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2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3/1505

  郑善果坐不住了。
  他知道,这一切其实跟秦琅无关,秦琅算什么?一个幸进小人,庶族地主家的婢生子,哪怕是秦琼这位军功新贵,郑家也是心里瞧不起的。郑家如今的困境,都是当今天子的态度导致的。
  那位新皇卯着劲,要逼郑家低头,要逼郑家向他跪服。
  郑善果不肯,不从,于是一次次的被打压,偏偏郑家总有把柄落到他们手里,连喊不服的理由都没有。
  士族虽说一体,可很多时候也是勾心斗角的,只要皇帝不是直接表态冲全天下的士族去,仅仅只是冲某一家某一族的话,其它人并不会感同身受,也不会兔死狐悲,甚至会有人暗自窃喜,甚至是暗里踹两脚。
  哪怕是姻亲,也是这么现实残酷。
  隆庆坊。
  隆庆坊在皇城之东,坊区要比皇城大街南在的诸坊大许多,一坊占地两千余亩。隆庆坊中中曾经地下有泉眼涌出,地面塌陷,形成了千亩隆庆池。
  秦琅挺喜欢这片水池的。
  池边亭中,郑善果将兰亭序送上。
  秦琅打开看了几眼,倒是不陌生,后世学过书法的人,谁没临摹过这副字呢,太有名了。据说李世民曾经异常喜欢,后来还将之陪葬陵中,从此世人再没见过真迹。
  “这莫非是王右军真迹?”秦琅问。
  “正是。”郑善果有些自豪的道,天下人追捧的兰亭序在郑家已经保存了百余年了。
  只是秦琅并没什么过于激动之色。
  对于秦琅来说,他对于这些艺术作品,欣赏喜欢,但也没有什么过份的追逐喜爱,也不是那种喜欢收藏的人。
  一副字画而已。
  毕竟他小时侯虽学书法多年,可一直都不曾喜欢过书法。
  “老夫知道郑家与秦三郎有过不少误会,如今送上这副兰亭序,想要化干戈为玉帛。”
  “郑公何出此言呢,荥阳郑家与我秦家哪有什么恩怨误会,当初两家差点结亲,后来未成,这事不也就过去了。”
  郑善果也不争论,微微一笑。
  “既然如此,那老夫就此告辞!”
  秦琅呵呵一笑,“郑公,这副画带走,太贵重了。”
  “区区一副画而已,送出去的礼岂有收回的。”
  “郑家千年底蕴,确实让人羡慕。不过这礼我还是不能收!”
  “那请秦三郎代我转呈陛下吧。”
  郑善果这话也是让秦琅有些惊叹。
  “郑公,秦某倒是有个忙想请郑公相助。”
  “尽管说!”
  “秦某想请郑家借点钱。”
  这下轮到郑善果怔住了。
  “不是我借,是转运司想向郑家借点钱!”
  “多少?”郑善果怔了下后,很快恢复了淡定。
第230章
火爆长安
  郑善果手里把玩着一张纸。
  这张纸上盖着转运司的大印,甚至还有转运使秦琅的签名,还有精美的图案,很是漂亮。
  “就这么一张纸?就讹了咱们家一万贯?”郑家二公子郑玄度眼喷怒火,愤愤不平。
  郑善果却只是倚在榻上微微一笑。
  “怎么能说讹呢,秦转运使不是说的明白吗,这叫借,咱们家借给朝廷一万贯钱,五年为期,月利两分,五年到期后连本带利一并偿还。”
  “呸,月利两分,还是单利,一万贯五年后就算真的能还,利息也不过一万二千贯。这么大笔钱,咱们自己拿去放贷、经营,本生息,利滚利,五年时间何止翻一倍?”老三郑玄范也是不满。
  老大玄勖则有些担忧的道,“怕就怕这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啊。到时别说利,本都不还,又能如之奈何?”
  郑善果捋捋自己那花白的胡须,听着儿子们的争吵,心里悲叹,一代不如一代了。都什么时候了,却还在想着这点身外之物。
  他举起那张债券,三两下便撕了个粉碎。
  “阿耶,这是干什么?”
  “完了,到时候咱们拿什么去收钱?”
  郑善果摇了摇头,“收什么钱?这一万贯钱送出去,我从来就不指望再收回来。皇帝找臣子借钱,能叫借吗?”
  郑家如今的困境,如果一万贯钱可以改变,那么还是值得的。
  秦琅虽然说的好听,说这是转运司发行的债券,是朝廷向臣民们借债,有借有还还有利息。
  虽说比起官府公廨钱月利八分相差极远,但也还是有二分利的。
  只是郑善果不相信,朝廷向百姓借钱,不就是变相的捐吗,还指望还?更别说利息了。
  这一万贯,就当是破财免灾吧。
  表示着他郑家向皇帝投降了。
  几位郑家公子在那里叹息连连,一万贯啊。就算是对荥阳郑家来说,这也是一笔巨款,毕竟郑家家大业大数百年积蓄不假,但族中人丁众多,而且许多产业那也都是田宅等不动产啊。
  ……
  东宫。
  李世民也正拿着一张债券看着。
  这是一张一千贯的记名债券,持有人是长孙皇后,发行人是转运司。
  “你怎么也跟着凑热闹?”
  李世民有些无奈。
  “臣妾这怎么是凑热闹呢,三郎不是说的很清楚吗,这是大唐朝廷发行的国债,有借有还,计本生息的,月利两分,不错了。臣妾拿出些体已私房来买国债,这不也是支持朝廷吗?”
  秦琅奉旨组建转运司后,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发行了大唐国债,月利两分,全部都是五年期。
  面额最低为一贯,最高一万贯,有一贯,十贯,百贯,千贯,万贯五种面额,采用的是记名债券,类似于金银铺里的存贴一样,债券购买后记名,发给凭证,转运司还有一张存单,到期后本人持券亲自前往,兑换时两张验证。
  秦琅满长安的宣扬国债,说这是支援朝廷朝政等等,又宣扬这国债的收益稳定,可靠云云,普通百姓都可以认购。
  “你要真有钱,你直接拿出来放到国库好了。”李世民道。
  “三郎说了,你这样是公私不分,皇帝内库和朝廷国库得分开,我认购一千贯,也是起表率作用。”
  “你觉得三郎这个债券可行吗?”李世民问,其实秦琅现在推行债券也是有点仓促上马,朝廷里都还有许多反对之声,但李世民也没办法,再拿不出钱来,百官的俸发不出,北衙六军也要解散了。
  “比起劝捐,这债券是借,有借有还,还给利,自然更好些,不会引起太多怨言,只是臣妾比较担心的还是到时偿还问题,五年期,月息两分,到期利息比本还高出两成,这个还款压力大!”
  李世民也点头,这个两分的利最后是他拍板定的,其实比起各地官府的公廨钱放贷,以及民间私人借贷,朝廷的这个债券利息确实有些低了。
  但高了朝廷负担不起。
  而秦琅却还说这个利息定的高了,他的意思是买朝廷的这债券,那是没风险的稳收益,他是想要订月息一分的,最后李世民觉得一分太低,于是最终定两分。
  秦琅还一直喊太高太高。
  “发这债券借钱,也只是权宜之策,国家财政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己,借钱总要还的,何况利息不高也是一笔负担的。”
  这是寅吃卯粮,受到许多大臣反对,但李世民也没办法了。
  秦琅找到镇抚司一众老部下帮忙推销国债券,借他们九门六街的地盘摆起了债券销售点,并请他们派人帮忙宣传、维持。
  按秦琅的计划,是要发行一百万贯债券,以筹集到这笔巨款,用来缓解眼下的燃眉之急。虽然李世民觉得借的太多,到时还利压力大。可既然要借,就多借点,总不能隔三差五再借吧。
  其实朝中有许多官员都攻击秦琅,认为这种举债的方式,简直是前无古人。但秦琅还是觉得这是来钱最快,也最简单的办法。
  其它如一些官员提到的什么卖僧道度牒啊,卖官田啊,卖官有的牛马啊等等这些,秦琅觉得一来操作复杂来钱慢,二来这个时候卖那就是贱卖国有资产啊。
  月息两分,这个利息确实是太高了,对于那些手握大笔资金的名门贵族来说,这或许利息较低,可在秦琅看来,这么稳的收益,风险多低,几乎无风险,当然值得买。
  就算是豪强贵族们有自己的生财之道,但适当的买点稳健的债券,它不香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3/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