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7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4/801


第965章
糊弄(下)
  一顿打岔后,钱渊正色道:“胡克柔此人,有理政之能,秉性刚直,在户部时日不长,但通新式账目,而且当年查验红薯事在镇海盘桓数月,对通商流程知之甚深。”
  “但税银……怕是短时间难以恢复。”
  如果面对的是嘉靖帝,钱渊这些小心思是一览无遗,但隆庆帝……太嫩了。
  已经做了很多准备,打了好几遍的腹稿,钱渊没有先滔滔不绝,而是长叹一声。
  “嘉靖三十七年,侯涛山一战,臣诱捕八家海商,砍下首级在码头垒成京观,以此震慑东南商贾。”
  “此事朕曾听闻,也曾听端甫细说。”隆庆帝点头道:“据说那八家海商就是百余倭寇袭南都的幕后真凶?”
  “的确如此,当时臣也被裹挟其中,所以侯涛山一战,臣以私仇为借口……”钱渊加重语气道:“但其中真意,实为缉私。”
  “京观一垒,无人胆敢走私,但至今已有三年,走私再度猖獗。”
  “本朝自太祖年间,沿海就有倭寇出没,永乐年间新设金山卫、三江卫以防倭寇,但那时东南也频有走私事。”
  “直到正德、嘉靖年间,虽然倭寇日益猖獗,但东南走私已成明目张胆。”
  “当年走私,一方面在于朝廷禁海,不许互市,无奈走私,另一方面宁波市舶司太监索贿太重,十税三四,甚至十税四五。”
  “但嘉靖三十六年,臣于镇海设市通商,如今的走私商贩……主要是因为不得通关文书。”
  “不得通关文书?”隆庆帝看了眼陈洪,后者连忙亲自端了两盏茶上来。
  钱渊谢了句端起茶盏抿了口,“当年设市通商,荆川公定下规矩,但凡曾沦为倭寇,杀人劫财者,但凡欺行霸市者,但凡船只难抵巨浪者,但凡……反正有十多条,所以对发放通关文书很是苛刻。”
  隆庆帝大抵听懂了,但还是有很多疑惑,“大户难得通关文书,只能铤而走险,不缴纳税银,但税银锐减至此,难道之前那么多海船都转而走私?”
  “朕记得税银只是十税一,而且还是以出海前货值计算的……”
  “并非如此。”钱渊指了指桌上的茶盏,“出海贩货,赚取银两,货物就如杯中之水,茶叶、丝绸、棉布、瓷器等等,虽然每年产量上增,但不会增加太多。”
  “之前几年,各类货物都通过水路在镇海汇集,海商于此采买货物,拿到通关文书后就扬帆出海。”
  “但如今,走私大户于杭州甚至嘉兴、苏松各地采买货物……”
  隆庆帝恍然大悟,“货物就那么多,走私大户采买贩卖,以至于镇海的海商缺少货源!”
  “陛下英明。”钱渊点头道:“税银锐减,有风浪来袭的因素,也有宁海、厦门、泉州设市通商以至于分流的因素,但锐减至此,走私大户截留货源,是最重要的原因。”
  “毕竟一旦能出海贩货,利润极高,而且又不缴纳一成税银,所以他们愿意高价采买,而专门做这笔生意的商贾……不用将货物送至镇海就能出手,还能多卖点银子,有什么不肯的?”
  “南京魏国公府,名下产业颇多,原先是每月以船只送抵镇海,如今直接在扬州、苏州就出手了,大户在嘉兴、松江各地装船,径直出海。”
  隆庆帝在心里反复琢磨,“砺庵公如何说?”
  “砺庵公嘛。”钱渊苦笑道:“他倒是想下辣手……”
  “辣手?”
  “缉私呗。”钱渊撇嘴道:“他就是看别人挑担不吃力……呃,一旦正式缉私,海商必然惶恐不安,毕竟朝中尚无定论开海禁。”
  隆庆帝低声道:“若开海禁通商和缉私同时进行呢?”
  钱渊眼神闪烁不定,“那些东南大户可都不是善茬,当年被荆川公拒之门外,大都曾经沦为倭寇……”
  隆庆帝直截了当的打断,“若是展才南下,专职缉私呢?”
  “陛下,臣如今在詹事府,用什么名义南下缉私?”钱渊愕然,“原本计划,若是登之兄南下赴任宁波知府,让他放宽通关条件,再在杭州府设正式集市以供海商采买……”
  瞄了眼隆庆帝的神色,钱渊苦着脸说:“当年臣在侯涛山设局,杀的人头滚滚,那些走私大户恨臣入骨,一旦南下,说不定埋骨东南……臣倒是不怕死,但以后再不能见到陛下了……”
  “好了好了。”隆庆帝没好气的哼了声,“听说过,你在东南有个绰号,钱砍头,据说可止小儿夜啼……都能和张文远齐名了!”
  钱渊嬉笑几声,补充道:“胡克柔此人有些能耐,再加上浙江巡按王子民……税银恢复到前年程度有点难,但应该多少能恢复点。”
  隆庆帝瞥了眼,“内承运库?”
  “皇家船队一共有船只二十三艘……呃,不对,去年沉了四艘,还有十九艘,装载货物不多,孙文和必先满足皇家船队货源。”钱渊小声说:“陛下若是不放心,赏靖海伯一些物件,然后……”
  “然后?”
  “然后不提开海禁之事。”
  隆庆帝忍不住虚虚踢了脚,“一肚子的鬼心眼!”
  不正式开放海禁,但赏赐汪直御笔……内承运库的进项基本不太可能少。
  眼看要黄昏了,钱渊正要告辞,隆庆帝突然问:“浙江巡抚侯汝谅,此人可能担当大任?”
  这句话显然是在问,如果东南行缉私事,侯汝谅能成功吗?
  钱渊沉吟片刻,“此人曾任辽东巡抚,于兵事不陌生,入浙后对海运代漕运之事颇为热心,非守旧之辈。”
  离开西苑,钱渊抓抓脑袋,脖子后有一层微微汗珠,总算是糊弄过去了。
  今天钱渊是九真一假,那一假也不能说假,只能说没有坦然直言而已。
  税银锐减,最主要的原因的确在于董家联手诸多东南大户走私,截留货源,以至于镇海的货源不足,导致税银下降。
  钱渊没有说出口的是,自己私下传命东南,以戚继美、杨文为首的将官对此视而不见,以孙文和为首的随园一党以种种手段怂恿甚至逼迫……
  没办法,如果是高拱将手伸入镇海,钱渊或许还能忍一忍,但徐阶伸手……钱渊不留点后手,实在放心不下。
  回了随园,正巧在门口撞见了去寺庙上香回来的母亲、大嫂,钱渊又想起父亲前段日子来的那封信。
  侯汝谅,真的能担当大任吗?
第966章
第九百六十四掌
反目成仇
  外地官员可能还感觉不到,但京官都有这样的感触,自嘉靖三十六年东南设市通商,大量税银入户部,库中充盈,原本在走下坡路的局势渐渐有复兴之相。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户部再也没有克扣俸禄,甚至连宝钞都不发了,除了一定比例的粮米、丝帛之外,全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兜里有银子,大家伙儿日子也好过了不少,特别是那些没什么油水的老翰林。
  嘉靖帝也再也没有干过“片纸于太仓库取银”这种被无数官员痛斥,逼的户部尚书方钝要脱帽请辞的破事了,虽然嘉靖帝能花钱,但内承运库也够他祸祸的了……只是继任者隆庆帝不太开心而已。
  但晴天一声霹雳,东南税银锐减,原本一年约莫入账两百万两左右,如今一下子少了四十万两,而且还只是半年账目,这意味着什么?
  大量文官都会浮想联翩,类似的事情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今年能少四十万两,明年就能少六十万两,后年说不定能少百万两……
  谁还想过领完俸禄,直接把宝钞当厕纸用的日子?
  宝钞那么硬,当厕纸都不合适呢!
  所以,一时间,朝野沸腾,众情汹汹,无数官员上衙时候交头接耳,放衙之后忧心忡忡……连钱家酒楼这几日生意都差了不少,大家都未雨绸缪,要存钱了啊!
  但众情汹汹管众情汹汹,倒是朝中没有什么太多的风波……说的明白点,这个锅,谁都不肯背。
  “还真不能算到随园头上。”
  徐府偏厅外的小小院子里,林润如此说,又低声解释道:“朝中也知晓,镇海知县孙铤是随园一党,但宁波知府荆川公不是……”
  “不过虚言矫饰而已。”魏时亮不悦道:“朝中谁不知道实情如何?!”
  这个锅,按道理来说,在王本固退却之后,只会不偏不倚砸在随园头上,但钱渊表示不愿意背锅。
  虽然在明面上,钱渊和东南通商事是拉不上关系的,但毕竟东南通商事是钱渊始创,随园又掌控宁绍台三府数年,而知府调换……只是从去年十二月才开始的。
  问题在于,如果要弹劾钱渊,弹劾随园,就不可能绕过唐顺之。
  弹劾唐顺之这种品行无懈可击的大儒,即使是疯狗一般的科道言官也是不愿意做的……当然了,最绝的是,唐顺之都已经病逝了。
  邹应龙瞥了眼魏时亮和忿忿的欧阳一敬,嗤笑道:“那就弹劾钱展才就是了,不过要挑个好借口。”
  想弹劾钱渊也不是不行,只需要隆庆帝发一句话,甚至做些姿态就够了……可惜钱渊太能媚上了。
  听了邹应龙的这句话,欧阳一敬沉思不语,而魏时亮有所警觉,不自觉的往后微退了一步……他虽是嘉靖三十八年进士,但嘉靖三十五年也参加会试,只是落榜了,很清楚邹应龙和钱渊之间的仇怨。
  入都察院为御史,说起来风光,但也暗藏杀机,如果只靠头铁……被玩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魏时亮显然不是个蠢货,就如今的局势,很难以税银锐减的借口弹劾钱渊,如果换成其他不痛不痒的原因……只会被人耻笑,甚至被记恨。
  理由很简单,这几日,朝中议论纷纷,但朝中重臣谁都没点出钱渊这个名字……因为就在税银账目入京的第二天,钱渊入西苑觐见,出来的时候手捧陛下赏赐的一副围棋。
  而就在今天,太子生辰,据说钱渊一大早就去了西苑,送了只让太子殿下喜爱不已的小猫咪……多少人都在唾骂,这厮真会媚上!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消息已经散开,户部税银锐减,但入内承运库的银子可没少……这下,据说户部尚书方钝都在破口大骂,户部右侍郎陆树声自承无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4/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