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6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6/801

  “诸位大人,去年十一月税银十万六千两。”
  听到胡孝行的禀报,王本固还没来得及说话,侯汝谅已经盯着吏员,“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税银几何?”
  吏员笑着慢条斯理翻开账目,又慢条斯理的说:“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共计收缴税银二十一万三千两白银。”
  王本固呆若木鸡的站在那儿,好一会儿才一屁股坐倒,颤颤巍巍的问:“怎么会差这么多……”
  两倍多的差距,朝中不管是户部还是内阁,甚至陛下都绝不会允许这种事出现……王本固的第一反应是,唐顺之这厮这么急着滚蛋,是想把这个锅扔给我?
  侯汝谅不这么看,去年十一月税银差额,怎么可能让今年正月上任,二月才执掌通商事的浙江巡按来负责。
  “嘉靖三十八年十月,税银二十六万五千两白银。”吏员冲着胡孝行努努嘴,“去年呢?”
  胡孝行暗骂一声,你是户房吏员,又是钱龙泉一手安插进府衙的心腹,哪里会不知道,但看侯汝谅盯过来,只能低着头说:“去年十月,税银九万三千两白银。”
  这下好了,都快差三倍了!
  吏员笑吟吟的接着说:“嘉靖三十八年九月,税银二十七万四千两……”
  那边胡孝行半响都没吭声,张师爷抢过纸张看了眼,嘴唇抖了抖也没说出口。
  王本固想去看个究竟,但有点腿软,侯汝谅还算稳得住,走了几步过去瞄了眼,九万一千两。
  超过三倍了!
  侯汝谅在心里略略算了算,也就是说,从去年九月到十一月,两年相差了四十六万多的白银,这是个相当夸张的数据。
  屋内一片安静,只有吏员还在翻着账册,又说:“诸位大人,再往前,去年八月税银二十四万六千两,去年七月二十五万两,去年六月二十六万七千两。”
  侯汝谅转过头去手扶额头,人家虽然没把话说透,但已经说得够明白了,不用想,这吏员肯定当年是钱渊的心腹。
  王本固面如死灰,刚才只是脚软,现在手都在颤抖了,他想到的不是税银缺额,而是之后的事……
  一刻钟后,吏员、胡孝行、张师爷都离开了,只留下王本固、侯汝谅两人在屋内密谈。
  短暂的沉默后,带着无限的怨毒的声音从王本固牙缝中挤出,“唐荆川,唐荆川……”
  对唐顺之还带着敬意的侯汝谅这次没有开口阻拦,唐顺之的突然遁去,将一个烂摊子砸在了王本固这个倒霉蛋手中。
  所谓的烂摊子,不在于税银缺额的多少,而在于之后的王本固执掌通商事。
  原本侯汝谅以为,就算略略少了些税银,这个锅也砸不到王本固身上,朝中必然追责唐顺之……当然只是名义上的,毕竟都已经病重临死了。
  但现在,从去年九月到十一月,三个月少了四十六万两税银,这必然轰动京中,不管是户部方钝还是内阁诸公,甚至陛下都会亲询此事,这个锅谁来扛?
  当然还是唐顺之。
  但问题是唐顺之已经致仕归乡,而且眼看着就要病死了……说不定京中还没接到账册,税银还没押解入京,唐顺之都已经睡进坟里了。
  再去追责唐顺之有意义吗?
  难道去追责随园?
  王本固刚抵达杭州就说过,唐顺之可不是随园的人,这不可能是他独立的判断,而应该是京中诸公的判断。
  孙铤吗?
  但镇海县衙是没有收缴税银的权力的,这个权力始终是在府衙手中,原本的唐顺之,如今的王本固。
  钱展才会看着别人将帽子扣在他自己头上?
  苦心创立的基业被人抢了,已经受了莫大的委屈,那厮肯背这个锅?
  侯汝谅想来想去,还真不知道这个锅会砸在谁身上……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抢班夺权致使唐顺之致仕,亲自执掌通商事的王本固,不会被这个锅稳稳砸中,顶多就是被连累。
  关键在于,后面怎么办?
  “子固还在查账,说不定账目有问题。”侯汝谅安慰道。
  “不太可能弄虚作假。”大惊大悲后的王本固情绪稳定下来了,低声说:“唐荆川突然遁去,显然是有意为之,如何会留下这种破绽。”
  侯汝谅也同意这一点,他适才细细问过王本固那日夺权发生的一切,唐顺之显然是刻意将发放通关文书的权力和收缴税银的权力绑定,全都丢给王本固后,选择了迅速遁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账册有破绽,唐顺之的所作所为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最关键的是,唐顺之的名望太高,这种名望有若实质,是能拿出来当硬通货用的……即使是浙江巡抚侯汝谅在,也很难挡得住唐顺之执意遁去。
  “那就要看子民如何选了。”侯汝谅觉得这事儿和自己干系不大,只是失望海运事只怕要搁浅,替王本固分析道:“四十六万两税银……虽唐荆川已然病重,朝中或许对子民颇有怨言,但若子民执意前行,挑起重担……”
  王本固看过来的眼神带着空洞,如果能这么选,自己还会这般模样?
  侯汝谅的话意思很明显,虽然这个锅很难会连累你,但你王本固如果坚持下来,将税银水平提升到正常水准,那必然功成。
  但这是王本固难以接受的,自己是在摘桃子,不是来种桃树的!
  现在桃园都快荒了,自己能做甚?
  最关键的是,那些砍倒桃树的人,是王本固难以下手的。
第939章
进退(上)
  当日在唐顺之面前许诺愿意萧规曹随,就因为王本固知道自己并不擅长这些。
  “其一,前年宁海设市通商,去年又陆续有厦门、泉州,必然分流。”王本固面无表情的说:“税银想立即提升上去,难度太大。”
  侯汝谅点点头,这个是事实,其实去年下半年税银比前年下降也有这方面的因素,但幅度如此大……用厦门、泉州分流是说不过去。
  “其二……”王本固艰难的开口:“去年八月税银尚有二十四万两,但九月不足十万两……”
  侯汝谅的开口同样艰难,“约莫去年九月初,董天星登门来拜。”
  两个人原先并不知道九月份税银呈现断崖式的下跌,但在知道之后,都立即知道了缘由。
  王本固是猜到的,而侯汝谅是能确定的,自己是九月初受到董一元送来的礼单,而税银也是从九月份开始了断崖式的下跌。
  事实上,去年从三月份开始,董家就试图参与到海贸之中,但始终被唐顺之、孙铤拒绝,为此还曾经闹过一场。
  也就是从八九月份开始,董家联手东南大户,开始了走私,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家族越来越多。
  从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二月,税银下跌的幅度不大,主要是因为气候和季节的因素,毕竟往返一趟要一个多月,这段时日正巧是年节前后。
  但十二月的税银居然比理应是出海旺季的八九月份还要多,这是匪迷所思的事。
  从二十四万两税银一下子跌到九万多两,不可能全都是因为走私,有厦门、泉州设市通商的缘故,有去年九月一场海啸导致大批船只船毁人亡的缘故,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董家和东南大户的联手。
  他们收购了大量货物……明朝是个农业社会国家,货物、商品虽然数目不少,但总的来说是有定量的,他们收购的多,导致海贸的交易量、出海量呈现下跌,间接导致了税银呈现断崖式下跌。
  这些王本固和侯汝谅未必懂,但他们懂一件事,肯定和董家走私有关……户房吏员最后那句话已经是明明白白的在提醒了。
  “子民选吧。”侯汝谅将残茶一饮而尽。
  “中丞此为何意?”王本固目露凶光。
  侯汝谅起身踱了几步,“本官巡抚浙江一省,公务繁忙……”
  “且住!”王本固厉喝一声。
  继续全盘接手通商事,等三月份税银数目出来,王本固肯定会倒大霉,他自己有这个信心……肯定会搞砸。
  王本固敏锐的察觉到,侯汝谅有脱身的念头……你我都掺和进来了,你想行海运事,但现在看到事变,就想安安稳稳的遁走?
  “董家走私,致使税银锐减,为何董家如此跋扈?”王本固冷笑道:“倒是记得董天宿提到过,巡抚衙门亦在其中分润。”
  侯汝谅嘴角抽抽,你个不要脸的,自己掉进坑里,还想把我拉下水?
  真后悔自己受诱惑来了镇海,侯汝谅咬着牙冷笑道:“只是想脱身?哪里有这么简单!”
  “中丞何意?”
  “想脱身,还要问过随园之意!”侯汝谅压低声音喝道:“还没想明白吗?”
  “税银锐减,若下月朝中问责,唐荆川已然病逝,你王子民初初到任,不会惹祸上身。”
  “但一下子比前年少了四十多万两税银,户部砺庵公必然大怒,内阁也难以忍受,陛下必然问责!”
  “你觉得朝中会不会详查此事?”
  “你觉得随园会不会掺和进来?”
  “你觉得钱展才会不会捅出董家走私?”
  “到时候董家遭殃,你王子民入浙数月,和董家之间亲密无间,人所目睹!”
  “难道说这几个月,董家没给馈赠厚礼重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6/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