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7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3/801

  “大同董家,也是西北将门,难道在你董一奎手里断了根?!”
  “若倭患再起,王子民说不定能博个平倭之功,你胡克柔可只是绍兴知府,商路断绝,必然……”
  “好了!”郑若曾厉喝一声打断孙铤滔滔不绝的话,他上前行了一礼,“王御史、胡知府、董总兵,事尚未至此,何以……”
  胡应嘉长叹一声,“适才已接到消息,汪直逃窜至舟山,董总兵率军赶至镇海备倭,不得不……”
  “克柔无需再多说了。”王本固嗤笑道:“里应外合,也未必是汪直。”
  郑若曾不再说了,径直后退,一直退到护卫中去……现在局势已经很清楚了,洪厚力阻兵丁关闭城门,以至汪直窜至舟山,隐隐引发东南危局,王本固这是要扣下洪厚,以此将事攀到钱渊身上。
  董一奎上前两步,眯着眼盯着杨文、张三,“两位既入军,那就不是钱家的家奴……”
  杨文、张三的反应非常直接,同时拔刀在手,身后数十护卫平举盾牌、狼牙筅、长枪,几只鸟铳的枪口已经对准董一奎。
  王本固咬着牙看着这一幕,你孙铤、胡应嘉商量事,不去县衙跑到钱宅来作甚,杨文、张三两个都是游击将军,居然不回驻地,私自离营!
  董一奎冷着脸往后退,身边的亲兵举着盾牌护住,后面的兵丁源源不断的涌入,隐隐成半包围之势。
  孙铤和郑若曾都心里有数,绝不能将洪厚交出去,否则屁股就擦不干净了,更何况王本固本来准备将黑锅砸在汪直头上,现在还想接着砸在钱渊头上。
第1009章
大乱(下)
  一场火并看起来不可避免,董一奎身后都是边军,入浙两年多了,除了弟弟董一奎,他陆陆续续从边军调来不少人手,虽然西北以卫所兵为主,不能远调,但以亲兵的名义却是可以的。
  如今董一奎身为浙江总兵官,麾下直属就有两个参将,六个游击将军,这次急赴镇海,全军上下近六千大军,而且已经传出军令,调驻守杭州府西侧的浙西参将汤克宽、驻守嘉兴府的游击将军岳浦河。
  没办法,董一奎也知道,光是宁波府,就有杨文、张三两个钱家护卫头目出身的游击,再加上驻守台州府的游击侯继高,温金台参将张元勋,台州指挥使葛浩……不多调些人手过来,董一奎实在没什么底气。
  这还是戚继美被调驻处州的前提下。
  董一奎低声问:“子民兄,杨文、张一山两人均是钱家家奴出身……”
  这是董一奎在问……要不要一起收拾了?
  现在动手,别说洪厚了,就是杨文、张一山两人也能一股而下,后面就方便多了。
  看王本固脸上神情莫测,胡应嘉心里哆嗦了下,凑近几步低声道:“子民兄,朝中尚未定论……”
  王本固冷笑道:“三日之前,弹劾靖海伯复叛的奏折已抵京城。”
  胡应嘉脸色大变,你丫的都已经弹劾汪直复叛了?
  “若此次和汪直谈妥,自然是罪名归属谭七指。”王本固轻描淡写道:“现在也好说……汪直复叛,得钱家护卫相助逃窜出海,为祸海疆……”
  “钱家护卫在东南名望极高,号称精锐甲于东南。”胡应嘉拼命的转着脑子,“董总兵有信心?”
  王本固奇怪的偏头看了眼,“克柔到底想说什么?”
  “其一,不论洪厚,若搜捕杨文、张一山,那侯继高、张元勋、葛浩……还有戚继美。”胡应嘉轻声道:“现在汪直真的可能起事,而这些将领都曾击倭有功。”
  王本固不由点点头,董一奎毕竟是边军将领,在东南打仗未必吃得开,至少海战他肯定不擅长,如若要剿倭,那些在东南土生土长的将领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杨文、张一山下狱……
  胡应嘉松了口气,继续说:“其二,先将汪直复叛的事敲死,随园的事不急……”
  这句话王本固一听就懂,汪直和钱渊关系太深,只要敲死汪直复叛,钱渊不死也要脱层皮,随园更是要倒了大霉。
  王本固犹豫了下,“那也得动手。”
  王本固当然清楚,对方是绝对不肯交出洪厚的,但这个人必须握在手中,否则日后想把事扯到钱渊身上,难度就稍微大了点……毕竟那厮简在帝心。
  “子民兄说的也是。”胡应嘉笑着微微点头,突然上前两步,笑容可掬道:“杨文,张一山,你二人乃浙江指挥都司麾下游击,对浙江总兵拔刀相向,以下犯上,念尔等击倭杀贼有功,暂不与你二人计较。”
  “文和,开阳公,今日之事,实在令人瞠目,但当年钱展才择镇海县设市通商,置诸多条例,记得其中有一条……”
  “城内纷乱,当即刻紧闭城门,洪厚此人却阻拦兵丁关门……当搜捕下狱论罪,不知胡某可有记错?”
  后面的王本固轻轻一笑,扬声道:“其罪在洪厚一人。”
  “子民兄这真是气量宽宏。”胡应嘉笑得更甜了,“这样好吧,洪厚下府衙狱……其实靖海伯未必真的复叛,董总兵率大军而来,也只是备倭而已。”
  对面沉默以对,无论如何,钱家护卫一分为二,洪厚是钱家护卫在东南的首领,怎么可能就这么轻轻松松的交出去?
  胡应嘉长叹一声,“钱家护卫精锐甲于东南,此赞誉是诸位勇士在战场上杀出的威名,沙场百战得归,难道今日死于同僚之手?”
  “胡某实在诚为可叹。”
  后面的董一奎先举手示意身后亲兵准备进击,又低声说:“子民兄,胡知府真是好口才啊。”
  王本固没吭声,心想胡应嘉这两年也真是历练出来了,有理有据,听起来甚至是在为对方考虑……
  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本固的想法没错,对面四个人,孙铤、郑若曾都知情,而张三……钱渊和胡应嘉之间信件往来就是他负责的。
  这时候,阵列中的洪厚归刀入鞘,阴着脸将长刀扔给部下,解下背上鸟铳,空着手大步出列。
  “老洪!”
  杨文低喝一声伸手要拉,一旁的张三手肘撞了过去。
  “老洪放心,有少爷在,出不了事。”张三扬声道:“洪厚,松江府上海县人,于嘉靖三十五年入军,诸战斩倭寇首级逾半百,后随军南下闽赣,统领火器,升任把总……”
  “府衙大狱……若洪厚在狱中,哪怕少了一根毫毛……”
  “王子民、胡克柔、董一奎、董一元……”
  张三咬着牙厉声道:“那就不要怪我不讲规矩了!”
  “王子民,你是顺德府人,太远,不过你入浙几个月,已经纳了两名小妾。”
  “胡克柔,淮阴倒是不远,你自己掂量……”
  “好了。”郑若曾打断张三的狠话,“诸位自己思量吧,已然夜深,送客。”
  胡应嘉眯着眼转头就走,出了府才低声道:“钱家护卫对钱展才颇为忠心,洪厚身为把总,也要离军重归钱家门下……先不要用刑,等京中消息。”
  王本固点点头,“就丢在狱中不理会,如今最重要的还是汪直。”
  赶上来的董一奎笑着说:“今日多谢胡知府了,钱家护卫的确精锐,真的火并……只怕儿郎死伤不少。”
  胡应嘉勉强笑道:“胡某也是有私心的。”
  “嗯?”
  “若是子民兄能迅速平倭,或能再开商路。”胡应嘉对王本固笑着说:“只要商路通畅,说不定还能补些税银,若是县内火并,只怕短期内通商事无望。”
  王本固知道胡应嘉只是随口应付,也不在乎,只捋须微笑,他只在乎胡应嘉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理论上,若是汪直复叛,倭患再起,能统率诸军的人选,浙江省内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浙江巡抚侯汝谅,名义上浙江巡抚是有兵权的,另一个就是奉天巡按的王本固。
第1010章
调军(上)
  府衙后院,胡应嘉默不作声听着王本固高谈阔论,一旁的几个书生时不时恭维几句,话里话外对随园颇多鄙夷。
  胡应嘉瞄了眼最不要脸的那个……此人是范大冲,宁波鄞县人,早年入南京国子监,但科考连连落榜,如今归乡打理家族庶务,其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天一阁的创立者范钦。
  嘉靖三十六年,通商初设,本地豪族对府衙收缴税银很是不满,最典型的就是慈溪袁家,为此钱渊不惜撕破脸皮将袁家一艘大船在出海口处击沉。
  而鄞县范家也是如此,为此在之前的四年内,范家一直没有被允许参与通商事,至少没有直接参与。
  为此,范家和唐荆川、孙铤、钱渊都不合,上一次王本固来宁波闹事,范大冲就主动请缨,王本固对其颇为优容。
  而这一次,王本固对范大冲有点冷淡,原因很简单,两个月前,范钦被调入南京,出任南京兵部左侍郎。
  靖海伯汪直复叛,两浙倭患再起,如果无重臣奉命南下,能承担重任的只可能是浙江巡抚、浙江巡按,当年这两个位置和浙直总督并列为东南击倭三大巨头。
  而王本固在徐党内部的地位是比侯汝谅高的,但还有一种可能,北京那边无重臣南下,而是以南京兵部率军进剿,考虑到年龄和履历,南京兵部左侍郎范钦是最有可能的。
  王本固将一群士子送出去,回首道:“天宿提议,大营设在镇海县,还需克柔襄助。”
  “那自然是义不容辞。”胡应嘉笑着说:“已经挑选过了,最适宜的是两处,一为对岸金鸡山脚,不仅有招宝村等三四个村落,而且地势平坦,可容大军驻扎,二是出海口处的外游山附近,不过那儿……是游击杨文军营处。”
  王本固不假思索道:“那就选金鸡山。”
  杨文那厮虽然只是个游击,但几乎跟着钱渊参与了每一次大战,战功累累,长期驻守镇海,是钱渊的铁杆部下。
  “好,各种器具、帐篷等物,自然是府衙承办。”胡应嘉追问道:“虽朝中尚未明令,但靖海伯逃窜至舟山,需调配两浙兵力,约莫多少……在下需提前筹划。”
  王本固指着正巧进来的董一奎笑道:“王某入浙时日不长,克柔赴任至今未过四个月,调配兵力……天宿如何说?”
  董一奎愣了下,但很快反应过来了,“除却驻守宁波的两部之外,已调严湖杭参将汤克宽,温金台参将张元勋,宁绍参将侯继高,另有驻守绍兴的游击岳浦河、驻守杭州的游击鲁鹏两部,加上中军,共计两万兵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3/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