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6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7/801

  看孙铤终于没话说了,王本固作揖行礼,“还请荆川公示下,晚辈就此接手,当然,通关文书依旧由府衙发放,晚辈不过滥竽充数而已。”
  唐顺之睁开眼,转头看向孙铤,“文和?”
  孙铤冷笑道:“听闻京中传闻,频频有同僚上书,提议重建市舶司……”
  “闭嘴!”唐顺之突然拍案大骂,“绍兴孙氏之名,难道要毁于你孙文和之手?!”
  “同僚上书?”
  “谁上书提议重设市舶司?!”
  “祸国殃民,恬不知耻,当斩此人首级以谢天下!”
  郑若曾实在不想看到这一幕,刻意的偏过头去……就在前天,自己还以市舶司受宦官掌之相胁。
  唐荆川,你这是在骂孙文和?
  明明是在骂钱展才啊。
第924章
足够的理由
  唐顺之一连串的斥骂让董一奎、董一元懵懵懂懂,但王本固频频点头赞同,孙铤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却无言以对。
  说到底,大家再怎么争,只是内讧而已。
  文官体系内的内讧。
  但如果重设市舶司……嘉靖二年之前,本朝是有市舶司这个机构的,但一直被宦官牢牢握在手中。
  在普遍意义上,文官和宦官永远是死敌,前者发展到极致代表了相权,后者其实是皇权的分支。
  相权和皇权本就是相互制约,所有文官和宦官天生就站在对立面……虽然如徐阶、严嵩都和宦官交好,但这种事是不能摆在明面上说出口的。
  也就钱渊这种穿越者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当年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兼管东厂的内相黄锦,严嵩、徐阶都要交好,但明面上是没有来往的。
  连续的斥骂让孙铤脸色惨白,反倒是王本固打圆场道:“嘉靖二十九年至嘉靖三十六年,朝中用度不足,户部尚书方钝每日都要愁白几缕头发,太仓户空空如也,不论通商事,但税银必须递交入户部库。”
  孙铤强行辩解道:“也不是说一定要重设市舶司,但总得有个正式衙门……子民兄,这对你也是好事。”
  “陛下尚未下旨开放海禁,何来的正式衙门?”唐顺之嗤之以鼻,“你孙文和南下数年,虽任事勤勉,但处事周全还差得远呢!”
  王本固在一旁暗自啧啧,他南下之前曾经和胡赢家长谈过……听闻唐荆川能随意训斥钱渊。
  如果是以官场前辈和后辈之间的关系而论,唐顺之训斥钱渊,那是亲近的表现……不见外嘛。
  但如果是以同在一股政治势力,而且钱渊还是当之无愧的魁首的情况下,唐顺之训斥钱渊……只能说明他真的不是随园一党。
  如今公认的随园一党中,纵官至户部侍郎的黄懋官,刑部侍郎的潘盛,别说训斥了,平日里和钱渊说话都是和声和气,能够训斥钱渊的……也就通政使钱铮一人而已。
  又顺嘴训斥了孙铤好一会儿,唐顺之才住了嘴,心想如果把孙铤换成钱渊那厮就好了,老夫能一直骂到天黑都不嫌累!
  站在孙铤身后一直沉默的郑若曾忍不住了,给唐顺之递了个眼神过去,歪楼了好不好!
  唐顺之这才回过神来,看向王本固,张了张嘴又闭上,坐在那儿一语不发……看的王本固心里一阵古怪。
  郑若曾先是愣住了,随后有捂脸的冲动……那货八成是骂顺了嘴,把正事给忘了,忘了下面该说什么了!
  一个演员,如果没有臻入宗师境界,最重要的永远不会是临场发挥,而是按照剧本记词!
  而唐顺之这货,论六艺,均为宗师级别,但论演技……小学生级别而已。
  不过,唐顺之没有慌,而是镇定自若的转头四顾,“今日之事,既然文和与董总兵已然议定,那就此作罢,都坐吧。”
  顿了顿,唐顺之指着杨文,“去给伯鲁先生搬把椅子来。”
  郑若曾作揖行礼,“多谢荆川公。”
  唐顺之不禁有点挠头,这位是心里恼了啊,也不给个提示……
  还在回忆着呢,那边王本固笑道:“这些年,钱龙泉在东南做的好大事,在下嘉靖二十三年选官江西乐安知县,曾途径浙江,悠悠十七载,又历东南连年战事,却见富饶更甚往昔,再过数年,只怕宁波一府繁华越南都。”
  董一奎兄弟、杨文这些武将听不懂,但唐顺之、孙铤、郑若曾这是一听就明白了。
  王本固这是在说,自己只想抢班夺权,并不会坏通商事,也不会从别人嘴里抢肉吃……这个别人指的当然是宁波府衙和镇海县衙。
  “自今上正位,随园之名更是名扬天下,多得士林赞誉……”
  王本固的话说到一半就被不耐烦的孙铤打断了。
  “为夺权而来,此事……”
  孙铤的话也没说话,唐顺之咳嗽了声打断道:“文和暂且饮茶。”
  有点不讲究啊,王本固倒是不会和孙铤硬碰硬,人家是宦官世家,不说其他的,老子如今还是内阁大学士呢。
  孙铤猛地站起来,扬声道:“若荆川公遂他人心意,下官不敢相拦,今日便辞官归乡!”
  “文和说甚气话。”郑若曾皱眉劝道:“尚未有定论……”
  王本固瞥了眼郑若曾,在心里打了打腹稿,孙铤大怒,这位能安坐相劝,这也证明了两人在随园的地位高低。
  唐顺之起身缓缓道:“文和知镇海县事两年有余,勤于通商事,于国于民均有功劳,何以轻言辞官?”
  郑若曾实在是忍不下去了,你是真的不记得了,还是在故意歪楼?
  “但适才文和那句话说的也对,陛下虽尚未下旨开放海禁,但开海禁通商已成定局,户部已设宁波清吏司。”郑若曾起身道:“重设市舶司绝不可能,但终究要新设衙门管辖开海禁后的通商事。”
  王本固眼睛一亮,“倒是记得前年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崦山公提议以御史巡按通商事……”
  刚开始王本固还是一边回忆一边说,但看着孙铤的脸色,王本固越说越流畅,“都察院多有御史谈及此事,均言当以御史管辖……如今陛下尚未下旨正式开放海禁,以都察院御史辖之,理应最为合适。”
  看孙铤还想反驳,王本固只喘了口气,接着说:“当年钱龙泉设市通商,便是以巡按浙江御史为之,之后孙叔孝南下福建于泉州设市通商,也是以福建巡按御史的身份。”
  “当然了……”王本固拖着长长的调子,“都察院此议,便是在嘉靖三十八年,钱龙泉回京后……”
  这下,孙铤没话说了,毕竟大家都是要讲规矩的,公开场合说出口的话不能当屁放了……这也是王本固敢抢班夺权的一个原因。
  因为,就是钱渊提议暂时由都察院御史管辖。
  没辙啊,历史上隆庆帝登基后立即下旨开海禁,钱渊计划那时候提议正式组建相关机构,但这一世没了动静,至今还没开海禁。
  至于为什么两世有如此区别,钱渊猜测,可能有因为自己插手提前平息倭乱的缘故,因为历史上的隆庆开关本就有转寇为商平息倭乱的因素。
  当然了,钱渊觉得还有个理由,很可能高拱在隆庆帝面前进谗。
第925章
入彀
  嘉靖三十八年,钱渊归京回了都察院,多次和同僚聊起东南通商事,也的确赞同展示以御史辖之,后来孙丕扬南下就是以福建巡按的身份主持泉州通商。
  之后钱渊也很快察觉到了问题,就此闭口不谈,但都察院那帮御史很来劲……这是扩大都察院影响力的好机会,即使是时任左都御史的周延也很感兴趣。
  郑若曾眼角余光扫了扫恍然大悟的唐顺之,这出戏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主角唐顺之就不说了,居然会忘词,一点基本素质都没有!
  配角孙铤也不咋地,用力太过显得不够自然,而且还想抢戏!
  纵观全局,反而是反派王本固大放异彩。
  虽然知道不可能,但看王本固神情焕发的模样,郑若曾都要猜测这货是提前看过剧本的。
  唐顺之也终于反应过来了,就是这个话题……要不是知道钱渊和王本固有仇,都要猜对方已经被策反了!
  一直到王本固说完,唐顺之转头看向郑若曾,“孙叔孝于泉州设市通商,如何辖之?”
  郑若曾犹豫片刻,拱手道:“孙叔孝身为福建巡按,不受泉州知府管辖,发放通商文书,护卫商路、港口,以当地县衙收缴税银,去岁九月,孙叔孝递交税银入户部太仓库,其中地方二成,户部八成。”
  唐顺之迟疑的曲起手指敲着桌面,这句话显示了孙叔孝在福建泉州堪称一手遮天,没办法,背后有随园,身边有戚家军,头上还有个随园大员福建巡抚吴百朋。
  孙叔孝在泉州几乎将所有权力都笼在了手中,最关键的发放通关文书和收缴税银两项,全都是孙叔孝直接负责的,只不过福建、广东还偶尔有海盗来袭,出海贩货的船只数量没办法和浙江这边比,税银相对来说比较低。
  长时间的沉默后,唐顺之微微摇头,身子后仰靠在椅背上,长叹道:“老夫已然年迈……”
  “未过花甲之年,荆川公何以言老?!”孙铤咬着牙高声道:“谁不知道当年赵大洲欲乱浙江一省,难道要重蹈覆辙吗?”
  王本固都懒得辩解了,心想朝中都言随园中尽皆人杰,这话也未必对,至少这位孙文和就不怎么样。
  郑若曾暗暗点头,孙铤这几句倒是符合其做派,算是今天表演的亮点。
  “时移事异,赵大洲为此丧尽声名,但那是源自当年华亭、分宜之争。”唐顺之疲惫的摆摆手,“如今朝中何人不知东南税银之重,就算是赵大洲重返两浙,亦不敢再行此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7/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