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9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8/1016

  李薇儿看着侯氏又哭了起来,不由得安慰道:“我这就求大哥,给弟弟改封个好地界。”
  “没事,女儿家的,操心朝堂作甚!”侯氏擦干了眼泪,说道:“都已经这样了,改变不了,由着吧!”
  “你可得好好的,嫁人生子,有事就写信给我!”
  说罢,母女又哭做一团。
  不过,太妃出行,仪仗什么的必不可少,千里迢迢,又是一场大耗费,李嘉也颇为心疼。
  几万贯又没了。
  而李淮,则心事重重的在江陵坐上船,顺江而下,在池州下了船。
  跟随他来的,则是宗正寺的一位老者,辈分高,听闻与昭宗一个辈分,只是太过远,祖宗的遗泽并没有享受到多少。
  五六十岁的年纪,也不辞辛劳,呼哧呼哧地走着,身边带着一本族谱,显然是早有预备。
  另外,几个工匠则畏畏缩缩地跟着,他们是宫廷中的匠人,织工,无论是衣料,还是玉器,他们都能辨识真假。
  在唐时到如今,官窑占据主流,后宫所用的布料,玉石,首饰,瓷器等等,都是专人制作,真的假不了。
  下了池州,一股江南古韵扑面而来。
  此时又是梅雨季节,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撑起伞,李淮感到格外的压迫。
  胡昌翼无权无势,对于皇帝,以及大唐来说,并无什么实质性的威胁。
  但,有时候,政治就是这样,一个名义,仅仅是昭宗之子的名义,就足以让某些心怀不轨之人,掀起巨大的波澜。
  毕竟在某些人朴素的认知里,昭宗才是大唐嫡宗,皇帝就应该在这支脉几流传。
  只有真正意义上的控制,才会把阴谋消灭在萌芽中。
  来到池州,李淮一行人是秘密而来,地方官吏都不知晓,他们也不打算声张,光是身上挂的射声司腰牌,就足以让那些地方官们畏惧。
  一路上车马劳顿,但没有人敢有异议,李淮则心事重重。
  婺源县是歙州,也就是后来北宋年间改名为徽州的地界,结果49年被划归去了江西。
  如今,它属于江宁府,以金陵为中心的苏南,皖南地区,构建了富庶的江宁府。
  到了婺源县,这里地形崎岖,几乎寻找不到一片完整的平原。
  而且,行走在乡间的路径,李淮发觉,这里家家户户,几乎对于乐于行商,去往江西府,或者金陵,贩卖走商,可以说是格外的不同。
  李淮好奇,拉住一个行商,问道,何不耕田种桑?
  行商无奈道:“婺源,乃至歙州几无多少良田,自己吃都不够,只能男子走商为业,养家糊口!”
  李淮默然,随即问道:“你可知晓同光三年,明经科进士胡昌翼,胡公所在?”
  “婺源素有十胡九汪,你若是问其他人,我还真的不知道,但考川村的胡进士,胡太子,我还真的晓得!”
  听到太子这个词,李淮心头一跳,随即请教路径。
  很快,在行商的指引下,他们一行人来到了考川乡,这个贫瘠的村落。
  考川村虽然贫瘠,但由于胡昌翼考中进士后,受制于身份,并没有为官,而是回到家乡,开办私塾。
  而且,胡昌翼乐善好施,曾经为了便于乡人出外,而伐木架桥于二十四都朱源溪上,乡人称呼此桥为“太子桥”。
  婺源地方偏僻,山路崎岖,人心朴实,对于他的太子身份颇为知晓,而且经常笑称之,以致于其名声越来越大。
  也正是因为他的名声,所以才被射声司所知晓。
  不然的话,全国一千六百县,近五百州,射声司哪有这功夫,能够打听清楚。
  进了考川村,李淮就听到了一阵朗朗的读书声。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听到这,李淮不由得念出声来:“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好一派书香之地,果然不同凡响!”
  李淮大声说道。
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胡昌翼
  这一番话语,以及一行人的站列,终究是打扰了到了孩童们的读书。
  很快,一个中年人走了出来,面色凝重,皱起眉头看着李淮这群人,心中不解,但却有礼有节道:“不知贵客上门,还望见谅。”
  “敢问这位贵人,来我考川村,所为何事?”
  “我是来找胡明经,眉轩公的!”
  胡昌翼,字宏远,号眉轩。
  李淮看着眼前这个人,感觉不可能会胡昌翼。
  胡昌翼是天复年(公元904年)三月朔日所生,怎么会如此年轻,按照道理来说,也是七十岁了。
  “原来是找我爷爷!”
  男子这才恍然大悟,说道:“吾祖父年岁已高,不见外客了,还望贵人见谅。”
  “某自然清楚!”
  李淮笑了笑,说道:“贵祖父在唐天复四年出声,如今已有七十岁了吧,只是身体依旧健硕!”
  “看来贵客是有备而来!”
  “没错,此次所来,就是专门拜访胡公,还望海涵!”
  男人叹了口气,随即吩咐一声孩童们自习,就带着李淮等人,左转右拐,来到了一处大院。
  胡昌翼当年被养父胡三公带出宫廷,身上怀揣着不少的宫廷钱财,而且其一辈子无儿无女,很有可能是宦官出身,近侍,不然也不会深受唐昭宗的信赖。
  也正因为如此,一个年老宦官的失踪,并不会引起朱温的注意。
  正是带出来大量的钱财,所以胡昌翼才能够读书,考上明经进士。
  要知道,在五代时期,一科进士,顶多十几人罢了。
  钱财宽裕,才会让胡昌翼辞官归家,悠哉悠哉地种田读书,开设明经学院。
  宽敞的院落,只有几个石桌,树木花草点缀,但在这婺源,已经属于富庶的。
  只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正拿着蒲扇,在树荫下乘凉,几个孩童围绕在一旁吵闹玩耍,他也不在意,就这么笑吟吟地看着,悠然自得。
  “祖父——”
  中年人走了过去,轻声道:“有客人来,非得见您一面!”
  “嗯?”老头看了一眼不远处的一群人,只见他们衣衫华丽,心中不由一沉,随即道:“你把孩儿们待下去,我来招待他们吧!”
  “记住,都下去,不要过来!”
  很快,孩童,丫鬟等等,尽皆离去。
  李淮见之,也点点头,让其他人都离去,只有他与老宗室,以及胡昌翼三人在院中。
  “胡公!”
  无论是年纪,还是身份,李淮都对其尊敬的很。
  “贵人姓李吧!”
  胡昌翼捋了捋胡须,轻笑道。
  “胡公没有猜错!”
  李淮点头坐下,介绍道:“这位乃是族中的年长者,与昭宗皇帝同属一辈。”
  胡昌翼眼皮微微动了动。
  “在下,则不过是军机处首席大臣,负责一些军国要事罢了。”
  “你们的来意,我明白!”
  胡昌翼听后,沉默了片刻,说道:“我早就想到会有这么一天,我愿意配合你们,无论是什么!”
  “事实就在那里,并不会有所改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8/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