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0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02/1505

  谢家的寨厅,其实也就是谢氏的土司楼,虽然此时还没有土司这种称呼,贞观三年得到朝廷册封,以其地为应州后,谢家便也就对外称应州谢氏。
  这都尚寨也就成了都尚城或应州城,谢家几百年聚居的这大寨子,便成了刺史府。
  最中心的这座大寨厅,也就成了刺史衙门。
  数层的寨楼建的还是很气派的,全木建成,前后数重,上下多层。
  老太夫人虽然手里拿着根犀杖,可她走路沉稳,根本用不着,这根犀杖倒更像是个装饰物。秦琅知道这也是件大有来头的宝物,据说此物本是南朝陈所赐。
  当年东谢在南北朝时,也是遥尊江南的宋齐梁陈为正统的,从东晋到宋齐梁陈诸朝,都先后对这些南中高原的豪酋们推行羁縻笼络政策,授封他们世袭刺史、将军等官职,甚至也经常赏赐些物品。
  相应的,这些蛮王俚帅们则奉江南朝廷为正朔,每年也会进贡一些土产,甚至有时还能听从征调,派一些子弟带军队去中原勤王打仗什么的,表面关系还是维持的不错的,从岭南到南中,莫不如此。
  思老太夫人手里的这根犀杖,据说那还是当年陈霸先建立南朝陈后,对岭南、南中的那些俚帅蛮王中较有影响力者,特赐的那一批。
  同批持有者中最有名的便是岭南的冼太夫人,冯冼两家曾经的当家人,后来号称岭南圣母,甚至被朝廷封为谯郡夫人的。
  当年思老夫人因为是黔州思氏之女,又是东谢之妻,故此虽然还年轻,也得到了这么一根陈霸先所赐的犀杖。
  陈朝都灭亡四十多年了,但老太夫人却一直还柱着这支犀杖。
  其实不仅是南陈,从东汉一直到魏晋南北朝,不管中原的王朝如何更替,皇帝怎么换人,但在黔东南这几百里地方,东谢家族一直就是土皇帝。
  他们控制着这里的一切。
  中原朝廷对这里数百年来并没有实际控制力,朝廷通过授封官职爵位,赏赐等加以笼络,只求羁縻统治,只要你能够尊朝廷为正朔,那就行了。
  东谢虽是从西谢中分出来的,但数百年来呢,也乐于维持这种关系,他们也没有称王称帝的野心,在这几百里地方上,做个实实在在的世袭土官就好了。
  至于是叫总管、还是刺史又或将军什么的,他们并不太在意。
  他们需要中原朝廷给他们这种正式的册封授任,以此来体现对当地的统治合法性,但又并不愿意让朝廷真的来插手干涉他们的家事。
  大家相互承认,一团和气就好。
  因此改朝换代,跟他们没什么关系,谁当天子都行,换了皇帝那就向新帝表示臣服效忠。
  数百年来,这种默契维持的很好。
  老太夫人头发梳的十分整齐,一张脸虽然满是皱纹,却也干净整洁,这是一个很讲究的老太太。
  她一定等秦琅落坐后,才在左首边坐下,谢家的一众人也才一起跟着坐下,等级森严,规矩十足。
  以往这厅中都是谢家和一众家老们的议事之所,可今天这厅中却有了这么多的生面孔,甚至上首之位还坐上了一个外人。
  几百年来,头一回。
  老夫人握着犀杖,心中清楚,这是几百年未有过的大变革,时代改变了,游戏的规则也改变了。
  从某方面来说,大唐天子不讲究,他没有遵守一惯以来的传统,打破了这个游戏的规则。
  唐军之前本来都已经接受了东谢的臣服进贡,也回报以正式的册封,这本来是皆大欢喜的应有局面。
  可没几年,唐人就开始更加深入黔东南,如今更是不仅要改土归流,还要驻军移民。
  老太夫人昨天听到秦琅来拜访时,亲口提出的那些计划时,是惊的目瞪口呆的。
  八十多岁的老太夫人,经历了谢家数代家主,甚至见证了中原王朝的数个王朝兴替,他没想到,这个年轻人会提出这么疯狂的计划来。
  应州升下都督府,除了都督应州外,还将都督黔东南的其余几个州,重点是这位年轻的卫国公将奏请朝廷,派一位皇族宗室前来世封都督,再由一位大将来做都督府长史,谢元深还继续做应州刺史。
  可都督府设立后,还要编设平南军,还要沿剑江等三条河,修三条驿路,开辟三条商路,沿路建立驿站、商市,屯堡等等。
  这位年轻的卫国公很有礼貌,拜访时还特意准备了很珍贵的礼物。
  可他说的那些计划,却如刀子一般在东谢家身上乱割。
  老太夫人没有当场翻脸,八十多岁的人了,成府较深,脾气控制的很好。
  “卫公要在应州设都督府,置平南军,修驿路,迁移民,建屯庄,这些主意很不错,不过这些的关键还是在于老龙头河等三条河的水运通航计划。”
  老太夫人缓缓发言,“计划是个好计划,一旦真的能成功,老身也能想象到以后应州会是如何的热闹,只是我们东谢在这片地方数百年,没有人比我们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那三条河确实往下奔流,汇入更大的河流,甚至东入大海,但是仅在应州境内,这三条河要通航就都很困难……”
  老太夫们说了一堆的困难,诸如险滩多,河水浅……
  秦琅面带着微笑坐在那里,静静的听着她絮絮叨叨的说着。
  一会又说到什么应州地僻户少人穷,这么大的工程,到时肯定劳民伤财,伤害百姓……
  贾务本坐在秦琅右手边,他似乎也很不耐烦这老太婆的废话,侧头对秦琅悄声道,“我听说皇太子跑到陇右去了,还跟着侯君集去青海平叛?这不是鬼扯蛋吗?就没有人能管一管,万一真出个三长两短的,哭都来不及吧?”
  “圣人估计也很无奈,咱们的太子殿下偷跑出西京,圣人能怎么办,总不能诏告天下,说太子如此胡来吧?总还得为太子兜着点,终究是我大唐的皇太子,是储君啊。”
  “可就真不怕出事?”贾务本问。
  “怕,谁能不怕呢,可儿子还年轻,一时鲁莽,当爹的总得帮忙收拾乱摊子的。”秦琅叹声,他其实心里又何尝不担心呢。
  他人在黔地,却整天都在盯着陇右那边。
  他真的很担心承乾如今这么作,在长安作一作还没什么,可万一在青海作,人家可不会惯着你。
  战场上刀枪无眼,真要有个三长两短,谁也承担不起啊。
  “这事越闹越过份了,得管管了。”
  秦琅心想,当然要管,可问题是现在怎么管?
第987章
侯君集
  承乾遥望着远处。
  “该死的吐谷浑人怎么还没出现?他们难道就不应当派人来拦截我们,或是试图埋伏袭击我们吗?”
  侯君集把亲自烤好的鹿排递给承乾,心想这位太子爷可真是心大,领兵征战在外,哪还有总盼着敌人来拦截、伏击的?
  任何一个正常一些的统帅,只怕都不会有这样的想法的。每一个合格的统帅,都会想尽办法的收集敌人的情报,打探敌人的行踪,甚至是刺探敌人的计划,无所不用其极。
  更会尽可能的避免被伏击、突袭,所以行军在外,要远远的派出斥候塘骑,宿营的时候也要选择好易于防守的地方,若是通过一些狭谷、密林,越过山隘涉过河流的时候,更是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小心又小心。
  再训练有素的军队,也怕被埋伏,更怕被突袭。
  被埋伏、突袭,会让军队无法摆开阵列对敌,甚至可能失去指挥。
  “确实是有些奇怪。”
  侯君集点头。
  他们已经越过了赤岭,赤岭是武德年间时大唐和吐谷浑的实际边境线,在贞观初秦琅大破吐谷浑后,朝廷将边境线往西推进了数百里,边际线已经不再以赤岭(明月山)为界。
  但是当初赤岭做为边界,本就是因为赤岭是一道天然险要屏障。
  一道崇山峻岭南北走向的横挡着,只有几条山谷孔道出入,正适合扼守。
  朝廷在赤岭以西分封了许多功臣宗室,拓地数百里,但赤岭依然是条重要的分界线。
  沿着这条界线,大唐不仅保留了原来边境上的军镇、守捉、镇戍,而且还新添了不少军城堡垒,打造了一条更稳固的边境线。
  并在赤岭这条防线上,建立了不少关城和边市,跟吐谷浑、党项人等通商贸易。
  而在赤岭防线后,曾经的边疆前沿,屡受劫掠之地,也立马变的安定起来,并依借着青海商道,以及边境与吐谷浑党项人的牲畜皮毛等贸易,新建起了许多手工制作作坊,有皮毛加工,也有一些小手工商业的制作坊,甚至还有不少的矿山等等。
  这道赤岭使的河湟谷地也更加的兴旺富庶起来。
  赤岭就相当于是陇右的长城,赤岭以西,依然有几百里地属于大唐的,但这些地多是朝廷赐封给功臣宗室们的世封地,由他们去开发管理。
  而且赤岭以西之地,以前属于吐谷浑的地盘,没多少农耕,主要以游牧为主,缺少人口和农业,加之没有赤岭这样良好的防御地理条件,故此朝廷虽也在赤岭以西设有神威军等数个军,但毕竟那已经是关外了。
  如今两国再起战火,慕容承的吐谷浑之兵就算一时不会打到关内去,但怎么也应当出现在关下了。
  不说大规模的入侵,可小股的游骑斥候,必然应当出现的。
  甚至驻防边军与他们的游骑,可能还打了许多场了。
  但现在诡异的是,他们一路行军缓慢,耽误了很多时间,而直到出了赤岭,沿着湟水河谷一路都快到了青海湖边了,可一个吐谷浑人也没见到。
  这很反常。
  “吐贼定是畏惧太子殿下,远循西逃了!”侯君集笑呵呵的拍着承乾的马屁。
  承乾接过鹿排咬了一口。
  “差点火候,要说这烹饪手艺啊,孤见过最了得的,还得算秦琅。就拿烤肉来说吧,他就非常讲究,从选肉再到烤,中间有许多过程,十分讲究。比如不同的肉类,适合烤的部份也不同,选好了肉还得整形,再经过腌制,我跟你说,他腌肉还有许多独家秘制配料,不同的肉用不同的秘方,腌过后再拿来烤,既鲜嫩不柴不老,还美味多汁。”
  “烤的过程中,火侯的掌控,甚至是使的炭火、穿肉的纤子也是都有讲究的,而且边烤还得边涮油、撒香料等等,总之,你要是看他烤肉,那可真是一种学问,甚至能让你看的赏心悦目,等肉烤好,色香味,绝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02/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