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7/1807

  吴争一愣。
  “莫家有各地名厨近百人,几乎囊括各地名食,自然是不用花钱的。”莫执念淡淡地说来,就象是在说这山是山、水是水、房子是房子、你是你一般,没有任何违和之意。
  
第192章
让人意外的莫执念
  这话如果从任何人口中说出,吴争都会忍不住嗤他一脸。
  可对于面前这老头,吴争信。
  能花百万两赎买一家性命的人家,养百来个厨子,做这区区数两纹银小吃,自然是不在话下的。
  吴争“唔”了一声,道:“这东西好吃,入口即化、甜而不腻。”
  “伯爷要是喜欢,老朽送伯爷一个厨子,也好替伯爷时常做些?”
  “啊?……不,不用,既然在坊间就能买到,何须养个厨子,我想吃时,派人去买就是。”吴争说的是实话,要吃蛋干嘛养只母鸡啊?
  可吴争的话音刚落,莫执念就忍俊不禁地笑了。
  “怪我,怪我。”莫执念轻轻地拍了一下他自己的嘴道,“怪老朽没说清楚,伯爷有所不知,这带骨鲍螺与坊间卖得,还是有些差别的。”
  “哦……有何区别?”
  “乳,须是初乳,取出时,须在一柱香光景烹调,少一刻味不够浓郁,晚一刻则起皮,佐以香木烩制,熬、滤、钻、掇、印等十几道工序,更显厨子手艺。”
  吴争听得是云里雾里,就总结出几个字,“那得多少钱?”
  莫执念问吴争问得一愕,哭笑不得,他哪知要多少钱?
  好在吴争也不想刨根问底,尴尬地笑了笑,心中真不是滋味。
  堂堂兵部尚书张国维宅中,几个朝廷重臣围在一起,佐酒的是雷打不动的老三样,加起来不过百文,好嘛,杭州城中一个投来降去的富户,一杯甜品竟要数两纹银,这还只是坊间的价钱,这世道,是怎么了?
  这种心情上的错落,吴争对后续的数十道新菜,已经如同嚼蜡。
  看着侍女们象蝴蝶般地穿梭在堂中,吴争的心思已经全不在菜上了。
  莫执念老成世故,也已经察觉了吴争心情的转坏。
  只是他不知道究竟是哪出现了问题,从吴争入府之后,他已经尽心尽意地侍奉了,没有何处有一丝不周啊。
  但莫执念知道不能问,没有多废话,安静地陪着吴争吃完。
  然后将吴争引到了右面厅堂。
  在奉上一杯明前茶、几款时令水果之后,莫执念终于开口入了正题。
  “老朽今日请伯爷来,是有一事谏言。”
  吴争闻着那缕缕茶香,心情平缓了许多。
  “说吧。”
  “这……”莫执念斟酌着,“老朽这一时还真不知道从哪说起才好,让伯爷见笑了。”
  吴争有些好奇起来,这老头是人精,请自己来有事,会连怎么开口都没想好?
  “不妨事,想到哪就说到哪。”
  莫执念这才清清嗓子道:“那老朽就放肆了。敢问伯爷,在你心中我朝灭亡的原因为何?”
  吴争“噗”地一声,将口中的茶水喷出,差点就喷了莫执念一身。
  这老头,殿前问对呢?
  好歹自己是名副其实的临安伯,在这一亩三分地上,自己也算是一言九鼎、执掌生杀大权之人。
  这老头却冷不丁地考校起自己来,确实有够放肆的了!
  莫执念赶紧令侍女送上汗巾,然后请罪道:“老朽妄言,望伯爷不怪。”
  吴争倒没有怪罪他的意思,只是有些措手不及罢了。
  “不妨事。只是要说大明灭亡的确实原因,本官心里也不知道,不过以本官看来,无非是君臣不和、政令不通,各地皇族、豪门压迫百姓过甚,以至于各地叛乱连绵不断,朝廷疲于奔命,引发财政崩溃,加上天灾人祸,建虏恰好趁机南下,捡了个大便宜。”
  吴争聊聊数句,基本概括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自认就算有所疏漏,也非重点。
  但莫执念却开口道:“伯爷所言,虽然并无错处,但老朽以为,最重要的其实就一个字。”
  吴争挑眉道:“哦?”
  “这个字,那就是钱。”
  吴争暗骂一声,草!
  但自此时,莫执念开始说的话,让吴争开始集中起了精神。
  “伯爷说得没错,我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财政危机。朝廷财政困难,导致发生灾害、饥荒时,没有钱去赈济;发生战争,没有钱支付军饷。没有钱赈济灾民,饥民作乱;没有钱发军饷,致饥兵作乱,饥民与饥兵结合导致大规模的国内叛乱。军队缺乏战力,导致国家既无法消除外敌入侵,也无法肃清内部叛乱。财政危机导致军事危机,军事危机导致更大的财政危机,如此恶性循环,我朝最终走向灭亡。而那区区数十万建虏,其实不过疥癣之患罢了。”
  吴争开始聚精会神,无论这老头的用意何在,但仅凭这番话,吴争知道,这老头还是有些见地的。
  “然,表面上的原因是如此了,但老朽以为背后有着更深的原因。朝廷为何发生财政困难?难道说我朝如此广阔的疆土,近二万万人口,赋税收入居然还无法应付一些意外的灾害以及大规模的战争么?要知道,纵观史上,许多比我朝小得多的国家,进行更大规模的连年军事行动都尚且游刃有余。远如战国时期的就不必说了,赵国、秦国,许多次战争都动用几十万大军,以后的如后汉三国、五代十国等等都可以举出许多例子,近如建虏,从金至清,二十年的战争,也没有将他们拖垮至此啊。反观我朝,不必去说名册上军队数量多少,真正动用军队十万进行一次战争已经是接近极限,超过二十万则朝廷财政就已经无法维持。这么大一个的国家,拥有耕地十万万亩,人口接近二万万,赋税收入居然少到连招募二十万精兵维持一年以上战争都做不到,那这样的赋税收入只能说,已经少到了极其可怜的地步。”
  “太祖立国之初,万废待兴,朝廷大规模地修建城池,发动数次大规模的北伐战争,以及发生饥荒的时候赈济灾民,都没有碰到过财政崩溃。纵观大明这三百年,与立国之初相比,此时的农、商发展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是田地亩产、商贸兴盛程度,都远远超过立国之初。难道是农、商兴盛繁荣了,反而收不上赋税了?”
  
第193章
低赋税才是导致明亡的主因?
  吴争忍不住开口道:“或许皇族人数太多,国库负担一百多万皇族,已经是捉襟见肘。”
  莫执念难得地不认可吴争的话,他明确地摇摇头道:“或许这是其中一个原因,但肯定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一百多万皇族听起来很多,但如果放在近二万万人口之中,尚不及百中取一。”
  吴争辩论道:“可就是这不足百一的皇族,占着天下六、七成的土地。”
  莫执念摇摇头道:“老朽不知道伯爷是从哪得出这六、七成土地的数目,但老朽知道,至少江南没有这种情况,若是情况真如此,伯爷以为,江南百姓能答应?按老朽估计,各地藩王所占土地占到各地田地总数二至三成是有的。”
  吴争有些傻眼,这老头肚子里确实有些货,不过吴争不理解,就算江南百姓不答应,又能如何?也象张献忠、李自成揭竿而起?
  “本官也是听闻,莫老丈不妨继续往下说。”
  “是。在老朽看来,朝廷财政的困境,在于随着人口、土地的增长赋税反而减少,这其中最根本的是赋税征得太少了。”
  所谓语不惊人誓不休,吴争今日算是长了见识了。
  在这老头嘴里,大明的灭亡,根本原因居然是赋税收得太少,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要知道,张献忠、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喊出的口号就是均田地、免赋税。
  吴争略带讥讽地说道:“亏得没让你执掌内阁,否则大明朝恐怕还支撑不到前年。”
  莫执念自然是听得出吴争话中的讥讽之意。
  他平静地说道:“伯爷容老朽说完。伯爷想必知道,明成祖时,修建紫禁城、营建武当山大规模房舍,三保太监七下西洋,五十万大军五次北伐蒙古,几十万大军屡次征岭南,这几件事中,随便单独拿出一件来,其所造成的耗费都远远高于崇祯帝所有的赋税收入以及辽饷、剿饷、练饷的加派,以及地方上额外加派的总和。可为何明成祖时,民间安定,百姓对负担虽有抱怨,但也承受得起呢?为何到了崇祯帝时,欲加赋却会造成如此大的反对声呢?”
  吴争被莫执念的话吸引了,这确实是件奇事。
  思宗朱由检不是个昏君,也有振兴的愿望,至少从朱媺娖的口中,吴争得到了这种证实,朱由检勤政、节俭。
  照道理,大明该迅速扭转困局才是,何至于被李自成生生逼得上吊自尽?最后便宜了北边的建虏。
  得到吴争眼神鼓励的莫执念继续道,“大明败亡的最根本原因是天下赋税的失控,洪武帝勘定的赋税定额,成了大明灭亡的真正原因。”
  吴争不解地问道:“自古朝廷减赋,不都是善政、受天下拥护吗?”
  莫执念微笑道:“洪武十年,皇帝分谴各部官员、国子监生和宦官巡视一百七十八个税课司,固定它们的税收额度,就埋下了之后大明财政崩溃的主因。洪武十八年,皇帝命令将各省和各府税粮课程一岁收用之数刊刻于石板上,并树立在户部厅堂内。二十六年,田赋收入达到三千二百二十七万八千九百石,洪武帝对此非常满意,下旨北方各省新垦田地永不起科。自此各地定额税收作为不成文的律法固定下来,后来虽偶尔进行过小的调整,但基本定额从来没有被摈弃。”
  “永乐朝时,农税粮食收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三千四百六十一万二千六百石,可其上升的原因,却并非是赋税定额的增加,而是安南作为一个新归附的省份,将其额度也包含在内的缘故。之后,大明失去对安南的统治之后,岁入又重新回到了三千万石以内。”
  吴争问道:“你的意思是说,朝廷固定了各省的最高征税额度,而使得朝廷岁入也成了固定?”
  “对,伯爷睿智。也就是说,不管后来人口增加,还是新开垦的土地,都无法进入朝廷每年的赋税额度。对于朝廷而言,一万万人口与二万万人口的赋税,相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可人口的大幅增加和新开垦土地,近百年中,难道就没有人上报朝廷?”
  “伯爷问到了点子上。宣德年间,湖广、江西、浙江等地的地主们,对朝廷附加在他们田赋之上的额外费用十分不满,于是有意拖欠税粮,以至于逋赋之数已经超过了当地三年的全部税收。为此,宣德帝做了让步,下旨全面减免这些地区的税粮,免税达三百多万石。然而这一缺额并没有加征于其他省份,从此之后,每年朝廷岁入的最高额,就一直保持在二千七百万石上下。”
  “原来如此。你的意思是说,从洪武帝确立了赋税总额之后,朝廷对此后的赋税只有减少没有增加?”
  “正是此理,对于耕地,地方官员在给朝廷上奏中,都只是想恢复地亩原额作为现在的呈报额,新增地亩很少上报。这样做的结果是赋税与实际耕地数脱离。自古以来,赋税定额前所未有,不管唐、宋哪朝,也从来没有象我朝这样僵硬、死板地执行这一赋税政策。”
  “说到人口,各地新增长的丁口需要成长的时间,很难直接有助于赋税的增加,而过剩的人口往往成为流动人口,更难对他们征税。即使对这些人口进行登记和评定,当地官府也不愿意如实上报,因为担心上报的人口增加数,会促使朝廷重新调整当地每年的赋税定额,从此增加当地需征赋税额度。他们最多是重新调整人均税收负担,由于纳税户的增加,每户的税负减少,这样就使得税收容易征集,同时当地衙门官员也获得了仁爱的名声,并对日后他们的考评起到好的作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7/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