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3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0/1807

  但已经下定决心的吴争,再也听不进别的话。
  ……
  看着一身清军军服的吴争,方国安震惊得话都说不出来了。
  听闻吴争已经派人前来商谈,方国安大为欣喜。
  他派人前去迎接,一心以为是吴争派人前来,却不想吴争居然亲自来了。
  这让方国安心里生出一丝感激,他知道吴争能来,这代表着复归庆泰朝有了极大的可能。
  方国安的恭谨,让吴争心里也松了口气。
  虽然不听马士英、莫执念的劝说,固执渡江来见方国安。
  可吴争终究还是担忧这会不会是个圈套,如果真如猜测般,那么吴争等于羊入虎口,靠随身的几个亲卫,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如今见了方国安,看着他满脸的欣喜,不象是做作,由此吴争心中大定,就算方国安狮子大开口,自己至少也可以敷衍方国安,以求安然脱身。
  吴争谢绝了方国安的设宴款待,直接开门见山地问道:“方巡抚投书邀本公前来,现在本公来了,说吧,你究竟想如何?”
  吴争的直接反倒让方国安犹豫起来,吴争没有催促,这事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决定的。
  好一会,方国安道:“清廷从来没有信任过我,我只是一颗可以随意搓揉的弃子,我这么说,你信吗?”
  吴争平静地打量着方国安,沉默着。
  方国安略带激愤地说道:“元科没了,博洛杀的。”
  吴争一愣,方国安叛变之前,他的侄子方元科在方国安麾下任百户,吴争见过几次,只是没有单独说过话,但印象还是有的。
  “博洛为何杀令侄?”
  “哎……元科性子暴躁,当日我猪油蒙心,降了多铎。之后多铎率军南下,临行前,安置了心腹在军中各个位置,明里我是浙东巡抚兼总兵官,可实际上,仅能辖制我麾下数千旧部。元科气不过,私下想找多铎理论,但多铎岂是那么容易见到的?于是元科去了博洛帐中,几句话下来,争吵了起来,博洛随即令人驱逐元科。不想那些鞑子势利,见我不被豫亲王多铎重视,便在帐外羞辱元科,元科气盛,抽刀杀了其中一人……哎,也是命啊,这人竟是博洛族远亲,博洛闻讯,立即下令将元科当场斩杀……等我赶到时,元科……元科早已没了气息……呜,都是我一念之差,害了元科。”
  方国安边说边哭,泣不成声。
  吴争木然地听着,不置一词。
  好半晌,方国安收声,恨声道:“多铎得知此事,当着我的面训斥了博洛几句,可随后,便将驻绍兴府大军的指挥权从我手中收了回去,我虽然还挂着总兵官的名,实际上根本无法调动绍兴清军。”
  “那时,我就想着要为元科报仇……可独木难支,无法对抗多铎、博洛,亦无颜面对往日同僚,一时间又无合适投名状向朝廷、向殿下和在朝诸公展示我的诚心,只能暂时苟安……不过我从三界派了一队人马,日夜巡逻于始宁镇,虽说做不了什么,可总能免于始宁镇百姓和吴庄不被清军劫掠,希望以此引起你的注意,为我重归大明牵个线,搭个桥。”
  吴争心里恍然,自己当初听陈胜说起此事,一直奇怪方国安为何派这么一小队人驻于始宁镇,如今他说出这理由,倒也算是合情合理了。
  方国安睁着婆娑泪眼,看着吴争,问道:“我欲重归大明之心,唯天地可鉴,镇国公可否给方某一条生路,方某不求其它,只想为元科报仇,诛杀博洛。”
  吴争没有回答,反而问道:“你如今麾下还有多少人马?”
  方国安答道:“当日旧部还在,大约近五千人。”
  吴争沉默着,在心中盘算,这么点人,想要攻击金声恒囤于绍兴府的八千人,显然是不可能的。
  可近清军的部署,唯有攻击绍兴府,才能逼得王得仁、柯永盛部回援,以解沥海、平岗山和瓜沥周大虎之危。
  看着方国安,吴争问道:“如今绍兴府的战局你很清楚,我孤身前来,杭州府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可以增援绍兴府,唯有我直属三千骑兵此时正在渡江,赶到三界至少需要半天功夫。可眼下战局等不了这半天了。”
  方国安毕竟是带兵多年之人,听话听音,锣鼓听声,吴争这话的意思,他很清楚。
  方国安起身拱手道:“但请镇国公下令,方某惟命是从。”
  吴争有些意外,也随即起身拱手道:“既然方巡抚已经决意归明,那吴争就不客气了,你即刻率己部突击绍兴府,声势越大越好。”
  
第435章
张国维没死
  方国安沉声应道:“你放心,方某决意归明,这一仗就算我部全军覆没,方某也会死在冲锋的路上。”
  吴争也听出了方国安的怨意,忙解释道:“你误会了,吴争没有借刀杀人的意思,只是我需要半天的时间,以待骑兵赶来,但这半天,必须要拖住金声恒囤于绍兴府的八千人,否则这八千人无论增援哪一处,那将是灭顶之灾。”
  方国安脸色这才和缓起来,说道:“方某省得,我这就去安排。”
  吴争犹豫了一下,对正待举步的方国安道:“这次进攻,异常凶险,以不足五千对金声恒八千鞑子精锐,稍有不慎,便会全军覆没,半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啊……若你立下此功,吴争定为你在朝堂上说项,虽说无法复你越国公爵位,但总能如你所愿,重归大明旗下就是。”
  方国安正容,向吴争长揖道:“一言为定。”
  吴争伸出右手,与方国安击掌道:“一言为定。”
  望着方国安的背影。吴争心中有些感慨。
  历史上方国安在清军到来之时,不战而降,由他与兴国公王之仁组成的江东防线由此崩溃,可他随清军南下时,却又与郑芝龙私信联络,准备反清,不想郑芝龙早已与清廷暗通款曲,于是,被郑芝龙一封书信,出场给了多铎。方国安最后在延安被杀,死于博洛之手。
  吴争不知道方国安在历史上反清出于什么原因,可现在,吴争觉得他不象有假,方国安是这个时代,大部分明军将领的缩影,故国已亡,没有了信念,降清、反清皆出于一念之间。
  吴争感到自己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立起一杆旗子,这样能让许多觉得没有了依靠和寄托的明将,找到心灵的归宿,如此吴争相信,这样的人一旦聚少成多,清廷不用自己打,或许根基就动摇,不过,这是这场战争之后的事了。
  眼前这关,着实难过啊。
  ……
  瓜沥之战,一直持续到午后。
  周大虎后军的到来,拯救了周大虎濒临覆没的危局。
  经过激战,周大虎后军以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击溃了打算包抄周大虎的清军一千偏师。
  如此一来,双方的兵力接近平衡了。
  周大虎前锋几乎伤亡殆尽,而清军的伤亡也不下于周大虎部。
  随着周大虎后军击溃了清军偏师,战局渐渐稳定下来。
  双方都已精疲力竭,至午后时,胶着中的双方士兵,几乎在面对面的情况下,都弯下腰来喘息,甚至连挥刀的力气都没有了。
  清军主将柯永盛知道无法短时间击败对方,随即下令鸣金退兵,打算依托瓜沥简易工事和民居进行抵抗。
  周大虎实时已经失血过多而晕厥,他麾下副将不敢下令继续进攻。
  于是,瓜沥之战暂时平息,双方都在舔噬自己的伤口,隔着一条官道,僵持起来。
  ……
  要说世上之事,真有令人意想不到的。
  恐怕整个庆泰朝,也找不出一个人会想到张国维居然没死。
  池二憨也绝对没想到。
  可如果不是张国维率着一千多衣衫褴褛的义军,对金声恒部将王得仁所率阻击平岗山明军的清军,骤然发起突击,那么池二憨就算是没战死在平岗山,也会被满朝的唾沫星子淹死。
  这种鲁莽的冲锋,绝不是勇敢,这是送死啊。
  如果吴争知道,那会被气得吐狂血。
  幸好,天意眷顾,张国维居然没死,不仅没死,还带着一支千多人的义军来援。
  由此给了池二憨及山寨明军冲出甬道的机会。
  这个机会,被池二憨牢牢地把握住了。
  他和他的士兵绝不缺乏勇气,这种勇气在于敢死。
  哪怕是王得仁所率同样是清兵精锐,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没有了甬道掣肘的池二憨,手中被他加长至近似于前朝陌刀的砍刀,大开大阖。
  他一马当先,连续劈翻了五六人,其中一人更是被斩成上下两截。
  池二憨以一种遇神弑神,佛挡杀佛的气势,引领着数千明军,直入清军阵营中腹。
  王得仁,他领得是清兵精锐,但他不是满人。
  他籍贯陕西米脂,是李自成的老乡,所以他出身李自成的农民义军。
  王得仁其实家境不错,至少不属于无产阶级。
  家中有一百多亩田,在这个世道,一百多亩田,怎么也得算是中产阶级了。
  只是王得仁为人豪爽,推崇游侠,喜欢从事危险、刺激的“职业”,所以在败光了家底之后,就追随李自成建功立业了。
  王得仁有个匪号,叫“王杂毛”,倒不是说他做过道士,而是他少年白头,打小就一头花发。
  他作战勇猛,杀人如麻,这一点与池二憨倒有一拼。
  李自成攻入顺天府,王得仁自然也水涨船高,在李自成大将白旺麾下效力,白旺部是李自成在崇祯十六年,率主力北上歼灭孙传庭部时,为扼制左良玉军趁虚尾追,留下守卫“襄京“的一支精锐部队。
  王得仁深得白旺信任和赏识,白旺还时常提及,自己年纪大了,打算举荐王得仁接替他的位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0/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