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3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16/1505

  结果就是在农闲时修建的这些工程,不仅没扰民害民,还带动了消费,增加了百姓收入,也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而运河道路等的改善,又加强了商品的流通,改善百姓生活同时,为朝廷带来更多的商科。
  循环不断,越来越好。
  同样是大兴土木搞工程,杨广搞亡了国,修东都挖运河,搞的天怒人怨,贞观搞大基建,结果却成了贞观盛世的发动机。
  看似不可思议,实则里面的门道还是很简单的,杨广搞工程,强征百姓免费做役,大家得自带干粮去做工,不仅没半点好处,累死累活还要耽误家里生产。而朝廷做工程,全是官府主导官府修建,一来不专业,二来贪污多。
  更加上所需的各种材料等,都是摊派到官府,最后又都摊到了百姓头上,官吏们还要趁机再加码鱼肉一把。
  秦琅的时候是官方规划,然后招标竞价,官府主要是负责规划项目和监督工程,真正的建造这块,材料这块,都是市场商业行为。虽然也不免会有些贪污,但贞观是开国之初,相对政治清明,吏治要好些,主持的秦琅更不贪那点钱,所以总体上来说,还是不错的。
  “吕宋也有轨道马车吗?”魏昶问。
  “有,主要集中于港口码头、矿区,另外旧金山和新金山如今也都开通了城市有轨公共马车。”
  “城市有轨公共马车?”
  “嗯,固定的线路,到站就暂停,供乘客上下,上车买票,价格相对实惠。”
  长安和洛阳这样的都城,有专门的赁驴人,当然也有租车行,但相对来说,价格肯定比公共马车要贵的。
  城市大,这个需求很大。
  吕宋的新旧金山如今虽然还远不如中原大城,但规划的较大,城区相对也就显得很大了,要是没有车马,有时也很麻烦的。
  吕宋不但有轨道公共马车,也有无轨道公共马车,这属于秦家投资的,秦琅没打算要赚什么钱,但实际上运行后,也还没有亏钱,只能说是赚的不算多,但却给居民提供了许多方便。
  “吕宋还有一种客运邮车,固定的城乡线路,既邮送信件、小件货物,也顺带载客。”
  这种邮车也都是四轮马车,称为大蓬车,除了邮件货物外,一般还能载上七八个人,挤一挤有时做十来个人也是行的。
  车费同样并不算贵。
  “听着挺不错啊。”
  “吕宋地方较大,人口却相对较小。”
  在经过几轮战争后,如今吕宋本岛的平原地带,基本上都掌控在了秦家手中,早期刚来时,也就几座城池,城外也是以庄园、据点等形式存在,大家建起围屋土楼木栅等聚居。
  不过现在,渐渐的大家都开始分散居住。
  因为吕宋地大人少,所以大家手里都有不少地,就算一般移民,往往也有几百亩地,因此大家习惯于三三两两的分散居住。
  这样也不用离自己的土地很远。
  甚至他们往往会劝后来的移民者不要聚集居住,让大家去远处居住,这样一来,他们的土地周围的荒地就还有更多开拓的机会了。
  这也是因为如今不用担忧土著的袭击了,所以大家这里一家那里一家,远远相望着,也不用担忧什么,不用再如开始那样都挤在一栋围屋里了。
  不过分散居住也有些缺点,比如人口相对分散,就使的这个道路等不好修,只能修几条主干路,其它的小路没办法全修起来。
  另一个就是现在人口不断从城周边,向远处辐射开来,距离上也越来越远了。
  好在现在还只是初期扩张阶段,大家主要是沿海、沿河迁移定居,能够利用河道、海路运输交通,这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
  要知道,长途运输,海运的成本往往只是内陆运输的二十分之一左右,就算是内陆地区的内河运输,一般都只有陆路运输的八分之一左右成本。
  沿海沿河居住在平原地带,这就是如今吕宋的初期布局了,先来的就抢点离城市近离河海近的平原,后面来的,就只能不断的扩散出去。
  吕宋本岛,最好的地当然是新旧金山两城,有优良的港口,有肥沃的平原,然后就是中央平原了。
  再接着是吕宋本岛的沿海几处有港口的平原,雁城、黑沙以及宁远等。
  至于山区,暂时还只是建立了一些驻兵据点,或是一些矿点。
  至于外岛,也只是先挑最肥的那些有优良港口的河口平原地带先占了,其它的慢慢来。
  现阶段,甚至很长一段时间,秦家面临的问题都是地广人少,土地到处都是,缺的都是人。
  秦家仅一个吕宋中央平原和宁远河谷平原,就不比关中平原小了,虽说吕宋处于海上,风暴多发,但这边天气好啊,不说一年三熟,用林邑稻种,一年两收是没半点问题的。
  每年受台风影响,收获会有些损失,但雨水充足,简单的修一下水渠,那的土地也远比如今的关中平原强上许多。
  不过秦琅对吕宋的定位,却并不是农业。
  粮食种植这块,他只要求能够自给自足就够了,他一手制订的农业政策里,对于所有的农民、地主们只有一条红线,就是不管拥有多少田地,必须得种一定比例的粮食。达到相应规定比例内的粮食种植后,剩下的田地才能任意种植其它作物。
  这条主要是保障粮食安全问题,避免大家都去种桑、麻等经济作物,导致吕宋到时粮食都还要进口,万一被卡脖子,那可非常危险的。
  其实出这规定也是没办法,种粮食不赚钱,中原粮价非常稳定,国家储备的粮食非常多,粮食根本卖不起价,吕宋就算直接从中原那边运粮过来,成本都不算高。
  没有特别的需求,吕宋的粮价当然也不可能高起来。
  而相对的,种蕉麻、黄麻、桑叶等经济作物,其产出其实是要高出普通的水稻收益的,就如现在中原的苏常湖杭一带,这片地区原本也属于江南粮仓,可这些年,因为苏杭等地成为了大唐的东南丝织中心。
  所以无数的当地百姓现在都争着种桑树养蚕,甚至还出现了桑基种植,田埂上见缝插针种桑树,或把稻田改做鱼塘,塘堤上种桑树、果树,塘里养鱼,然后上面还要搭羊圈。桑叶不仅养蚕,还能养羊。蚕屎又能养鱼,生态循环,相当了得。
  搞的朝廷都只能每年都三令五申,必须保证基本的粮食种植,否则唯地方官员是问。
  有钱能使鬼推磨。
  有钱当然也能让百姓决定种什么。
  一石稻谷的收购价还不到百钱,这样的收益远远不如种桑或养殖,那些百姓才不管万一大家都不种稻,会不会导致粮食不够吃呢。
  不过秦琅做为吕宋当家人,却必须从全局角度考虑样的问题。
  所以划下红线,手里有土地的,必须得保证一定比例的基本粮食种植,否则重罚。
  吕宋未来的定位,秦琅还是决定依托中原大陆,以工商贸易繁荣兴盛吕宋,农业只算填补,资源矿业这块是辅助。
  吕宋白手起家,必须得依靠中原。
  不仅是人口,还有各方各面。
  中原会是吕宋最大的市场,也是重要的技术、人力、材料等的来源地。
第1300章
反目成仇
  如果不能挂钩中原,吕宋自己一边玩,就算还能继续跟海东诸国和海南诸国做生意,那也会很惨。
  秦琅也没打算什么都搞,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搞点有竞争力的优质产业做拳头,比如说采矿冶炼,铸币,再比如说捕鲸制蜡,或是伐木造船这些。
  其它如丝织这样的产业,秦琅暂时不打算碰,既没产业优势,也没技术优势。肯定搞不过苏杭诸地。
  但可以搞搞转口贸易。
  甘蔗种植,白糖生产,以及棉花种植,棉花纺织这些,秦琅认为可以搞。
  茶叶啊瓷器啊盐当然也能搞,但很难有什么产业优势,所以立足于自给就不错了。
  未来,秦家的玻璃和香水产业,秦琅可能会慢慢转移过来。
  只要手里头有那么一两项拳头技术产业,其实就足够吕宋长远发展了。
  中原的这边,秦琅已经没太大兴趣了,他现在满脑子都是吕宋,这片宝地,正待开发,可以任意挥洒,未来不可限量。
  坐有轨马车一路到达丹江水库,远看犹如一片海,碧水蓝天,那般的美丽。
  在水库特意停下来休息了几天,坐有轨马车跟坐火车差不多,根本不累,大车厢里就跟房车里一样。
  不过这里风光好,下来活动筋骨,钓钓鱼,搞搞野餐其实很不错。
  这年头,鱼基本上都是野生的,丹江水库里的鱼就更美味了,没有半分土腥味,虽不比泰山的赤鳞,却也相差不多。
  丹江水库玩了几天,便干脆换乘船直接驶入襄阳。
  “三郎,朝廷跟新罗打起来了。”
  刚入襄阳,就有人来迎接,并报告了他一个最新的消息。
  “跟新罗打起来了?”
  秦琅有些意外,苏定方不是不识大局的人啊,如今朝廷灭百济后,首要之敌仍是高句丽才对,然后是迅速平定百济地方啊。
  这个时候,刚刚还出兵数万为大唐协攻百济的新罗,仍是盟友,怎么打起来了?
  “我记得新罗新国王金胜曼接受朝廷派去的使者册封后,还十分感激,甚至还上表称已下令新罗全国臣民,皆改服中国衣冠,又送来丰厚贡品,怎么却突然打起来了?”
  原来,新罗虽然之前一直对大唐十分恭顺,也不过是远交近攻的策略,贞观初时,新罗几乎是被倭、百济、高句丽轮番殴打,一个朋友都没有,日子过的相当不顺。
  本来以前新罗曾跟百济结成同盟共同对付高句丽,结果后来新罗人眼红百济夺下的汉江流域的肥沃土地,马上翻脸出兵,趁百济战后虚弱之际,抢夺了汉江流域,这可算是彻底的得罪了百济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16/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