慨。
  赫鲁晓夫的意图很明显,你们中国不是要与苏联争取世界革命中心的地位嘛,北京的那位浪漫主义诗人不是颇有作世界革命领袖的雄心嘛,好啊既然要想作革命领袖,那就不能是孤家寡人吧,把你以前的马仔越南争取过来,看你怎么当领袖?
  中国眼见在和谈中将处于被动,甚至有被抛开的危险,论调便又变了,开始给北越猛灌兴奋剂,“(越南战争)不在于胜利还是失败,不在于是大胜还是小胜,而是你们怎么夺取伟大的胜利。在时机成熟时你们会取得彻底胜利。苏联正在出卖越南的利益,已经沦为了美国的走狗,与帝国主义和谈是妥协,将使世界人民感到失望,亲美势力感到高兴。你们要坚持下去,不能妥协。在和谈中,你们不是主动的,相反,却丧失了主动权。”
  不可否认,新中国这种基于意识形态和积怨的指责是不合情理的,指责苏联出卖越南利益,沦为美国的走狗,这毫无根据。虽然两越和解是符合苏联的全球利益,但也符合两越的利益。北越已经损失惨重,前线的部队更有被包围消灭的危险,象中国所说,把帝国主义的仆从军放进来打,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这似乎有点儿戏。
  北越已经打累了,在灼热的战火中走到谈判桌前,实在是想歇一歇。所以,为了防止中国作梗,他们在很多和谈具体问题上都是与苏方私下商定,而没有通知中方或是过后才通知中方。如果说中苏双方是一对情敌的话,那么越南就是双方都想争取的情人。越方是和中方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但现在情人却更多地与情敌眉来眼去直至暗通款曲,伤了中国领导人的那敏感而自尊的心。
  考虑到中方的敏感,以范文同为首的越方和谈代表在发表接受和谈的声明后访问了中国,并且呆上好几天,主要就是解释需要和谈的问题。北越想在中苏之间尽量搞平衡,但中国并不领情,他们已经公开宣布“世界革命的中心已经由莫斯科转移到了北京”,既然要想作革命领袖,当然要作出一种革命的姿态,进行激进的宣传,与最大的帝国主义作斗争是这种姿态的必要部分。
  中国口号喊得响,在行动上却还坚守着自己的底限。那就是:如果代表美国利益的联军只是进行对北越的轰炸,那么中国将派出防空部队进行支援;如果他们侵略北越,则中国将派出地面部队参战。换句话说,中国还是想当战争代理人的角色,而不是赤膊上阵,亲自操刀。
  北越人也不是傻子,他们看到了问题的实质,并不是中国不赞成和谈,只是这次和谈基本上是苏联促成的,这令中国感到很受伤。在对北越妥协投降的指责中,中国方面说了很多过激的话,比如“我们认为,你们在很短的时间里接受了苏联修正主义提出的妥协和投降的建议。所以,中越两党和两国政府已经没有什么可谈的了。”这种类似绝交的语气,刺痛了越南领导人的心。
  在北越领导人看来,指责越南妥协投降,根本就是强词夺理。战争也是艺术,和谈不一定是妥协,中共本身也有过N次边战边和的经历嘛在国共内战时,中共被压迫到了陕北窑洞,为了能与国民党和谈,几乎用尽了手段,最终在赤化了张学良后达成目的。在台湾冲突中,不也一直保持克制,寻求与美国的和谈吗?如今北越南因为战争消耗太大,难以支持,寻求与对手和谈,有什么错了?
  负责北越和谈事务直接面对中方指责的范文同对此越来越反感,面对中国方面的咄咄逼人喋呓不休的责备,忍无可忍的他说出了一句份量颇重的话:“你们提出的意见是建设性的,我们会认真考虑它们。因此,毕竟是我们在与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和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作战,我们对我们的军事和外交行动负责。”
  这句话什么意思?用现代通俗语言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翻译一下,那就是:“我们的事我们自己作主,你少啰唆。”
  夜色中的北京暮蔼沈沈,它预示着中越双边关系越来越黯淡的前景。
  
  第274章
和谈与狙击
  
  新中国还陷在误区里不能自拔,等到他们真正意识到,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不是一个靠得住的标准,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强大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发挥影响世界的力量。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中国人总是要先改变自己,才能影响世界。
  和谈定在法国的巴黎进行,为了冲淡所谓帝国主义的宣传,美国没有参加,越南王国和南洋联邦,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苏联,可以称之为四方会谈。和谈还未正式展开,越南王国方面已经在黄历的建议下,释放出足够的善意,并没有以战胜者自居,继续损伤北越的自尊心。
  “虽然现在是两个国家,但民族和文化的钮带是不能用国界和意识形态来划分的。我们愿意与越南民主共和国成为世代友好的兄弟之邦,让时间去解决统一问题。”越南王国国王大保帝发表了真诚的讲话,“同胞相残,兄弟厮杀,这样的惨剧无疑是令我们双方都感到痛心无比的事情,希望这一幕不会再发生。虽然我们之间有着思想和制度上的差别与分歧,但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使自己国家的人民生活和平安乐,富足幸福,在这个目标上应该是一致的。在今后,我们应该增进互相之间的了解,以互惠互利的形式进行交流,消除误解和好战所导致战争的根源。谨此,向在这场悲剧性的战争中丧生的所有越南人致哀。”
  越南王国首相潘光诞向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发出了访问的邀请,称其是一个可尊敬的长者。并宣布,越南王国军队从北纬十七度线后退五公里,释放一批受伤的北越战俘,无偿捐赠一批药品。
  为此,越南王国的大度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赞扬,称其建设性的和解行动为和谈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得了便宜还卖乖,不管在战场上打得你死我活,既然要和平解决,就要做出高姿态,这是外交的策略。
  北越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满目疮痍的国家,毁了大半的固定设施,伤亡惨重的军队,国际舆论的指责,这又怪得了谁呢,只能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和谈注定将以北越的让步而结束,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他们也拿不到。但和谈并不意味着战事的全部结束,在老挝靠近越南王国的丛林中,一场特殊的战斗正在进行……
  凄冷的月光下,丛林中出奇地冷寂,三个人影小心翼翼地向前搜索,来到了一条小溪边,开始涉水前进。小溪对岸,一根黑黝黝的枪口从一堆落叶中缓缓地伸出来,瞄准镜中已经牢牢地套住了目标的身影。陈实昕屏住了呼吸,手指在扳机上一扣,伴着一声难以觉察的声响,目标身子一顿,扑通栽进了溪水中。另两个人影不明所以,匆忙回头,一颗子弹无声无息地再次飞来,将另一个敌人击倒。
  仅存的敌人不敢再停留,飞快地趟过溪水,向丛林中逃跑,在水花四溅中,他还没来及上岸,一颗子弹追踪而至,射进了他的后背。
  陈实昕轻轻长嘘了一口气,带着伪装的脸上露出丝笑意,向着旁边的观察手挤了挤眼睛。
  观察手伸出大拇指比了比,从口袋里掏出小本子,在上面划了一条横杠,这已经是他们第六十九个战果了。
  印度支那战场是一个很适合狙击手纵横的天地,浓密的丛林为他们提供了无数天然的射击场所和藏身之处。南洋联邦派出了一群配备高级狙击器材的专业狙击手,穿梭于丛林中,神不知鬼不觉对敌人过行着无情的猎杀,配合王宝的苗族别动队占领老挝与越南王国接壤的狭长区域,保护越南王国不受北越的渗透袭击。
  如果说在目前世界各个国家的军队中,最重视狙击手的非南洋联邦莫属。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黄历便是一名出色的狙击手,他的偏好以及对狙击手作用的极为重视,使得南洋联邦的狙击手训练极为系统。而在配备的武器方面,也走在了其它国家的前面。
  “暗刺”狙击步枪,可以称之为现代狙击步枪的先驱,浮动式枪管,半自动射击方式,发射7.62毫米弹,最大有效射程为九百一十八米,全重4.85千克,于一九四七年开始研制,于五八年装备部队。单从时间上看,它的确够得上先驱这个名号。
  而且,为“暗刺”狙击步枪还配有专门的狙击枪弹,一共有两种,保证最大有效射程的超音速子弹,以及初速小于三百三十米的亚音速子弹。与这两种子弹相配合的狙击战术则被称为“长距狙杀”和“寂静射杀”。
  长距狙杀,从字面上便可以理解;而寂静射杀,则是刚才陈实昕所使用的战术。结合亚音速步枪弹和消音器,在两百米至三百米的距离悄无声息地置敌于死命。这种战术在夜间被证明尤其有效,安装了消音器的步枪枪口火焰几乎完全被消除,射击时产生的噪音也极小,在丛林环境中很难被听见。陈实昕和他的观察手就曾使用这种战术,在一次夜间行动中逐一成功狙杀十四名北越士兵,而始终未被敌人发现踪迹。
  而保证夜间狙杀成功的另一利器则是南洋联邦为狙击手装备的主动红外线夜视仪,这得益于与西德的技术合作,参考原型是二战期间德国制造的主动红外瞄准镜“吸血鬼”,但在功能和体积上却有极大的改进,属于国际先进水平。
  有严格的挑选,系统的训练,高级的装备,南洋联邦秘密派出的五百名狙击手无疑成为了令人生畏的丛林死神。
  狙击手的参战是在溪山保卫战开始之后,三个多月的时间,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效果,得到确认的成功狙杀纪录已经达到了九千七百六十三人。这其中有北越士兵,也有老挝的巴特尞部队。
  
  第275章
老挝苗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6/6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