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6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9/801

  钱渊递了个温和的笑脸过去,高拱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国有危难思良将。”隆庆帝叹息道:“胡汝贞其人,先后于东南、闽赣击倭剿贼,曾有人赞其灭倭首功,然其上位非为正途,令其致仕归乡。”
  “臣领令。”徐阶松了口气。
  这场南宫嘴仗就此落幕,胡宗宪得以全身而退,李默丢了个不大不小的脸,徐阶、高拱也满意于胡宗宪没有成为随园的助力,欧阳一敬、徐渭也展示了自身廷辨的能力和口才……倒霉的只有刑部尚书冯天驭。
  群臣渐渐散去,高拱踱步而来,“胡汝贞给了你多少好处?”
  “中玄公这话说得偏颇了。”钱渊笑眯眯的回道:“陛下有意放其一马……”
  “还不是你动的手脚!”高拱嗤笑道:“前日陛下召老夫入西苑……”
  钱渊笑着行了一礼,“还要谢过中玄公成人之美。”
  “无需相谢。”高拱哼了声,“胡汝贞虽德行有愧,却有任事之能,或他日起复……”
  “不会起复。”钱渊无礼的打断道。
  “嗯?”
  站在高高的石阶上,钱渊放眼望去,看见还在打嘴仗的胡应嘉和冼烔,笑道:“陛下不会起复胡汝贞。”
  看着钱渊离去的背影,高拱心里蒙上一层阴影,他觉得自己当年的猜测越来越接近事实。
  前日被召入西苑,隆庆帝隐隐提了几句,这也是高拱今日一言不发的原因。
  高拱之所以屡屡和随园起隙,无非就是怕钱渊影响了自己在隆庆帝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现在看来,高拱的担心已经成了事实。
第882章
回乡
  二十二年前身登皇榜,观政两年外放知县,连续六年丁忧守孝,起复后陆续巡按盐务、地方、军务,借东南倭事一跃而起,陆续出任浙直总督、闽赣总督,胡宗宪有着常人难以比拟的毅力和坚韧。
  但胡宗宪也是人,他出任的官职中,最高的挂兵部尚书衔,一下子被一撸到底,致仕归乡,江西名士纷纷离去,临近徽州,也不禁心有惆怅,面带愁容。
  已是十一月了,徽州府交通不利,往来多是依靠水路,但已然入冬,不仅江面,就是山路上也颇多人流,精干的汉子,驮着货物的骡马,时不时还有响亮的号子在山路上响起,依山而建的村落里,大树下几个货郎正在叫卖,七八个童子躲在大人的身后好奇的张望着缓缓而来的胡宗宪。
  胡宗宪手捋长须,苦笑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汝贞兄何以如此沮丧?”陪着胡宗宪一同返乡的王寅道:“分宜、东楼一去,严党土崩瓦解,唯汝贞兄得朝中有识之士胜赞,他日必有复起之时。”
  “有识之士?”胡宗宪不禁笑了,“此番能全身而退,还要谢过亮卿。”
  王寅连连摆手,“在下不过跑腿而已,都是展才出谋划策。”
  胡宗宪沉默片刻后叹道:“当年屡屡起隙,不意龙泉会出手相援。”
  “钱龙泉其人,虽思虑如渊,心机深沉,但毕竟年轻,有赤子之心。”王寅轻声道:“当年尚在镇海,就曾言,东南击倭,绩溪实为首功,必青史留名。”
  胡宗宪听了这话,先是一阵好笑……有赤子之心?
  在他看来,钱渊的援手很大程度在于和徐阶的对峙,在于对东南沿海开海禁通商的重视。
  但转念一想,胡宗宪不得不承认,王寅说的有道理,若无赤子之心,当年一个无职翰林如何会甘冒奇险,力挽狂澜?
  要知道当年钱渊一个庶吉士转入都察院,连连立下大功,对其本人的仕途却是没有太多助益的。
  “随园……随园……”
  听到胡宗宪喃喃自语,王寅保持着沉默,如果胡宗宪想起复,投入随园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问题的关键是钱渊会怎么想。
  而钱渊怎么想的关键在于胡宗宪会怎么想。
  王寅毕竟亲自跑了趟京城,回程时候钱渊的表态,以及让他带的话……他不得不多想一些。
  胡宗宪刚刚被弹劾的时候,言官们还没开始喊打喊杀……一直到钱渊嘱咐胡宗宪以静制动之后,言官们看胡宗宪厚着脸皮不肯求去,这才喊打喊杀。
  应该是钱渊刻意为之……王寅暗暗思索,他也难以确定钱渊到底有什么打算,更难以确定,钱渊有没有将胡宗宪纳入随园的打算。
  抛去有建功立业的能力和企图,胡宗宪也保持着一个官僚的基本思维模式……如果随园这条路不行,徐阶那条路肯定是死路,李默八成也走不通,那能不能试一试高拱呢?
  脑海中还在不停盘算,胡汝贞在王寅的提醒下停下脚步,讶然的看着七八个身着儒衫的人影出现在龙川村口。
  曾经有过龌龊,但也曾经朝昔相伴,曾经有过怨恨,但也曾经有过感激……
  看着郑若曾、茅坤、沈明臣、何心隐等人缓步而来,胡宗宪鼻头微酸,眼角隐有泪花闪烁。
  郑若曾、茅坤当年被视为总督府内的核心,通军略,晓军机,兼通地理,细查军情,被胡宗宪视为左膀右臂。
  沈明臣协王寅打理文书,撰写来往公文,多有诗词,历史上胡宗宪被逼自杀,就是沈明臣走哭墓下,为之讼冤。
  原时空中,何心隐短暂入幕后就北上入京,这一世因为钱渊的刻薄话而执意留下,嘉兴两场大捷何心隐出力不小。
  两年前胡宗宪率军驻守处州府龙泉县,一意争功,郑若曾、何心隐、沈明臣均愤而离去,一年后胡宗宪因贼军困分宜不敢进军,茅坤亦黯然请辞。
  但如今胡宗宪致仕归乡,四人齐至,不为旧情,而为胡宗宪扫平三省之乱。
  虽心有不甘,但见老友来迎,胡宗宪兴致大起,呼朋唤友,大摆筵席,席间连连畅饮,沾得胡须尽湿也不自知。
  这四位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东南士林对胡宗宪的印象,此人虽攀附严嵩,贿赂严东楼,以至于身居高位,更提编六省,截留盐税,但此人也的确于国有功,于东南有恩。
  如果胡宗宪没有被逼致仕,东南士林、官员对胡宗宪会贬大于褒,但如今……却是褒大于贬。
  胡宗宪持杯起身,对何心隐行了一礼,“若不是钱展才来信,胡某尚不知夫山亦奔走京中,如今困居乡野,只能以此酒相谢。”
  去年末,徐阶使门生侯汝谅调任浙江巡抚,目的是去掀胡宗宪的老底,是何心隐探听消息,急奔入京找到钱渊,胡宗宪一直到前段时日才辗转知道这件事。
  何心隐回了一礼,持杯一饮而尽,神情淡漠道:“此为公,不为私。”
  看了眼已熏熏有醉意的胡宗宪,何心隐补充道:“今日来访,亦为公,不为私。”
  何心隐是个眼睛容不得沙子的角色,当日他是第一个愤而离去的幕僚,但他也是第一个察觉到东南危局找到钱渊的,即使是这一次,也是他最先提议来徽州相迎。
  何心隐是个半理想主义者,但身为王学门人,自然也清楚胡宗宪的所作所为有迫不得已的一方面……当年的王阳明也不如此吗?
  这一场酒宴,这些年得以施展腹中韬略但也时时因自身困境而郁郁的胡宗宪酩酊大醉,当其醉倒之后,有快马疾驰而来。
  来人是留在镇海的钱家护卫头领洪厚,华亭人,嘉靖三十三年第二批招募入队,诸般大战均有战功,随王义、梁生入闽赣,统率鸟铳队兼管虎蹲炮,屡屡建功,戚继美曾经来信要人。
  “郑先生,夫山先生,句章公。”洪厚抢到郑若曾身边,低声说了几句。
  郑若曾神色微动,“即刻启程,回镇海。”
  茅坤抢在另两人之前问:“出什么事了?”
  郑若曾思索片刻,看了眼茅坤,皱眉道:“绍兴知府梅守德被调回京中。”
  茅坤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走,立即回镇海!”
  王寅深深看了眼茅坤。
  和郑若曾、沈明臣、何心隐不同,茅坤是两榜进士出身,一度盼着助胡宗宪建功立业而起复,但至今无着,刻意如此,自然是有借助随园起复的心思。
第883章
迷雾(上)
  在第一次下东南之后,钱渊就有了暗中掌控东南的大体思路。
  不是为了造反,不是为了割地称王,甚至都不会涉及到朝争,钱渊只是希望将自己在东南抗倭的影响力渗入这片土地,以利于开海禁后的一系列举措。
  但毕竟,这是个官本位的社会。
  钱渊问心无愧,但随着随园势力的一步步膨胀,随着钱渊依旧得新帝宠信,官僚集团很难容忍东南被钱渊如此操控。
  走到如今这一步,实在是迫不得已,也是因时势而成,钱渊从没想过放弃,也从没想过退缩……当然了,在做出选择之前,需要睁大眼睛看个清清楚楚,竖起耳朵听个真真切切。
  所以,绍兴知府梅守德调任大理寺少卿,钱渊只是找了个由头给了林烃脸色看……反馈过来的信息显示,在收下曾铣平反冤狱这份厚礼后,李默并没有背信弃义的打算。
  奇怪的是,梅守德入京后,新任绍兴知府始终没有出炉,只以同知暂署理府衙……钱渊一时间觉得眼前尽是迷雾,犹豫不决。
  直到十二月中旬的今日,吏部发出公文,台州知府宋仪望升迁山东按察副使。
  随园中,孙鑨双眉紧锁,徐渭一脸不屑,钱渊只轻笑两声,而钱铮一脸的尴尬。
  一个三甲进士出身的知府升任按察副使治理学政,这是越级升迁,对于宋仪望本人来说是好事……但要知道之前的绍兴知府梅守德早在嘉靖三十三就赴任,而宋仪望不是,他是接任谭纶的台州知府。
  宋仪望起复任台州知府,是因为钱铮的举荐,更因为宋仪望是聂豹的亲传弟子。
  也就是说,在政治势力派别上,宋仪望被视为随园一派,但他的升迁,钱渊事先并不知情。
  显然,这是有人在搞事,而且是针对东南,更是针对钱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9/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