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3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3/1807

  事实上,方国安反而有些感激吴争给了他这个机会。
  此战打得越狠,他的功劳就越大,领兵多年、久居高位,方国安如果连这一点都想不到,那一把年纪就等于活在狗身上了。
  有了这个认识,方国安的部署就显得有条理,一如行云流水般了。
  他没有分兵,原本按吴争的交待,他所需要的是拖住绍兴府驻军,不要让清军出城增援三个方向,方国安就算立下大功,完成任务了。
  所以,虽然凶险,但还不至于要了方国安的老命,这一点方国安清楚。
  但方国安内心也有一些小九九,分兵佯攻绍兴府城门,确实可以令城中清军兵力分散,调动混乱,从而牵制住他们。
  可最后的结局,依旧是被各个击破。
  没有骑兵、没有增援的情况下,一旦发起佯攻,在城池居高临下的视野中,己部想要撤退,那是非常难的,除非有后军依仗,起到压阵和殿后的作用。
  但显然,方国安没有多余兵力去部署后军,一旦部署后军,本就捉襟见肘的兵力,就会更加稀薄,起不到吸引城中清军注意力的目的。
  所以,方国安下定决心,既然自己这支嫡系军队注定将覆没于绍兴城下,那么何不让这场战斗来得更惨烈些,以便为自己的未来在朝堂上,更增添一些傲人的军功和话语权呢?
  说简单些,那就是用将士的鲜血和性命,染红他本已惨白的白脸。
  方国安孤注一掷,在绍兴城下,他下达了全军强攻绍兴城的命令。
  没有器械、没有火炮,连云梯都是在行军路上现扎起来的,将士唯一可以为自己攻城提供掩护的,只有沿路民居硬拆下的门板,他们仅以血肉之躯,悍然向绍兴城西门发起了猛攻。
  ……
  金声桓听闻方国安临阵反戈,有意外,也不完全意外。
  明将降清之后再反,听得多了,不足为怪。
  方国安的手上,没有粘染多少明军的血,这一点更能有利于他左右摇摆。
  这也是多铎及清廷,不太放心方国安,而要架空方国安军权的主要原因之一。
  换作象是李成栋、金声桓,清廷的信任度就高了很多,因为他们二人手中所粘明人的鲜血,差不多能汇聚成河了。
  杀人,杀对方的人,越多越能证明忠诚,这一点,在乱世之中,是最简单有效博取信任的自证办法。
  但金声桓丝毫不慌张,方国安手下有多少兵,战斗力咋样,他一清二楚。
  真要是被方国安攻破绍兴城,那他金声桓就该找条阴沟,然后跳下去,自己把自己淹死算了。
  但金声桓还是有些意外的。
  他意外的是,方国安居然会孤注一掷,什么时候,这个叛将竟也有了血气,开始拼命了?
  
第439章
误打误撞,各有错着
  金声桓左思右想之后,他判断方国安只是在做秀,也就是说要演苦肉戏给吴争看,给庆泰朝看,只有这样,才会加分。
  既然是演戏,那么一切都解释得通了。
  金声桓由此下达了坚守西门的命令,他并没有派兵支援西门,而同时,金声桓从南门派出一支偏师,夹击方国安的后路。
  下了命令之后,金声桓嘴角带着讥讽地露出一丝笑意。
  想在老子身上为自己找功劳,拿老子的人头当你的进阶石,方国安,你算盘打错了,老子让你偷鸡不成蚀把米!
  随即,金声桓率自己的亲卫,一支六百人的骑兵赶赴西门。
  ……
  如果说瓜沥之战是残酷的,那么此时的绍兴城攻防战,无疑是这场战役中最悲壮的一战。
  方国的命令被忠实的执行下去。
  有人会奇怪,为什么现在方国安的命令这么好使,而当初方国安降清时,率军攻击绍兴府会引起哗变。
  其实很简单,从鲁王朱以海监国,到方国安降清,连头连尾才一年多,方国安在崇祯十六年,还只是都督同知,挂平蛮将军印,征剿湖广民军,与李自成、张献忠对战南方。
  可短短三年间,方国安直接跃上越国公之位,他囤于钱塘江东岸的三万余众,十有八九是收象钱肃乐、张煌言等各地义军整编而成。
  只要想想就能理解,既然是义军,那么觉悟相对于普通民众,就会高一些,而这种大是大非,哪怕没读过书的,也能分得清楚。
  另外,到手时间太短,方国安还无法彻底掌控这支军队,加上降清之事太突然,上下没有统一思想,出现了断层,猝然去攻打一个原本是自己拼了也要保卫的绍兴府,这种截然反差,发生哗变也在情理之中。
  可这并不代表着方国安没有领军才能、或带兵手段和经验。
  能从一个盗牛被乡亲驱逐出境的少年,成为崇祯朝都督同知,挂平蛮将军印,这样的人听听就知道是有几分本事的。
  他的嫡系亲卫对他确实忠诚,但凡乱世之中,一个主将,再贪财暴虐,对他的亲卫那都是优渥以待的,不然,方国安走不到现在,早被手下背后捅刀子了,就象王体中捅白旺刀子,抢了白旺的总兵官职位一般。
  所以,这些被方国安一直兄弟相待的亲卫营将士,哪怕方国安降清,然后再叛清,他们都自始至终地追随,直到现在被方国安一声令下,赶去城头送死。
  明知是死,而义无反顾,这才称得上悲壮。
  对守城清军而言,一开始就是屠杀,可慢慢发现,人不怕死了,人越聚越多了,就算是挥刀都来不及了的时候,这下就不再是屠杀,而是互杀了。
  蚂蚁多了,哪怕是大象,它抬脚也来不及啊。
  何况西门清兵守军不过才二千人,就算方国安部将士站着不动,任由他们杀,那也得花时间不是?
  可这些将士不仅不是木头,而是一群悍不畏死的饿狼,那事情就两说了。
  一旦冲上城墙,战况直接就发生转变。
  西门清军兵力不足以抵抗这群狼,而发生城墙上数段失守的情景,失守只是时间问题了。
  城墙外一直关注战况的方国安,心中大慰,有此战功,朝堂上该有他一席之地了。
  更欣慰的是,他麾下虎贲没有让他失望,而且照战局来看,还不至于全军覆没,只要留下种子,假以时日,他方国安就能重新打造出一支精锐来。
  就在方国安浮想联翩的时候,变故再一次发生了。
  金声桓确实没有想到,方国安麾下这支不足五千人的兵痞,能战到这种程度。
  他本想依靠城墙之坚,将方国安部死死拖在城墙边,然后由出南门的那支偏师进行补刀,一战毕其功。
  而他带亲卫骑兵来西门,更多的是想在生擒方国安之后,加以羞辱,出出心中这口恶气的。
  在赶往西门的路上,金声桓一听到西门危急,心中震惊的同时,遂传令驻府衙的两千机动部队迅速增援,而自己则率骑兵立即冲向西门。
  方国安的注意力一直聚集在城头上,他是知道金声桓兵力部署的,所以,他不认为金声桓会会以主帅之尊,甘冒奇险亲自率军出击。
  这个误判,直接引发了方国安部的溃败。
  当金声桓率六百骑兵以悍然姿态开城门冲出时,方国安知道要糟。
  全军攻城的命令,使得他身边仅剩下三百人。
  这种情况下,已经攻城的部队无法立即撤回,而自己身边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防御,就算拔腿逃跑,可两只脚怎么快得过四条马腿呢?
  方国安惊骇之余,知道天命将至,既然如此,不如死个爽快。
  久经沙场的方国安,在这一刻重现了青年时那种为功名拼杀的勇气。
  他抽刀身先士卒,率三百步兵,正面冲向了金声桓的六百骑兵。
  可怜城墙上那些方国安的死忠们,眼见主帅被袭,可分身无术,有些悍勇的竟直接从城墙上跃下,摔死摔伤者不下数十人。
  可这改变不了方国安的结局。
  以劣势兵力对已经加速进入冲锋状态的骑兵反冲锋,就算是重甲兵,恐怕也难以撼动。
  双方迅速接近,方国安部被金声桓骑兵如尖刀般捅了个对穿。
  一个照面,就折损失了三成。
  而金声桓骑兵在冲破方国安部之后,开始在二里地外迂回,准备下一轮冲锋。
  方国安运气不错,在第一轮时,他不仅没有受伤,还抽冷子劈中了一个清军骑兵。
  可他知道,下一轮,自己未必还有那么好的运气。
  甚至没有时间激励身边的士兵,方国安大喝一声,举刀冲向了金声桓部。
  这一轮对穿,方国安的左手被削断。
  照理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正常情况下,要么被削去头颅,要么被斩断他挥刀的右手,是不会被削去左手的。
  正因为方国安战场经验丰富,对敌之际,他发现左侧经过的清兵冲他挥刀,下意识之间,抬左手相挡,这才致使左手被砍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3/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