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2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0/1505

  更别说,大唐的税赋,还是实物税,百姓交的都是粮食、绢布等,朝廷要用这些东西,得从全国各地征集起来,然后要转运调动,中间的耗费惊人。
  “隋以租庸调制课税,有开皇之治。”李世民道,意思是租庸调这个税制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否则前朝哪能有那样的开皇盛世呢?
  秦琅只能呵呵了,隋朝结束几百年分裂,天下一统,要做的事情太多,当时定下的这种税制相当简单,也相对宽松,对于战后恢复当然是有好处的。
  更何况,杨坚当初虽然搞的是租庸调,但当时杨坚还用过一个大杀器,就是大索貌阅,杨坚把天下的那些隐户,和依附于贵族豪强的部曲等可是都想尽办法弄成了官方正户。
  更不说,杨坚时税要比现在高出一半,同时对妇人也一样课税的。
  杨坚时官方课税的课户是现在的几倍,税率还高,财收自然也就高出数倍,更别说天下一统后,没有什么大的战事,休养生息,自然就有了开皇盛世。
  可现在大唐才勉强统一中原,打了多年的仗,基本上没停过,偏偏大唐现在的户籍问题严重,有大量的隐户逃户,课户课丁数量太少,不课户不课丁数太多,税源不足,税收自然不足。
  马周道,“朝中也有宰相提议,要来一次大索貌阅,摸清全国户籍人口情况,以增加税源,可这事一时半分也完不成,远水难解近渴。”
  “那就加税!”
  秦琅给出了最简单的办法。
  皇帝眉头紧皱,加税不是没人提过,但现在天下这种情况,如何加税?朝廷之前都已经给各地减税免税了,你这时反其道而行,要加税?那天下人怎么看?
  会不会官逼民反?
  “陛下,加税也是有讲究的,并不是说把租调一丁两石改为三石,绢两丈改三丈这么简单。对普通百姓来说,其实这个租庸调负担也已经不轻了,确实不能再加,但是……”
  “但是什么?”
  李世民紧盯着秦琅。
  对于这个女婿,李世民可是很期待的,要不然他也不会特意亲自跑来了,他就是想听听秦琅别出不同的观点。
  “陛下,我们得在不给百姓增加负担的前提下,加税,其实最简单有用的办法,就是增设新税,比如工商市税,比如盐铁专卖,这些其实早在汉代时就是已经开始实行过的,并且也确实是行之有益的手段。”
  “汉武帝与匈奴打了几十年仗,全靠着这些支撑,这也是最简单最有效的财政增收办法!”
  秦琅没做出什么惊人之语,这些话其实政事堂也有宰相提过,毕竟这些都是早在西汉时代就开始推行过的东西了。
第227章
血豆腐
  养猪解决不了大唐的财政困境,起码现在不行。
  两头黑猪慢悠悠的从君臣几个面前经过,扭动着屁股,另一边,则有两头大白猪躺地上打滚。
  “你这猪怎么都长的不一样?”李世民有些奇怪,他在这庄上已经看到了好几种猪了。
  “陛下,臣最近在研究养猪,所以想办法从各地选了一些猪过来,其实这猪啊,品种多多,跟牛马等是一个理,不同地方产不同的猪,有不同的特色。据臣最近调查发现,如今大唐各地的猪品种不下百种,比较有名的也有数种,甚至不同地方叫法不同。”
  “燕赵、辽东之地,谓之豭,关东、西谓之彘或豕,南楚谓之猪子。辽东一带的猪,白头而黑身。河东一带的猪,则多全身皆白。黄淮之间的猪,耳朵大。河北一带的猪,皮厚多褶,而生于巴蜀一带的猪,腿短。江南地区的猪,以耳朵小……”
  原来秦琅还以为此时的猪都是黑猪呢,以为白猪那都是后世时国外引进的猪种,现在深入研究才发现,其实中国古代本土猪品种很多,白的黑的花的都有,尖牙利嘴大耳小耳长腿短腿脸长脸短的,各式各样,各有特色。
  有些猪甚至跟野猪看起来没啥区别。
  李世民惊叹,不过明显心思不在这些猪上。
  “之前你在幽州边市推行工商之税,搞盐铁专卖,朝廷多反对之!”李世民一句话,就表明了眼下想要改税,其实阻力很大。
  之前秦琅在幽州搞税改,改的自己丢官,最后李世民不得不对地方豪强,甚至是那些士族等妥协,又声称这只是幽州边市的临时之策,是对抗突厥的战时法,这才让那些人平息了不满。
  现在好多人都在喊战事结束,要结束幽州边市临时税法呢。皇帝想要如汉武帝一样搞盐铁专卖,搞工商之税,这不答应的人可是多的很。
  其实秦琅又哪不明白这些呢。
  毕竟任何政策的改革,其实都是要触碰既得利益集团。谁是既得利益集团?
  说白了其实就是那些有权有势的贵族勋戚,是那些地方的士族豪强们,他们才有能力插手那些盐铁工商,一般小老百姓,没什么关系。
  就如他在幽州时看到的一样,能出塞贸易的,哪个商号背后,不是那些名门大族,甚至是朝廷的高官贵族们呢?
  朝廷要改税,自然就是从他们口袋里抢钱,哪怕他们其实赚了很多,但依然不愿意吐出来半点。
  只要朝廷上但凡有半点想要开工商之税,想要搞盐铁专卖的,立马就会有大堆的人反对,他们甚至把汉武帝这个伟大的皇帝喷的体无完肤,说他是个暴君等等。原因无外乎汉武帝时的盐铁改革,许多税赋改革,其实就是触动贵族豪强们利益的。
  “陛下,你看这些猪,天下各地猪百式百样,但在臣的眼里,管他黑猪白猪还是花猪,管他是大耳还是短足,其实都是养来吃肉的,所以能吃肉的都是好猪。”
  秦琅让人张罗着准备做饭。
  “陛下要不要试下猪肉?”
  皇帝其实也是吃猪肉的,猪肉早在先秦之时便被称为太牢三牲之一,与牛羊同列。天子食太牢,诸侯食少牢。
  诸侯、卿大夫们祭祀时用猪羊,天子才能用牛猪羊。
  而一般人只能用鸡鸭鱼等了,至于百姓只能食草。
  能够成为祭祀品,用来祭祀上天或是祭祀祖宗的东西,自然是好东西。所以从先秦到唐,皇家和贵族也吃猪肉,只是相对吃的较少些。而北朝以来,因胡汉混杂,多染胡风,所以尊崇羊肉。
  想当初白马渡江,东晋初立,经济落后,物质贫乏。
  就算贵族公卿也很难吃到肉,猪肉也因此视为珍品。那时每得到一头猪,他们都要割下猪颈上的一块肉,送给晋元帝独享。
  这块肉百官不敢私用,于是被时人称为禁脔。
  禁脔这个词便是来自于此,一块猪颈肉。
  “猪肉味骚,不美!”李世民不太喜欢吃猪肉。
  “那是因为不懂烹饪之法,猪肉做的好,塞过天上龙肉呢。”
  猪肉难吃,主要是这个时候的猪一来阉割的少,二来散养多,再加上缺少调味料、不懂烹饪之法,所以猪肉难吃就很正常了。就比如在后世之时,新西兰的猪肉就有股子难吃的味道,原因就在于新西兰人的猪很少阉割,二来他们还有法律保护,猪只能很人道的杀死,不能拿刀捅了放血,导致这些猪味道很差。
  而后世中国人餐桌上的猪,一来品种几经改进,二来都是阉割并栏养的,烹饪的方法也是不断改造,自然是十分美味。
  “你若能把猪肉做的赛过龙肉,朕便支持你养猪。”
  对于秦琅来说,这挺简单的。
  虽然说这时的猪大多不阉割,可也是有阉割过的,秦琅的庄园里就有阉过的猪,还是舍养的,很肥。
  他也不缺调味料,更不缺烹饪方法。
  让人去抓猪,烧水准备。
  皇帝有些心不在焉。
  他来问策,秦琅也给出了对策。
  无外乎扩大税源,也就是普查人口,清理隐户等,增加户籍人口,增加课户课丁数量。以及新开税源,就是重开工商市税,搞盐铁专卖。
  但是这两条对策,一个是远水难解近渴,一个则是要触碰很多人的利益,反对声很高。
  如何决定,这是一个难题。
  秦琅也不理会皇帝的犹豫,今天天气不错,挺适合杀头猪来吃吃。
  最后选了一头岭南猪,岭南猪跟河东猪都是一身白,但河东猪皮厚耳朵大脚长,而岭南猪则是皮没那么糙,耳朵小,腿也短。
  “老王,过来杀猪了。”
  秦琅冲着老王喊道,老王精神抖擞的应声,然后去换掉了那件羊皮袍子,换上了短衣,用弯钩挑着一篮子杀猪工具过来了。
  老王多才多艺,不仅是庄上的庄头,同时还会砌砖垒灶,又会劁猪杀猪,甚至连鸡都会阉。
  他有一篮子的杀猪工具,长长的弯钩,用来钩猪,长尖刀,捅喉咙放血的,屠刀,剁猪骨砍排骨砍猪脚的,刮毛刀,刮毛用的……
  老王先是从篮子里取出来三根香,又在院里烧起一堆火,点起香,很认真的拜了拜!
  嘴里还念念有词,也听不出他在念什么。
  这套仪式完成,插上香,这才提起半人多高的弯钩朝栏里去。
  他也不需要人帮忙,走进栏里扯扯耳朵,拍拍屁股,“这猪不错,得有三百来斤了,不错,难得养这么肥。”
  秦琅在一边道,“那你不看我平时都给它吃什么,专门给它配的饲料,有蝗虫粉、蚌螺粉、米糠、还有高粱、豆粕,另外每天还给它几大勺酒糟,更天天少不了新鲜的萝卜和叶子,这搭配的多均衡,想不胖都不行。”
  老王则道,“我倒觉得是这栏建的好,这栏里干爽,猪棚又暖和,加之特意把栏建的小,猪没啥活动地方,一天喂五顿,少吃多餐,这猪除了吃就是睡了,自然也就长肉。”
  秦琅竖起拇指,“老王你倒还真是行家里手。”
  “那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三郎你这养猪技术好。”
  秦琅谦虚的道,“我也都是从古书上看的这些养猪方法的。”
  他倒也确实是收集了许多古人养猪的书,不仅有北齐人写的齐民要术养猪篇,也有许多篇汉代、魏晋时的人写的养猪书,里面确实有不少技术是很不错的,甚至有几本书是专门的相猪术,如相马一样,可以通过猪的外表,就能判断出哪种猪好养,哪种猪容易出肉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0/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