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7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0/1016

  同样的死讯,对他的影响截然不同。
  阴转晴了,李嘉感觉自己又可以以一敌三。
  而,就在他还没有开心多少时间,田福急促的脚步声,已经逼近。
  怎么,还没完没了是吧?
  “这次又是何人?”
  皇帝转过身,直接问道。
  “陛下,孙相公,已经快不行了——”
  田福脸上的哀伤极为浓厚,比前两个更加真实了,也说明了情况的严重性。
  “怎么,昨天不还是好好的吗?”
  李嘉脸色发黑,今天真是不吉利,连续获得三个消息,一好一坏一平。
  所谓的孙相公,自然指的就是如今年岁六十八的孙光宪,孙相公了。
  孙光宪,字孟文,是陵州贵平人,(今四川省仁寿县),历任三代南平王,可以说是功勋老臣。
  所以,有鉴于此,李嘉直接宣麻拜相,让其进入了政事堂,不光是其才华,更是为了让政事堂有个年老持重的人盯着。
  而孙光宪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一直查缺补漏对于政事堂的和谐,出了很大一部分力,甚至隐隐成为除首相赵诚、次相孙钊之外的第三股势力。
  但,稳定的三角形,终究还是没有形成,其年岁颇高,这两年更是时常请假,昨天的万寿节,也是勉强参与。
  令李嘉没有想到的事,昨天还好好的,今天就出事了。
  “快,摆驾孙府。”
  李嘉皱起眉头直接说道。
  “马车已经预备好了——”田福伺候的周到,知晓情况,早就把马车给预备好了。
  出了皇宫,径直来到了孙府,昔日宽敞明亮的宅院,如今却满是药香,还带着些许的阴沉。
  其二子,孙谓、孙谠,则面带哀色的迎驾,李嘉心中一沉。
  随即,他来到了病房,见到了病榻上,脸色苍白,身子蜷缩的孙光宪。
  灰白的胡子,似乎都呈现一股死灰色,李嘉想起数年来的君臣之谊,不由得颇为感怀。
  “陛下,您来了?”
  孙光宪睁开眼睛,突然精神了些许,他看着床榻前的皇帝,不由得咳嗽了几声,艰难地说道:“不曾想,老臣离去之时还能见到陛下——”
  “放宽心,会好起来的!”李嘉轻声安慰道。
  “老臣自己的身子,我自己清楚,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已六十有八,一生无憾了。”
  孙光宪笑着说道:“老臣大半辈子,辅佐高氏苟延残喘与乱世,以为人生就这样,不曾想,竟然能为宰相,辅佐陛下统一天下,此生,无憾矣!”
  “朝廷还需要卿家,万万不可或缺!”李嘉轻声说道。
  “陛下,如今,大唐日渐安稳,唯一可虑的,就是契丹人了。”
  孙光宪继续自己的遗言,凝重地说道:“但,与契丹开战,必须慎重,须斩其左翼,覆灭北汉,才可言语幽州事,万不可急切……”
  说到这,他双目失神,抬起的双手已然放下,没了呼吸。
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归都
  孙光宪逝去,对于政事堂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多年来的政治默契,让政事堂各行其是,只不过如今政事堂的宰相名额,由从前的七位,降至六位。e
  分别是首相赵诚,五十七岁;次相孙钊,四十九岁;邓斌,四十五岁。
  王溥,四十七岁;魏仁浦,五十七岁;赵普,四十七岁。
  名次代表着政事堂中的地位。
  他们基本上都属于精力旺盛时期,也就是所谓的政治黄金年龄。
  政治分工,自然无须赘述,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
  宰相越多,就代表着相权的分散,也代表着政出多门,不过赵诚担任近七年的宰相,已经拥有自己威望,调控把总。
  而六部中,曾经南人占据九成的局面,也得到了缓解。
  吏部尚书,高孔昭,岭南人。
  兵部尚书,马延年,南人。
  工部尚书,吕余庆,北人,曾任参知政事。
  户部尚书,元德昭,前吴越国宰相。
  礼部尚书,黄天佑,南人。
  刑部尚书,薛居正,北人。
  如此,朝堂上南北大臣济济一堂,聊着洛语,倒也是不曾有碍。
  三人病逝,李嘉一连辍朝九日,以悼哀伤。
  当然这值得是初一十五的常朝,有没有都无所谓。
  而就在这时,射声司传来消息,北汉国主刘钧病重,恐怕时日许多。
  “这家伙,要死都得赶趟,非要凑在一起,真是令人无语。”
  李嘉摇摇头,他想到了北汉,看着地图上表里河山的河东地区,尤其是太原,更是重中之重。
  北汉虽然有十几州,但最重要的,就是太原,只要攻占了太原,其他州县自然不战而降。
  而太原的位置还在其次,关键在于契丹人。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得在契丹人反应不及时,一举攻占,亦或者阻拦其支援。
  “朕嘱意,六月归都洛阳——”
  在小朝会上,面对六部九卿,诸位宰相,李嘉宣布一项拖延多年的工作——归都洛阳。
  这在朝廷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原宋国的百官们,他们住在汴梁几十年,已经与这个繁华的城市融合在一起了,若是迁都,对于他们的损失是极为惨重的。
  虽然知道这个结果是不可避免的,但众人还是想拖延。
  不过,皇帝一言九鼎,宰相们持支持的态度后,这项措施很顺利地就实行了。
  具体的流程是这般。
  皇帝,并十五万御营,先赶到洛阳,政事堂、六部九卿紧随其后,随即才是其他的小官吏们。
  先期五万人马,护卫着皇帝,以及高官们,向着洛阳而去,浩浩荡荡,灰尘骤起,弥漫了整个大地。
  北汉在中原,也是有探子的,对于中原如此大规模的兵马调动,大吃一惊,随即仔细调查,才发觉是迁都洛阳。
  刘钧此时已经躺在了床榻上,一众大臣围坐一圈,听候这位皇帝越来越少的圣谕。
  而在他的病榻前,则站立着两三个男子,年龄约莫三十来岁,一个叫刘继恩,一个叫刘继元,都是刘钧的外甥兼养子,从小就养在跟前。
  另一个,魁梧的大汉,则是刘钧的侄子,刘继钦,是刘钧的大哥任大内都点检,掌控着禁军。
  显然,在这为数不多的日子里,刘钧迫切地想要给自己的养子填补知识,从而获得政治威望。
  而令人惊奇的是,刘钧并没有立自己侄子为继承人,反而嘱意养子刘继恩,也就是他的外甥,本姓薛。
  其唯一被刘钧看中的是,乃是年岁最长,已经三十有四,国赖长君,不外如是。
  至于他的弟弟们,虽然众多,但都比较稚嫩,所以他直接摒弃了兄终弟及,让自己年长的养子继位。
  而,值得注意的是,刘继业(杨业)其实也是他的养子,被刘崇隔代收养,寄养在刘钧身下,其实看中还是杨业的潜力罢了。
  所以,在刘钧的想法中,刘继业只是手底下的工具,不可能坐上皇位,养子兼外甥,亲情与感情具有,才上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0/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