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大顺朝(校对)第3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1/325

  高一功点点头,继续道:“皇上对咱们越来越苛刻,这次因为小事就重罚于你,下次又不知轮到谁。反过来,你看皇上对吴三桂,一个还没投降的明朝将领,居然要给他封王,这简直是荒唐。可想而知,如果将来吴三桂真的投顺过来,皇上将如何的宠信他,只怕咱们这些陕西籍的将领都没有立足之地了!”
  丁国宝叹道:“哥哥说的这些话,深合我心。这一年多,我也感觉到了皇上似乎疏远了咱们这些陕西将领,但他是皇上,他一意孤行,不听劝阻,咱们这些做臣子的又有什么法子?”
  “法子是有的!”高一功白净的面孔变得有些阴险,缓缓道:“咱们可以兵谏。”
  丁国宝大吃一惊,颤声道:“那怎么行,他是皇上,咱们是臣子,君臣名分已定,咱们都要向他叩头的。犯上作乱,那不是成了叛乱。”
  高一功冷笑,“何为‘犯上作乱’,范青是如何上位的?还是大家觉得他行,把他推举出来。咱们闯营历来的规矩都是有能力者居之,哪一个闯王不是被大家推举出来的。同样,大家如果觉得现任闯王不行,也可以罢免他,推选新的闯王。不是咱们背叛了范青,而是范青已经背叛了咱们义军的宗旨,所以咱们可以罢免他了。”
  丁国宝心中一阵乱跳,感觉思绪很乱,他固然对范青有些意见,但也没想到要去反叛,愣了片刻,下意识的问道:“兵谏之后,谁来当皇帝?”
  高一功冷笑道:“当初范青的权力是怎么来的,就怎样回去。”
  丁国宝这时脑子已经开始有条理了,颤声道:“难道是……高夫人?”
  高一功点头道:“正是如此,当初是我姐夫昏迷,我姐姐信任范青,才把闯营的权力交给他,可是,他接掌权力之后,却变质了,违背了闯营的宗旨,也辜负了我姐姐的信任和期望。你看他后来如何对待我姐夫李闯王,简直是忘恩负义。和他当初信誓旦旦,要效忠我姐夫的样子,反差多么巨大,这样的人难道不应该被推翻么?”
  丁国宝犹豫片刻,才道:“可是,他是皇上,虽然他对咱们陕西将领不好,但我知道军中大多数的将领士兵还是拥戴他的,就是咱们陕西籍的将领也有不少人死心塌地的支持他,咱们即便有心也是无力。”
  高一功冷笑,“世间的事很多都不可预料,只要时机恰当,没有做不到的事情。现在京师的情况风起云涌,暗流涌动,外有强敌压迫,内有效忠前明的百姓士绅,而咱们到京师外的军队只有六万左右,一旦东虏进犯,在京师外开战,京师之内必然空虚,咱们只需一队死士,即可逆天改命,完成目标。而且……”高一功放低声音道:“我可以保证一旦咱们动手,在都城开封也可以同时发动一次兵谏,囚禁李皇后,这样,咱们囚禁范青,率领大军撤回开封,拥戴高夫人重登闯王宝座,带领咱们完成义军本来的宗旨。”
  高一功说到这里,目光中露出狂热之意。
  丁国宝心中却更加混乱,喃喃道:“不行,不管怎样,范青是我的恩人,他有恩于我,我怎能忘恩负义去杀他,这我做不到的。”
  高一功冷笑道:“你感恩于他,他却未必能回报于你,他若有一点以前的情份,就不会对你下狠手,把你打成这个样子了!”
  丁国宝心中一震,不过还是摇头,道:“哥哥,对不住,范青就算辜负于我,我也下不了手去杀他。今天的事,哥哥说过的话,我就当没有听到,烂在肚子里好了。”
  高一功笑了笑道:“弟弟,其实你也是误解了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要杀范青,做弑君之人。咱们兵谏也是为了范青好,防止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保证事成之后,不会伤害他一根毫毛,只要他忠心拥戴我姐姐,我们就还会给他在闯营一个位置,保证他的全家安全和富贵,唉!说来说去,我们也是为了范青和整个闯营越来越好,这不也是你期望的么?”
  丁国宝听了这话,登时又犹豫起来,他觉得高一功说的很有道理,但自己又觉得哪里有些不对。
  高一功轻轻按在丁国宝的肩膀上,轻声道:“哥哥知道你一直想找一个品貌俱佳的绝色女子做老婆。范青本来应该帮你实现这个目标,他也答应过你,但他食言了。哥哥答应你,只要你这样做了,京城中所有女子任你挑选,无论是宫中的,还是哪个豪门大家的闺秀都行,就算是那个陈圆圆,哥哥也想办法给你弄到手。”
  听到“陈圆圆”这个名字,丁国宝眼前似乎又浮现了那个明眸皓齿的动人美貌形象,尤其是一双眼睛似乎有勾人摄魄的力量,让他的心旌一阵动摇。他犹豫好久,才轻声道:“既然如此,我就听哥哥的。”
  高一功点头微笑,伸手握住了他的手掌……
  此刻,在武英殿中,明烛高照,范青在桌上查看明朝北疆的舆图,杜勋和王瑞芬在一边伺候。忽然魏清慧过来报告,说田宏遇已经把女儿田淑英送进宫了。范青十分意外,他本来想过两天,册封之后,再把田淑英迎接入宫,没想到田宏遇这样急迫,今天上午自己刚刚答应,晚上他就把女儿送入宫中了。
  魏清慧请示道:“皇上今晚就想召幸淑妃么?”
  范青摇了摇头,道:“还是等册封之后,朕再召幸她,显得不那么草率,也显得朕比较重视田家。”说完笑了笑道:“朕好色的坏名声估计已经传遍京城了,这样做,也许能挽回几分吧!”
  魏清慧笑道:“皇上过虑了,这宫中的女子都是皇上的女人,皇上召幸谁,便是谁的荣耀,是光宗耀祖的好事。田淑英主动进宫,就是希望被皇上宠爱。再说,英雄爱美女,皇上武功烜赫,圣明天纵,是这世间最大的英雄,喜爱美女是佳话,不是缺点。”
  范青伸手在她下巴上勾了一下,笑道:“就你会说话。”然后对王瑞芬道:“你去把淑妃迎接进宫,就让她住在她姐姐的宫殿——承乾宫吧!告诉她,朕明天会召见她的。”
  王瑞芬赶快躬身答应,然后带着四名宫女提着灯笼,在宫门外迎接一顶软轿,由四名太监抬着,直到承乾宫门口才停下来。王瑞芬掀开轿帘,只见一名打扮的千娇百媚、脂粉香浓,粉妆玉砌的宫装美人缓缓走下轿子。
  王瑞芬带着几名宫女上前叩拜施礼,田淑英上前一步,将她扶起,轻声道:“姐姐请起!”
  王瑞芬连忙道:“淑妃千万别这么称呼奴婢,折杀奴婢了,叫我瑞芬就行。”
  她抬起头,打量了一眼田淑英,心中突的一惊。她以前伺候田妃,这时见到田妃的亲妹妹,精心打扮的样子,竟有八分相似,让她下意识的有些失神。不过她立刻反应过来,将她迎入承乾宫中。
  田淑英走入宫殿中,只见里面布置的焕然一新,同自己上次与姐姐会面时的摆设完全不同。不过宫殿中的装饰依旧如前,姐姐的那张螺钿大床也没有动,以前姐姐最喜欢弹的琴也还在,睹物思人,眼前似乎又出现姐姐坐在床边同自己娓娓而谈,又似乎看到姐姐坐在琴边抚琴,琴声叮咚,悠扬悦耳。想到和姐姐已经阴阳相隔,她心中不由得一阵酸楚。
  她在殿中坐下,一名宫女奉上香茶,王瑞芬则在博山炉中点燃熏香。田淑英把茶盏放在桌上,轻声叫了一声:“瑞芬姐!”
  王瑞芬一惊,立刻跪下,小声说:“奴婢不敢!请娘娘再不要这样叫我!”
  田氏微微一笑,拉她起来,见左右无人,悄声说道:“你原来是我姐姐身边的管家婆,很得我姐姐的喜爱。现在我进宫了从此以后,咱们还是一家人,情同异姓姐妹,如今我虽然蒙恩……”
  王瑞芬截住说:“这是娘娘的命好,一朝飞上梧桐枝头,变为凤凰,我们这些普通宫女们不过是鸡鸭一群,怎敢与娘娘攀比!”
  田氏说:“快不要这样说!论容貌你并不比我差多少,论年纪你比我大两三岁,论做事能力你曾是姐姐身边的‘管家婆’,如今你率领众宫女姊妹服侍新皇上,还很得皇上的喜爱。我刚入宫中,不知皇上脾性,心中常觉不安,所以因身边没人,唤你一声瑞芬姐……我有一句话想问你……”田氏的脸色突然红了,将要问的话咽了下去。
  王瑞芬悄声问道:“娘娘,这东暖阁中只有你我二人,不知要问何事?”
  田氏悄声道:“不知皇上喜爱怎样的女子,好不好伺候?”
  王瑞芬轻轻笑了笑道:“娘娘放心,皇上虽然年轻,但并不气盛,十分稳重,也很好说话。要说脾气比以前的崇祯皇爷要好多了。娘娘不用担心,就凭你的容貌心计,很容易得到皇上宠爱的。”
  田氏轻轻点头,道:“多谢姐姐,以后在宫中还要多依靠姐姐呢!”说完伸手拉住王瑞芬的手,将自己手腕上的一个碧绿的玉镯褪到王瑞芬的手腕上,轻声道:“妹妹的心意,姐姐千万不要推托。”
  王瑞芬怕谦让起来,被别的宫女看到不好,只好收下道:“多谢娘娘赏赐,有用得着奴婢的地方,奴婢一定尽心尽力。”
  田氏点点头,心中微微叹息,自己本来是想进宫伺候崇祯的,但命运转折,自己现在进宫伺候新皇上了。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如姐姐那般取得皇上的欢心,荣耀家族,保住田家的富贵。她听说新皇上好色,而且身边已经有了两个绝色美女,一个是公主,一个是姓费的宫人,自己想要独宠是很难的,想到这里,她心中不禁有些茫然。
  在武英殿当中,王瑞芬走后,魏清慧就举着蜡烛,给范青照亮舆图。见范青看着舆图,久久沉默不语,她实在忍不住,把前朝宫人不得问政的规矩抛在脑后,轻声问“皇上,还在担心东虏么?”
  范青脸色平静,点点头,道:“是啊!咱们和东虏必有一战,估计现在东虏应该已经翻越长城,进入内地了,只是情报还没传递过来呢!”
  魏清慧心中有些紧张,轻声问:“那……咱们能赢么?”
  范青看她一张白净的小脸全是紧张不安表情,他不想骗她,也不想吓唬她,沉吟道:“战争的事情不好说,我觉得咱们的嬴面较大。”
  范青把目光重新投向地图,他一动不动的看着山海关的位置。只要多尔衮没与吴三桂勾结一起,从山海关入侵,他改变历史就成功了一半。
  “多尔衮,你现在在哪里呢?”范青在心中想。
  ……
  八月二十日拂晓,多尔衮得到的第一封探报是说范青于八月月八日天明的时候攻破了京师城,崇祯帝不知下落。接到从京师来的这封探报以后,多尔衮不是高兴,而是既感到有点奇怪,也关心范青进入京师以后的各种行为。他一面下令兵部衙门,不惜重赏,加速打探范青进京师以后的各种消息,另一方面不待天明就传唤范文程速来睿王府商议大事。
  
第442章
满清的反应
  大清国在当时好像是中国的东北大地上一轮初升的太阳,充满朝气,充满活力。拿收集关内的情报工作说,它有一套可行而又严格的制度,随时能洞悉关内的重大军事和政治情况。在京师城内和近郊经常潜伏着各种细作,一有重要消息便送到满洲境内,再用专门备用的驿马一站一站地送到盛京。凡是紧急探报,到了兵部的主管部门,都得赶快抄出数份,分送睿亲王、郑亲王、兵部尚书、内三院大学士,所以凡是特别重大的军情消息,清国的主要执政的王、公、大臣们很快就会知道。
  范文程来到了多尔衮面前,叩头以后,随即坐下。多尔滚问道:“你同洪承畴见面了么?”
  范文程欠身回答:“臣是刚才知道范青攻破京师,崇祯不知下落的消息,随后奉召前来,尚未同洪承畴见面。据臣猜想,洪承畴熟悉南朝朝野情况,非我大清朝众人所及,对我八旗兵进军中原,扫荡流贼,必会有重要建议。臣在早饭后,即去找他一谈。”
  “你怎么知道他会有重要建议?”
  “当流贼尚在宣府一带向居庸关行军的路上时,臣推想流贼进长城和居庸关必有一战,洪承畴摇摇头说不会有多大抵抗,后来果然不出他的所料。我原来想着崇祯下旨舍弃宁远,调吴三桂赴京师勤王,守卫京师,京师必不会失于流贼之手。然而洪承畴却对臣频频摇头,认为崇祯不应该命吴三桂携带宁远百姓进关,叹口气说:‘京师完了!不待吴三桂赶到,京师就会落入流贼之手!’现在看来,洪承畴料事如神!”
  多尔衮点点头,说道:“是呀,崇祯也真是糊涂,既要调吴三桂去救京师,又命令他护送宁远百姓入关,实际上使吴三桂失去了到京师作战的机会!不知洪承畴知道范青攻破京师以后……”
  多尔衮一句话没有说完,兵部衙门又送来一件紧急探报。他赶快拆开一看,脸色不觉一寒,立刻交给范文程,说道:“明朝已经亡了。没想到崇祯会如此结局!”
  尽管明清是两个敌对国家,但是范文程看了崇祯在煤山自缢的消息,也不能不心中一动,脱口说道:“其实,他不是个昏庸之主!”
  多尔衮很想知道洪承畴对于京师失守和崇祯殉国有什么看法,嘱范文程快到洪承畴的公馆去一趟,并且吩咐说:“我叫你去看看洪承畴,因为只有你最能了解他的心情,他也肯对你吐露心思。你去看了他以后再回你的公馆用早餐,去吧。”
  “要不要同他谈一谈进兵中原之计?”
  “那是几天以后的事,现在用不着谈。还有,明天是八月二十一日,文武百官要在大政殿举行朝会,十分重要!”
  范文程感到诧异,但也不敢多问,随即出了睿亲王府,带着仆人,骑马往洪公馆驰去。
  这时,天色已经大明,洪公馆的大门开了。
  范文程因为是大清国的一位重臣,又同洪承畴来往甚密,所以只问一声洪大人是否已经起身,不需通报,将随身的仆人留在大门口,便匆匆向里走去。
  洪承畴在四更时候接到兵部衙门第一次送来的紧急探报,便起了床,为京师的失陷心中震惊,再也没有睡意。由贴身姣仆兼男妾的白如玉服侍着梳洗以后,坐在书案旁边发呆,猜测着崇祯皇帝的生死下落。过了半个更次,兵部又一封探报来了。他心中害怕,拿着密封的探报倚着桌子,惊疑间望着信封,不敢拆看,心在跳,手在打颤,向如玉吩咐:“将灯草拨大!”灯草拨大以后,他拆开信封,将密报匆匆看了一遍,又看一遍,跌坐在椅子上,深深地叹息一声。善于体贴主人心情的如玉从暖壶中倒了一杯热茶放在主人面前,轻声问道:“崇祯皇帝死了?”
  洪承畴没有做声,挥手使如玉离开身边。范文程进了二门的时候,如玉首先看见,在甬路边向范大人打千问安,然后走在前边,一边向主人禀报“范大人驾到”,一边打开猩红细毡镶边暖帘。
  范文程一边拱手一边说道:“洪大人,我来了!”话未落音,已经走进了暖阁,到了洪承畴的面前,一眼就看见洪刚刚哭过,没有来得及将泪痕拭干。他回避看洪的眼睛,在客位坐下,说道:“四更以前,睿亲王接到兵部衙门的第一封紧急探报,便派人将我叫去。我也是刚看了兵部衙门的第一次探报,以为睿王爷要同我商议向中原进兵的事,实际不是,大概他的想法临时变了。随便谈了京师的事,兵部的第二封紧急探报送到,睿王爷便命我来你这里,看看你有何感想。”
  洪承畴暗暗吃惊,后悔刚才没有来得及拭干眼泪。随即凄然一笑,说道:“实不敢欺瞒老兄,刚才突然得悉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殉国,我毕竟同他有君臣旧情,也知他决不是昏庸之主,竟然有此下场,十七年兢兢业业,竟落个身死国亡,禁不住洒了几点眼泪。你我好友,万恳不要向睿亲王说出真情,使愚弟因此受责。”
  范文程笑道:“亨九老兄,你对睿王爷知之太浅!倘若他知道你为崇祯殉国酒泪,不但不会见责于你,反而会对你更为尊重。你不像慕义来降的武将,也不同于原来在辽东居住的文臣。你自幼读孔孟之书,科举出身,二十三岁中进士,开始入仕,经历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历任封疆大员,挂兵部尚书衔。崇祯虽失天下,但生前待你不薄。为着你是大明国三世旧臣,与崇祯帝有十七载君臣之谊,今日忽闻京师被流贼攻破,崇祯自缢殉国,倘若不痛心陨涕,倒不是你洪亨九了。你说是么?”
  洪承畴忽然站起,向范文程深深一揖,说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范兄!”
  范文程握住洪承畴的手,哈哈大笑。随即告辞,在院中向洪承畴嘱咐说:“今日是八月二十日,明日文武百官齐集大政殿前会议,必是决定睿亲王率兵南征的大事。崇祯已死,我兄为剿灭流贼大展宏猷,既是为大清国的创业建立大功,也是为崇祯帝后报殉国大仇,机不可失!”
  “正是,正是。弟虽碌碌,愿意粉身碎骨,为大清效犬马之劳,也为先帝报身殉社稷之仇。”
  “好,好。兄此心可指天日,弟将告诉睿王爷知道。”
  洪承畴在大门外望着客人范文程带着戈什哈和仆人走后,心中问道:明日在大政殿决定出兵的事么?不会。范青进京师后的情形尚不明白,满汉八旗兵也未完全集合,向京师进兵的方略也未商定,如何能过早地宣布南征?……范文程是深知大清朝内情的人,此事他竟不清楚!
  如玉走到他的身边,轻声说:“老爷,回书房用早餐吧!”
  关于范青攻破京师以及崇祯自缢的消息,日渐清楚。大清国朝野振奋,等待着辅政和硕睿亲王率师南征。盛京虽然只有一两万人口,商业也不繁华,但是自从新兴的大清国将它定为京城以来,它在关外的地位日益重要。蒙古各部、新被征服的朝鲜、往北去远至长白山和黑龙江一带,以及使犬使鹿的部落,都有人不断地前来盛京。盛京成为东北各民族的政治中心,一切重大消息汇集此地,然后传送各地。近几天来,范青攻破京师的消息就是先到盛京,再由盛京传到各地。
  从前天起,盛京城内,不管是王、公、大臣府中,或是大街小巷人家,到处沸沸扬扬谈论和硕睿亲王即将率领满、蒙、汉大军进入长城,杀败流贼,占领京师的事情。居住在盛京的人们,不管是文武官员或是黎民百姓,也不管是满人汉人,对于多尔衮将要向中原进兵都同样心情振奋。从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看,是众多少数民族逐步地融合,总的趋势是少数民族的汉化,但在特定时期,局部地方,则出现过汉人被少数民族融合的情况。在皇太极时代,居住在沈阳、辽阳等地的汉人就是被满族融合,编为汉军八旗,从表面上说,男人剃发,妇女不缠脚,遵从满俗;从心理上说,由于中原自古经济发达,文化先进,他们也希望满汉大军进入长城以内,占领京师,统一中原。明白这一特殊的历史情况,就会明白在顺治元年八月底到九月初这段时间,盛京城中的人心是如何盼望着多尔衮大举南征。
  八月二十日下午,内秘书院奉两位辅政亲王口谕,因大军出师在即,定于明日上午辰时整,诸王、贝勒、贝子、全体文武臣僚齐集大政殿会议国事,不得有误。这口谕传出以后,满朝振奋:大家盼望的出征大举就在眼前,明日睿亲王会有重要面谕。虽然出兵打仗,兵将们难免有人伤亡,但是据十几年来几次出征经验,清兵进入明朝境内,如入无人之境,总是胜利而归,虏掠很多男女人口、耕牛和财物,许多参加出征人员有机会立功受奖,得到升迁,也可以得到一些财物。尤其这一次随睿亲王出征不同往日,更加令人振奋。大家知道,这一次出征是要杀败流贼,占领京师。大家常常听说,京师城的宫殿和大官府第都是无法想像的壮观和美丽,只有天上才有。还有京师城中真是金银珠宝山积,美女如云。虽然大清兵晚了一步,被流贼抢劫过了,但是流贼是抢劫不完的,而且大部分可以再从流贼的手中夺得。这样的事情,对生长在贫苦地方的满洲人来说,真是太诱惑人了。所以对明日在大政殿的会商军事,许多年轻的满洲贵族子弟们兴奋得不能成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1/3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