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7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4/1505

  孔颍达提议,春耕之后,大赦天下。
  而陆德明提议,春耕过后,可以考虑改元庆贺。
  ……
  一群六部九卿尚书侍郎等大臣们讨论激烈,反倒是那七位宰相在那里没吭声。
  秦琅一直在暗暗打量着李世民的微表情,总觉得皇帝今天是一直在憋着一股气,是带着情绪回京的,这次廷议更像是在跟宰相们较劲。
  苗头很可能还是之前政事堂驳回了皇帝的中旨,打了李世民的脸,这让皇帝很不服气,于是这次回来就是来找碴的,所谓太子冠礼耽误农时,其实也是扯蛋。
  李世民要搞亲耕礼,但他弄个大排场,也只是祭祀神农,然后在那一千亩田里,扶犁抄一两个来回而已,剩下的田还不是皇家奴隶耕种。他的亲耕礼排场那么大,就不耽误?
  “陛下!”
  国舅爷长孙无忌站了出来,“臣以为天子亲耕礼和太子加冠礼并不冲突,恰恰相反,先为太子行加冠元服礼,然后接着举行天子耕藉礼,这是前所未有的大盛事,好上加好,吉上添吉!”
  “臣请求双礼前后举行!”
  李世民缓缓道,“耕藉礼荒废数百年,如今要重新恢复,便要搞的隆重盛大,时间紧迫,若要再举行太子加冠礼,只怕来不及也弄不好。”
  尚书右仆射,皇后的舅父许国公高士廉也站了出来,“陛下,臣以为来的及,也完全能办好,臣愿意亲自督办筹备礼仪,一定能办好。”
  魏征这时也站出来,“陛下,可由左仆射房公负责筹备亲耕礼,而由右仆射高公筹备太子加冠礼,各部衙有司一起协助配合,分工合作,应是来的及。”
  一个个宰相都认为,二月大吉,适合太子加冠,十月,反而是凶月无吉时,不适合太子加冠,而且到十月,太子便已经满十三可称十四岁了。
  而依周礼,太子十二而冠,今年太子已年满十二,正好加冠。
  一时间,宰相们群相进谏,要求二礼共行,且要太子加冠礼在前,皇帝亲耕礼在后,接着举行皇后的亲蚕礼。
  三礼依次而行,接着就是今年的特科大比试。
  皇帝虽然再三找理由,可宰相们都咬着不放。
  遇到这么一群咬卵犟的宰相们,尤其是还难得的非常一致态度时,李世民也没办法了,本来以往,房玄龄肯定是始终领会皇帝意志的,更不用说大舅子长孙无忌就跟他肚里蛔虫一样,可这回。
  皇帝匆匆回京,挟着怒气跟宰相们斗气,这一回合明显输了。
  萧瑀、杨师道、温彦博等虽非宰相了,可态度却出奇的一致,都认为既然要恢复古礼,那么加冠礼也是大礼不可偏废,太子刚好年满十二,正适合加冠,不能耽误。
  “朕认真思虑,觉得诸卿言之有理。”
  面对大臣们出奇的一致态度,李世民在沉默了许久之后,居然难得的表示了妥协退让,秦琅看的也是大为佩服,这就是李世民的了得之处。
  心里虽有气,也不满,但他能权衡利弊,能够妥协低头,绝不是杨广那种刚愎自负,一条道走到黑的刚铁直男。
  “那就由左仆射负责亲耕大典筹备,右仆射负责太子加冠礼同。”
  萧瑀这时又再次上奏,称二月二十四大吉,适合太子加冠,而二月二十七日,也是大吉,适合亲耕礼。
  皇帝想通了,接下来廷议便进入了两个礼仪的具体商议中了。
  关于太子冠礼,李世民钦定由开府仪同三司李靖为皇太子主宾加冠,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赞冠,尚书右仆射司空高士廉、开府仪同三司司徒吏部尚书平章事长孙无忌、开府仪司三司骠骑大将军兵部尚书东宫詹事摄司空平章事秦琅三人负责分掌三冠,最后由侍中魏征宣敕戒。
  李世民本想让太尉秦琼来给承乾加冠,可秦琼今年都没进京人还在剑南松州,赶也来不及了,于是只好让另一位功勋巨大的代国公李靖为为承乾加冠,正好李靖虽得授世封地,但还未去封地。
  房玄龄上前,请皇帝为太子赐表字。
  师长辈赐加冠者表字,以后以字代名,同辈等相称字不称名,如李渊表字叔德,不过李渊当了皇帝后,为尊者讳,不但皇帝名字没人敢再叫,就是皇帝的字也没人敢叫了,因为没有谁身份能比皇帝尊贵了。
  李世民无字,因为他没行过冠礼,十六岁起就开始率军打仗,年纪轻轻就已经是统兵征战的秦王,甚至官居太尉了。
  秦琼表字叔宝,这说明当年秦家也是有士族传统,为他举行过加冠礼的,秦琅表字怀良,他也没举行过加冠礼,不过他因为入仕早,还不到加冠年龄,但因已入仕所以便提前取了表字,后来秦琅青云直上,也就如李世民一样,没有再去行加冠礼了。
  “高明!”
  皇帝沉吟许久,最后给承乾起了一个表字。
  皇太子承乾,表字高明!
第675章
太子妃
  甘露殿。
  皇帝廷议回来,面色很难看。
  “陛下因何事心情不好?莫非是因政事堂驳回了陛下要扩建九成宫和复建洛阳宫之事?其实臣妾以为,政事堂宰相也都只是在遵照执行陛下定下的制度而已。国家制度,不可朝令夕改,随意破坏,否则制度岂不成空,到时一切就要乱套。”
  李世民端起茶杯,大饮了一口。
  “朕只是没有想到,无忌和你舅父也都这般站到朕的对面去了。就算这事朕做的不妥,他们大可以私下密奏劝谏,却非要直接驳回,这让朕的脸面何在?”
  “陛下也就不要再生气了,都是为了国事。”长孙皇后劝说着。
  李世民放下茶杯叹口气,“想不到转眼承乾都已经十三岁了,十天后加冠礼一行,便是成人了。”
  “是啊,转眼就已经长那么高大了。”长孙皇后也忍不住叹道,大唐建立那一年生下的承乾,已经伴随着大唐长这么大了。
  “该给这小子寻一门亲事了。”李世民道。
  他摸着下巴,“你觉得哪家的合适?心里可知哪家有合适的千金?”
  其实长孙无忌的嫡长女,不论年纪还是身份或是品德才情等各方面,都是极适合承乾的,两人甚至也都相识。原来,李世民也曾想过这事,觉得亲上加亲很好,可最近,李世民却已经打消了这个念头。
  之前秦琅跟他讲倭国历史的时候,那个苏我氏家族代代嫁女给倭王,整个王室后宫女子倒多半是他们苏我氏的,而苏我氏也借此权倾朝野,甚至后来达到任意废立甚至杀掉倭王的地步。
  这比汉代的后戚窦氏还要厉害。
  再加上前隋的杨坚这样以外祖父篡夺女儿外孙家北周皇权的例子在,现在李世民对与长孙家联姻,早就已经断了想法。
  长孙皇后很贤惠,他很满意,十二岁嫁给他,为他生了数个儿女,打理后宫井井有条,可他却不能再让一个长孙氏入东宫,将来继续执掌后宫。
  同样的理由,原来高士廉家有几个孙女也挺适合的,可现在也不想提了。
  “臣妾觉得,可以从关东五姓,或是京兆韦杜,或是河东裴柳,弘农杨氏,又或是兰陵萧琅琊王氏等名门寻找大家千金。”
  此时士族名门,若论门第名望,当然首推的还是五姓七家,然后除了山东五姓七家之外,当然还有关陇士族以及来自代北的士族,如京兆杜氏、京兆韦氏、河东柳氏、河东裴氏、河东薛氏以及弘农杨氏。
  此外还有河南陆氏、河南元氏、河南宇文氏、扶风窦氏、河南于氏、河南源氏和河南长孙氏等,这些都其实是代北南下的鲜卑豪门。
  这些家族与五姓七家,号称是大唐此时最顶级的二十大门阀。
  在这二十大家族下面,还有兰陵萧氏、陈郡谢氏、琅琊王氏、陈郡袁氏、吴郡朱氏、吴郡陆氏、吴郡张氏和吴郡顾氏等原南朝门阀士族,如今相对要弱些。
  就算是长孙皇后,在考虑儿子的婚事时,首先想到的也是这些家族。
  李世民却摇了摇头,“山东五姓七家先不提。”
  五姓七家门第最高,但是这五家在过去北方东西对立时,主要都是站在东边的,这跟西边关陇集团出来的李家以及李唐政权,其实都不是真正的自己人,虽说如今天下一统,五姓七家也都投入麾下,可李世民跟西魏以来几朝的掌舵人一样,始终对他们有点地域歧视。
  这种岐视更多还带有一点防范,当年的五姓七家是以代北军头为主的关陇集团仰望而不可及高高在上的门阀,是被他们瞧不起的,如今翻身做主,当然要对这些门第高名望了得经济还强又掌握学术的山东门阀保持警惕防范。
  尤其对李世民来说,当年山东五姓基本上都是支持建成的,这让他越发心里过不去。如今他正在着手修订氏族志,就是要把这些过去凭郡望门第世代传承的名门给打下去,要让新朝中那些跟他打天下,那些真正的心腹们以官爵来重定门第。
  说到底,还是为了加强皇权,李世民要做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而不是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新贵们的地位领靠的是自己,所以必然跟自己上下一条心相连,而那些曾经敌对面的山东五姓,他们的地位并不是得自李世民也不是得自李唐,他们是几百上千年来就一直传承的地位,这种势力是最让李世民不放心的。
  虽他一直在暗暗打压,可又还不能做的过火,还得拉拢着,偏偏房玄龄魏征等这些新贵宰相,居然还一个个都趋之若骛的去攀亲联姻,让他十分恼火。
  新贵和旧门阀的合流,是他最担忧的事情,可偏偏这些人就一直在争相去做,秦琼娶了博陵崔氏女,程咬金也娶了清河崔氏寡妇,张亮更是娶了个赵郡李破鞋,魏征也求娶太原王氏女,房玄龄自己娶了范阳卢氏,又为儿子订京兆杜氏女……
  这种情况让李世民恼火,越发警惕防范起这些门阀来。
  如今自己的太子要找妻子,李世民却在心里第一时间把这五姓七家给排除了,李世民担忧强力外戚,尤其是五姓七家这样的顶级门阀,他很担心会成为将来汉朝的窦氏一样专权,万一以后也跟倭国的苏我氏一样,岂不尾大不掉,成亡国之祸?
  他本来就想方设想要打压五姓,若是反让太子娶五姓女,这岂不越发给五姓贴金?到时越发让他们得势了。
  “我以为,给大郎娶亲,还是应当从关陇贵族中挑一个,最好还是士族之家。”
  李世民说出了自己的一个标准,不找五姓七家,也不找江南士族,找关陇贵族之家,还要找其中的士族。
  关陇贵族毕竟是李唐统治阶级的根本核心,而找士族不找将门,则是担心如隋杨坚篡北周宇文家的故事重演。
  本来长孙氏或高氏都是不错的选择,长孙氏也是北魏以来的名门,本身出自北魏宗室,河南长孙氏几百年来都非常兴盛,尤其是世代将门,做为皇后娘家,选个侄女为太子妃当然较合适,天然亲近。
  而高家做为皇后娘舅家,本身也是出自北齐高氏皇族,身份也很尊贵,渤海高氏名声响亮。
  但李世民又担心这种亲上加亲,导致外戚专权。
  而山东五姓七家这样的顶级士族门阀,他又怕纳太子妃会助长这些家族的名声,越发尾大难掉,无法掌控。
  关陇贵族里的将门,又担忧兵权。
  江南士族,又担心他们无法给太子提供什么帮助,代北门阀,全是些军头还都是些胡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4/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