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8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2/1016

  今天是初一十五的朝会,六品以上的官吏都可以参加,整个大殿中密密麻麻站满了人,如此公然顶撞手首相的,自然是御史台的人。
  这一群刚观政结束的进士们,依旧充满着热情和激昂,对于宰相们,也毫不畏惧。
  相反,作为首相,孙钊却不能针锋相对,宰相肚里能撑船,为了名声,他甚至只能忍气吞声。
  因为,他余光已经看到,皇帝正看着笑话,嘴角带着笑。
  无论输赢,都是他输了。
  只见他回到队列,眼睛都没看,末尾就有一个小官出来,忙不迭地怼道:“在陛下的英明神武下,大唐这几年来开疆拓土无数,不知多少的官位,正在被旧臣贪官所把控,这只是权宜之计罢了。”
  “如今,正待是选拔英才,任用贤能的时机,进士一科才六十,朝廷一年所空缺的官位,岂止六百?”
  这番话堵的年轻御史说不出话来,后者洋洋得意,孙钊嘴角也微微翘起。
  “荒唐!”这时,另有一人走出,拱手道:“朝廷任用科举,本就是选贤与能,即使官位有空缺,也不能滥竽充数,殊不知,一官一吏,其治下的百姓,数以万计,稍有差错,祸及尤深,岂能这般随意?”
  “若是你能担保,增添进士后,不会有这样的贪污虐民之官,我等才会略微信之。”
  谁能担保?一样米,百样人,出了差错得背锅,小官愤愤不平地归去。
  两个年轻御史拱手而入列,一时间,朝野瞩目,可谓是名声鹊起,前途不可限量。
  此次,御史台大胜。
  而在此期间,皇帝就高坐在龙椅上,不闻不问,任由他们表演。
  看见孙钊吃了个闷亏,李嘉心头晒笑,这才说道:“天下的东西,越辩越明白。”
  百官纷纷颔首,表示认可。
  实际上,这一番辩论,只是开胃菜罢了。
  其所为的,就是主考官的位置。
  众所周知,科举主考官,虽然相比于前唐时那种一言定名,皇帝拂过的境况大大不如,但是依旧拥有极大的诱惑力。
  别的不提,录取那六十进士,哪个不是他的人脉?
  虽然自己一时间享用不了,但作为官场遗泽,再适合不过。
  毕竟,以如今的情况来看,从进士到宰相,没有一二十年的磨练,是到达不了的,而天底下何曾有十数年的宰相?
  李嘉看的分明,孙钊已经历任一届主考官了,所以知晓自己并没有机会,所以就想着增加名额的进言,为自己捞取威望。
  换句话来说,某个人作为主考官,进士增添了,结果泰半的进士同样感激孙钊。
  至于那些没有考中的举人,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下一科就多出来机会了。
  这是遗泽数代人的,岂能这般让其得逞?
  宰相中,赵普和邓斌还不曾担任主考。
  这两个人,不难选择。
  毕竟,上一次主考官,是王溥。
  “邓斌——”
  “微臣在!”
  “今科春试,就由你来担任主考吧!”
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
洛阳危机
  主考官已定下来。
  整个朝堂,瞬间就安静了。
  实际上,对于这样的国家大事,基本上是乾坤独断,就连宰相们,也不敢多言。
  按照道理来说,宰相们担任主考官,那岂不是让他们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吗?
  如果是明清那样,基本上都是有六部侍郎,尚书等中青年官吏,担任,毕竟他们权力不大,不容易对皇权造成压力。
  实际上,压力并没有减少,只是往后挪了。
  挪到了十年后,二十年后。
  这些中青年主考官,升任六部九卿乃至于宰相,基本上是两三步,七八年的功夫。
  等到他们位居顶层的,那些进士们,自然也就成长起来,位居官场中曾,如此,高中层相互联系,足以形成盘根结错的党派关系。
  而宰相们担任主考则不然,他们已经处于最顶层了,意味着精力和年纪的流逝,即使他们培育势力,等到长成时,早就致仕了。
  三年一次,政事堂宰相们各自轮一遭,反而颇为促进政事堂的平衡,不至于一家独大。
  当然,这只是理想中的状态,每一项新的事物,新的机构,新的想法,都需要进行实践,多年的运转之后,才能正常。
  如果当李嘉发现,这种行为不利于皇权,他就会立刻遏制。
  两千名举人,伴随着其奴仆,数千名高消费者的入京,让整个洛阳的物价开始飞涨。
  但随即洛阳府尹得知这情况后,立马拿出常平仓进行抛售,物价随之稳定下来。
  皇帝对此颇为赞赏,百姓们也欢心雀跃。
  京城的治安,这一段时间也是超负荷运转,但依旧是坚持下来,并不见什么毛病。
  也因此,李嘉特地将李怀恩叫来,褒奖一番。
  对此,李怀恩颇为矜持地说道:“微臣不敢居功,此乃是诸位同僚一同努力所致,微臣不过是尺寸之功罢了。”
  “我又不是瞎子,你的功劳我还是能看见!”
  皇帝不以为然的摇摇头,随即问道:“今次,我来问你,洛阳城,作为一国之都,可有什么缺憾?”
  听到这话,李怀恩陷入了思考。
  按照道理来说,选择洛阳城是皇帝一意孤行的结果,也是大势所趋的必然。
  在这种情况下,洛阳必须是完美的,且是最后合适的。
  但他担任洛阳府尹一年多来,感觉到非常的麻烦,简直是一箩筐,这些自然不能一一向皇帝诉说。
  思量再三,他言语道:“陛下,洛阳之缺,唯一可称得上的忧患的,就是人口。”
  “人口?”
  李嘉颇有些诧异,看着自己的这位得力干将,说道:“洛阳难道不是人口越多越好?多了才能收的上赋税!”
  “陛下,多有多的好,但洛阳却不宜再多的人了!”
  李怀恩苦口婆心地说道:“自从洛阳建都以来,虽然扩建了新城,但却仿佛一个漩涡,不断的吸收着附近州县的百姓。”
  “其不仅带来巨大的管理难度,更是让附近的州县,人力不足,家中的劳力不足,耕种都成了麻烦。”
  商业的发展,就是这般。
  在人口较少时,它会吸收本来就金贵的农业人口,开垦荒地,种田,劳役,军队,都需要人,青壮的大汉。
  而目前,据李嘉的统计,全国人口只有三千多万,接近四千万。
  看上去倒是不少,但实际上,六七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点人是完全不够的。
  “附近州县本就残破,人力不足,这也就罢了,甚至许多百姓,田地都不在种粮,反而种一些瓜果蔬菜,满山遍野都是,就是为了供给洛阳。”
  “这很好啊!水果蔬菜可以满足洛阳百姓的生活,还可以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两全其美!”
  李嘉想了想,种粮的收入肯定是比不上种菜种水果,更搞钱的经济作物,让百姓们过上富裕的生活,这不是很好吗?
  “陛下,您所言不差,但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李怀恩这时候,却顾不得皇帝的身份了,似乎是压抑了许久,一下子就倾诉而出:
  “据微臣所知,洛阳的人口,神武八年,不过三十万,九年,四十万,去年五十万,再加上走动的,差不多近七十万。”
  “每月耗费的粮食,约莫一百五十万石。”
  “河南府这些年,输送的粮草越来越少,几乎都是靠漕运补给洛阳的口粮,其超过了五成。”
  李嘉颇有些诧异,看着自己的这位得力干将,说道:“洛阳难道不是人口越多越好?多了才能收的上赋税!”
  “陛下,多有多的好,但洛阳却不宜再多的人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2/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