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2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5/1505

  皇帝刚借的一百万贯钱,发京官俸花了十八万多,现在又是五十万,转眼一大半已经没了。
  “这次北衙禁军人支口粮六石,并绢三匹,布三匹,绵十二两,随衣钱三千。”
  这其实是发了两个月的粮,另外冬春衣的制作绢布和钱。
  秦琼心里细算了下,之前朝廷还为这两万七千募兵禁军建营房宿舍等,这些兵在军营里还得吃,还有其它军械开支没算进来,这真是无底洞。
  “宫里还要用度,这一百万贯应当已经花完了吧?”秦琼问。
  秦琅点头。
  确实花完了,事实上一百万贯看起来很多,可真要用,那是真不经用,处处等着要用钱,李世民还又想在这灾年过个肥年,哪那么容易。
  “这接下来怎么办?”秦琼问。总不能刚借了一百万,又再借吧?
  “有这一百万解了这燃眉之急,接下来倒是有段时间可喘息了,暂时不急。”
  秦琅发行这债券,主要是为了解这燃烧之急,解眼下近渴,真正要说弄钱,他倒是有不少办法的。只是那些办法比较是远水,所以先需要笔现钱周转。
  “你真有办法?”秦琼有些怀疑。
  毕竟这钱的事情,可是让政事堂的宰相们都是束手无策的。
  “其实办法有很多,朝堂诸公不是没办法,只是好多办法他们没去想,或是想到了不愿意提。”
  “既然诸公都不想提的办法,就说明这办法是有问题有隐患的,你想过这没有?”
  “想过,可现在不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嘛?”
  把钱粮物资等跟秦琼做了个交接,秦琅便又赶去了东宫。
  显德殿中。
  李世民有些双眼无神的坐在殿里,又是一夜的通宵之后,刚打了个盹眯了会,但很快醒了。
  睡不着啊。
  一醒过来,想到刚借到手的一百万贯已经花完了,李世民就更加焦虑了。
  现在一百万也用光了,还要背上一百二十万贯的利息。
  “臣……”
  李世民抬头打断秦琅,“过来,钱粮都发下去了?”
  “皆已奉陛下敕旨发放,京官的俸禄,六军的衣粮等,都已经有序调发。”
  “一百万都用光了?”
  “用光了。”
  李世民长叹一声。
  “一百万啊,这么快就用光了。”
  他跟一个输光了最后一个筹码的赌徒一样。
  虽然这一百万贯的花用,都是他分割安排的,但真花完了,他又心痛了。
  “怀良,接下来怎么办?”
  “你先前跟朕说,只需借一百万贯,剩下的有办法解决,有什么好办法?”
  皇帝很焦虑,这让秦琅感觉好像又回到了六月初四日之前。
  “陛下,只要陛下一道诏令,臣只须旬日之间,可再得数百万贯钱!”
  李世民皱眉,“难道又要发国债?这不行,旧债未还,如何再发新债,况且,这债券利息也高。”
  虽然比起朝廷的公廨钱月利八分,这国债月利才两分,但李世民还是觉得利息压力太大,公廨钱是放贷收息,而如今国债是借债付息,感受完全不一样了。
  “陛下,臣之前也说过,举债,也不过是缓解急困,不是长久之法。真正要改善财政困境,还是得从税着手。”
  “你要开征新税?什么税?”
  “新税开征没有那么快,得经过朝堂论证,然后各地宣传、征收,也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那你说的旬日之间,可再得几百万贯,指的是什么?”
  秦琅笑笑。
  “陛下以为,这天下最有钱的人是谁?”
  “门阀士族、贵族豪强!”李世民毫不犹豫的道。
  “陛下说的没错,但不完全,还遗漏了一些人!”
  “谁?”
第232章
疯狂
  武德殿里。
  皇帝摒退左右,连起居郎、拾遗等史官也被赶了出去。
  “你难道要朕灭佛?”
  当秦琅说出天下最有钱的人中,还有僧道们时,李世民脸色大变,他赶开众人。
  历史上已经有过两次灭佛,一次是魏武帝灭佛,一次是周武帝灭佛,两次灭佛影响巨大。仅从经济上来说,确实对当时的朝廷有着巨大的收益,当年北周甚至借着灭佛后夺取的空前收益,而国力暴涨飙升,一举灭掉了北齐。
  “陛下,臣虽然不崇佛道,但也并不赞成粗暴的灭佛汰道之法。”
  “那你的意思?”
  秦琅向来认为中国古代,释道儒三家早就不再是纯粹的宗教了,早就在本土生根发芽,想单纯的禁止是行不通的,从汉朝时最早的五斗米教,再到唐初的楼观道,再比如其它各教各派,再有西来的佛教,甚至是如今长安的三夷教等,都有很强盛的信众,土壤。
  哪怕是采用最激烈的灭佛政策,但用不了多久,就会死灰复燃。如北周武帝灭佛,但不久后杨坚立隋,便又大肆推崇佛教。
  其实崇佛灭佛,早已经不是单纯的什么信仰问题了,这里早就掺杂了更复杂的政治问题,甚至朝廷有意对释道儒三教进行平衡,以互相牵制,最终为皇帝为朝廷所用。
  故此,哪怕之前李渊几次诏释道儒三教辩论,让他们争排序,到最后的颁下沙汰僧道诏,开始打击僧道,其实都是有政治需要的。
  隋朝以来,佛家势力确实膨胀的厉害,他们不仅仅是宗教信仰问题了,他们还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对朝廷影响极大。
  这其实就是已经失控和越界,故李渊最终才会对他们下手。
  只是李渊很快被自己儿子赶下了台,幽居太极宫。李世民对僧道的态度,其实是暂时放到一边的,甚至是有意要罢掉父亲的那道诏令,借以拉拢佛道的支持。
  “陛下,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上曾经的两武灭佛,都早就显露出许多佛道的缺陷和危害,僧道盛,则国家衰,朝廷需要保持对僧道的影响力,尤其是控制力,不能让僧道反过来影响甚至是控制朝廷,也不能任由他们在经济上过于发展壮大,否则这是在吸国家之血。”
  秦琅其实无须多说什么,只要把两武灭佛的背景拿来说一说,便能知道佛道过于强盛时的巨大危害了。
  不过秦琅也直言反对简单粗暴的灭佛,直接强令僧道还俗,毁禁寺庙,融铸铜像等行为,其实过于粗暴简单,并不能起到极好的作用,还会引发舆论等反弹。
  “臣以为重要的是管理,而不是禁止。应当让世俗分离,世俗的归世俗,化外的归化外,要允许真正的僧道修行,也要禁止那些歹徒混入寺观……”
  “眼下不是谈这个的时候吧?”李世民道。
  秦琅说的这些,他又岂不知情,只是对于皇帝来说,或者对于朝廷来说,也从来不是能够随心所欲的,他们做事往往更多的也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千事万事,也要讲一个缓急轻重。
  无疑,现在皇帝眼里,这僧道之事还排不上他需要立即处理的名单之上。
  可秦琅却告诉皇帝,这很有必要。
  “只要陛下一道诏令,臣无需灭佛寺,毁铜像,也能在旬日之间为朝廷筹得百万贯钱,以解朝廷眼下财政之困,并能对越来越势大的僧道给予约束。”秦琅奏道。
  李世民一下子心动了。
  钱不钱的倒不是很重要,他主要是也看不惯僧道势力太大了,当然,这话其实他自己也不信,他现在就是要钱,想办法搞钱,其它的都可以先抛一边去。
  “说出你的想法!”
  秦琅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朝廷可以开科举取士,那么也可以对僧道进行统一的管理,比如给僧道们也进行考试。
  当然考试不是目的,虽然通过考试也能把许多啥也不懂的假和尚道士们给分别出来,但最重要的目的却不是如此。
  秦琅的目的很简单,考试不过是个引子,真正重要的是由朝廷统一授给度牒。
  你通过了考试,朝廷就正式授你一张度牒,你就是一位成功登记在朝廷名单上的真正僧道了,是得到朝廷允许承认的,你可以持这张度牒出家,也可以外出云游,度牒既能当过所文书用,还能成为他们免受课役的凭证。
  当然了,光考试成绩过了也不行,发这张牒你还得交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5/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