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2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3/1505

  承乾低头。
  “殿下?”
  “学士,应当以人为本。”
  “殿下仁慈,那殿下可愿意让我把这些鸡挖出来洗净送去给灾民们果腹?”
  李泰原本愤怒至极,可听了这一席话,也不觉动摇了。
  “老师,我愿意。”
  “谢谢卫王殿下,佛家曾有佛祖割肉饲鹰之举,如今诸位同学把自己养大的鸡赠给灾民们食用,这是大仁慈,这些鸡对灾民有救命之用,诸位同学仁慈,这些鸡短暂的一生也便显得极有价值了。”
  “褚直学士!”
  褚遂良上前,“秦学士。”
  “便请你给学生们的这些鸡写一篇祭文,然后再此立个碑,将你的祭文铭刻于上,以纪念同学们的仁慈,和这些鸡短暂而又充满价值的一生。”
  祭鸡文,褚遂良没想到秦琅居然要他写这个,但最后也只好硬着头皮应下了。
  学生们的情绪终于被安抚了,在承乾和李泰的带头下,一群孩子们主动的开始把刚埋下去的鸡又挖出来,因为如秦学士所言,这些鸡将因为救助了灾民生命,而变的伟大而不平凡,这是对他们鸡的最大的赞赏。
  看着挖出来的一只只鸡,秦琅偷偷抹了把头上的汗水,孩子们不好忽悠啊。
  幸好以大义为名,要不然今天这事真不好收场。
  承乾把他的鸡亲手教给秦琅,“学士。”
  “太子殿下,不如这些鸡由你们亲自送去给灾民们如何?”秦琅决定趁热打铁,来场更直接点的教育,他要带着这些孩子们,携带这些鸡去城外慰问灾民,把这些鸡亲自送到那些孤寡老人手中去。
第211章
太子下乡
  长安郊外,灞上。
  秦琅与褚遂良等崇贤馆老师们带着一众学生来到灞上,高高的原上,是与京师长安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虽然相距不过数十里,甚至高在塬上能够远眺长安。
  柯老五是个烧炭的,伐薪砍柴让他的手满是老茧,而肩柴背炭又让他的背驼的厉害,他的脸上满是沟壑般的皱纹,又多又深。一张脸黝黑无比,也分不清究竟是晒黑的还是被炭染黑的。
  “这是太子殿下送给你的鸡,这是崇贤馆给的蛋和粮。”
  一只芦花鸡,毛都已经拔光了,开过膛破过肚,处理的很干净。另外有二十个鸡蛋,两斗粟米,一匹布,外加十斤猪油。
  除了那只鸡是太子养大的,其它的都是崇贤馆的钱采购的慰问物资。
  柯老五有些不敢置信的看着面前的这些东西。
  “这是太子殿下!”秦琅指着承乾对似乎有些耳背的烧炭翁大声道。
  老头有些怀疑的看着这行人,他看了看承乾,又看了看秦琅,最后看了看摆在他面前的这些东西,最后咽了咽口水。
  里正赶了过来,很是惶恐。
  “柯老五是个一生没娶过女人的老光棍,烧了一辈子炭,从没离开过塬上也没去过长安,他是个羌人……”里正有些啰索的解释着。
  然后他又冲着柯老五一通连珠炮似的喊话,说的好像是夹着汉话的羌语,按旁边镇抚司同来的人解释,秦琅才知道,原来在灞上这块地方,有许多羌人,历朝历代都经常将一些陇右的羌人安置在这边。
  这些羌人有的是战败被俘的,有的是主动内附的,总之这里有许多羌人,故此这边许多人说话是半汉半羌,语言比较特殊。
  柯老五终于明白这群人身份的尊贵,于是要跪拜感谢。
  秦琅扶住他,老头高兴的抱着那些东西。
  “老人家,我们可以进去瞧瞧你家吗?”秦琅问,老头请他们进去。其实这所谓的家,不过是个简陋低矮的茅草屋而已,柴门里狭窄而又黑暗,因为是个光棍老汉的原因,屋里还很赃乱无序。
  刚进来的太子承乾甚至被杂物绊的差点摔倒。
  好一会大家才适应了屋里的昏暗。
  只一间茅草屋,没有灶台,只有一个简易的火塘,上面垒了几块石头,然后架了一个缺了一块的陶锅,火塘边的墙都熏的乌黑。
  火塘另一边是床榻,其实就是在坑洼不平的地上砌了些土砖,然后上面铺了两块木板子,下面垫着麦草,上面铺着几块脏兮兮的羊皮,估计是既当床单又当被子的。
  承乾看到那破陶锅里是些乌黑的糊糊,勉强能看出里面似乎有点野菜。
  “这是什么?”
  柯老五解释说这是他的午饭,刚弄好,还大方的邀请太子和秦琅他们一起吃。
  “这里加了蝗虫干,还加了把小米,又放了点野菜,还有几条我摸的泥鳅,好东西呢,美滴很!”
  柯老五拿起勺子舀了把自制黑暗料理,很热情的邀请太子殿下尝一尝,还说太子殿下肯定尝不到这样的美味。
  气的里正在那里骂他,“太子殿下啥没吃过,稀罕你这?”
  承乾有些惊慌的后退,他没想到世上还有这么难看又难闻的食物,之前在馆里吃的炒面,他以为就是世上最难吃的东西了。
  真的还没他养的鸡平时吃的饲料好。
  柯老五是饿了,他一天就两顿。如今灾情之时,幸好有官府救济,又带着大家捕蝗,晒干的蝗虫可以磨成粉,掺进捕蝗时发的粮食里煮成粥,再加点野菜什么的,那是真香。
  烧炭是个苦力活,他一个老光棍力气也不比以往了,如今这季节又还不到烧炭的时候,所以日子比较苦,好在今年有官府救济。
  “朝廷均田,每丁百亩,老汉你没有受田吗?为何不耕田种地,不比烧炭强吗?”承乾问。
  柯老汉咧嘴一笑,露出缺了几个的牙床,“均田也均不到俺头上咧。”
  里正有些惶恐的在旁边解释,说柯老五年岁大了,家里穷的连把锄头都没有,再说灞上这边地少人多,向来难以足授,也就刚开国时分了两次田,后面就没田可分了。柯老五虽说是灞上老人,但隋末时曾经被征召去山东做役,后来流落那边十年方回,再回来已经没地可分了,于是便只好重操旧业,继续烧炭卖。
  这个解释,让承乾有些不太相信,毕竟他听到的都是朝廷的均田令、租庸调制和府兵制等基本国策,是一丁授田百亩这些,可现在第一次听说并不是人人分到田,分到的也不足授。
  “老人家,我帮你炒两个菜吧!”秦琅道。
  可老人却有些舍不得那些刚送来的东西,“有这个粥吃已经很好了,那些留着。”
  “那我替你腌一下!”
  老汉于是找来一个黑乌乌的盐罐子。
  秦琅瞧了下,是那种杂质很多的粗盐。
  老汉还挺舍不得多放,说抹上点盐,然后挂在火塘上烟熏便好,至于鸡蛋,秦琅也不知道这老头会不会哪天拿去卖掉换成小米或是其它,毕竟鸡蛋现在虽降了价,可还是能够换钱换粮的好东西,在乡下那就是硬通货了。
  在老汉家呆了会,承乾沉默了许多。
  他还真是头一次接触到这种最底层的百姓。
  出来后,小胖子李泰道,“这老汉家太脏了,肯定是因为懒所以没娶到婆娘,日子才过这么差!”
  秦琅告诉他,“不要这么轻易的下结论,很多人过的不好,并不是因为不够努力,恰恰相反,绝大多数极其努力的人,却过的都不好。”
  这话让李泰十分不服。
  在里正的陪同下,秦琅带着学生们去了下一家。
  一个老夫妻,带着六七个孩子生活,大的孩子十来岁,小的才三四岁,一问才知道,这些孩子是老汉的孙儿孙女们,是他两个儿子的孩子,可两个儿子都在隋末以来的战乱灾荒中没了。
  “媳妇呢?”
  “老大媳妇病死了,老二媳妇改嫁了。”
  那对老夫妻看着好像七八十岁,一问才知原来也才五十多岁,可老的不成样子,背驼人瘦。
  虽然家里还有几十亩地,但要拉扯这么多个孩子,还是太艰辛了。灞上的地大多缺水,只能种粟,而老汉家里又没牛耕地,只能人力,故此是粗耕轮作,广种薄收,一亩还收不到一石。
  今年上半年旱灾,几乎颗粒无收,下半年又遇蝗灾。
  幸好朝廷先是免了今年的租调,又以工代赈,组织大家捕蝗救灾,分了些口粮下来,搭配着蝗虫煮粥,再配点野菜树叶,起码还不用背井离乡的去逃荒,对于他们来说,这已经是对朝廷千恩万谢了。
  承乾听着他们一遍遍的说着感激皇帝感激朝廷的话,却觉得脸上发烧。
  他们的日子过的太快了,几乎就是家徒四壁,老人和孩子们的衣服也是补丁摞补丁,都已经入冬了,可孩子们却还光着脚,裤腿都吊着,都快到膝盖了,小的孩子鼻孔总吊着两条鼻涕……
  “他们太可怜了!”承乾道。
  “不,相对来说,其实他们比天下许多人过的还要好一点的,起码还有个家,起码现在还没饿肚子。”
  不饿肚子,确实已经强过许多人了。
  承乾震惊,目瞪口呆。
  “我说的是事实。”
  “老师说的不应当是前朝末年时的情景,如今我大唐天下一统,百姓的日子应当都好过了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3/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