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6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8/801

  厅内沉默下来,在场的人大都是官宦世家出身,即使有如冼烔这样的平民出身也经历了嘉靖三十五年那场变故。
  今年是京察年,而杨铨身为吏部考功司郎中,是京察中的关键人物。
  熟知典故的诸大绶迟疑道:“京察乃本朝之制,未必就定在二三月,新帝登基,稍稍迟缓?”
  陶大临赞同道:“洪武年间,三年一考,后宣宗登基,定十年一考,再到弘治年间定六年一考,陛下或再变?”
  “也就是自弘治年间起,四格八法,不过为党争而已。”徐渭摇头道:“新帝登基,正需重振纲纪,陛下不会变的。”
  众人都点点头,在场的大都经历了严嵩、徐阶斗得白热化的那段时日,嘉靖年间的京察基本都是党争,隆庆登基后的京察也不知道能不能改变这一切。
  钱渊缓缓坐下,杨博昨日上书请求京察没能第一时间得许,他就猜到可能有什么问题,没想到陛下还真留中不发。
  一时间钱渊实在想不明白,如今内阁中还算风平浪静,吏部尚书杨博和高拱交好,左都御史张永明党附徐阶,正好联手主持京察。
  难道是杨博想以吏部主持京察,排斥都察院的参与?
  的确有这个可能,之前十多年来,李默、吕本、吴鹏三人先后主持京察,李默就不用说了,眼里也就有严嵩、徐阶,哪里会把左都御史放在眼里。
  另两人都唯严嵩之命是从,所以这些年来,都察院从没有实际上参与主持京察,甚至御史也成为被吏部考核的目标。
  难道是陛下察觉到徐阶和高拱的联手了?
  钱渊有些烦躁,自己还指望这次的京察能搞点事呢!
  要知道名义上如总督、巡抚、巡按都是在地方任职,实际上都是京官,但总督、巡抚是不需要京察的,而巡按是需要接受京察的,王本固在浙江搞风搞雨……实在让钱渊放不下心。
  但钱渊能确定一点,京察惯例已久,以隆庆帝的性格不可能罢京察,现在朝中的平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只是这一次隆庆帝的留中和隐忍不发,导致谁都无法判断,这场暴风雨会在今年什么时候来临。
  知道暂时不会京察后,众人都散去,正月里每日在随园聚饮搓麻,各家女眷都心怀不满呢,虽然都在这儿有房子住,但还是回家比较妥当。
  “都走了?”
  “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钱渊疲惫的一屁股躺在小七过年时候折腾出的沙发上,“你以后别瞎咧咧了,现在外面都说随园士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正和儿子在床上嬉戏的小七随口问:“什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说你们天天搓麻?”
  钱渊沉默片刻后回道:“是说随园人都畏妻如虎。”
  “哈哈哈哈……”小七笑得捂着肚子在床上打滚。
  钱渊也是无语,回京后随园每日宾客盈门,随园士子如果不是有事聚首,一般都会带着女眷来,这些女眷早就耳闻小七的赫赫威名了。
  最早是冼烔……去年其妻潘氏回乡,这货几个月都待在随园不肯走,好不容易放假呢。
  之后是陆一鹏、陈有年、周诗、杨铨、林烃……都是年纪相对小的,现在连随园的二把手,也是核心成员中年纪最大的徐渭也没能逃出毒手。
  去年刚刚成亲的时候,徐渭还经常逗留在随园……之后高氏得小七秘技,驯夫之术大成,今天一散,徐渭不顾钱渊的嘲讽都要回家。
  “那可不能怪我,老夫少妻嘛。”小七撇嘴道:“咱们也算是女拳代表了。”
  “屁!”钱渊骂了句,但看了看妻子脸色赶紧低头道歉,“口头禅,口头禅……”
  小七哼了声,正准备教训几句,外面传来了大嫂黄氏的声音。
  “嫂嫂……母亲叫我有事?”钱渊顺手披上衣衫就往外走,不顾身后小七鄙夷的眼神。
  刚进后院,小侄儿就冲过来,一个箭步跳起来,钱渊无奈的弯腰接住,“今儿背书怎么样?”
  身后的黄氏斥道:“还不下来……三首诗背了一天都结结巴巴,二弟,以后可不能惯着他。”
  “好了,好了,还小呢。”钱渊安慰了几句,抱着侄儿进了屋。
  “算算虚岁已经六岁了,还小?”黄氏唠唠叨叨的发愁道:“当年你五岁的时候,都已经能背下《千字文》了。”
  旁边丫鬟将孩子接了过去,谭氏从内室出来,听了这话也眉头紧锁,“说起来他往上四代都是读书种子,怎么就不喜书,反而……”
  说到这,谭氏瞪了眼儿子,“你还让护卫给他做了木枪木剑!”
  “练了一身好武艺,又不是坏事。”钱渊顺手从桌上果盘里掏了个干果塞进嘴,“强身健体呢。”
  黄氏脸色有点难看,闷闷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钱渊愣了下反应过来了,家里父亲虽然没有功名,但当年也是县试案首出身,才学不凡,自己和叔父钱铮都是两榜进士,再往上的早逝的爷爷是秀才出身,曾祖鹤滩公那就更不用说了,只有大哥钱鸿只自幼读了几年书,这方面也没什么天赋。
  “嫂嫂也忒多心了。”钱渊直截了当的一语揭穿,“自家孩子,自然是盼着百般好,放心好了,一定给他找个好师傅启蒙,日后文状元武状元拿个遍……给嫂嫂争个诰命回来!”
  黄氏这才转嗔为喜,转头看着谭氏,“母亲,您看……”
  看母亲为难的模样,钱渊眯着眼想了会儿,“母亲想回东南?”
  “那是自然,公公还在东南呢。”黄氏低声说:“上次在寺庙倒是忘了问你大哥要不要回东南。”
  “大哥暂时不回东南。”钱渊沉默片刻,缓缓说:“最近东南不太平静,母亲还是留在京中的好。”
  虽然当年入京前,在东南安置了多枚棋子,但谭纶丁忧,梅守德、宋仪望外调,卢斌背弃而去,一张严密的大网已经被撕的七零八落。
  虽然还有信心,也布下了足够的后手,但父亲钱锐是钱渊的底牌,是到了关键时刻能够力挽狂澜的底牌……如果母亲谭氏这时候回了东南,父亲很可能会多有顾忌。
  片刻后,钱渊加重了语气,“母亲暂且留在京中,东南事定,孩儿亲送母亲南下和父亲团聚。”
第910章
长进了
  还算稳定的朝局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并没有被打破,只是京中气氛越来越压抑,毕竟京察就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斯之剑一般让人难安。
  倒是高拱越来越倨傲,越来越嚣张,甚至有时候都在内阁亲自执笔票拟,徐阶……用钱渊的话来说就是,装孙子的水平已经是大巧不工,令人赞绝。
  当然了,高拱也是有这个资格的,聚拢在他身边的党羽越来越多,隆庆帝对其的信重始终没变。
  二月二十一日,高拱顺利进位内阁,越过孙升为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师,并仍执掌礼部尚书。
  “也不知道是陛下的意思还是高新郑的意思。”徐渭对此嗤笑评点道:“这是绝户计啊!”
  孙鑨低头想了会儿,“礼部左侍郎林庭机,右侍郎李春芳……”
  林庭机是李默的人,走的是最正统的储相路线,翰林、詹事府、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李春芳早年因青词见宠,后党附徐阶,虽然未历詹事府,但却被先帝特赐翰林学士,这两个人都是有资格升任礼部尚书的。
  但这两个人都和高拱是不对付的……徐渭和孙鑨都猜测高拱有意霸占礼部尚书这个位置。
  原因很简单,入阁一般都是从礼部尚书这个位置上入阁,其他五部尚书入阁可能性不大……这些年来张璁、夏言、严嵩、徐阶、吕本、吴山、李默、孙升,再到高拱自己,无不如此。
  卡死了礼部尚书之位,就能卡死入阁这条路。
  但宦海沉浮二十多年的钱铮有不同看法,断然道:“绝非高新郑所为,今上虽宽宏有度,但非孱弱之主,威福岂能掌于人臣之手?!”
  看了眼徐渭,钱铮补充道:“必然是陛下的意思。”
  “不错,理应是陛下的意思。”钱渊也赞同道:“陛下是在等人。”
  徐渭明白过来了,“殷士儋、张叔大、林贞恒?”
  “还有丁忧的陈以勤。”钱渊点头道:“都是潜邸旧臣,都能一步上位礼部侍郎,甚至礼部尚书。”
  钱铮又补充道:“若非丁忧守孝,逸甫此时理应接任大宗伯。”
  的确,陈以勤是嘉靖二十年进士,又是第一批与高拱同时入裕王府的讲官,陛下登基后升任太常寺卿兼管国子监,又兼翰林侍读学士,司经局洗马,是最有资格接任礼部尚书的人选。
  而其他三人殷士儋、张居正、林燫都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资历实在浅了点。
  顿了顿,钱渊嘿嘿一笑,“高新郑这次是背了黑锅。”
  孙鑨和徐渭都忍不住也笑了,高拱入阁还要霸着礼部尚书这个位置,虽然因为党羽众多没什么人质疑,但科道言官那边……一片骂声。
  那帮科道言官,怼天怼地怼空气,这些年来别说严嵩、李默、徐阶了,就是嘉靖帝都敢怼,还怕你高新郑?
  估计现在高拱心里都哔了狗,当年裕王府的同僚中,除了现在只能死心塌地的张居正之外,其他人都视自己为敌……特别是陈以勤、殷士儋,现在自己还要为他们背锅。
  正聊着呢,吴兑突然匆匆忙忙进门,神色肃穆,“凤泉公病重。”
  徐渭和孙鑨的视线立即集中到一脸无语的钱渊身上,所谓的凤泉公就是时任兵部尚书的王邦瑞,高拱的同乡,也是高家的姻亲。
  王邦瑞其实从去年初起复兵部尚书以来,只三五日上衙一趟,大部分时间都不视事,兵部很多事都是前兵部尚书杨博私下操办。
  这也是钱渊为什么要付出代价和杨博背后的晋商达成交易的原因,杨博是有能力影响参将以及以上级别将领调任的。
  现在交易达成了,戚继光那边都准备北上就任蓟门总兵了,但王邦瑞居然病重。
  一旦兵部尚书这个位置易手,杨博还能不能影响兵部?
  之前杨博能影响兵部,一方面是前兵部尚书的身份,另一方面是身为高拱的羽翼,而王邦瑞几乎就是高拱的白手套。
  “话还没说完呢。”吴兑喝了口茶,才接着说:“高新郑言唯约堪为将才,陛下命杨惟约兼理兵部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8/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