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6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9/1505

  唐初,受战乱影响,玄奘与兄长离开洛阳赴蜀中游历学习,在蜀地四五年,又去陇右游历,可谓是踏遍了天下名山大寺,习得佛家各派思想。
  “听闻法师欲往西天求取真经?”秦琅直接问。
  玄奘很有礼貌,这个比皇帝李世民还小几岁,比秦琅也才大一些的和尚,确实长的俊秀,而且身上有股子儒雅的味道,难怪西游记里能一路被那些女妖精们惦记着。
  “贫僧曾游历天下各地佛寺,学习过南北各地的佛法,也曾听过天竺僧波颇抵长安后所讲之法,听闻天竺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原佛法分岐。”
  秦琅听说他想去听瑜加课,不免想笑。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只要这个信仰是虔诚的,不危害他人的,也没有想着借机行骗啥的,都应当支持。
  “此去天竺万里之遥,我很敬佩法师的决心。”
  “请秦相公支持!”
  “我可以支持法师,不过呢,有个条件。”
  “秦相公请讲!”
  “你知道海东四国吧?”
  玄奘点头。
  “海东四国国王也很有崇敬佛法,他们也数次派人来求取经法,这次诸国前来朝贡,又提出了相同的请求,更希望大唐能够派得道高僧前去讲法传经。我打算组织一批高僧前去传经讲法,为四国建立佛寺,传扬佛法,带去经书。”
  玄奘意外,他想去的是西天,是天竺那烂陀寺,想去听瑜加,不想去什么倭国百济,虽然在长安也听闻近年倭国百济等也都开始崇佛,但那地方的佛法全是中原传过去的,他是想学法,不是传法。
  “若是法师愿意带团前往传法,长则三五年,短则一二年,事毕之后便可回国,到时本相亲自特批条文,并派人护送法师一路前往西天求取真经回大唐来,并由朝廷各从地佛寺调动高僧前来相助翻译经文,如何?”
  这个条件让玄奘心动。
  “不知秦相公让我去海东四国,有什么具体要求?”
  秦琅呵呵一笑,没啥具体要求,反正你玄奘在大唐也是很有名的高僧了,虽然年轻,可佛法了得,所以让你们这些在大唐寺院里有些耐不住寂寞的大师们去海东活动,正好给他们掀一波崇佛高潮。
  若是能带动四国跟当年南梁萧武帝一样那般崇佛,各地大造佛寺,大建佛像,大抄佛经,大量剃度人丁出家,那就相当于给他们种下一颗毒瘤了。
  佛法不一定是坏的,可如果一个国家过度崇佛,绝对是严重的毒瘤。
  早在数十年前,佛教开始经由朝鲜半岛传入倭国,圣德太子和苏我氏家族代表的改革派,都强力崇佛,这其中自然有借机打压传统势力的意思,佛教有工具之意,但他们掀起的这个崇佛,确实让佛开始在倭国生根发芽,而百济新罗高句丽三国,本也受中原佛家传播影响,近几年中原抑佛,更让不少僧道涌入海东,形成了一波小高潮。
  秦琅想助推一波,直接以传法为名,派出数量庞大的僧道弘法团过去,让佛教成为海东四国的国教,而大唐的佛教,又成为四国佛教的圣地,就好比满清就曾利用过黄教来影响和控制蒙古一样。
  秦琅愿意提供经费,派出高僧,印刷佛书,甚至是为他们提供佛寺建造设计图纸等。反正搞好了,海东四国若皆奉佛教为国教,那四国就将因佛而虚。就算没那么猛,起码顺便搞一波佛道外贸出口也能大赚一笔。
  “我只希望法师能够以佛法打动海东四国王室和朝廷,让他们心向佛法,广建寺院,度人入佛!”
  秦琅是大唐抑佛改革的推动者,结果现在却要让他去海东传佛,说要让四国崇佛入道,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不由的让玄奘深思。
  可秦琅的条件也确实诱人,海东之行归来,便派人送他去西天求经,取经归来,还将调集高僧助他翻译经书。
  等玄奘答应之后,秦琅拿出了一个箱子,里面全是唐以前长安、洛阳、江陵等各有名的大佛寺的寺院建筑图纸,这些壮丽宏伟的大佛寺,占地面积极广,高大宏伟,里面还有无数精美高大的佛像。
  一些大佛像,甚至高达数丈,而一些精美的佛塔,更是数十丈高。
  更别说那些佛寺,朱漆彩绘琉璃瓦顶,佛像更是铜铸镏金丹砂彩绘,极尽精美。
  随便造一座出来,都能让海东四国这样的小国,耗费巨大。而一座宏大寺院建成,怎么能少的了千八百僧人?
  长期的供养,又怎么少的了僧田等。
  而宗教发展的结果,必然不会仅满足于世外,肯定也会转向世俗,会向世俗政权伸手夺权,这是必然的结果。
  中原也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所以秦琅相信,海东崇佛,后面也必然要经历这种阶段,甚至因为有大唐在幕后干涉支持,可能会更加复杂。
  “秦相公,贫僧有言在先,若入海东,只管崇扬佛法,传授佛经,不问世俗之事!”玄奘很聪明,早猜测到秦琅不是那种真正崇佛弘法之人,此事必另有他图。
  “哈哈哈,本相选法师也是因为法师是真正的修行之人,法师此去,尽管一心弘法,不用管其它杂事!”
第669章
李淳风
  长安。
  虽然天空还在飘雪,可正月已过,春日到来,只是二月倒春寒依然厉害。
  飞雪飘飘的午后,门下省政事堂里,倒是温暖惬意,做为大唐最高权力机构,政事堂如今可谓是总揽百揆,赋政四海而允厘六职,佐天子而执大政。
  这样的衙门里自然条件是最好的,不说处于皇城之中安全而又清静,就是衙门里那也是早就装上了地暖,地下全都铺设了陶管可通热烟,墙壁都是可通烟的火墙,呆在屋里其实都用不着生炉子。
  无烟无味。
  不过秦琅还是习惯的在屋里放了一个铁炉子,大冬天的不烤烤火,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何况这铁炉子上坐壶水,也正好能加加湿,另外弄几个芋头放炉子上烤,也别有一番风味。
  “太史局李淳风拜见!”
  褐袍吏员在门外禀报。
  “传!”
  门推开,一个青色官袍的年轻官员进来,站在门口向秦琅行礼。
  “将仕郎,守太史局司历李淳风,拜见秦平章。”
  秦琅起身,从铁炉子上端起茶壶,拿起一个倒扣的柴砂茶杯给他倒了杯红茶,然后又把一个烤的外皮微焦散发着诱人香味的芋头也拿出来。
  “把门带上,坐,我这有刚烤好的山芋,配上红茶,正好暖暖身子。”
  面对着比自己还年轻七八岁的当红宰相,李淳风倒也还算很落落大方,说了声谢便过来接了茶和芋头,坐到炉子边的坐位上。
  秦琅在另一把炉前椅子上坐下。
  “知道我喊你过来的原因吧?”
  “下官估计是因为历法。”
  秦琅点头,坐在炉前轻拍着手里的山芋,拍掉灰尘剥去毛毛的芋皮,露出里面香糯的芋泥来。
  “我大唐立国以来,最初沿用的是隋朝的大业历。武德二年,又颁用东郡道士傅仁均和崔善用的《戊寅元历》,但在贞观元年,你曾上书朝廷,对这个历法指出过十八个问题?”
  今年三十岁的李淳风虽说在大唐刚创立之初,就得刘文静推荐成了李世民的参军,但现在官职却很低。他刚见秦琅时自报官职是将仕郎守太史局司历。
  将仕郎只是个从九品下的文散阶,而司历做为太史局的职事官,也仅仅是从九品上而已,本品比实职还要低一级,故官职前还要加个守字。
  按理说,不应当官这么小,毕竟秦琅先前因事查到李淳风,发现他才是个从九品官时还真很意外,尤其发现他可是在开国之初就投到李世民麾下的。
  太史局是秘书省下的一个下属衙门,长官太史令是五品官,武德九年,正是当时的太史令傅奕给太上皇李渊上密奏,说什么太白经天,见在秦分,秦王当有天下这样的话,弄的李世民相当危险。
  太史局这个衙门,过去也叫钦天监,其职掌就是掌测验天文,考定历法,每日向朝廷报告所测日月星辰、风云、气候,每年制订历法,呈报皇帝后颁布,选择祭祀、冠婚及其它重大典礼的日期。
  司历这个官职,职事就是掌国之历法,造历以颁于四方。手底下有理历六人,历博士一人,还有历学生五十五人,装书历生五人。
  李淳风就是大唐历法这块的首席历法官,手底下有几个小官员,另外还有一群学生,这些学生相当于流外吏,八考入流,一边学习一边实习,学成之后就是大唐的历法官了。
  李淳风做司历这个官已经四年了。
  正是当初上书指出先前历法的不足之处,后来李世民便授他为司历,授他将仕郎这个从九品下的散官。
  现在看李淳风年轻高大,人长的也挺精神,他不免好奇的问为何贞观元年才是个从九品下的本品。
  李淳风倒没介意,直接告诉秦琅,他以前做过道士,当初投唐做秦王府的参军,其实是以道士身份在幕府的,故此之后一直都没有正式接受过朝廷的官阶,很潇洒自由。后来因为被李世民委任司历一职,这才正式接受了官阶。
  本是学道之人,所以并不在意官阶这些。
  这话,让秦琅佩服。
  吃了个烤芋头,喝了杯红茶,秦琅倒也弄明白李淳风的经历,今年三十岁的李淳风,出生于关中岐州,他父亲曾在隋朝做过县衙小吏,因为不得志,便干脆弃职当了道士。不过他父亲很有才干,注释过《老子》,也写过十卷地方志,甚至还编写了古代天文入门读物《天文大象赋》,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李淳风很小就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尤其是对天文和数学很有兴趣。
  九岁,入观拜师学道。
  十六岁,得刘文静推荐入秦王府任记室参军。
  后来因为指出傅仁均的历法有问题,而被李世民授予司历一职,由他负责修订历法。
  “你任司历一职也有四年了,不知道新历修订的如何了?”秦琅问。
  “回秦相公,傅公是非常有名望的天文学家,他与崔员外编订的戊寅元历,是根据天象计算时间的历法,也是我华夏历史上第一个采用定朔法的历法。此历法关于日行盈缩、月行迟疾等计算方法,与大业历大致相同,而大业历本身又是在刘焯的皇极历基础上而来的。”
  秦琅不懂这些,可知道历法对于各朝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这个历法有什么问题吗?”
  “回秦相,采用定朔法,容易出现连大月或连小月的意外,如按此历法,到贞观十九年,便将出现四个连大月。”
  秦琅知道古代历法跟天文学、算数有很大关联,是个非常先进的东西,他自己肯定搞不清楚这些玩意,但也知道后世时用的农历阴历,其实已经是明清时才改进的一种历法,里面还已经掺和了当时西方的一些算法在里面,与此时的历法有很大区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9/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