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6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4/1505

  另外朝廷决定,从吐谷浑迁一万户到长安及附近,这也是仿先前对东突厥的处置,当初对投降的东突厥也是设立了数个都督府,沿长安线安置,另外也抽了万户到关中一带安置。
  这一万户,基本上要么是颉利原来的直属的本部,要么就是各部里的贵族酋长家族的,朝廷各部酋长头领的家庭抽人,最后凑了一万户强迁到关中,散布于长安附近。
  这条政策被秦琅和魏征等抨击过多次,但最后还是推行了,皇帝和房玄龄、温彦博、杨师道等认为,这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可以削弱突厥人,并加强对他们的控制,这些基本上就相当于是人质了。
  如今对吐谷浑当然也少不了要这样,抽来的万户,基本上都是那些贵族酋长头人家族的,这就如同当年汉朝时对天下各地的地方豪强巨富们,迁到关中守陵一样,汉代有名的五陵少年,正是这些被强迁在长安附近各陵区安置的豪强大户子弟,所以这些五陵少年才能这么轻狂。
  皇帝和宰相们的意图明显,一是削弱东突厥、吐谷浑的实力,二是以他们为人质加强对他们的威慑和控制,再者,这些人迁来后,既能充实关中人口,而且还能富裕地方。毕竟全是非富既贵的塞外贵族头人们,哪个不是富的流油,迁入关中后,他们就将成为编户齐民,跟那些边境上安置的可不一样,成了大唐子民,可就要依法纳税的。
  朝廷等于养了一群肥羊在家里,想吃肉的时候,也方便下刀嘛。
  现在长安城里,便已经开始多了许多突厥人了,如杨国忠这样的顶级突厥归附贵族们不说,还有许多中小贵族也都涌入了长安城。
  之前东突厥灭亡后,朝廷授予东突厥贵族的官职可是有上千,许多突厥贵族如今呆在长安,头顶个虚衔空职,正享受着长安的繁华与富庶呢,反正他们也有钱,这种日子还是挺喜欢的。
  马上,又将有大量吐谷浑贵族们到来了,有来当官的,也有来读书的,还有来做侍卫的,但基本上不是人质,就是被朝廷笼络的。
  东突厥灭亡,据说有一百二十万人口归附大唐,有上万家迁入了关中,有几千户直接入了长安籍,如今吐谷浑也被攻灭,虽说人口不如东突厥,但也是有近百万众的,要知道,一个党项,可就有三十余万众归附大唐了。
  现在长安城里,已经有许多秃头髡发的党项蛮了。
  对此,朝廷上下都是很欣赏,尤其是李世民,越发觉得自己这个天可汗,如今是实至名归了。
  慕容顺封西平王,儿子也封鄯善王,兄弟慕容承和乙弗阿豹,都各封县公之爵,下面三十六个刺史,也都封了侯爵,另外什么伯子男等虚爵,李世民也是不要钱似的一气封出去几百个,反正笼络人心嘛。
  至于什么怀化大将军之类的,那就更加数不胜数了,据说吏部的人最近很兴奋,大量的官职爵位授予,不说别的,他们光是这告身钱、官印钱、官服钱等,就能收上一大笔,这些东西都得是他们订制发放,这中间差价可是能赚不少的。
  而礼部也很高兴,照惯例,朝廷虽说不收这些羁縻都督府、州蛮子们的税赋,可土贡总少不了的,更别说,这封官授爵,不得向皇帝和朝廷表示表示?怎么也得进贡一些啊,而他们礼部去宣旨授爵,当然也能顺便收些好处的。
  “臣御史大夫萧瑀,要弹劾秦琅!”
  一片和谐喜气的太极宫金殿之中,萧瑀很不合时宜的站了出来,高举着笏板,却是要弹劾刚被授封为兵部尚书的秦三郎。
  “臣身为御史台长官,今日不得不言。”
  萧瑀做为两朝元老,如今为御史台长官,还参预朝政,他要亲自弹劾官员,皇帝也得给面子认真听取。
  “萧卿请言。”
  “臣弹劾卫国公有数条大罪,”萧瑀毕竟是两朝元老,两朝都当过宰相的,在贞观朝甚至都已经是三任宰相了,跟秦琅有的一拼。但这老头脾气执拗,资历威望又高,皇帝有时都头痛不已拿他没办法。
  “朕倒想听听,萧卿要弹劾秦琅什么大罪!”
第626章
摄司空
  金殿之上。
  百官们都静悄悄的跪坐殿上,萧瑀不是第一个弹劾秦琅的人,甚至已经不是第一次弹劾秦琅了,可不管是萧瑀还是侯君集,又或是唐俭、郑元璹等,一个个那也都是位高权重的重臣,但还从没有人能够弹的动秦琅的。
  秦三郎在皇帝心中,谁不知道那份量之重。
  侯君集可是皇帝年少时的好友,在皇帝还是唐国公府嫡次子李二郎时,侯君集、许洛仁、乔轨、段雄四人就已经是皇帝的好友了,他们可是被称为莫府四旧的,这关系不是一般的铁,是李世民少年时就开始的心腹跟班,死党铁友。
  当年太原起兵之初,李世民身边最值得信任的也就这四人了。四人也基本上都一直跟在李世民身边,经历了李世民所有的战事,也只有在玄武门之变时,其余三人都被调离外放,仅让侯君集一人有机会留了下来。
  而侯君集在玄武门关键时候,也没辜负李世民,他在整个事变中,承担了最隐秘最重要的一个任务,率先杀到李渊的宫殿,把李渊劫走,这是最危险也最重要的一步,李世民交给了侯君集,足见他对他的信任。
  事后,李世民和侯君集等都没有宣扬过这个隐秘任务和功劳,可侯君集依然得以评为并列首功。这几年,侯君集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没打过像样的仗,却能当上宰相,掌管兵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是皇帝最信任的身边人。
  就好比许洛仁等三个好友,玄武门之变时虽被调外任,可事变一结束后,许洛仁等就立即被调回京了,许洛仁还直接被授予了统领玄武门屯营兵的重任。多年来,许洛仁几人,就一直都是担任李世民心腹保镖,统带的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卫队。
  侯君集运气好,玄武门立了大功,所以被李世民一步步提到了兵部尚书、参预政事上来,可是他两次弹劾秦琅,都没成功,不但没弹动秦琅,上次弹劾,还被皇帝直接给留到了陇右,把参预政事衔给撸了,兵部尚书也给下了。
  这种时候,萧瑀居然还敢直接弹劾秦琅,倒是让百官们佩服起来了。
  但许多人都觉得,这次只怕也弹劾不动,毕竟皇帝刚才给秦琅的封赏大家也听到了,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兵部尚书了,更别说文武散阶都加到了顶。
  正常如李靖功劳之大,如长孙无忌之心腹亲近,也都只是加到了文散阶之最的开府仪同三司,可皇帝却给秦琅授到了最高的武散阶骠骑大将军后,又给他一个开府仪同三司,这是何等宠信。
  萧瑀弹劾秦琅的罪名很多,有借统兵征战之机,勾结连党。有借举荐之名,安插党羽。征讨吐谷浑,滥杀无辜。又私自瓜分财物,并趁机侵吞私占宝物,甚至还强迫凌辱吐谷浑可汗之女、名王乙弗阿豹之女,奸污之后强纳为妾。此外,还有诸如秦琅私养义子,以权谋私等等一堆罪名。
  萧瑀甚至最后声色俱厉的指出,秦琅已经结了一个秦党,朝中许多人都加入了这个秦党,军中许多大将也都成为党羽……
  “够了!”
  李世民突然红着脸怒喝一声。
  再让萧瑀说下去,估计他就要说这个秦党是太子党,甚至可能要把长孙无忌都给说进去了。
  萧瑀弹劾的这些东西,李世民早就清楚,他有镇抚司、百骑司、殿中司这三大情报特务机构,岂会连这些都不知道?
  事实上,没有什么能瞒的过皇帝的耳目。
  但是,李世民依然很清楚,萧瑀的许多弹劾过于危言耸听了,秦琅的许多行为,虽有些越线,可并不是什么太大不了的事情。
  最关键的一点,李世民根本不相信秦琅有反心。
  对于他来说,只要秦琅不生反逆之心,那么其它的一点小节,不算什么大事。不管是侯君集弹劾秦琅在陇右逾越严重,擅调兵马,还是私自截住州府税赋,又若是跟商人擅自借款交易,或是私分战利品等等,这些不是什么大事。
  秦琅在前线筹划战事,一切为了征战方便,最后也确实打了大胜仗,那么这些小细节就用不着深究。
  皇帝需要的是办事的人,而不是事事一板一眼,结果事事不成的人。
  萧瑀弹劾秦琅最主要的问题是结党,可李世民也很清楚,历代朝廷都向来禁止结党营私,但党派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真正禁止的了的。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任何时候,都会有这种朋党问题,只要看到何种程度,不逾越界线,皇帝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这就好比朝堂之上,读书人肯定跟武将们尿不到一个壶去,文武天然两派。而以地域,也能分成关陇、山东、江南等等,总之这殿上群臣,按不同的分法,能分成十几个圈子,可只要他们都忠于天子,李世民就不会过于深究。
  他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也有自己的秦王党。
  现在秦琅虽说跟山东军功新贵们走的近些,但不能说明什么,只要他们行为没有逾界,李世民就不会深究。
  萧瑀现在把这个拿出来说事,还说秦琅结秦党,暗有指太子党之意,再让他说下去,估计就要把秦琼、长孙无忌、高士廉、程咬金等都拉进去。
  太子才不到十岁,能有什么太子党。
  说算秦琅和长孙无忌等亲近太子,那也是李世民一手推动,是他希望看到的,他希望有这样一批忠心能干的臣子,亲近太子,培养太子。
  太子是接班人,身边怎么能没有大臣保驾护航?
  皇帝是制订规则的人,而规则是为皇帝服务的,李世民很透彻清楚的明白这些东西,所以当萧瑀非要拿着朝廷制度规章来弹劾秦琅时,李世民其实根本就没有听进去。
  只要秦琅的行为,没有触碰到皇帝的核心底线,那么以秦琅的能干,以他的功绩,李世民有那个胸怀可以宽容,因为皇帝是个自负的人,他不怕臣子的一点点越线行为,他有那个掌控力。
  所以他不会过度的猜忌臣子们,也不会整天琢磨着找臣子们的茬,更不会借机,或者是载脏陷害功臣,这种事情李世民做不出来。
  他很清楚自己得位不正,他需要做一位伟大的君王,既做给太上皇看,也要做给天下人看,证明他虽是得位不正,可也一样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皇帝,他要证明,他本就应当做天下。
  他不会是杨广,他会做一个明君。
  所以他需要更多的人帮衬,需要有能力的臣子,需要大家各司其职。
  殿中安静。
  萧瑀的执拗大家是清楚的,这位原本是贞观首相,可短短几年,已经三任两罢宰相了。从尚书左仆射,再到尚书右仆射,然后再到御史大夫参预朝政,两罢三拜,脾气没半点改变。
  他第一次罢相,就是跟陈叔达殿上争执,最后甚至还打了起来。第二次因为霸权,跟同事们处不好关系,又因为弹劾李靖不当,被弹劾,结果又罢相。
  大臣们一个个跪坐在那里,已经有人寻思着,估计萧瑀又要罢相了。
  如果再罢,那萧瑀就是贞观朝三任三罢的宰相,当之无愧的第一人,秦琅秦琼长孙无忌等都不及他。
  皇帝一声怒喝,结果萧瑀不但没闭嘴,反而高举笏板,继续大声的弹劾秦琅的罪行,甚至开始说皇帝处事不公,用人不当等等。
  李世民越听越恼,这个事情本已经叫停,结果萧瑀却不识时务。
  皇帝喊了数声停,结果萧瑀越说越起劲,叫都叫不住。
  李世民起身,一脚踢翻御案,甩袖便走了。
  留下满殿群臣,在那里表情各异。
  第二天。
  宫中传出旨意,皇帝任命萧瑀太子太傅,免去御史大夫,不再参预朝政,果然第三次罢相。
  皇帝命韦挺任御史大夫,参预朝政。
  随着这两道旨意下来的,还有一道旨意,是命新御史大夫韦挺,亲自赶赴陇右,全权负责调查关于萧瑀所弹劾秦琅之各项罪名。
  本来大家还以为萧瑀的弹劾起到了作用,毕竟皇帝已经派人去专项调查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4/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